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74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亮全
dc.contributor.authorYun-Ju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韻如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4:26:42Z-
dc.date.copyright2010-03-10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2-11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鄭元良(1985)通學道路之研究-以台北市懷生國中學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武王、溫傑華(1993)兒童步行事故之比較分析。都市交通季刊,第68期,第37∼53頁。
周明翰(1995)學童上下學旅次特性與安全維護作業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文(2000)都市街廓社區中兒童生活空間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凌游世傑(2001)都市社區通學路規劃與設計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慧(2002)鄰里通學道路設施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韻璇(2004)國小學童及家長之道路步行風險認知與行為關連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玉蕙(2005)台北市國小通學步道規劃制度之研究-以北投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國花(2005)社區通學道之使用效益評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光伶(2008)國小學童通學步道之研究-以台北市吳興國小及博愛國小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建德(1995)步行街-本省中心商業區「準步行街」-行為場所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日宏(1997)新市鎮行人步道系統規劃與設計之研究-以高雄新市鎮綜合示範社區為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輝昇(1979)行人道系統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嘉瑩(2002)台北市步行空間改善效益之研究-應用特徵價格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晉緯(2003)人行空間綜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維哲(2005)建立步行空間評估模式之基礎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呂采芳(2006)新市區建設地區人行空間及步道系統動線配置規劃準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耿宏(2007),都市社區步行空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木星(1985)從兒童發展的觀點探討都市小學建築空間。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元亨(1994)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設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苓(1996)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習空間研究--以發展觀點和使用經驗出發。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珮伶(2003)台北市兒童遊戲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沙依仁、江亮演、黃麗容(199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A. Maslow著,莊耀嘉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佛蘭克•G•戈布爾著,呂明、陳紅雯譯(2006)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曾文星(2004)兒童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湯志民(2006)校園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施聖亭(2006)臺北我的家:臺北社區環境營造紀實。台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車博文(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新立(2008)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及青少年運輸需求行為演變之世代研究,國科會計畫報告書。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第22卷,第2期,第11∼24頁。
藍武王、溫傑華(1993)兒童步行事故之比較分析,都市交通季刊,第68期,第37∼53頁。
董禹(2006)塑造適於步行的城市開放空間。華中建築,第24卷,第12期,第116∼118頁。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第四卷第二期,第21∼26頁。
陳志梧(1996)城市中的街道系統。建築師雜誌,第11卷,第9期,第32∼37頁。
羅孝賢(2003)還給學童一個安全的交通環境。運輸人通訊,第11期,第3∼5頁。
曾旭正(1999)把街道還給我們。新故鄉雜誌,第三期。
王珮如、吳玉成(2006)安全通學。健康城市,第4期,第46頁。
Jan Gehl著,陳秋伶譯(198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著,黃慧真譯(1990)。台北,桂冠。
山桐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3)天母東路生活藝術家學童藝術走廊-天母東路至東山路環境改造計劃總結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文化大學景觀系陳章瑞社區規劃工作室、崇觀工程顧問公司(2000)石牌綠園道:石牌入口門戶意象街道景觀及通學步道之再造計畫。台北: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21世紀台北都市空間改造運動-地區環境改造計劃(85∼88)。
空間事件工作室(2001)「寶清街走透透」:寶清街通學步道設置及街道規劃總結規劃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振皓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內湖陽光街學子道規劃案總結報告書。台北: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07)陽光•城市•通學趣-2006高雄市社區通學道系列工程成果彙篇。
張正仁、鍾慧珠、朱素貞(2000)藝術造街,活化舊北投總結報告書。台北:台北市北投區中央社區發展協會。
淨土景觀工作室(2002)信義區吳興國小人行步道及周邊地區整體公共開放空間環境改造計畫暨信義區三張里地區發展計畫總結報告書:地區發展計畫部分。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Ampofo-Boateng, K., Thomson, J. A., Grieve, R., Pitcairn, T., Lee, D. N. & Demetre, J. D. (1993). A developmental and training study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find safe routes to cross the road.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31-45
Appleyard Donald (1981).Livable Street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ssailly J. P. (1997).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hild pedestrian accidents: An overview.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257-262
Grayson, G. B. (1975). The Hampshire child pedestrian study.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 Report 670.
Howarth, C. I., Lightburn, A. (1980). How drivers respond to pedestrians and vice versa. In D. J. Oborne & J. A. Levis (Eds), Human Factors in Transport Research 2. User Factors: Comfort, th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London: Academic Press
John J. Fruin (1971).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mental Planners, New York. N.J.
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5). Walkable Communities—Twelve Step for an Effective Program, 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Office.
Piaget, J. (1969). The Child’s Concept of Tim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ibson, J. J. (1979.)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今野 博(1990) まちづくりと步行空間,鹿島出版。
Global Road Safety Partnership(2001), Road safety education in schools: saving young lives and limbs.
Avolio, B. J., Kroeck, K., Panek, P.(198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as a predictor of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Human Factors, 25, pp.71-8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746-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二月
學齡兒童通學步行行為分析—
以台北市福林國小與東園國小為例
陳韻如
摘要
兒童行人受限於身心發展特性、生活經驗缺乏以及判斷力不足等限制,而易遭受交通事故之傷害,其步行事故率僅低於高齡者,其中又以上下學時通學路段事故率最高。為維護學童通學安全,並提供舒適的通學環境,近年來,各界陸續推行通學巷改造計畫。事實上,通學步行行為除了人與環境的關係外,尚包含人際互動之社會性行為,心理需求同為影響步行行為的因素。為補足實質環境面分析之不足,本研究另從兒童之生理、心理、社會發展以及教育學習方向,探求學童通學步行行為之各層面之需求,並結合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建立更整體性之通學步行行為需求架構,作為分析基礎,並探究各需求層級之相互關係。
本研究自台北市篩選兩案例為研究對象—福林國小與東園國小,運用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實地觀察的方式,檢視需求理論架構是否符合真實情況。本研究將通學步行行為需求分為三個層級,包含生存需求、社會需求以及成長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學童通學步行除了安全需求外,尚有社會互動及環境學習之其他層面的需求,此外,需求間具有階層性,但仍有例外,而需求階層關係受外在環境條件及個人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其中,外在環境條件涉及通學步道之軟硬體的供給與限制,例如人行道設置、導護志工以及交通管制之措施等,個人因素則與學童生心發展特性、生活經驗以及通學方式相關,兩者相互作用下,改變了學童通學步行需求之滿足程度,進而影響步行行為與活動內容。

關鍵字:通學、通學步道、步行行為、學齡兒童、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 study on pedestrian commuting behavior of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cases of Fu Lin and Dong Yu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hen, Yun-Ju
Master’s Thesis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Restricted to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pedestrians of young age are prone to harms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when walking on the street, placing them second after elderly pedestrians. Among traffic accidents, the highest rate for accidents is on road route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and after school. In attempt to maintain child safety route school and provide a comfortable commuting environment, various fields have recently been promoting the plan for commuting alley transform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in addi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by acts of walking to school, social behavior such a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also included with psychological needs as a factor in influencing the pedestrian behavior. In order to make-up for the lack of analysis in the aspect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will probe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demands in the pedestrian commuting behavior of school-aged children from aspects of children’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his research will combine Maslow's Needs-Hierarchy Theory to establish a more integrated demand structure for the pedestrian commuting behavior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need hierarchy.
This research has used two cases as its research subjects- Fu Lin and Dong Yuan Elementary School by utilizing survey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method of field observation in attempt to inspect whether the needs-hierarchy theory corresponds to the real situation. This research has divided demands influencing the pedestrian commuting behavior into 3 levels including needs for survival, social needs and need for growth. Result from th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addition to revealing a hierarchy in the walking demand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there are still exceptions to school age children walking to school and that demands by various levels will be altered due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issue. The former includes supplies and restrictions on commuting environment, such as sidewalk, traffic safety guards and traffic control. The latter is relat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life experience and commuting patterns.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ffect mutual fulfillment of need, and then change pedestrian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Keywords: pedestrian commuter, commuting path, pedestrian behavior, school-aged children, Maslow, needs-hierarchy theor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4:26: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5544015-1.pdf: 7284135 bytes, checksum: 924c6af9c3920bf7911de6270209aa6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一、兒童行人交通事故的特性 2
二、相關法令 4
三、相關政策 5
四、國內通學步道研究趨勢 9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11
一、研究目的 11
二、研究內容 12
三、研究對象與範圍 13
四、研究方法 15
五、研究流程 17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18
第一節 步行空間之相關論述 18
一、步行空間之功能與需求 19
二、行人及兒童步行活動之差異 22
第二節 通學步道之相關論述 25
一、通學步道的意義與功能 25
二、國外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通學步行需求架構之建立 34
第一節 兒童發展之相關論述 35
一、生理發展方面 35
二、心理發展方面 36
三、社會發展方面 40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之相關論述 45
第三節 學童通學步行行為需求架構之建立 48
一、需求理論 48
二、通學步道需求架構與需求理論之對應 53
三、通學步道需求架構之空間內涵 55
第四章 案例研究與分析 58
第一節 福林國小 58
一、學童通學路徑與模式 60
二、通學步行需求分析 63
第二節 東園國小 81
一、學童通學路徑與模式 83
二、通學步行行為需求分析 85
第三節 東園國小與福林國小之比較分析 98
一、通學環境與通學模式之比較 98
二、通學步行行為及需求比較分析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一、學童通學步行行為之需求 118
二、通學步行之需求層級性的探討 120
三、不同政策對通學需求的影響 123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124
一、建議 124
二、後續研究方向 124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2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學齡兒童通學步行行為分析—以台北市福林國小與東園國小為例zh_TW
dc.titleA study on pedestrian commuting behavior of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cases of Fu Lin and Dong Yu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可強,曾旭正,黃瑞茂
dc.subject.keyword通學,通學步道,步行行為,學齡兒童,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pedestrian commuter,commuting path,pedestrian behavior,school-aged children,Maslow,needs-hierarchy theory,en
dc.relation.page138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2-1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7.1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