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2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俊宏(Chun-Hung Lin)
dc.contributor.authorYi-Hang Lien
dc.contributor.author李宜航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1:12:52Z-
dc.date.available2011-06-20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1:12:52Z-
dc.date.copyright2011-02-14
dc.date.issued2011
dc.date.submitted2011-02-14
dc.identifier.citation壹、 中文部分
一、傳統文獻
王忠林,2003,《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王先慎,2006,《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先謙,1999,《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毛子水,2009,《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史次耘,2009,《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呂惠卿著、湯 君集校,2009,《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李漁叔,2002,《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2009,《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宣 穎,1999,《南華經解》,《中華續道藏》初輯第15冊,臺北:新文豐。
馬持盈,2006,《史記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許 慎,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慶藩,2006,《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郭 象、成玄英,200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陳鼓應,2004,《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5,《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壽昌,1972,《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印行。
張默生,2007,《莊子新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黃錦鋐,2007,《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賀凌虛,1992,《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錢 穆,2003,《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
蘇 轍,1965,《老子解四卷》,《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35-36冊,臺北:藝
文印書館。
釋德清,1998,《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和裕出版社。
二、近人專著
中村元,1991,《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王 博,2006,《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志楣,2008,《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
王邦雄,1983,《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王叔岷,1978,《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
王雲五,1968,《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古棣、周英,1995,《老子通》下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樂哲,2006,《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河北人民
出版社。
安傑利斯,2007,《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澤厚,200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杜保瑞,2007,《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 怡,2006,《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吳 怡,2006,《逍遙的莊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光明,1988,《莊子》,臺北:東大圖書。
胡適等,1988,《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水牛出版社。
胡哲敷,1962,《老莊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胡道靜主編,2004,《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
侯外廬,2002,《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姜一涵,2008,《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高柏園,2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孫廣德、朱浤源,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徐克謙,2006,《莊子哲學新探》,北京:中華書局。
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韋政通,2001,《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
唐君毅,2001,《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200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畢來德,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陳 來,2006,《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陳冠學,1989,《莊子新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燿森,1988,《莊學新闚》,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勞斯光,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崔大華,1988,《莊子歧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崔大華,2005,《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海煙,1990,《莊子的生命哲學》,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 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張德勝,2007,《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
馮友蘭,2006,《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榮,2007,《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福光永司;陳冠學譯,1992,《莊子》,臺北:三民書局。
蔡明田,1974,《莊子的政治思想》,臺北:牧童出版社。
潘栢世,1982,〈莊子天地篇講述〉,輯在《東方文哲資料》第一卷第七冊,作者 自印。
劉笑敢,1987,《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榮賢,2004,《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錢 穆,1991,《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 蕭公權,2001,《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 :《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
術研究基金會。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丁孝明,2005,〈論《莊子》以「氣」為核心的美學思想〉,《正修學報》,(18): 31-46。
王小滕,2006,〈《莊子•齊物論》「絕待」哲理之詮釋-以「天倪、天均、兩行、 天府、葆光」的考察為主〉,《東華人文學報》,(8):27-54。
王小滕,2009,〈莊子「一」之哲理析論〉,《東華人文學報》,(14):1-37。
沈清松,1987,〈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14(6):373-383。
沈清松,1994,〈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
學報》,(1):19-34。
朱敬武,2002,〈莊 子 「 知 」 論 評 釋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16):163-179。
李治華,1997,〈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新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89-97。
邵漢明,1991,〈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18(1):64-74。
林明照,2007,〈《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6):51-80。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
學論叢》,(10):171-194。
林俊宏,2001,〈《莊子》的語言、知識與政治〉,《政治科學論叢》,(15):101-134。
林順夫,2005,〈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1-35。
林麗星,1991,〈莊子價值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5):
285-364。
林聰舜,1987,〈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5(2):
375-399。
周廣文,2007,〈莊子哲學中的直覺觀念〉,《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
(3):78-81。
周策縱,1992,〈《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3-50。 倪麗菁,2003,〈《莊子•齊物論》「知」的哲學〉,《輔大中研所學刊》,(13):93-106。
陳秀玲,1991,〈莊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37-62。
張 亨,2001,〈《莊子》中「化」的幾重涵義〉,《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9-228。
張金鑑,1981,〈莊子的政治思想〉,《中原文獻》,13(12):1-10。
葉海煙,2002,〈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29(8):681-688。
黃漢青,1994,〈莊子思想的存在意義初探〉,《台中商專學報》,(26):85-101。
楊祖漢,2006,〈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32(1):24-32。
詹 康,2010,〈《莊子》調和派的道德挑戰與實踐哲學思想〉,《政治科學論叢》, (43):1-52。
蔡明田,1980,〈莊子應帝王篇的政治思想〉,《政治大學學報》,(42):53-65。
蔡明田,1984,〈論莊子的渾沌寓言〉,《東方雜誌》,復刊 18(11):28-31。
賴錫三,1997,〈莊子的真理觀與語言觀〉,《揭諦》創刊號:151-184。
劉社鋒,2008,〈論莊子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8):35-36。
劉福增,1996,〈老子的「知」和「智」以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兼論老子
是否「反智」〉,《國立編譯館館刊》,25(2):1-54。
魏元珪,1998,〈《莊子•知北遊》篇論「知」與「道」的辨證〉,《東海哲學研究
集刊》,第 5 輯:21-44。
蕭裕民,2006,〈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論《莊子》思想之基本架構〉,《中山人文學
報》,(23):45-74。
蕭裕民,2006,〈《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
報》,(36):159-186。
四、學位論文
郭應哲,1991,《莊子明王之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君和,2005,《論《莊子》的人物系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英文部分
Coyle, Daniel, 1998 “On the Zhenren,” In 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 Ed.Roger T. Ames. Albany: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210
Roth, Harold D. 2003. “Bimodal Mystical Experience in “Qiwulun 齊物論” Chapter of the Zhuangzi 莊子.” In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Uneven Discourses on the Zhuangzi. Ed. Scott Bradley Cook. Albany: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5-32.
Van Norden, Bryan W.. 1996 “Compe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6.2: 247-268.
14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237-
dc.description.abstract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混亂,使得原有的秩序崩解,形成「失序」。隨著「失序」,人的生活也漸失去了成法。因此,應運而生的是諸子百家主張對「失序」的矯正之法。對《莊子》而言,「失序」是亟欲解決的問題,但處理的重點是先行思考「秩序」的意含。不同的「秩序」意含,源自於不同「治」的作為;不同「治」的作為則是源自不同「知」的理解。是故,《莊子》理解到現世的「失序」問題若要根除,不能僅是在「治」作為上的調整,而應是回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知」的層次中去消解。總的來說,欲理解《莊子》對於「秩序」的想像,須藉由「知」與「治」來建構。當然,「知」與「治」的結合,需仰賴「人」作為一「存有」而體現,所以論及「知」與「治」的意義時,「人」的角色意義也不可忽視。本文試圖從不同層次的「知」與「治」出發,分析《莊子》對於「秩序」的理解,並說明《莊子》對於「人」的期待,期待透過「人」自身的完整,有機會讓「秩序」隨之復歸整全,再度形成一個復歸於「道」的「秩序」。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Owing to the political chao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春秋戰國時代), the original order was destroyed, and accordingly caused “disorder”. Due to ”disorder” , the regularity of people’s lives declined gradually. Therefore, it le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inkers’ corrections to come into existence. As far as《Zhuangzi》was concerned, “disorder” was the priority problem to be solved, but the key to dealing with it was to think over the conception of “order” primarily.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order” derived from different conduct of “governing”. Similarly, different conduct of“governing” derived from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knowing”. Consequently,《Zhuangzi》realized that if we are eager to eliminate the“ disorder” in this generation, we cannot merely adjust our conduct of “governing”, but trace back to the problem ,that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knowing”, and then we can eliminate it. In conclusion, yearning for realizing《Zhuangzi》’s imagination toward “order”, we need both “knowing” and “governing”to set it up. Certainly, the combination of “knowing”and “governing” must rely on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beings”. So, while we discuss the conception of “knowing” and “governing”, we cannot neglect the part of “human beings”. This passage intends to begin with various levels of “knowing” and “governing”,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ion toward “order” by《Zhuangzi》. It also explains《Zhuangzi》’s expectation of “human beings”, expecting to restore the “order” by completed “human beings”, and then form the “order” belonging to ”Dao” (「道」)once again.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12:5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4322021-1.pdf: 13602046 bytes, checksum: 83d9487573af4b8716c48a4e1d00d60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0
壹、《莊子》中的「知」 ................................................. 11
貳、《莊子》中的「治」 .................................................. 22
参、《莊子》中的「人」 ...................................................26
第三節 章節安排................................................................27
第二章 《莊子》中的「知」................................................31
第一節 「原始素樸之知」...................................................36
壹、「原始素樸之知」的意含 .............................................36
貳、「原始素樸之知」的秩序觀 ......................................... 38
第二節 「區別之知」..........................................................40
壹、「區別之知」的意含 ................................................... 40
貳、「區別之知」的秩序觀................................................. 46
第三節 「真知」.................................................................53
壹、「真知」的意含 ......................................................... 53
貳、「真知」的秩序觀 ...................................................... 62
第三章 《莊子》中的「治」.................................................69
第一節 「原始素樸之治」....................................................74
壹、「原始素樸之治」的意含 ............................................. 74
貳、「原始素樸之治」的樣貌 ............................................. 76
第二節 「區別之治」...........................................................79
壹、「區別之治」的意含 .................................................... 79
貳、「區別之治」的展現 .................................................... 83
第三節 「真知之治」...........................................................90
壹、「真知之治」的意含 .................................................... 90
貳、「真知之治」中的表現-「明王之治」 ............................ 94
第四章 《莊子》中「人」的形態............................................97
第一節 「理想形態的人」....................................................101
壹、「真人」 ................................................................... 105
貳、「至人」、「聖人」與「神人」 .................................... 110
第二節 「現實生活中的人」..................................................122
壹、「安時處順」的人 ........................................................ 124
貳、「由技入道」的人 ........................................................ 129
第五章 結論.........................................................................133
第一節 研究心得..................................................................134
壹、「原始素樸秩序」下的「知」與「治」 ........................... 135
貳、「區別秩序」下的「知」與「治」 .................................. 136
參、「真知秩序」下的「知」與「治」 .................................. 137
第二節 研究展望..................................................................138
壹、「人」的研究................................................................139
貳、「知」與「治」在思想史上的研究意義 ............................ 140
參考文獻..............................................................................14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莊子》中的「知」與「治」zh_TW
dc.titleThe Knowing And Governing Of Zhuangzi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詹康(Kang Chan),郭應哲(Yin-zhe Kuo)
dc.subject.keyword《莊子》,知,治,秩序,人,zh_TW
dc.subject.keyword《Zhuangzi》,knowing,governing,order,human beings,en
dc.relation.page14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1-02-1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0-1.pdf13.2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