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044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柯慶明(Ching-Ming K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anqi Xi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熊蘭祺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43:1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11-08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期刊資料
〈《禮拜六》第九十九期出版〉,《申報》第14版(1916年4月22日)。 〈「戀愛之認識」發行郵售〉,《申報》第16版(1928年9月19日)。 〈北新週刊第十三期目錄〉,《申報》第3版(1926年11月23日)。 〈江一平律師蔣保釐律師代表合記雲裳股份有限公司受推盤聲明〉,《申報》第5版(1932年9月20日)。 〈春野書店新書出版〉,《申報》第22版(1928年9月17日)。 〈美術裝飾社廣告〉,《申報》本埠增刊第2版(1928年9月7日)。 〈美術裝飾社廣告〉,《申報》本埠增刊第2版(1928年9月8日)。 〈恕訃不周〉,《申報》第5版(1931年12月18日)。 〈恕訃不周〉,《申報》第6版(1931年12月17日)。 〈恕訃不周〉,《申報》第6版(1931年12月19日)。 〈記尚美圖案館〉,《申報》第18版(1925年10月28日)。 〈創業三年擴充營業開幕大廉價一個月〉,《申報》第4版(1928年12月15日)。 〈雲裳公司之新裝〉,《申報》第17版(1927年7月18日)。 〈歡送赴歐考察美術者之宴會〉,《申報》第11版(1921年3月22日)。 凡人:〈讀「關於封面」之後〉,《開明》第1卷第11期(1929年),頁657-658(?)。 失名:〈關於封面〉,《開明》第1卷第9期(1929年),頁558(?)。 百合:〈書本的裝飾〉,《開明》第1卷第1期(1928年),頁11-13。 吳彬卿:〈關於封面〉,《開明》第1卷第5期(1928年),頁288-289(?)。 李衡之:〈各書局印象記〉,《申報》第17版(1935年5月4日)。 周瘦鵑:〈倩歌曼舞錄〉,《申報》第13版(1927年7月25日)。 周瘦鵑:〈徐匯裙屐錄〉,《申報》第16版(1927年7月18日)。 周瘦鵑:〈雲想衣裳記〉,《申報》第12版(1927年8月10日)。 非文:〈讀「讀關於封面之後」〉,《開明》第2卷第4期(1929年),頁244-245(?)。 孫福熙:〈出版事業的藝術〉,《申報》本埠增刊第5-6版(1926年9月15日)。 徐志摩:〈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麼辦〉,《晨報副刊》頁1-2(1925年10月1日)。 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時事新報・學燈》(1923年3月12日)。 許久菴:〈「我的意見之片片」的補充〉,《開明》第2卷第2期(1929年),頁87-88。 郭蠡:〈關於封面〉,《開明》第2卷第4期(1929年),頁251-253(?)。 陳鶴:〈和王蔭槐君談談「關於書的藝術」〉,《開明》第2卷第2期(1929年),頁85-86。 慎夫:〈書籍的裝訂和印刷〉,《申報》本埠增刊第5-6版(1926年10月22日)。 劍心:〈關於封面〉,《開明》第1卷第3期(1928年),頁141-142。 蔭槐:〈我的意見之片片——關於書的藝術〉,《開明》第1卷第11期(1929年),頁653-657(?)。 蔭槐:〈嘵舌——答《開明》二卷二號「書的藝術」的談者並致編者〉,《開明》第2卷第4期,頁246-251。 鄭宏述:〈讀「封面和題飾」後的通信〉,《開明》第2卷第4期(1929年),頁246。 錢君匋:〈陶元慶的繪畫及魯迅所藏的石刻〉,《申報》本埠增刊第4版(1927年12月23日)。 錢君匋等:〈開明書店書面圖案之一部〉,《開明》第1卷第4期(1928年),無頁碼。 擲:〈關於封面〉,《開明》第1卷第5期(1928年),頁287-288(?)。 驥雲:〈出版事業的藝術〉,《申報》本埠增刊第5-6版(1926年11月8日)。 《美展》(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編輯組,1929年4月-5月)。 《新月月刊》影印本(臺北:雕龍出版社,1977年11月)。 二、單篇文章 周芳美、吳方正:〈一九二ま及三ま年代中國畫家赴巴黎習畫後對上海藝壇的影響〉,《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9月),頁629-668。 群姍:〈徐志摩+聞一多 新文學的現代風景〉,《北京青年報》D9版(2014年11 月21日)。 聞立鵬:〈藝術家聞一多〉,《藝術家》第185號(1990年),頁248。 劉禮賓:〈江小鶼——活躍於民國上層社會的雕塑家〉,《雕塑》2008年第6期(2008年12月),頁41-45。 蔡登山:〈畫家陶元慶〉,《蘋果日報副刊-果籽》(2011年10月30日),2016年4月3日讀取。<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apple/art/20111030/15753168>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國立成功大學蘇雪林研究室網頁:http://suxuelin.liberal.ncku.edu.tw/ActNews.asp?newsid=44(2015年2月25日讀取)。 鄒振環:〈土山灣印書館與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發展〉,土山灣博物館網頁:http://tsw.xuhui.gov.cn/Article.aspx?aid=737(2016年6月22日 讀取)。 三、書籍 王震編著:《徐悲鴻年譜長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12月)。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7月初版二刷)。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其厚:《中華書局與近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周其厚:《中華書局與近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高豐:《中國設計史》(臺北:積木文化,2006年12月)。 張偉:《談影小集——中國現代影壇的塵封一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00年8月)。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2月第二版第五刷)。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3 月)。 盛佩玉:《盛氏家族・邵洵美與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 郭恩慈、蘇玨編著:《中國現代設計的誕生》(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4月)。 陳定山:《春申舊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6月再版)。 陳樹萍:《北新書局與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2月)。 劉瑞寬:《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12月)。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第一~六輯)》(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1月)。 Michael Sullivan.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及藝術家).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Richard Shone, et al.. The Art of Bloomsbury: Roger Fry, Vanessa Bell and Duncan Grant(布龍斯比利藝術:羅傑・傅來義、凡妮莎・貝爾和鄧肯・格蘭特).(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Scott Minick; Jiao Ping, Chinese Graphic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中國設計).(New York: Thames & Hudson Inc., Paperback edition, 2010.) Virginia Woolf. Roger Fry.(傅來義)(London, Peregrine Books, 1979.) 四、學位論文 朱紅紅:《民國圖書裝幀設計研究》(無錫: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尋勝蘭先生指導,2007年)。 徐燕:《衝突與融合——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設計》(杭州: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張建春先生指導,2012年)。 許靜:《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蔣嘯鏑、賀景衛先生指導,2009年)。 薛融冰:《民國時期書籍封面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張曉菊先生指導,2014年)。 五、網站 「上海通」,上海地方誌辦公室提供,2016年6月20日讀取< http://www.shtong.gov.cn>。 「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第1-6輯)」,《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提供,2016年4月8日讀取<http://www.cnbksy.ne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提供,2016年4月5日讀取<http://www.britannica.com/>。 維基百科網站正體中文版,維基媒體基金會提供,2016年3月26日讀取< https://zh.wikipedia.org>。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04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20年代末,新文學出版業開始普遍採用現代的平面設計作為書籍封面。本論文以徐志摩生前出版的著作為例,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徐志摩的著作採用西方藝術風格的圖像作為封面,一方面藉由反傳統的裝幀形式,凸顯新文學相對於舊文學的革命性;另一方面透過菁英的圖像語言,反制市民文學媚俗、娛樂導向的影像策略,在市場競爭中確立自身特色;除此之外,亦是出於開拓銷路的盈利動機,回應當時讀者在文學閱讀中進行影像消費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本論文試圖指出1927年之後,上海取代北京成爲新文學的中心,如何改變新文學的出版語境,進而帶動出版形式的變革。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43:1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1019-1.pdf: 6225359 bytes, checksum: 0680eba81511e8a037691c7d29bb29d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4
Abstract 5 緒論 6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意識 6 (一)設計史的論述盲點 6 (二)新文學史的研究空白 9 二、研究對象與章節安排 10 (一)徐志摩著作的個案意義 10 (二)章節安排 11 第一章 從線裝書到洋裝書: 新文學與舊文學的切割 12 一、 「反傳統」的視覺形式 12 (一) 運用西方的藝術風格 12 (二) 呼應新文學的探索 13 二、百年商埠的技術優勢 16 (一)美術與革命之關係 16 (二)上海的技術優勢 19 第二章 高雅藝術與「時裝美女」: 新文學與市民文學的競爭 20 一、審美品味的競爭 20 (一)徐志摩的高級趣味 20 (二)布龍斯比利的影響 22 二、啓蒙論述下的平面設計 24 (一)「追隨時代」的努力 24 (二)「反啓蒙」的聲音 27 三、國際化都市與美術人才 29 (一)寶貴的就業機會 30 (二)廣闊的發展前景 32 (三)豐富的都會生活 33 第三章 封面設計的商業價值: 新文學出版的商業化 34 一、讀者的期待 34 (一)提倡「書本的裝飾」 34 (二)肯定設計者的才能 37 二、出版社的策略 39 (一)注重設計品質 39 (二)藉助明星效應 41 三、上海與新文學出版的商業化 43 (一)同人出版社的前世今生 43 (二)上海的出版環境 45 結論 49 一、「封面畫」的退潮 49 二、新文學出版的新變 50 參考書目 52 一、期刊資料 52 二、單篇文章 54 三、書籍 55 四、學位論文 56 五、網站 56 附錄 58 附錄一:表格 58 說明 58 附錄二:圖版 60 說明 60 一、新文學著作封面設計 61 二、新文學出版物廣告 74 三、其他 7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上海、新文學出版與平面設計:徐志摩著作的個案研究 | zh_TW |
dc.title | Shanghai, the Publishing of Xin Wenxue and Graphic Design:a Case Study of Xu Zhimo’s Work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康來新(Lai-Shin Kong),顏健富(Kean-Fung Guan) | |
dc.subject.keyword | 平面設計,新文學,上海,徐志摩,聞一多,江小鶼,布龍斯比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graphic design,Xin Wenxue,Shanghai,Xu Zhimo,Wen Yiduo,Jiang Xiaojian,Bloomsbury, | en |
dc.relation.page | 8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273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5-1.pdf Restricted Access | 6.08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