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3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國暉
dc.contributor.authorPo-Cheng Hsiehen
dc.contributor.author謝柏晟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2T09:37:36Z-
dc.date.available2019-08-21
dc.date.available2021-05-12T09:37:36Z-
dc.date.copyright2018-08-21
dc.date.issued2018
dc.date.submitted2018-08-15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
三立新聞台(2016)。〈2016總統候選人第二場電視辯論會完整回顧〉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d5zGth6CDdUQJ4qRxFmIK-r81Lw6mkDu。2017/4/30檢索。
文化部(2018)。〈107年度文化部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93_74853.html。2018/5/9 檢索。
文化部(2017)。〈106年度文化部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93_60604.html。2018/5/9 檢索。
方楓嵐(2015)。《「公民1985行動聯盟」網路論述的語藝視野—以洪仲丘事件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經濟部商業司(2013)。〈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https://findbiz.nat.gov.tw/fts/query/QueryCmpyDetail/queryCmpyDetail.do。2018/4/2 檢索。
公民1985行動聯盟(2015)。〈將柳林瑋停權〉。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115。2018/4/2 檢索
公民1985行動聯盟(2013)。〈公民1985行動聯盟抗議活動檢討報告暨人才招募!〉。http://pttcitizen1985.blogspot.tw/2013/07/1985.html。2017/3/18檢索。
台灣採購公報網(2016)。〈法務部105年度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意見徵詢平台建置案〉。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ShowCCDetailOri.ASP?RecNo=3058642。2018/5/9檢索。
自由時報(2017a)。〈沃草籌辦中正紀念堂轉型 藍委:國民黨沒有人會接受〉。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52441。2018/6/22檢索。
自由時報(2017b)。〈測驗你是戒嚴時代的誰 網友驚呼:種個菜也GG〉。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32319。2018/6/22檢索。
自由時報(2015)。〈9媒聯辦辯論仍不滿 邱毅要三立、沃草退出〉。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544988。2018/6/22檢索。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2015)。〈【集資廣告】台灣,這次妳一定要撐下去〉。flyingV: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648/posts/1612。2018/6/20檢索。
成露茜(2009)。〈另類媒體實踐〉,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頁371-387。新北市:正中書局。
江裕真(譯),Libert, B. & Spector, J. et al.(原著)(2008)。《我們比我聰明》。台北:培生。
沃草(2018)。〈2017年度影響力報告〉。https://documents.watchout.tw/impact-reports/Watchout-Impact-Report-2017.pdf。2018/5/20檢索。
沃草(2017a)。〈沃草獲頒立法院新媒體獎〉。https://www.facebook.com/watchout.tw/posts/844760732348808。2018/6/24檢索。
沃草(2017b)。〈2016年度影響力報告〉。https://documents.watchout.tw/impact-reports/Watchout-Impact-Report-2016.pdf。2017/4/26檢索。
沃草(2015a)。〈2014《國會無雙》群眾募資透明報告〉。 https://watchout.tw/transparency/2014。2018/6/20檢索。
沃草(2015b)。〈沃草聲明:執行長劉林瑋解職〉。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OutTW/posts/465452686946283。2018/4/1檢索。
沃草(2014)。〈鄉民有約PTTLIVE-市長候選人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mdZd_VqaM&list=PLOOR7vqmAk3o6cln03bEFrFr6EE1Z2Yw_&index=2。2017/4/30檢索。
杜易寰(2015a)。〈線上直播 五百萬雙眼睛的商機〉,《天下雜誌》,575: 184-186。
杜易寰(2015b)。〈不當明星領袖 放下鍵盤走入社運〉,《天下雜誌》,575: 184-186。
宋興洲(2003)。〈論網路民主的理論與發展現況〉,《全球政治評論》,3:1-27。
吳和懋(2016)。〈為什麼手機滑越久 價值觀越偏激?〉,《商業周刊》,1510: 108-109。
吳學展(2016a)。〈【專訪】「全民司改運動」是給蔡英文看的示範,司改會秘書林雨蒼:政府沒理由做不到〉,BuzzOrange報橘:https://buzzorange.com/2016/07/29/jrf-billylin/。2018/6/20檢索。
吳學展(2016b)。〈網路神奇的打開「公民參與」的空間?這些便利是奠基在幕後人員土法煉鋼的努力—專訪沃草執行長林祖儀〉,BuzzOrange報橘:https://buzzorange.com/2016/06/04/watchout-mr-lin/。2018/6/20檢索。
吳學展(2016c)。〈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是新媒體?把Media分成「內容提供者」和「社交平台」,你就懂了〉,BuzzOrange報橘:https://buzzorange.com/2016/05/15/media-content-and-social-platform/。2018/6/1檢索。
吳柏緯、郭浩田(2015)。〈降低公民參政門檻:「沃草」要讓監督政治變有趣〉,洪貞玲(主編),《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頁102-117。台北:大塊文化。
吳柏緯(2015)。〈年輕醫生呼喚25萬超級英雄 柳林瑋創沃草走上意外人生路〉,洪貞玲(主編),《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頁116-123。台北:大塊文化。
吳燕玲(2013)。〈台灣來鴻:白衫軍的怒吼〉。《BBC中文网》: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3/07/130725_twletter_white_shirts.shtml。2017/3/18檢索。
吳筱玫(2008)。〈網路文化〉,《傳播科技與文明》,頁207-232。台北市:智勝。
呂志明(2015)。〈私募30萬帳目不清 1985創辦人柳林瑋任罪緩起訴〉。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17/754936/。2017/7/24檢索。
何宇軒(2015)。〈林祖儀:我要拆除網路與現實的高牆〉。KNOWING新聞:http://news.knowing.asia/news/0f6de55f-1172-46ff-987a-c746b04858c2。2018/6/20檢索。
你知我知好學網(2014)。〈【課前預習】2013年美國民主大獎得主來台:「社會企業家就是全職的社會運動者」〉。文章網址:https://event.uknowiknow.com/blog/2014/07/14/%E3%80%90%E8%AA%B2%E5%89%8D%E9%A0%90%E7%BF%92%E3%80%912013%E5%B9%B4%E7%BE%8E%E5%9C%8B%E6%B0%91%E4%B8%BB%E5%A4%A7%E7%8D%8E%E5%BE%97%E4%B8%BB%E4%BE%86%E5%8F%B0%EF%BC%9A%E3%80%8C%E7%A4%BE%E6%9C%83%E4%BC%81%E6%A5%AD%E5%AE%B6%E5%B0%B1%E6%98%AF%E5%85%A8%E8%81%B7%E7%9A%84%E7%A4%BE%E6%9C%83%E9%81%8B%E5%8B%95%E8%80%85%E3%80%8D。2016/6/18檢索。
李欣岳(2014)。〈台灣10大社群指標〉,《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69: 94-95。
李少軍、尚新建(譯),David Held.(原著)(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
周佑政、林庭瑤(2016)。〈二次辯論公民提問小修 題目潤飾更聚焦〉。聯合影音網:https://video.udn.com/news/420458。2018/6/08檢索。
林河名(2016)。〈人名司改開跑!15位籌委會委員 非法律人將過半〉。聯合影音網:https://video.udn.com/news/587329。2018/6/08檢索。
林宇玲(2014)。〈網路與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新聞學研究》,118: 55-85。
林靜伶(2014)。〈網路時代社運行動者的界定與語藝選擇〉,《中華傳播學刊》,26: 3-33。
林雨佑(2014)。〈沃草推國會無雙2.0版 不到1天募165萬〉。《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4-05-27/47707。2018/5/6檢索。
林良昇(2014)。〈〔中部〕市長給問嗎上線 纜車、路平最關切〉。《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2447。2018/6/30檢索。
林曉雲(2016)。〈史上首次 立委辦高教論壇首場724登場〉。《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8083。2018/7/3檢索。
林曉雲(2014)。〈反黑箱課綱 公民教師飢餓抗議〉。《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38697。2018/6/30檢索。
林國明(2015)。〈參與式預算的國際經驗與實作程序〉,鄭麗君(主編),《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頁:127-155,台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林國明(2010)。〈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11:181-195。
林國明(2007)。〈審議民主實踐的多元模式〉,《臺灣民主季刊》,4(3): 191-195。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 61-118。
柳林瑋(2015)。〈辭去沃草有限公司職務〉。https://www.facebook.com/wei.liulin/posts/10206830004255400。2018/4/20檢索
郭浩田(2015)。〈台北林先生 奔波在公民運動的漫漫長路上〉,洪貞玲(主編),《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頁102-117。台北:大塊文化。
郭宏治(2014)。〈鄉民進來了 網路翻轉了菁英政治〉。《新新聞》: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E6%9E%97%E7%A5%96%E5%84%80&i=TXT20141029171807HMU&p=。2018/5/20檢索。
侯柏青、陶曉嫚(2015)。〈【社會事】柳林瑋至海外募款 先自肥二百萬?〉,《新新聞》: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E6%9E%97%E7%A5%96%E5%84%80&i=TXT20150715175313Q59&p=。2018/5/20檢索。
侯柏青(2015)。〈【社會事】柳林瑋切割侵占案 向馬英九學招〉,《新新聞》: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E6%9F%B3%E6%9E%97%E7%91%8B&i=TXT20150722174906J4M&p=。2018/5/20檢索。
洪敏隆(2014)。〈沃草 社企流 加入《蘋果》即時〉。《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303/35675374/。2017/3/18檢索。
胡清暉(2014)。〈批課綱黑箱微調 老師禁食抗議〉。《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1000623-260102。2018/6/30檢索。
洪貞玲、劉昌德(2003)。〈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社會研究》,6: 341-364。
唐詩(2017)。〈透明國會再進化! 蘇嘉全:直播收視將破3千萬人次〉,http://www.peoplenews.tw/news/14e83073-37ce-4a0f-9392-dcd259b8952f。2018/5/20檢索。
哲學星期五(2014)。〈【哲學星期五@台北】─「公民不滿足,市長答了嗎?」2014/10/31 (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Tvxh2FcIY。2018/1/23檢索。
翁嫆琄(2015)。〈副總統辯論沒亮點 公民提問怪邏輯反惹議〉。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12-26/68454。2018/7/2檢索
高宜凡(2013)。〈平民英雄百人榜〉。《遠見雜誌》,330: 396。
孫建鈞(2013a)。〈「萬人送仲丘」晚會現場俯瞰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911013982679&set=pb.1518010322.-2207520000.1491976495.&type=3&theater。2017/4/4檢索。
孫建鈞(2013b)。〈照片被廣大分享後感想〉。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912285174458&id=1518010322。2017/4/4檢索。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2017)。〈校長,給問嗎?〉。https://ntusa.iconcern.tw/index.php。2018/6/4檢索。
許秀惠、洪綾襄(2013)。〈從39人到25萬人白色奇蹟〉,《財訊雙週刊》,431: 42-53。
陶曉嫚(2015a)。〈【柳林瑋財務事件】柳林瑋 被三十萬埋葬的政治新星〉,《新新聞》:https://www.new7.com.tw/CoverStory/CoverView.aspx?NUM=1475&i=TXT20150610154808VLH。2018/5/20檢索。
陶曉嫚(2015b)。〈【柳林瑋財務事件】那些年 我們一起罹患的公民運動傷害〉,《新新聞》: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E6%9F%B3%E6%9E%97%E7%91%8B&i=TXT20150610180436WQ5&p=。2018/5/20檢索。
曹開明(2015)。〈電子符號行動者的論辯實踐—以論題取徑分析「公民1985行動聯盟」臉書貼文〉,《復興崗學報》,107: 123-154。
莫小莉(2014)。〈沃草創辦人柳林瑋:創造公民意識成為好國好民〉,《數位時代》,244: 174-177。
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上銓(2016)。〈魯蛇的公民覺醒:從一人到場到50萬人上街頭〉,黃厚銘(主編),《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頁116-123。新北市:群學。
賀永旭(2014)。《自媒體、網路公民與民主:從「公民1985行動聯盟」到「公民覺醒聯盟」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卿(2014),柳林瑋口述。〈柳林瑋:網路傳播超猛,不再是空氣票〉,《財訊》,465: 60-62。
曾允盈(2014)。〈全民監督政府 來「沃草」看直播〉,《看雜誌》,146: 39-43。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4/16845?page=show。2017/4/30檢索。
黃信維(2015)。〈【大事記】財務問題 1985、沃草雙鍘柳林瑋〉,《蘋果日報》:https://tw.news.appledaily.com/politics/realtime/20150610/626067。2018/5/20檢索
黃信維(2013)。〈白衫軍:灑落公民覺醒的種子 公民1985行動聯盟〉,師大青年:http://ntnuyouth.org/?p=1371。2017/4/10檢索。
萬毓澤(2015)。〈巴西愉港的參與式預算:神話與現實〉,鄭麗君(主編),《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頁:127-155,台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萬毓澤(2013)。〈「參與式預算」的興衰浮沈:巴西愉港的故事〉,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6/17/wanyuze/。2017/10/1檢索。
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2014a)。〈沃草!國會無雙2.0:自己的國會自己督!〉。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373/backers。2018/4/1檢索。
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2014b)。〈「市長,給問嗎?」前進大台中!〉。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4436?ref=search。2018/4/1檢索。
管中祥(2015a)。〈台灣:百花齊放,暗藏危機〉,管中祥(編),《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頁99-131。台北:紅桌文化
管中祥(2015b)。〈公民不冷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社會實踐〉,《台灣人權學刊》,3(1): 135-146。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 105-135。
陳彥廷(2017)。〈當「沃草」遇到「政見」:平民論政,如何促進更多公共討論?〉。《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1212_flagship-forum/。2018/6/18檢索。
陳婉琪、張恒豪、黃樹仁(2016)。〈網路社會運動時代的來臨?太陽花運動參與者的人際連帶與社群媒體因素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8(4): 467-501。
陳怡君(2016)。《我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機制之研究—vTaiwan及Join平臺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東升(2015)。〈導論 參與式預算制在台灣〉,鄭麗君(主編),《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頁:17-27,台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陳順孝(2015a)。〈社運影音紀錄〉,《新聞創業相對論》,頁61-82。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陳順孝(2015b)。〈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從搶救樂生院、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運動〉,洪貞玲(主編),《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頁58-81。台北:大塊文化。
陳順孝(2007)。《打造公民媒體:輔大《生命力》新聞團隊的行動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敦源、黃東益、李仲彬、蕭乃沂、林子倫(2008)。〈資訊通訊科技下的審議民式民主:線上與實體公民會議比較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46: 49-106。
張志偉(譯),Morris, Dick(原著)(2000)。《網路民主》。臺北:商周。
黃維明(譯),Sunstein, Cass(原著)(2002)。《網路顛覆民主嗎?》。臺北:新新聞。
楊芙宜(2014)。〈「市長,給問嗎?」遭駭 網友提問被刪光〉。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57500。2018/7/1檢索。
楊意菁(2013)。〈網路意見的新聞再現與公眾想像:「網友說」新聞的內容與輿論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4: 119-164。
楊玉齡(譯),Surowiecki, James(原著)(2013)。《群眾的智慧》,第二版。臺北:遠流。
葉孟藹(2013)。〈打開政治黑箱的社會企業〉。社企流: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562。2018/6/19檢索。
趙郁竹(2014)。〈改革社會 鄉民鬥陣行〉。《數位時代》:240: 98-101。
蔣金(2017)。〈當「OO後」遇上「新媒體」〉。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201-taiwan-ptsyouthnews/。2017/4/1檢索。
劉致昕(2014a)。〈一個小網站 讓九成德國議員「踹共」〉。《商業周刊》:1367: 120-122。
劉致昕(2014b)。〈芬蘭下一代「立法委員」:網友〉。《商業周刊》:1367: 124。
劉致昕(2014c)。〈他們正在做!900鄉民用鍵盤捍衛正義〉。《商業周刊》:1367: 126-127。
劉致昕(2014d)。〈覺醒的科技公民,如何動起來?〉。《數位時代》:240: 104-105。
劉麗榮(2013)。〈萬人送仲丘 江揆4點回應〉。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8030060-1.aspx。2017/03/06檢索。
劉耿豪(2013)。〈【短片】1985聯盟凱道 總統府印上冤字〉。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30803/236259/。2018/7/1檢索。
鄧凱元、劉光瑩、何榮幸(2014)。〈新舊對決 九合一選舉五大現象〉。《天下雜誌》:561: 94-98。
鄧凱元(2014)。〈對國會不滿,德國青年這樣做〉。《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158。2017/04/30檢索。
潘杏惠(2013)。〈1985們:我們是誰不重要〉。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804000253-260102。2017/03/06檢索。
蔡和穎(2013)。〈1985:公民之眼盯著政府看〉。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8040063-1.aspx。2017/4/10檢索。
錢利忠(2015)。〈柳林瑋認罪 檢方依侵占罪緩起訴〉。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542552。2017/5/20檢索。
錢利忠、謝君臨(2015)。〈柳林瑋被控侵占案 會計:沃草作帳便宜行事〉。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404189。2018/7/1檢索。
謝宗學(2003)。〈網路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踐:資訊化社會的桃花源村?〉,《資訊社會研究》,4: 87-139。
薛怡青(2014)。〈沃草公民覺醒之路,眼開了就閉不回去〉。《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69: 112-114。
魏聖凌(2015)。《臉書形塑的世界與力量—以「公民1985行動聯盟」臉書粉絲團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鍵評論網(2017)。〈未來大人物 被提名大人物名單X 社會領域〉。https://aces2017.thenewslens.com/aces/%E6%9E%97%E7%A5%96%E5%84%80。2018/6/25檢索。
蘋果日報(2014)。〈洪仲丘案 懶人包〉。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308/35687675/。2017/03/06檢索
蘋果日報(2013a)。〈抬棺丟鞋 6萬人遍地倒馬〉。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31011/35355782/。2018/7/1檢索。
蘋果日報(2013b)。〈凱報8月雪 25萬人送仲丘〉。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04/35197794/。2017/4/10檢索。
蘋果日報(2013c)。〈39網友發起 台版茉莉花革命〉。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30721/35165187。2017/03/06檢索。
羅晉(2008)。〈實踐審議式民主參與之理想:資訊科技、網路公共論壇的應用與發展〉,《中國行政》,79: 75-96。
ACCUPASS(2017)。〈隨時烙哲學:沃草公民學院年會〉。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707190408547032952700。2018/6/10檢索。
Carpo共乘網(2013)。〈由主辦單位刊登「萬人送仲丘」的共乘專區〉http://carpo.co/event/together0803。2017/4/10檢索。
KKTIX(2014a)。〈Watchout! 夏日公民記者〉。https://watchout.kktix.cc/events/citizenreporters。2018/6/10檢索。
KKTIX(2014b)。〈【沃草徵小草】Watchout together this summer〉。https://watchouttw.kktix.cc/events/summerintern。2018/6/10檢索。
KKTIX(2014c)。〈Watchout組織簡介 近期公開活動〉。https://watchout.kktix.cc/。2018/6/10檢索。
KKTIX(2014d)。〈沃草烙哲學組織簡介 近期公開活動〉。https://philaosophy.kktix.cc/。2018/6/10檢索。
Mia(2016)。〈【那些老人不知道的新媒體】沃草執行長林祖儀:我不是天才,但我每天只睡4小時〉。https://www.inside.com.tw/2016/08/23/watchout-ceo-zuyi-lin。2018/6/30檢索。
Noax(2014a)。〈台北德國網路政治對話:「趣」政治,讓公民不再去政治化〉。https://musou.tw/focuses/209。2018/6/18檢索。
Noax(2014b)。〈十年前中人看衰 Hackmack:候選人來來去去,政治監督網站常在〉。https://musou.tw/focuses/219。2018/6/18檢索。
PTT(2013)。〈[轉錄]洪姓下士事件整理懶人包〉。https://www.ptt.cc/bbs/Militarylife/M.1372949551.A.138.html。2016/03/06檢索。

英文
Aitamurto, Tanja. (2016). “Crowdsourcing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in Open Policymaking: Definition, Promise,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Reports on Socio-Informatics (IRSI) 13(1): 79-90.
Aitamurto, Tanja. & Helene Hélène Landemor (2016). “Crowdsourced Deliberation: The Case of the Law on Off-Road Traffic in Finland.” Policy & Internet 8(2): 174-196.
Aitamurto, Tanja. (2012). Crowdsourcing for Democracy: A New Era in Policy-making. Finland: Committee for the Future, Parliament of Finland.
Ashoka (2013). “How A Social Entrepreneur Created a Sustainable Business in Keeping Politicians Accountable.” Forbes: https://www.forbes.com/sites/ashoka/2013/07/30/how-a-social-entrepreneur-created-a-sustainable-business-in-keeping-politicians-accountable/#2b179f827a3e. Retrieval Date: 2018/6/19.
BBC (2013). “Taiwan protest over Hung Chung-chiu death.”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23561244. Retrieval Date: 2017/4/12.
Bani, Marco (2012). “Crowdsourcing Democracy: The Case of Icelandic Social Co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rabham, D.C. (2009). “Crowdsourc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 for Planning Projects.” Planning Theory 8 (3): 242–262.
Brabham, D.C. (2008). “Crowdsourcing as a Model for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and Cases.” Convergence 14 (1): 75–90.
Button, Mark and David M. Ryfe (200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John Gastil and Peter Levine (ed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Downing, John. 2001. Radical Media: Rebelliou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Thousand Oaks: Sage.
FNC (2013). “Mass Protest in Taiwan over Young Conscript's Death.” http://www.foxnews.com/world/2013/08/03/mass-protest-in-taiwan-over-young-conscript-death.html. Retrieval Date: 2017/4/12.
Howe, Jeff. (2008). “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 Wired Magazine: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4.06/crowds_pr.html. Retrieval Date: 2017/4/25.
Mill, John Stuart. (1985).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New York: Liberal Arts Press.
NDI (2013). “NDI Honors Civic Innovation at 30th Anniversary Dinner.” 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https://www.ndi.org/2013-democracy-dinner. Retrieval Date: 2018/6/18.
Fraser, N. (1990).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25/26, 56-80.
Phillips, Macon (2013). “Why We’re Raising the Signature Threshold for We the People” the White House: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13/01/15/why-we-re-raising-signature-threshold-we-people. Retrieval Date: 2018/6/18.
Shadbolt, Peter (2013). “Taiwan Protests Throw Spotlight on Asia's Military Service.” http://edition.cnn.com/2013/08/07/world/asia/taiwan-military/. Retrieval Date: 2017/4/12.
Sabochik, Katelyne (2011). “Petition the White House with We the People” the White House: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11/09/22/petition-white-house-we-people. Retrieval Date: 2018/6/18.
Sparks, C. (1998). “Is There a Global Public Sphere?” pp. 108-124 in D. Thussu (Ed.) Electronic empires: Global Media and Local Resistance. London: Arnold.
Pateman, Carole (1970).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J. (2012). “Politics and Power.” The Network Society. 3n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altz, Mitzi. (2005). Alternative and Activist Media.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Weeks, Edward C. (2000).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sults from Four Large-Scale Trial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4): 360-372.
Williams, Raymond. (1980). “Means of Communcation as Means of Production”. Problem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London: Verso, pp.50-6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1376-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以群眾外包探究公民政治參與、實踐民主的可能。台灣另類媒體「沃草有限公司」,其具備新媒體特質,影響台灣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從「沃草」發展自社會運動的脈絡,受到資金的贊助,成立實體公司並陸續開始執行專案。之後,公司也歷經信任危機,更換過執行長,並重新取得大眾的信任。「沃草」如何組成,從人力、資金、運作執行,並研究其專案執行上與群眾外包,甚至與審議民主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發現,群眾外包強調以網路作為群眾參與的重要場域,給予審議民主在網路上發展的可能。國外諸多群眾外包案例並非完全適用於台灣,但可以成為「沃草」參考對象。群眾外包模式不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公私協作,必須以公民為最重要主體,並以參與為主要目的,公民科技的使用為輔助。「沃草」發展屬於台灣在地的群眾外包模式,包括網路線上能量累積,再擴張現下舉辦實體活動,並擔任政府與公民間的平台蒐集民意。讓參與政治有趣化,藉著專案的執行進行一場台灣公民教育,長期監督政府的社會運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takes crowdsourcing as a research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ivi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e democracy. ‘Watchout co.’ the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 it also has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nd affect the way in which Taiwanese citizens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Watchout developed from the social movement, got sponsorship, established a company, and started implementing projects. Afterwords, the company experienced a crisis of trust, replaced the CEO, and once again gained the trust of the public. The study also pays attention to how the ‘Watchout’ was organized, including human resources, sources of funds, and project operation,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operation and crowdsourcing, eve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rowdsourcing emphasizes the Internet a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the crowd and give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e Internet. Many foreign crowdsourcing cases are not fully applicable to Taiwan, but they can be referenced by Watchout. Regardless of the top-down approach, bottom-up approach, or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the mode of crowdsourcing must take citizens as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Participation is the main purpose and assisted by the citizen technology. Watchout develops local mode in Taiwan, including accumulating energy on the Internet, expanding to held off-line activities, and serve as a platfor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collect public opinion. It will not only mak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teresting, but also conduct a social civic education, and is a long-term social movement which supervises the government by operating project in Taiwa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2T09:37: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3341083-1.pdf: 8690735 bytes, checksum: e4e9a7f7e14d1dadfd1efdaf178be74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 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10
壹、研究目的 11
貳、主要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1
壹、研究途徑與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章節安排 13
壹、研究架構 13
貳、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回顧 16
第一節 「沃草」的發展與相關研究 16
壹、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出現 16
貳、公民覺醒聯盟到肥沃草原的播種 19
第二節 另類媒體在網路實踐的可能 23
壹、什麼是另類媒體? 24
貳、另類媒體的不同與發展 25
參、台灣的另類媒體和「沃草」 26
第三節 群眾外包在網路實踐民主 28
壹、網路民主 29
貳、網路領域下的審議式民主 30
參、群眾外包對民主的發展與挑戰 37
第四節 「沃草」的群眾外包 41
第三章 肥沃草原的萌芽與成長 44
第一節 「沃草」養成計畫與成果 44
第二節 肥沃草原的播種 48
壹、從街頭聯盟到實體公司 48
貳、資金來源 51
參、人力來源 61
第三節 萌芽後的燎原之火——內與外的信任危機 64
壹、318運動到市長給問時期 64
貳、兩聯盟與「沃草」間的爭執 67
參、火燒「沃草」——內部紛爭與外部危機 70
第四節 新草原的重生:「沃草」2.0 77
第四章 網路與現實監督 82
第一節 「沃草」線上專案的監督 82
壹、善用網路科技的另類新媒體 82
貳、「沃草」各專案介紹 88
第二節 專案線上與線下的穿梭 98
壹、線上專案的經驗與問題 98
貳、當線上轉到線下面臨的挑戰 120
第五章 當政治遇上群眾外包 134
第一節 國外案例的仿效與在地性 134
壹、We the people——政府請回答 134
貳、PW——民主的社會企業 136
第二節 臺灣其他案例和「沃草」 140
第三節 理論上實踐與發現 144
壹、監督政府的另類新媒體 144
貳、民主理論光譜中的群眾外包 146
第六章 結論 151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51
第二節 研究反思與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6
壹、中文 156
貳、英文 168
附錄一、訪談大綱第一版(離職成員) 171
附錄二、訪談大綱第二版(現職成員) 172
附錄三、第一場「司改給問嗎?」案例討論 173
附錄四、第二場「司改給問嗎?」案例討論 175
附錄五、六都「立委,給問嗎」(桃園場)議題討論 177
圖目錄
圖1 「萬人送仲丘」晚會現場,被媒體稱為象徵正義的「白色十字勳章」 3
圖2 象徵監視政府的公民之眼 4
圖3 總統府主體建築外牆投射綠色光束的「冤」字 5
圖4 本研究架構圖 14
圖5 政策循環中的群眾外包 39
圖6 沃草各專案成立時間軸 45
圖7 依照時間、關鍵字搜尋,第一則還能看到NHK報導 47
圖8 NHK的新聞已經被移除 48
圖9 沃草「國會無雙2.0」募資財務表 54
圖10 2015年農曆年限量發行「羊眉吐氣公民包」 55
圖11 2016年沃草三週年限定商品徽章、雙面抱枕,以及與台南帆布老店「合成帆布行」合作的帆布袋 55
圖12 沃草推出LINE貼圖 56
圖13 訂閱式集資增加固定用戶與定期定額贊助 56
圖14 企業支持模式,將投資企業主於網站上露出 57
圖15 沃草2015年行政支出 61
圖16 罷免議題上立委在立法院表態統計 84
圖17 校務議題提問,遴選人表達立場,以及查詢所有回覆 86
圖18 台北市與其他五都連署人數門檻差異 94
圖19 「市長,給問嗎?」專案酷卡正、反面 99
圖20 網站首頁以台北市知名建物和三位候選人作為主視覺 100
圖21 7位登記參選人名單,統計被提問數、回覆率等資訊 101
圖22 網頁功能及網友提問 102
圖23 檢視候選人回答及評分 102
圖24 平台列出候選人表現相關資訊 103
圖25 釋憲案公告後,提前準備的即時圖文獲得相當高的觸及 114
圖26 「給問」活動流程圖 123
圖27 「司改給問」合作單位帶領小組議題討論 123
圖28 第一場「司改給問」主講人報告 124
圖29 第二場「司改給問」主講人報告 124
圖30 桃園「立委給問嗎?」公民提問階段 125
圖31 台灣政治運作的三角關係圖 126
圖32 高中生向現場主講人提問 131
圖33 美國白宮We the People首頁 135
表目錄
表1 匿名訪談人名單 13
表2 沃草脈絡發展主要專案及活動相關說明 22
表3 臺灣另類、獨立媒體/工作者分類與經營方式 27
表4 民主政治與審議民主 31
表5 網際網路的特性、活動介面與審議民主的結構要件 34
表6 沃草承接政府標案 57
表7 公民科技化改變、案例與內容 83
表8 給問線上專案 91
表9 給問線下活動及邀請議題相關人和單位 91
表10 國會無雙.媒體實驗各個專題 95
表11 PW平台機制與具體內容 137
表12 vTaiwan及Join平台之差異 13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群眾外包的政治參與:以「沃草」為例zh_TW
dc.title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rowdsourcing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Watchou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貞玲,陳順孝
dc.subject.keyword沃草,另類媒體,群眾外包,網路民主,審議民主,zh_TW
dc.subject.keywordWatchout,alternative media,crowdsourcing,internet democracy,deliberative democracy,en
dc.relation.page177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80169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8-08-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7-1.pdf8.4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