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社會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3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曾嬿芬(Yen-Fen Tseng),吳嘉苓(Chia-Ling Wu)
dc.contributor.authorFang-Yi Tsaien
dc.contributor.author蔡芳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1:21:35Z-
dc.date.available2010-10-14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1:21:35Z-
dc.date.copyright2010-10-14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10-11
dc.identifier.citationApple, D, Rima (2002) 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Vitamania)。台北:時報文化。
Anthony Giddens、Christopher Pierson著;尹宏毅譯(2002)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臺北市:聯經。
Block, Fred (2004) 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台北:群學。
Beck, Ulrich(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Denney, David(2009)面對風險社會。台北:韋伯文化。
Fligstein, Neil(2007)市場的構造。台北:群學。
Garrety, Karin;方俊育譯;林宜平校訂(2004)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65-330。台北:群學。
Royte Elizabeth (2009) 別喝瓶裝水!?(BOTTLEMANIA: How Water Went on Sale and Why We Bought It)。台北:商周。
Thomas P. Hughes (2004) 美國的電氣化過程。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9-78。台北:群學。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民國95年上半年議會工作報告。http://www.twd.gov.tw/ct.asp?xitem=989596&CtNode=23149&mp=114001 瀏覽日期:2009/12/25。
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2004) 台水三十週年專輯。
吳嘉苓、曾嬿芬(2006)SARS的風險治理;超越技術模型。台灣社會學 11:57-109。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見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臺北:群學。
李國正 (2000) 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錦地等 (2006) 21世紀自來水事業發展目標與策略硏究。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使用者問題之探討與反思。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2):19-46。
林子倫(2008)從抗議到審議—台灣環境治理地變遷與挑戰。見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高雄市議會會刊,李復興批評市政發展重北輕南,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http://www.kcc.gov.tw/ch/magazine/dec2004_12/index.htm 瀏覽日期:2009/12/25
陳文松(2000)加味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華(2002)我國飲用水水質適飲性指標化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2003)都市化、城鄉關係與社區。見王振寰、瞿海源等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477-504。台北:巨流。
陳雪梅(2000)礦泉水中有害物質之暴露風險分析。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君(1999),市售瓶裝水品牌偏好態度—台中市便利商店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黃秀華(1996)市售瓶裝礦泉水的認知與材質水質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如 (2007) 新環保健康時尚,帶水壺。康健雜誌106期,2007/09。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88 瀏覽日期:2010/1/21。
蔡政翰(2008)花蓮市自來水生飲之試行,中華民國自來水會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頁61-66。
謝文慶(2001)常溫充填瓶裝水殺菌條件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龔明鑫(2008)台灣經濟的奇蹟與挑戰。見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63-186。台北:群學。
Bond, Patrick(2007)When Commodification Annuls the Human Right to Water. http://w4pn.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32
Dimaggio, Paul(1990)Cultural Aspects of Econom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Beyond the marketplace : rethinking economy and society,edited by Roger Friedland and A.F. Robertson.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Denzin, Norman K(1989)Strategies of Multiple Triangulation. Pp. 34-247 in The research act :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Garrety, Karin(1997)”Social Worlds, Actor-Networks and Controversy: The Case of Cholesterol, Dietary Fat and Heart Diseas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7:727-773.
Hannigan, John(2006)Risk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Light, Ivan(2006)Asian Place Entrepreneurs in Deflecting Immigration: Networks, Markets, and Regulation in Los Angele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upton, Deborah(1993)'Risk as moral Danger: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Risk Discourse in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3:425-435.
P. van der Zaag and H. H. G. Savenije(2006)'Water as an economic good: the value of pricing and the failure of markets.'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9:7-28.
Strang, Veronica(2004) The meaning of water. Oxford; New York: Berg.
Stern, P. C. (2000).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07-424.
Velthuis, Olav. 2005. Talking Prices: Symbolic Meanings of Prices on the Market for Contemporary 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k, Richard(2006)'Bottled Water:The pure commodity in the age of branding.'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6:303-325.
Wirth, Louis(1938)”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1-24.
Zelizer, Viviana(1979)Morals and markets: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 Viviana(1988)'Beyond the Polemics on the Market: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genda.' Sociologic Forum 3(Fall 1988):614-63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338-
dc.description.abstract從1970年代以前的少數人消費的高級舶來品,到今日已成為多數人可負擔且普遍的瓶裝水商品。瓶裝水既是多數人可消費的尋常商品,又是具有身分區隔意義的象徵,瓶裝水市場的發展過程令許多人好奇。但許多人僅以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提升,或是環境汙染、健康意識興起等直觀的說法解釋之。基於對這些未經實際考察的粗略解釋的懷疑,我透過經濟社會學等理論視角,蒐集資料,企圖做出較為嚴謹的說明。
本文以經濟社會學、科技與社會、風險社會學等觀點深入討論台灣瓶裝水市場的出現、穩定及發展的過程,試圖於二、三、四章分別回答三個研究問題:台灣瓶裝水市場出現及穩定的過程為何?瓶裝水廠商以何種策略擴大瓶裝水市場中的需求?以及,國家與民間逐漸趨向主張瓶裝水減量,公共網絡是否提供足夠支持?分別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田野觀察法蒐集資料解答問題。
研究發現如下:
一、 1980年代末期瑕疵品頻傳造成台灣瓶裝水市場危機,傳出廠商營收下降、甚至關廠的消息,為保護自身健康安全的消費大眾、以及為維護自身信譽的廠商紛要求國家制定相關市場及產品規範。國家官僚、專家學者、廠商、消費者等行動者在國家政策領域中因其立場各異而有不同的意見及主張,其中包括三大爭議點,即水源、礦物質含量、生菌數等規定的內容。在政策協商過程中,廠商於生菌量爭議援引「天然」來擺脫限制,但對照其於水源爭議爭取「人工」抽取來看,顯然有些不合邏輯之處,但卻獲得政策支持。由此可推知,廠商主要考量之處是其生存能力,而國家決策也偏向考量廠商存活條件。國家官僚在水源爭議初援引外國法規主張自然湧出,但廠商不同意而妥協允其人工抽取。但在生菌量爭議卻成功援引外國規定取消生菌規定。同樣是外國規定,卻是任意的決定用不用,其中與國內廠商立場的偏頗大有關係。在三點爭議中,消費者代表的意見皆未納入決策,決策明顯偏向鬆綁對廠商的限制。此與國家傾向促進經濟市場及產業發展有相當關係。
二、 在瓶裝水商品化過程中,廠商是創造需求的積極行動者。台灣的瓶裝水相較於進口瓶裝水更大部分地以科學及醫療化的語言訴求瓶裝水產品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廠商除了援用既有的健康知識外,並可能參與了教育消費者的過程,甚而可能深化消費者對飲水及健康關係的覺知與常識。廠商在此成為知識詮釋與散布的專家。在風險社會中,專家間的說法很可能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從台灣瓶裝水市場為案例來看,儘管廠商訴求偶有矛盾出現,消費者面臨的是一個抉擇與信任的過程,而不是全然的否定。
三、 在諸多可能減少瓶裝水的方法中,自備水壺或杯具目前已受到國家的鼓勵及許多民眾的參與,是目前瓶裝水減量最可行的方法。同時我認為國家設置公共飲水設備是落實此項方法的重要配套措施。因此我實地考察台北地區公共飲水設備設置情形。結果發現公共飲水設備與便利商店及販賣機的設置數量比例懸殊,且缺乏社會技術網絡概念,設計不佳,無法妥善連結人與飲水設施。自備杯具飲水的效用有限。可能原因為法規缺乏對飲水設施數量上的要求,在公共空間規畫上沒有將設置公共飲水設備列入例行性的考量,以及公共飲水設備設置成本較飲料販賣機與便利商店為高—如設置飲料販賣機與便利商店,場所管理者可以有租金收入。2010年初行政院院會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擬規定「政府機關(構)、公營事業、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及百貨公司等應設置哺(集)乳室,並有明顯標示」,如此成本浩大的設置哺乳室工程都能夠強制規定,更何況小小一台飲水機,要求公共空間設置一定飲水設備數量及標示位置的法規亦應可行。
台灣瓶裝水市場發展至今已相當蓬勃,除了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之外,國營自來水公司也開始包裝販售自來水,不僅與其公共責任有違,也與國家提倡瓶裝水減量的目標背道而馳。我認為瓶裝水的商業價值不應凌駕於公民權利,廠商對國家政策及消費者具有如此龐大影響力,足見經濟與商業邏輯的強勢,值得深思。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21: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6325007-1.pdf: 2507166 bytes, checksum: 05fe26ae2cdb5b80728e52dffbf5471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謝辭 I
摘要 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與瓶裝水相關之既有研究 3
二、經濟社會學看市場構成:政治與文化取徑 6
三、科技與社會觀點 9
四、風險社會學:健康風險與國家治理 10
(一)風險的社會建構性 11
(二)廠商參與風險的建構 12
(三)國家的風險治理 1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問題意識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瓶裝水市場發展簡史及其制度化過程 25
第一節 關於飲水的二三事 25
一、奉茶 25
二、自來水生飲 27
三、開飲機熟飲與濾水器生飲 27
四、飲料 29
第二節 台灣瓶裝水市場的出現 30
第三節 台灣瓶裝水市場的制度化 33
一、礦泉水市場的危機 33
二、國家政策領域中的各方行動 34
(一)分配政府單位管理權責 35
(二)定義礦泉水水源 36
(三)規定產品內礦物質與總生菌數含量 38
(四)消費者基金會與廠商的拉鋸戰 40
(五)小結 42
第三章 瓶裝水商品化過程中廠商的科學與文化策略 44
第一節 台灣早期瓶裝水行銷策略—從社交飲料到健康飲料 44
第二節 水的文化意涵—天然(NATURE) 48
第三節 健康取向的商品訴求 51
一、強調水的組成(礦物質或鹼性水) 53
二、強調人為加工處理 61
第四節 生活風格展演取向的商品訴求—環保、個性、獨特 65
第五節 小結 68
第四章 公共空間飲水設備的社會考察 72
第一節 考察動機 72
第二節 研究發現 75
一、田野觀察綜述 75
二、歸納與分析 89
第三節 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討論 99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0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1
參考書目 103
附錄一 自來水生飲的推動 106
附錄二:臺北捷運自來水生飲台一覽表 11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瓶水相逢——台灣瓶裝水市場的出現與發展zh_TW
dc.titleThe Emergen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ttled Water Market i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宜平(Yi-Ping Lin)
dc.subject.keyword礦泉水,瓶裝水,包裝水,包裝飲用水,市場,廠商,公共飲水設備,社會技術網絡,經濟社會學,科技與社會,風險社會學,zh_TW
dc.subject.keywordmineral water,botteled water,packaged water,packaged drinking water,market,company,public drinking device,social technical network,economic sociology,STS,sociology of risk,en
dc.relation.page112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0-10-1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社會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社會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2.4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