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88
標題: 條約制度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臺灣的華洋互動、地方治理和官商關係
Treaty System and Local Society: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ino-foreign Merchants, Diploma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19th Century Taiwan
作者: Pei-Chen Li
李佩蓁
指導教授: 吳密察
關鍵字: 條約制度,條約口岸,開港通商,樟腦糾紛,米穀貿易,釐金制度,洋行,
Treaty System,Treaty Port,Camphor,Rice trade,Likin(Lekin),foreign firm,
出版年 : 2017
學位: 博士
摘要: 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將臺灣列為開放條約口岸之一,使臺灣歷史走向劃時代的轉折點。過去學者多以由上而下的外交談判,和巨觀的總體貿易量增減來解釋臺灣開港通商後發生的社會衝突與經濟變遷。本文則以由下而上的社會史視角,聚焦於基層社會的人群互動,說明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紳商如何肆應條約制度帶來的影響。
本文以樟腦、米穀貿易及徵收釐金問題為例,說明臺灣在開港之前,地方官員為了彌補地方財政之不足,特許那些與官方有協力關係的紳商,和走私洋商進行交易樟腦,但節制米穀輸出。洋商則願意繳納地方規費和釐金,從而使三方各獲其利。然而條約制度實施後,在領事和海關掌理下的自由、開放貿易原則使既有的互利模式瓦解。更多洋商冀望交易臺灣的樟腦與米穀,亦拒絕再納釐金,地方官員不願失去財源,因而選擇性地取用條約條文,試圖維持舊有獲利機制,衝突於焉而生。但隨著條約制度日漸穩定,地方紳商亦靈敏回應變局,利用與洋商的合作關係,在「洋行」的名義下,援引英國領事和海關稅務司的權威作為自身的保護傘,反而能一面擺脫地方官員加諸之負擔,一面又在「洋務運動」的政策下獲得新的商務機會,從而延續其社會與經濟優勢。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88
DOI: 10.6342/NTU201603603
全文授權: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2.91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