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950
標題: 戰爭、情感、現代性:1950年代渡海來臺作家小說研究
War, Emotion, Modernity: A Research of Novels by the Waishengren Who Flew over the Sea to Taiwan in the 1950s
作者: 鄭昀
Yun Cheng
指導教授: 劉正忠
Cheng-Chung Liu
關鍵字: 1950年代,台灣,戰爭,情感,現代性,渡海,
1950s,Taiwan,War,Emotion,Modernity,Cross-Sea,
出版年 : 2023
學位: 博士
摘要: 本論文從「戰爭」、「情感」與「現代性」三者為經緯,縱貫1950年代渡海來台的小說家的創作,來討論1950年代主流之下的小說創作,如何反映個人與時代之間的扞格與差異,並且展現作家個人的美學理念、幽怨情感與生活中的細節。研究題目中的「渡海」,實質上是一種包含了行動要素的經驗,不只是個人逃離「中國(大陸)」,轉進「台灣」造成的兩地的空間、記憶與情感上的變化,也應包含「中國(大陸)」經驗與台灣的「島嶼/海洋」比較與延伸,甚至是投影與改造。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工作為以下五點:
一,探究1950年代的文人與小說作品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在多元的視角下,重新發掘、闡釋1950年代的文學創作。從這些來台文人的背景、歷史、個人寫作風格等,發掘另一種戰後文學風貌,不只是反共文學與溫婉書寫,而是有更多其他種類的選擇。
二,以情感/意識形態詮釋1950年代的小說創作
回顧當前的1950年代文學研究,雖然有從共同體與「情感」方面討論,但並無將之結合成一種「結構體」進行論述。細緻情感與金戈鐵馬的融合,變成為充滿文藝氣息的「反共文藝」誕生,達到了「核心」到「末梢」的一致。雙向強化了「中華民國/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建立,使之理所當然地變成社會結構一部分,形成一種雖然內部矛盾,但情感足夠強健而得以成立的結構體系。
三,從物質史、都市史、生活史、產業史等多重角度再詮釋1950年代小說
從空間理論的角度重新詮釋1950年代的現代派作家,提供一個新的詮釋方式與文學史解讀。「現代」的空間、「政治」的空間,以及對於新經驗、新社會的衝擊,造就新的文學創作。
四,探討1950年代的身份、族群關係
本文除了討論外省「移/遺民」的「殖民」、「戰敗」情結外,亦涉及性別角度,以女性作家們作為主要參照,討論「純文學」與「市場取向」兩面向下的作家,如何透過書寫展現1950年代的性別樣貌,與1950年代的意識形態、城市文明發展又有何種關聯性。
五,重新檢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根源
本文的研究試圖提出不同的詮釋,發掘新的源頭,為既有的脈絡關係提出補充。找出除了胡蘭成、張愛玲之外的現代小說流派傳承,並且試著與1960年代白先勇等人的在台大外文系中發展出來的「現代主義」進行對話,多元化「現代主義」的起源。本研究期待為1960年代的現代文學找到多元的起點,目前多認為「現代主義」是受到西方作品影響,因此希望重新審視1950年代中,「非反共/懷鄉」的文學作品及其文人團體刊物,提供更多樣的詮釋。
1950年代的台灣,其場域空間就是充滿了各種戰略,不論是國民黨政府的軍事部署或政治行為,還是各種場域如產業、文壇、學界、藝文娛樂界等,「策略」無所不在。而生活其中的作家們,或多或少都運用了「戰術」,來消費與使用大環境、政府以及社會風氣的資源,以達到自己作為個體的各種「目的」:不論是藝術行為上的還是生存資源獲取的部分。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r", "emotion" and "modernity", this thesis runs through the creations of novelists who crossed the sea to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discusses how the mainstream novel creation in the 1950s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times. It also reveals the writer's personal aesthetics, grievances and details of life. The "crossing the sea" in the research topic is essentially an experience that includes elements of action. It is not just the changes in space, memory and emotion between the two places caused by individuals fleeing from "China (Mainland)" and transferring to "Taiwan". I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comparison and extens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China (Mainland)" and Taiwan's "island/ocean", and even proj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is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1.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i and novels in the 1950s.
2.Interpreting the 1950s Novel Creation through Emotion/Ideology.
3.Reinterpreting 1950s Novel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Material History.
4.Exploring Identities and Ethnic Relations of the 1950s.
5.Reassessing the Root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Taiwan of the 1950s was a space teeming with various strategies, whether in the military deployments or political actions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or in various domains like industry, literary circles, academia, and entertainment. 'Strategies' were omnipresent. Writers living within this environment more or less utilized 'tactics' to consume and exploit resources from the larger environment, government, and societal climate to achieve various individual 'objectives,' whether in artistic endeavors or obtaining resources for survival.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950
DOI: 10.6342/NTU202303673
全文授權: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電子全文公開日期: 2024-08-08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5.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