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03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蘭翔(Lan-Shiang Huang)
dc.contributor.authorYilei Yuen
dc.contributor.author余一蕾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3:58:50Z-
dc.date.copyright2020-12-25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12-03
dc.identifier.citationAlexander Tzonis, Liane Lefaivre, 1981, Critical Regionalism, Prestel.
Curtis, William J.R., 1986, Towards an Authentic Regionalism, Mimar 19: 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Singapore, Concept Media Ltd., pp.24-31.
Fieldoffice, Huang Sheng-Yuan, 2015, Living In Place, TOTO.
Fu Chao-Ching, 1990, Regional Heritage and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Regionalist Approach to a New Architecture for Taiwa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ölldobler B., Wilson EO., 1990, The A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e Jacobs,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es, Random House.
Kathleen Kern, 2008, “Heterotopia of the theme park street”, in Dehaene, Michiel and Lieven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Kenneth Frampton, 1983, A Critical Regionalism : Six Point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
Kenneth Frampton, Kunio Kudo, 1997 , Japanese Building Practice :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Meiji Perio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h.19, 94-95.
Le Corbusier, 1927, 'Five Points of a New Architecture', L'Esprit Nouveau, Vers une architecture.
Lee Stickell, 2008, “Flow urbanism: The heterotopia of flows”, in Dehaene, Michiel and Lieven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Michel Foucault, 1986,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16 (1)(Spring): 22-27, 1986: 24-5。
Michel Foucault, 2008, “Of other spaces”, in Michiel Dehaene and Lieven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Philip Johnson, Henry-Russell Hitchcock, 1932, 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 Museum of Modern Art , New York City.
Setha Low, 2008, “The gated community as heterotopia”, in Dehaene, Michiel and Lieven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Walter Gropius, 1925, Internationale Architektur, Albert Lange, Bauhausbücher 1., München.
《中央日報》,1950, 5月17日,1版。
夫子,2019,〈壯圍濱海自行車道-沙丘鐵馬悠遊行〉,(https://blog.xuite.net/stephen_cyk/stephen/587646722-壯圍濱海自行車道+沙丘鐵馬悠遊行)。取用時間:2020年6月30日。
王育林,2008,《地域性建築》,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王佶,2017,《基於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黃聲遠建築作品實踐內涵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王俊雄,2002,《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
王建邦,2011,《海峽兩岸建築「本土化」探索對比及分析》,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王莉斯,2016,〈台灣本土化建築研究思想及實踐——以黃聲遠為例〉,《住宅與房地產》,4:13-58。
王野,2014,《台灣當代建築創作本土化研究》,吉林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王增榮,2013,〈訪談摘錄〉,《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徐明松著,台北:木馬文化,207-209。
王增榮,王俊雄,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台北:田園城市。
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委員會工作小組,1983,《台灣大學校園規劃》,p238.
田鑫,2017,《台灣當代建築的在地性表達》,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田鑫,華峰,2017,〈建築「公共性」到「共有性」——台灣當代地域建築的探索啓示〉,《價值工程》,15:152-153。
石田潤一郎,中川理,1998,《近代建築史》,黃蘭翔翻譯稿(尚未出版)。
吳中平,2014,〈作為一種「行動」的地域性——黃聲遠的宜蘭耕耘〉,《南方建築》, 1(5): 89-93。
吳佳慧,陳帆,2013,〈「土味」與「人味」——從住宅類建築看黃聲遠建築團隊的在地實踐〉,《建築文化》,11:163-164。
吳增榮,1978,〈考慮基地條件與建築因素〉,《雄獅美術》,86:52-54。
宋必襲,2008,〈昨夜疑是鬆動我——黃聲遠的宜蘭礁溪生活學習館〉,《時代建築》,5: 72-77。
完顏紹元,2006,《風水》,香港:萬里機構,p13。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p291。
李雯蕾,2016,《台灣當代建築的地域性思想表達探索》,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李德華, 2001, 《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取用日期:2017/11/25。
阮慶岳,2009,〈聲遠音嘹亮:現代建築的平民化與社區辯證〉,《時代建築》,2:40-43。
周榕,2014,〈建築是一種陪伴——黃聲遠的在地與自在〉,《世界建築》,3:74-81。
周賢欽,2009,《戰後台灣地域建築表達初探》,廈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林正豪,2016,〈建築思想的傳承與轉譯——以弗蘭克·蓋里、艾瑞克·莫斯與黃聲遠的建築思想與方法為例〉,《建築師》,13(4):28-33。
空間雜誌社編輯部,1994,〈國民黨中央黨部拆除事件大事記〉,《空間》,58。
阿蘭那朱,2016,〈超前衛的羅東文化工場——台灣景觀考察(4)〉,(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5537246),取用日期:2019年6月10日。
姜建宇,2007,《台灣當代建築作品中的地域性設計手法探討——以黃聲遠建築作品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植明,姜建宇,陳林蔚,2008,〈擬仿的地域主義——黃聲遠的宜蘭經驗〉,《設計學報》,13(4):1-23。
胡夢婷,2014,《黃聲遠的建築作品及理念解讀》,廈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唐贊袞,1891,《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3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p144。
夏鑄九,2006,〈現代建築在台灣的歷史移植:王大閎與他的建築設計〉,序,《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徐明松著,台北:木馬文化(2007),6-9。
徐佳燕,2013,〈台灣三大現代美術館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p13-14。
徐明松,201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台北:木馬文化,144。
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實錄編輯小組編,1966,《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實錄》,台北市: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1966.11,p165-201。
張之禮,2006,《以批判性的觀點探討台灣當代建築的地域性——以遠東建築獎及地貌改造運動之公共性建築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文,2009,〈美國墓園的發展與演變〉,《中國園林》, 2009, 12(3): 12-18。
張弘昌,2009,《戰後台灣的宮殿式建築主體性--以王大閎與李祖原作品析論為例》,台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弘昌,2009,《戰後台灣的宮殿式建築主體性——以王大閎與李祖原作品析論為例》,台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雨蒙,2017,〈台灣建築學教育解讀及黃聲遠建築實踐探索〉,《中華建設》,5:100-101。
陳柏琳,2017,〈步行化城市策略——黃聲遠的宜蘭城市設計實踐解讀〉,《城市營造》,11:163-164。
陳柏琳,2018,《以順勢城市設計實現都市慢行網絡:黃聲遠的宜蘭設計實踐研究》,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碩士論文。
陳貞玲,2015,《宜蘭文化資源和土地認同之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語萱,2012,《台灣當代建築的地域性趨向》,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思旻,王龍,翟宇琦,2013,〈淺談批判的地域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及思辨〉,《福建建築》(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2013:07。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台北:藍天書局。
傅朝卿,2019,《圖說台灣建築文化史——從時期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
閔嘉劍,2015,《生命性建築:黃聲遠宜蘭實踐的啓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世孟、楊逸詠,1976,〈研究臺灣建築的幾個線索〉,《建築師雜誌》,2(1):20-31。
黃哲淵,2002,《地域性住宅風貌的營造過程——以第一屆宜蘭厝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聲遠,1998,〈對談∼其實,不必所有的事情都準備妥當才可以開始的!〉,王增榮/王俊雄訪談,《台灣建築報導雜誌》
黃聲遠,2017,《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黃寶瑜,1966,〈中山博物院之建築〉,《故宮季刊》,1(1):69-77。
黃蘭翔,2018,〈清末臺北城的興建與日治初期的台北市之市區改正〉,《台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台灣》,台北: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p80-81。
黃蘭翔,2018,〈戰後在台灣的「中國建築現代化」之論述〉,《台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台灣》,台北: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p276-307。
新建工程科,2019,〈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體育館興建工程(第5屆公共工程優質獎優等)〉,(https://cons.e-land.gov.tw/cp.aspx?n=264416706E2EF4DA),取用日期:2019年6月30日。
楊大毅,2005,《「在地實踐」:黃聲遠在宜蘭的建築作品意涵初探(以1994-2004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鶯,高翅,2008,〈墓園發展概述〉,《廣東園林》, 2008, 18(3): 18-21。
廖倫光、黃俊銘,2009,〈臺灣傳統漢人墳墓的墓作變貌與文化意義〉,《文資學報》,10(5):1-31。
漢寶德,1970,〈可怕的高雄市中山堂設計競圖〉,《建築與計畫》,8:10-11。
漢寶德,1998,〈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文化因素:以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展示空間為例〉,《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台北:國家歷史博物館,p78-91。
漢寶德,2019,《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黃健敏,編),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劉啓明,董雅,2015,〈城市公共建築從「公有」到「共有」——台灣羅東文化工場的啓示〉,《高等建築教育》,2015,24(4).
樊浩,高貝貝,吳佳玲,2017,〈研究中西方墓園差異性起源演變規劃設計〉,《山西建築》, 2017, 43(6): 11。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 (3): 49 - 89。
蔣雅君,葉錡欣,2015,〈「中國正統」的建構與解離——故宮博物院之空間表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 (4): 39 - 68。
盧偉民,1988,〈古建築的新造型一代序〉,《盧毓駿教授文集》,P18,台北。
蕭阿勤,1991,《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照玲,2013,〈台灣羅東文化工場〉,《超星-人文地理》。
羅時瑋,2008,〈房子、棚子與摺子-「黃聲遠」與「邱文傑(大涵)」在地建築作品的德勒茲式複性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19: 177-215。
羅時瑋,2011,〈批判的田園主義——黃聲遠(田中央)團隊的建築在地實踐〉,《時代建築》,5:58-61。
羅時瑋,2013,〈1990年代以來的宜蘭建築在地實踐〉,《建築師》,4:30-3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031-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1950年代,出於對近代主義的反省,地域主義(Regionalism)試圖恢復有人性的環境並創造讓人感到有溫度的建築。此時恰是「現代主義中國建築」在台灣萌芽的時期,也正是國民政府來台極力鞏固政權的開端。隨著政治影響力的增加與自由創作空間的緊縮,「明清宮殿復興樣式」建築逐漸成為支配台灣建築界的權力。本應紮根台灣土地的「真實的」地域性建築,異化成了極富東方神韻的「虛假的」地域性建築。在1970年代末,以漢寶德為首的第二代建築師開始關注台灣傳統建築的研究與保存,但多為以語彙為主導的「表象式」地域主義建築。1990年代,在解嚴的社會背景之下社區營造逐步興起,台灣建築關懷的對象逐漸擴展到民間及更多元的族群。在宜蘭地區湧現出的眾多關懷在地環境的建築師團隊中,田中央建築團隊是典型代表。相較於戒嚴時期湧現的激昂卻空洞的地域性表現,田中央的在地實踐更能連結真實的地方生活與環境。
然而,田中央團隊的建築實踐常被譽為宜蘭地域性建築之典範,甚至被廣泛誤解為代表著宜蘭的地域性風格。「地域性」在頻繁甚至氾濫的使用過程中,早已模糊化形成一種感覺的表述,而無法具體指涉某種特定操作方法下生產出的建築樣式,或是某派意識鮮明的建築主張。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西方建築史脈絡進行爬梳,釐清地域主義及其批判的真實意涵;其次,探討在台灣地區特殊政治力影響下發展而成的「地域性」建築;進而在此基礎上,回顧不同研究者對田中央事務所生產的「地域性」建築,以及對宜蘭風格的論述與誤讀之可能性;最後,對田中央事務所的四個建築案例(壯圍沙丘、櫻花陵園、羅東文化工場、中山小巨蛋)及建築所在的地點(Place)進行深度剖析。本研究從空間與時間向度分析田中央建築團隊對於「空間體驗」的態度,以及空間與環境設計的操作手法,以詮釋其「地點性」表達的空間實踐特質。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1950s, as a reflection on Modernism, the idea of Regionalism tried to restore a human environment and create buildings that contain humanistic feelings. This was exactly the period when the idea of “Modernist Chinese Architecture” began to sprout in Taiwan, and it was also the beginning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effort to consolidate its power in Taiwa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the contraction of free creative, the “Revival Style of Ming Qing Palace” gradually became a dominated force in Taiwan architecture. The unique regional architecture, which should have been rooted in Taiwan as a “real” representative, was transformed into a “false” style with traditional oriental charm. At the end of 1970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local Taiwanese architects headed by Han Bao-D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architecture, but they focused more on “representational” Regionalism dominated by vocabulary. In the 1990s, as the society embraced the Post-Martial Law period, community development gradually emerged. The objects for Taiwan architects to concern progressively expanded to the folk and diverse ethnic groups. Among the numerous architects who care about the local environment in Yilan, Fieldoffice Architects emerged in this era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Comparing with the exciting but empty regional manifestations appeared during the Martial-Law Period in Yilan, the Fieldoffice’s practice is able to better connect the real local environment and life.
However, the Fieldoffice’s Works is often hailed as a model of Yilan’s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even widely misunderstood as representing the regional style of Yilan. In this frequent or even flooding use, the “Regionalism” has been blurred into a sensational expression which is unable to specifically refer to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produced under a certain operation method with clear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firstly comb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o clarify the exact meaning of “Regionalism” and its criticism; secondly, explores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Taiwan; thirdly, reviews the “Regional” buildings produced by the Fieldoffice and discusses the so-called Yilan Style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isunderstanding; finally, examines the four cases of the Fieldoffice’s work (Zhuangwei Dune, Cherry Orchard Cemetery, Luodong Cultural Working House, and Jhong-Shan Elementary School gymnasium). This research analyzes Fieldoffice Architects’ attitude towards “spatial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time, as well as the practic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practice expressed by its “placenes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3:58: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212202009443100.pdf: 31151282 bytes, checksum: c8b6e692a3405ba63c986eb22b260fc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頁1-4
1. 時間範圍界定
2. 研究對象之選取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頁1-4
1. 操作方式:資料蒐集、實地觀察
2. 呈現方式:文字、照片、圖面分析
第四節 概念界說 頁1-8
1. 何謂「地域性」?何謂「地點性」?
2. 研究對象的空間環境特質
第二章 地域建築發展脈絡與台灣經驗
第一節 偽裝與誠實:地域主義建築發展脈絡 頁2-1
1. 地域主義的源起:對近代主義的反省
2. 虛假的地域性:政治力影響下的國族主義鄉愁論述(1950年代)
2.1 對內:中國統治政權正當性的象徵
2.2 對外:爭奪中國代表權以尋求外交認同
2.3 何謂虛假?意識形態壓抑的建築師及作品
第二節 台灣經驗:重構的地域認知 頁2-12
1. 戰前的地域主義:日治時期的建築樣式(1945前期)
2. 戰後初期的美援建築(1950 – 1970年代)
3. 解嚴後的重構:萌芽的地域性(1980末期)
第三節 真實的地域性:田中央事務所的建築實踐 頁2-19
1. 紮根宜蘭:黃聲遠的實驗基地
2. 誤讀的田中央與宜蘭風格
3. 田中央的地域實踐:地點性表達(誠實面對地方環境生活的態度)
第四節 小結 頁2-23
第三章 隐没鄉野:基於地方特質的地點性表達(一)
第一節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2018) 頁3-1
1. 東海岸的凝視:沙丘美術館
2. 地點(Place)與空間秩序(Order)的平衡
2.1. 誠實面對地景:擁抱沙穴的氣質
2.2. 展演空間的異質化:當美術館成為陳列主體
2.3. 形式vs 機能:造型的粗獷vs 動線的自由
3. 時空修辭:沙地與「行者」的互文(瞬時與永恆)
第二節 櫻花陵園 頁3-21
1. 逆轉的鄰避效應:礁溪山坡地上的平價公墓
2. 眺望山巒,俯瞰平原
2.1. 櫻花陵園入口橋(2008) 頁3-23
2.1.1. 「橋」與「水」的生命隱喻
2.1.2. 隱沒山體的入口:軟化的墓園邊界
2.2. 入口服務中心(2014) 頁3-26
2.2.1. 延伸的沈思空間
2.2.2. 創造視覺的變化:室內外的動線游移
2.3. D區納骨廊(2009) 頁3-30
2.3.1. 關注細部設計:洗石子手法營造屋頂
2.3.2. 去階級化:納骨廊的排放方位與祭拜路徑
2.3.3. 藏匿的空間量體:融入山坡地紋理
2.4. 渭水之丘(2015) 頁3-37
2.4.1. 極簡的墓園樣態:捨棄明確的入口意象
2.4.2. 詮釋幸福:以自由之姿俯視故鄉
3. 異質化的殯葬空間(遊客打卡、露營季、溫泉盃馬拉松比賽)
3.1. 安放逝者的墓地初衷
3.2. 墓穴演變成祭拜的儀典性場域
3.3. 墓園的公園化與休憩化(服務對象的轉變與功能回應)
第三節 小結 頁3-46
第四章 纵横都市:基於地方特質的地點性表達(二)
第一節 羅東文化工場(2014) 頁4-1
1. 留白的場域:市井大棚架下的公共性
1.1. 移動與停留:都市節點的象徵空間
1.2. 再現的藝文空間:常民生活的重構與再展示
1.2.1. 懸掛的藝廊(自主性)
1.2.2. 眾聲喧嘩:大棚下的廣場
1.2.3. 模糊的邊界:自由與開放
2. 民眾歸屬感之營造:使用者導向的空間生產
3. 水墨鋼鐵:構築材料的使用與隱喻
3.1. 與天相接:宜蘭的陰天灰有種水墨畫的感覺
3.2. 堆疊木料:城市發展的秩序
第二節 中山小巨蛋(2016) 頁4-17
1. 串連休閒地景:宜蘭市區的文化歷史核心區
2. 拼貼的校園童趣空間
2.1. 多功能的活動空間:中山國小體育館
2.1.1. 儀典空間:複合式球場與舞台
2.1.2. 引導空間:柱列形塑流動的廊帶
2.1.3. 娛樂空間:串連的「快樂島」、草坡及操場
2.2. 不規則的建築外觀(手工質感的建材)
2.3. 刻意塑造的空間角度
3. 地點性表達:都市中延伸的童話故事
第三節 小結 頁4-27
第五章 結論 頁5-1
參考文獻 頁6-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田中央事務所「地點性」建築實踐之研究zh_TW
dc.titleOn “Placeness” in Fieldoffice’s Work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俊雄(Chun-Hsiung Wang),蔣雅君(Ya-Jun Jiang)
dc.subject.keyword現代建築,宜蘭經驗,地域性,地點性,空間體驗,zh_TW
dc.subject.keywordModern Architecture,Yilan Practice,Regionalism,Locality,Spatial Experience,en
dc.relation.page113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4381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12-0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02122020094431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0.4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