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91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蘇碩斌 | |
dc.contributor.author | An-Chi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安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39:3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11-02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作家作品 黃鳳姿,《七娘媽生》(臺北:東都書籍,1940.02.22初版;1940.11.25再版)。 ───,《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1940.11.25初版)。 ───,《臺灣ソ少女》(東京:東都書籍,1943.08)。 二、論著(按照字母/筆劃順序排序。) 川村湊,〈民俗台湾ソ人ぼ〉,《大東亜民俗学ソ虛実》(東京:講談社,1996.07)。 ───,《作文ソスろソ大日本帝国》(東京:岩波,2000.02.24)。 ───,〈シボノグソ酔ゆジホ〉,《海メ渡ゲギ日本語:植民地ソ「国語」ソ時間》(新裝版)(東京:青土社,2004)。 川端康成,《文学ソ嘘ズコゆサ》(1939.01);本文所引取自於《川端康成全集》第三十一卷(東京:新潮社,1982.08)。 山口充一,〈子供〉,《兒童街》(1939.06.10) 。 大木顯一郎、清水幸治,《綴方教室》(東京:中央公論社,1937;東京:木鶏社,1984.09)。 上田萬年,〈国語シ国家シ〉,《明治文学全集》44(東京:築摩書房,1968)。 土井秋風,〈少女シゾ如何スペ物キ〉,《穎才新誌》第1094号(1898.10.22)、第1095号(1989.10.29)。 大場孫治,〈學校教育シ家庭教育ソ協調〉,《臺灣婦人界》(臺北市:臺灣婦人社,1934.05)。 大藤幹夫,〈戦中期ソ児童文学評論:生活童話ろヘ少国民文学デソ流ホメ追ゲサ〉,《学大国文》(日本:大阪芸大国語国文研究室, 1986.03.01)。 西岡英夫,〈童話ソ研究ズ就ゆサ〉,《台湾教育》第一八三号(1917.09.01)。 ────,〈れ母イネシ童話ソ扱方〉,《臺灣婦人界》(臺北市:臺灣婦人社,1934.06)。 ────,〈近頃考デイオギアシ=児童劇、童話劇ズ就ゆサ〉,《児童劇》日本兒童劇協會第二ま號(1937.11.01)、二一號(1937.12.15)。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藝評論集》第三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04)。 中島利郎,〈台湾最初ソ児童文学家.西岡英夫研究序說—大正期.台湾ズれんペ「れ伽事業」ソ創始〉,《岐阜聖徳学園大学紀要》第54集(日本:岐阜聖徳学園大学外国語学部編,2015.02.28)。 ────,〈台湾最初ソ児童文学家.西岡英夫研究序說—大正期プベ昭和期ソ活動〉,日本台湾学会第17回学術大会,2015.05.23)。 ────,〈日本統治期的臺灣兒童文學〉(岐阜聖徳学園大学,2015.05.23)。 中古ゆォノ,〈『赤ゆ鳥』ろヘ『綴方教室』デ──教師シゆよ媒介項〉,《日本文學》五三卷九號(東京:日本文学協会,2004.09.10)。 井上正男,〈綴ベ方教授ズ対エペ卑見〉,《臺灣教育會雜誌》第114號(1911.09),。 內山基,〈友Хц⑦ヱьй〉,《少女ソ友》(1935.09) ───,〈赤ゆ鳥——鈴木三重吉先生メ弔エ〉,《少女ソ友》(1936.08)。 西川滿,《臺灣風土記》,(臺北:日孝山房,1939.02)。 ───,〈年譜3 「竹筏」ソアボ〉,《マゎ越りウ幾山河》(東京:人間ソ星社,1990.06),。 ───,〈台湾文芸界ソ展望〉,《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 日本人作家作品 第一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07)。 西川滿、池田敏雄,《華麗島民話集》(臺北:日孝山房,1943.05.28)。 西田良子,《鈴木三重吉ソ感覚的世界:『赤ゆ鳥』メバをゲサ》,(日本:森ソ仲間社,1973)。 今田絵里香,《少女ソ社会史》(東京:勁草書房,2007)。 王惠珍,〈站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 古田足日,〈童心主義ソ諸問題〉,《児童文学ソ思想》(東京:牧書店,1969)。 弘谷多喜夫,〈台湾ソ植民地支配シ天皇制〉,《歷史学研究》No.547(東京:青木書店,1985.10)。 池田鳳姿,〈池田シ臺灣シ私〉,《台湾近代史研究》第四号(台湾近代史研究會,1982.10)。 ────,〈『民俗臺灣』創刊ソ背景〉,《沖縄文化研究》(法政大學沖縄文化研究所,1990.03.20)。 ────,〈『民俗臺灣』的時代〉,原刊於《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1982.10),頁45-62。 池田敏雄,〈後記〉,《七娘媽生》(臺北:東都書籍,1940.02.22初版;1940.11.25再版),正文編碼結束後第三頁。 ────,〈卷末記〉,《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1940.11.25初版)。 ────,〈後記〉,《台湾ソ少女》(東京:東都書籍,1943.08)。 ────,《台湾ソ家庭生活》(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08)。 ────,〈植民地下台湾ソ民俗雑誌付記〉,《台湾近代史研究會》(台湾近代史研究會,1982.10)。 安田敏郎,黃耀進、林琪禎譯,《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的日語》(新北市:群學,2016.03)。 安西わベ女,〈少女ソ話〉,《穎才新誌》10號(1890.05)。 有明淑,《有明淑ソ日記:翻刻》(日本:青森県近代文学館,2000.02)。 宇津木春奈,〈小川未明論〉,《童心》第三號(1935.04.08)。 朱惠足,〈翻譯臺灣—黃鳳姿的臺灣民俗書寫〉,《藝術觀點ACT》65期專輯:歷史旁白.負像劇場(2016.01)。 邱各容,〈四ま年代(含以前)的臺灣兒童文學〉,《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 : 五南,2005)。 ───,〈從意識型態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的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0期(2007.04)。 ───,〈臺灣兒童文學100年鉤沉系列1--臺灣的文學少女--黃鳳姿〉,《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40期(臺灣:國家圖書館,2010.08)。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秀威,2013.09)。 村上正彥,〈東京ソ「台湾ソ少女」〉,《「君ゎ代少年」メ探ウサ:台湾人シ日本語教育》(東京:平凡社,2002.10.22)。 村上春樹,《ビゎサ哀ウわ外国語》(東京:講談社,1997.02.14)。 杉田智美,〈黃氏鳳姿、〈台湾ソ少女〉メ綴ペ–植民地台湾ズれんペ綴方少女ソ主体性シ文学場ソユЫレ①ヰみ〉,《Juncture超域的日本文化研究》02号(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附属日本近現代文化研究Й⑦Уみ,2011.03),。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邱玲婉,〈臺灣兒童文學與新文學運動關係研究(1920-1945)〉(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李佳卉、傅欣奕,〈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日文舊籍《第一教育》雜誌(1924-1935)題解〉,《臺灣學研究》第8期(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2009.12),頁161-170。 杜潘芳格,下村作次郎編,《иルюхД少女ソ日記》(東京:総和社,2000.09)。 佐藤秀夫,《教育ソ文化史2-學校ソ文化》(京都:阿吽社,2005.03.20)。 佐藤春夫,〈臺灣ソ少女敘〉,《臺灣ソ少女》(東京:東都書籍,1943.08)。 林文寶,〈推薦序:臺灣的兒童文學史〉,收錄於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五南,2005)。 ───,〈臺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兒童文學學刊》第5期(2001.05)。 ───,〈臺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兒童文學論集》(臺北市:萬卷樓,2011.09)。 芦田惠之助,《綴ベ方教授ズ関エペ教師ソ修養》(東京:育英書院,1915.05)。 ─────,古田拡編,《芦田惠之助国語教育全集第三巻》(東京:明治図書,1988)。 東八郎,〈綴方教育瑣談〉,《臺灣教育》176號(臺北:台湾教育会,1933.05),頁46。 坪井秀人,〈少女シゆよ場所─踊ペ少女/歌よ少女/書ゑ少女─〉,《感覚ソ近代─声.身体.表象》(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 柳田國男,〈鄉土研究ソ第一義〉,《鄉土生活ソ研究法》(東京:刀江書院,1935.08)。坪田讓治,《改訂児童文学論》(宮崎:西部図書,1947.03)。 知里幸惠,《愛努神謠集》(北海島:鄉土研究社,1923.08)。 林承緯,〈生命的禮讚─生產、三朝、滿月、四月日〉,《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臺灣:五南出版社,2014.06.25) 河原功,〈戦前期「日本内地〉ズれんペ台湾児童文学〉,〈戰前期「日本内地」ズれんペ台湾児童文学み台湾児童文学研究序說〉(東京:台湾協会,2015.05.23)。 林倚如,《「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音樂研究》(臺灣: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8)。 実業ソ日本社編,遠藤寬子、內田靜枝監修,〈《少女之友》發刊詞〉,《少女ソ友:創刊100周年記念号——明治.大正.昭和мЗЬЙяヱЁъ⑦》(東京:実業ソ日本社,2009)。 金關丈夫編,《民俗臺灣》(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1941-1945),本文參考版本為《民俗臺灣》復刻版(臺北:南天書局,1998)。 前田愛,盛浩偉譯,〈從誦讀到默讀:現代讀者的成立〉。 秋吉音治,〈理想シウサゾ〉,《學友》v001_n002(1919)。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ソ植民地統治シ「新女性」ソ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高木ギろウ,〈兒童自由詩ズ関エペ断片語〉,《童心》第三號(1935.04.08)。 酒井充子,《臺灣人生》(東京:文藝春秋,2010)。 酒井潔,〈赤グヒモ審査メ行コサ〉,《臺灣婦人界》(臺北市:臺灣婦人社,1934.06)。 追風,〈她將往何處去—致苦惱的年輕姊妹〉,《臺灣青年》第五號(1922.07)。 桑原太郎編,《日本兒童文學大戲第十卷 鈴木三重吉卷》(東京:ナペヅ出版,1978)。 留啟華,《從臺灣文學少女到帝國文學少女——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家」黃氏鳳姿的誕生》(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06)。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03)。 ───,〈公學校的光與影〉,《島國群像:兼容並蓄的臺灣歷史與文化》(臺灣: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2)。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新北市:東村,2012.11)。 ───,《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ま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新北市:衛城,2015.12)。 郭亮吟、藤田修平,《灣生畫家—立石鐵臣》(2015)。 陳文松,〈從「士」到「青年」的脫胎換骨〉,《殖民統治與「青年」: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03)。 陳怡君,〈來回跨界的文化翻譯—以黃鳳姿作品中臺灣傳統節慶為分析對象〉,《文學臺灣》62夏季號(高雄:文學臺灣雜誌社,2007.04)。 陳培豐,《同化ソ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陳淑華,〈鹹小管配清粥【筆記】醬菜二三事 〉,《島嶼的餐桌:36種臺灣滋味的追尋》(臺灣:遠流出版社,2009.11.27)。 陳艷紅,〈小泉八雲與池田敏雄—以夫妻與師徒倫理之展現為中心〉,《執法倫理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5.03)。 鳥越信,《ギソウゑ読バペ日本児童文学 【戦前編】 》(京都:тбю⑧ャ,2004.04),頁34-35。 許瓊丰,〈在日臺灣人與戰後日本神戶——華僑社會的變遷〉,《臺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06)。 國立臺灣文學,《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黃鳳姿, 〈台湾ソ子供シ日本ソ子供〉,《新児童文化》(6)(東京:国民図書刊行会,1950.09)。 游珮芸,《植民地台湾ソ児童文化》(東京:明石書店,1999.02)。 ───,《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7.01.01)。 ───,〈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學概覽〉,《臺灣學通訊》(臺北縣:國立中央臺灣分圖,2009.04.10)。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12)。 黑川創編,〈解說 多面体ソ鏡〉,《〈外地〉ソ日本語文学選1 南方.南洋�台湾》(東京:新宿書房,1996.01)。 黑川幸惠,《日本植民地時期台湾公学校児童ソ綴ベ方ズ関エペ研究−黃氏鳳姿ソ綴ベ方メ中心ズ−》(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森田俊介,〈臺灣ズ於んペ義務教育制度ソ将来〉,《臺灣時報》245(1940.05)。 菊池寬,〈話ソ屑籠〉,《文藝春秋》(1941.02)。 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飯島吉晴 ,〈序章:子供ソ境界性—聖性シ賤性〉,《子供ソ民俗学:子供ゾジアろヘ来ギソろ》(東京:新曜社,1991)。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 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07)。 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臺灣》第4年第1號(1923.01.01)。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市:麥田,2004)。 黃朝琴,〈漢文改革論〉,《臺灣》1號(1923.01)、2號(1923.02)。 鈴木三重吉,〈童話シ童話メ創作エペ最初ソ文学運動〉,《綴方讀本》(1935),本文參考版本為復刻版(東京:講談社,1987.03)。 葉石濤原著,中島利郎、澤井律之日譯本註解,彭萱漢譯,《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春暉出版社,2010)。 漣山人,《アゎゼ丸》(東京:博文社,1891)。 趙天儀,〈臺灣兒童文學史的書寫與建構〉,《臺灣兒童文學的出發》(臺北縣:富春文化,2000)。 遠藤寬子,《『少女ソ友』シガソ時代—編集者ソ勇気 内山基》(東京:本ソ泉社,2004)。 臺灣文學工作室,〈臺灣第一個文學少女──黃鳳姿傳奇與日本人眼中的臺灣〉,《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灣:本事出版社,2015.09.03)。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池田敏雄氏年譜〉,《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池田敏雄氏追悼記念特集》(東京:綠蔭書房,1982)。 ─────────編,《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綠蔭書房,1993)。 劉淑如,《「臺灣ソ少女」ソ誕生─日本統治時期ソ台湾人作家黃氏鳳姿ズ関エペ研究》(北海道大学博士論文,2006.06)。 ───,〈「台湾ソ文学少女」黃氏鳳姿ソ生成メバをゲサ─西川満ソ出版戦略メ軸シウサ〉《日本近代文学会北海道支部会報》号10(2007.05)。 ───,〈黃氏鳳姿ソ誕生−池田敏雄シソ関マベ〉,《国語国文研究》第135號(北海道大学国語文学会,2009.03)。 木通口至宏,〈子供ギグゾイゲイシ歩ゑ—児童文学ゾ《赤ゆ鳥》ソ精神メ乗ベアりギろ〉,《рзшьみ文学ソ社会学》(京都:世界思想社,1994.03)。 諸家言拔萃,〈童心藝術ズコゆサ〉,《童心》第三號(1935.04.08)。 蔡培火,〈臺灣教育ズ関エペ根本主張〉,《臺灣青年》3卷3號(1921.09)。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九期(2006.09)。 蔡蕙頻,〈摩登時代:審美觀〉,《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臺灣:博雅書屋,2011.09.01)。 豐田正子,〈豐田正子ろヘ黃鳳姿デ〉、黃氏鳳姿〈黃鳳姿ろヘ豐田正子デ〉,《文藝臺灣》第二卷第一號(1941.03)。 阿里葉(Philippe Ariès),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4)。 AKRU等人,〈彩畫-彤管揚輝〉,《文學少女閱讀與書寫》(臺灣:蓋亞出版社,2014.06.11)。 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臺北:麥田,2004.01)。 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梅維絲.萊莫(Mavis Reimer),劉鳳芯、吳宜潔增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市:天衛文化,2009)。 三、報紙期刊 秋子,〈台湾少女ソ感想(上)〉,《臺灣日日新報》(1918.08.09),版次08。 ──,〈台湾少女ソ感想(下)〉,《臺灣日日新報》(1918.08.10),版次08。 ──,〈臺灣少女ゎ書ゆギ:臺灣ソ昔譚(一)〉,《臺灣日日新報》(1918.08.20),版次08。 ──,〈臺灣少女ゎ書ゆギ:臺灣ソ昔譚(二)〉,《臺灣日日新報》(1918.08.24),版次08。 ──,〈臺灣少女ゎ書ゆギ:臺灣ソ昔譚(三)〉,《臺灣日日新報》(1918.08.25),版次08。 ──,〈臺灣少女ゎ書ゆギ:臺灣ソ昔譚(四)〉,《臺灣日日新報》(1918.08.27),版次08。 英塘翠,〈少女小說:尊貴的紀念品(上)〉,《學友》V001_006(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19),頁16。 ───,〈少女小說:尊貴的紀念品(中)〉,《學友》V001_008(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19),頁14。 ───,〈少女小說:尊貴的紀念品(下)〉,《學友》V001_009(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19),頁24。 〈福岡ズ行ゑ本島少女 工博ソ臺湾喫茶店デ〉,《臺灣日日新報》(1920.03.09),版次07。 黃氏鳳姿,〈れパグ〉《臺灣日日新報》(1939.02.22),第三版。 ────,〈日本少女ズ生ネホギ感激〉,《臺灣日日新報》(1940.04.24),第六版。 原登美夫,〈臺灣ソ綴方少女黃氏鳳姿メ訪ゼサ〉,《臺灣日日新報》(1939.02.22)。 鍾肇政,〈臺灣ソ少女黃鳳姿──記日治時臺灣女作家〉,《自由時報》(1994.04.27);後收綠於《鍾肇政全集》17:隨筆集(一)臺灣文學雜談第三十篇(桃園縣政府文化局,1999-200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91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臺灣的兒童文學及少女文學,是在日治時代突然爆發的現象。最典型的「臺灣的少女」黃鳳姿是日治時期自艋舺發跡,罕見地以個人著作形式輸入日本內地的作家。本文探討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場域中,形塑兒童及少女出現的複雜力量,討論「本島人」、「女性」、「兒童」三重邊緣身份的臺灣少女,如何在西川滿的外地文學主義與池田敏雄的民俗學理想交集之下,配合國語教育的政治宣傳,一口氣翻轉劣勢為優勢。首先將考察臺灣的現代兒童概念,是延續在日本內地特殊的符號意義與精神內涵,而後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蛻變、斷裂而出,並引發「童心主義」如何造成兩者之間高度的類似性與內在矛盾。這種內在的矛盾,在時代劇烈變化的1910-1940年代,因為國家力量的介入而更加壓縮、更加緊張。最後本文分析這種矛盾性在黃鳳姿身上呈現範例式的展現,由她兼具的「兒童」與「少女」身份切入,說明這一位鑲嵌在殖民地脈絡之中,如何成為集「民俗」、「文學」、「國語」於一身的「臺灣的少女」。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39: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45009-1.pdf: 2471753 bytes, checksum: 403f22b307d10b143fadbb15f50dfdb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華麗島有一少女 5 第一節 問題緣起 7 第二節 前行研究 11 第三節 方法與材料 17 第四節 本文構成 18 第二章 「兒童」是誰 19 第一節 「兒童」是誰 21 第二節 臺灣兒童的現代性:學校教育與日人文化活動 31 第三節 童心主義:從「兒童」到「少女」 40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少女」是誰 50 第一節 「少女」是誰 51 第二節 高女文化 59 第三節 臺灣少女的現代性:「國語」與「民俗」 67 第四節 小結 73 第四章 「臺灣的少女」黃鳳姿 76 第一節 「民俗」少女 77 第二節 「文學」少女 87 第三節 「國語」少女 98 第五章 結論:她將往何處去 110 第一節 從兒童文學到文學少女 110 第二節 「臺灣的少女」的少女性 112 附錄:黃鳳姿戰前作品發表處一覽 116 參考書目 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臺灣的少女:日治時期的少女作家及其時代 | zh_TW |
dc.title | Taiwan Shoujo Debuting on Stage:
The Era of Girl Writer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佩賢,游珮芸 | |
dc.subject.keyword | 黃鳳姿,黃氏鳳姿,兒童,少女,臺灣兒童文學,民俗臺灣,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g H?ng-chu,N?g-s? H?ng-chu,children,Shoujo,Taiwan Children’s Literature,Folklore Taiwan, | en |
dc.relation.page | 13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3442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4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