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23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長林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en-Fe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艷芬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7T18:05:5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01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經
(唐)李隆基注:《孝經注疏.諸侯章第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十三經註疏》)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頁188。 史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宋)鄭樵:《通志》(西安:陝西人社,2007) (宋)錢若水《太宗皇帝實錄》(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36年) (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宋)趙汝愚編:《歷代名臣奏議》(北京:學生書局,1964年) (宋)王偁:《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黃淮:《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本,1964年) (明)馮琦:《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出版社,1956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淸)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啓明出版社,1960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淸)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啓明出版社,1960年) (清)王夫之:《宋論》(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睿宗玄宗》(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 子 (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濟南:齊魯書局,2000年) (宋)張載:《經學理窟》(四川:新華書局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中文出版社,1979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收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收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 2001年)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 (宋)陳傅良:《止齋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羅璧:《識遺》(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田況:《儒林公議》(臺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王世禎:《池北偶談》(臺北:廣文,1974年) 集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 : 上海古籍,1989年)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西安 : 陝西人民,2007年),頁34。 (三國)阮籍:《阮嗣宗集》(臺北:華正,1979年),頁170。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六臣註文選》(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65)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原道》(臺北:河洛,1975年) (宋)曾鞏:《隆平集》(北京圖書館,宋代傳記資料叢刊)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4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巨出版社,1975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1974年) (宋)蔡襄:《端明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石介:《徂徠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柳開:《河東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卷15,頁638。 (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出版社,1974年) (宋)趙汝愚編,《歷代名臣奏議》(北京:學生書局,1964年) (宋)田錫:《咸平集》(四川:巴蜀出版社,2008年) (宋)張咏:《乖厓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夏竦:《文莊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宋祁:《景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宋)羅從彥:《豫章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宋)田況:《儒林公議》(臺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宋)張栻:《南軒集》(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明)歸有光撰,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1年) (清)章炳麟:《章氏叢書》(臺北:世界出版社,1958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臺北:大通出版社,1979年) 專書 諸橋徹次著,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費孝通:《皇權與紳權》(1948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和從政》(香港九龍:新亞,1963年)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70年)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臺北:牧童,1976年) 方豪:《宋史》(臺北:華岡叢書,1979年) 宮崎市定:《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陳寅恪:《寒柳堂集》〈論再生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三民出版社,1981年) 聶崇岐:《宋史叢考上冊》(臺北:華世,1986年) 張舜徽編:《中国歷史文獻研究》(武昌市:新華書局湖北發行所發行,1986年) 劉子建:《兩宋史研究匯編》(臺北:聯經,1987年)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1995年) 張其凡:《宋初中書事權初探》(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浙江:新華書局1996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蘇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6年)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田慶餘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1997) 漆俠:《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348。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200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 張分田的《中國帝王觀念》(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聯經,2004年) 黃惠賢陳鋒:《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出版社,2005年) 張邦煒《宋代政治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2006年)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印書館,2006年) 盧向前:《唐宋變革論》(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張全民李文濤:《宋史十二講》(北京:中國國際,2009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北京:新華書局,2009年) 李全德:《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9年) 島田虔次著,鄧紅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北京:新華書局,2009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世華文化社) 碩博士論文 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羅彤華:《貞觀之治與儒家思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0〉,1984年) 陳瑛珣:《宋真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涂美雲:《范仲淹的學術思想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邵雍與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程曉文:〈文章、學術與政治------北宋慶曆學者之文化脈絡與學術理念〉(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漢文:《士論與道理------試由宋代士人政治之發展解釋理學的興起脈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9年) 單篇論文 林瑞翰:〈五代君臣之義淡而政風多貪瀆〉,《大陸雜誌》(1964年)第29卷11期 汪伯琴〈宋初二帝傳位問題的剖析〉(《大陸雜誌》,第32卷第10期,1966年) 陳慶新:〈宋儒春秋尊王要義的發微與其政治思想〉(《新亞學報》第十卷第一期上,1971年) 李昌憲:〈五代削藩制置初探〉,《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 谷霽光:〈泛論唐末五代的私兵和親軍義兒〉《歷史研究》第二期(1984年) 梁太濟:〈北宋前期的中樞機構及其淵源〉,杭州大學《宋史研究集刊》第二輯(1988年版) 鄧小南:〈試論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汪暉:〈天理之成立〉《中國學術》(臺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2000年)第3輯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兼論中古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歷史研究》第2期(2001年) 葛兆光:〈拆了門檻便無內外:在政治、思想與社會史之間------讀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及相關評論〉,《當代》第198期2月號(2004年) 葛兆光:〈文學史:作為思想史,還是作為思想史的背景?------讀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 袁曉陽:〈略論北宋英宗時代的濮議之爭〉(濮陽職業技術學院院報,第23卷第4期,2010年)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623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篇論文主要是研究宋代「共治天下」理念之形成,從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當時的國家整體政策與士人風氣之形成開始鋪陳,希望在陳述宋代國策與君臣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展現出宋代君臣之間微妙的關係,企圖重建當時瀰漫在士人間共治天下的理想輪廓。筆者嘗試描繪這套君臣共治的思想是怎樣在仁宗時范仲淹的手中被具體實踐,最後亦希望為文彥博當著神宗面說出那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自信與理想探根索源,期盼清楚說明這樣的力量得來不易,是經過大宋幾代君臣互相摩擦與積累的成果。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the ideal that a emperor should run his country with scholars bureaucrat, or 'joint governance' in short, was emerged in the Song Dynasty. Moreover, It also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outlook for this widely-shared ideal among the scholars bureaucrat at that time. To succeed the two attempts, the author will firstly review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scholar ethos under the rule of the first three emperors in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review, the autho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s and the ministers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will also show how the ideal of 'joint governance' was put into practice by 范仲淹 under the rule of 宋仁宗. Lastly, the author will uncover the reasons and beliefs underpinning 文彥博's confidence which led him to speak out to 宋神宗 that ' an emperor should govern his country together with scholars bureaucrat'.文's words and courage embodied the widely shared belief among scholars that joint governance is a better way to rule a country. However, the ideal can only be strived for through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the emperors and the ministers in the Song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8:05:5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121008-1.pdf: 2231169 bytes, checksum: 4710e510368bcef0918b197aac644c6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Ⅱ
感謝辭---------------------------------------------------Ⅲ中文摘要-------------------------------------------------Ⅴ 英文摘要-------------------------------------------------Ⅵ 第壹章、緒論-----------------------1 一、釋題 二、前人研究回顧 三、問題意識與各章重點 第貳章、宋代以前的君臣關係與宋代共治天下的背景介紹------7 第叁章、共治天下的形成原因-----------------------------21 一、宋代國家政策之施行 (一)、沿用五代政策 (二)、科舉考試之實施 (三)、同治天下的制度與理念成熟 二、士風興起與社會典範的樹立 (一)、士人的身分 (二)、宋代當代社會典範(北宋前期自宋太祖到宋真宗) (三)、從祖宗家法看宋代君臣關係 第肆章、仁宗時期共治思想大盛---------------------------65 一、「共治天下」與「君臣同道」 二、仁宗時期與范仲淹 (一)、范仲淹的「公罪不可無」 (二)、范仲淹的「共理天下」與「尊王思想」 (三)、文彥博的「皇帝為與士大夫治天下」 第伍章、結論-------------------------------------------93 附錄一、參考書目---------------------------------------9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宋代前期「共治天下」概念的形成與內涵 | zh_TW |
dc.title |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 Run the state together”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So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紀祥,蔣秋華 | |
dc.subject.keyword | 宋代前期,共治天下,共理天下,范仲淹,君臣關係,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earlier stage of Song Dynasty,Run the state together,Govern the state together,Fan zhong-y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ruler and his minist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02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1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