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0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竣達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Jiun-Da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秉心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Bing-sing Ch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5-02-26T16:16:5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5-02-2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5-02-26 | - |
dc.date.issued | 2025 | - |
dc.date.submitted | 2025-02-0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
一、專書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雲東、呂傑華(2021)。《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孝風(2004)。《隨機與造勢:台灣股市的福星與救星-趙孝風自傳》。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英照(2017)。《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市:賴英照出版。 瞿宛文(2022)。《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證券暨期貨月刊資料室(2006),〈【證券暨期貨要聞】重要會議決議事項及措施〉,《證券暨期貨月刊》,24(8):63–74。 皮六一、陳啟歡(2013)。〈全球證券交易所產業整合新趨勢及思考〉,《證券市場導報》,2:12–18。 朱天飆(2013)。〈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的學科互動——一種理念的研究視角〉,《國際觀察》,4:17–24。 吳宛怡、王宏瑞(2011)。〈證券交易市場之回顧、演進與展望(上)〉,《證券暨期貨月刊》,29(10):17–28。 吳怡瑩、陳怡秀(2021)。〈淺談研議開設創新性新板之規劃〉,《證券暨期貨月刊》,39(3):26–39。 吳壽山(2015)。〈全球視野 在地成長 櫃買中心竭誠為您服務〉,《證券櫃檯》,176(4):6–9。 林國全(2010)。〈「四合一」之再省思〉,《證交資料》,575:4-5。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孫浩、馬萬信(2007)。〈韓國證券市場概述〉,《學習月刊》,4:17–18。 耿一馨(2001),〈實務新知-興櫃股票市場制度介紹〉,《證管雜誌》,19(12):28–36。 高啟仁(2011)。〈建國百年證券期貨市場風華專刊,專題二、我國發行市場制度及演變〉,《證券暨期貨月刊》,29(9):17–31。 張秉心(1998),〈我國股票櫃檯買賣市場圈存制度介述〉,《櫃檯買賣月刊》,23:1–15。 張秉心(2003),〈興櫃股票交易制度週年回顧與未來展望〉,《櫃檯買賣月刊》,79:2-22。 張秉心(2004)。〈櫃檯買賣交易市場共同責任制給付結算基金簡介〉,《證券櫃檯》,102(12):69–76。 許致德(2024)。〈淺談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架構及近期興革〉,《證券公會半年刊》,6(3):32–42。 陳鴻章、宋秉仁(2023)。〈變遷中的緬甸僑教再訪:以歷史制度論為主的分析〉,《台灣東亞文明研究月刊》,20(2):39–79。 黃宗昊(2001)。〈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黃玻莉(2016)。〈從大型交易所合併案看證交所經營策略〉,《證券服務》,649:10–12。 楊亞琴、張安然、倪璿(2022)。〈全球證券交易所合併與聯盟發展趨勢及其啟示〉,《投資者》,16:104–124。 葉俊榮(2011)。〈臺灣行政法學的發展與挑戰─ 一個批判的觀點〉,《月旦法學教室》,100(2):70–77。 劉城晨(2019)。〈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前途〉,《國際觀察》,5:100–121。 賴英照(2022)。〈公告不實與櫃買法制〉,《月旦法學雜誌》,330:63–76。 櫃買編輯室(2009)。〈櫃買中心四大服務平台之沿革與發展-債券市場〉,《證券櫃檯》,143(10):58–68。 蘇松欽(1994),〈我國櫃檯買賣(店頭市場)之回顧與發展〉,《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2:97–108。 三、專書譯著 張美惠(譯),Richard H. Thaler and Cass R. Sunstein(原著)(2023)。《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Nudge: The Final Edition)》。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盛智明、韓佳(譯),King, G., Keohane, R. O. and Verba, S. . (原著)(2000)。《好研究如何設計 : 用量化邏輯作質化研究》。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姚偉、王黎芳(譯),W.Richard Scott(原著)(2010)。《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Rubin, A.and Babbie, E. R. (原著)(2000)。《硏究方法 ;社會工作曁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四、編著論文 許甘霖(2002)。〈民粹金權主義?黨資本,股市投機與政治動員〉,瞿海源、蕭代基、楊國樞(編),《台灣社會問題硏究》,頁1–74。。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力軒(2017)。〈自由化、資本形成與股票市場:一個經濟社會學的分析〉,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 :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90–123。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五、學位論文 佘宜娟(2012)。《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歷史制度論之觀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錚(2018)。《臺灣證券交易所自身上市金融監理制度之研究:以紐約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為借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義欽(1998)。《店頭市場開放信用交易之硏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群志(2015)。《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對上櫃公司監理行為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六、官方出版品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2024)。〈法人及夫妻財產登記公告查詢系統〉。https://aomp109.judicial.gov.tw/judbp/whd6k/WHD6K01.htm。2024/12/5檢索。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7)。〈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所屬99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日期:2009年10月。https://www.ly.gov.tw/Pages/List.aspx?nodeid=8137。2024/12/1檢索。 行政院(2024)。〈行政院第3061次院會決議〉。日期:2007年10月3日。https://www.ey.gov.tw/Page/4EC2394BE4EE9DD0/d9d211dc-07e0-4557-bb83-ed541e871e4a。2024/11/25檢索。 行政院新聞稿(2024)。〈卓揆召開首場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 聽取兆元投資國家發展、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 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5d31dcb0-ebfd-43dc-9b6e-d675cb13e75f。2024/12/7檢索。 金管會金融史料陳列室(2024)。〈歷任首長〉。https://history.fsc.gov.tw/Directors/Details/fbd0fa49-bb34-4f82-a196-55b0fd3364f4?type=3&SortType=2。2024/11/7檢索。 金管會新聞稿(2016)。〈核准國際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終止營業並解散案〉,12月8日。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612080006&toolsflag=Y&dtable=News。2024/12/1檢索。 金管會證期局(2024a)。〈歷史沿革〉。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842&parentpath=0,1,840。2024/5/1檢索。 憲法法庭(2024a)。〈112年憲判字第5號〉。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44513。2024/4/6檢索。 憲法法庭(2024b)。〈釋字第52號解釋〉。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233。2024/4/6檢索。 七、統計資料庫 金管會證期局(2025)。〈證券發行〉、〈證券交易〉,《證券暨期貨市場重要指標》,2–42。2025/1/17檢索。 櫃買中心(2024b)。〈歷年上櫃股票統計〉。https://www.tpex.org.tw/zh-tw/mainboard/trading/statistics/month/listed.html。2025/1/17檢索。 八、報紙 BBC英倫網(2006),〈倫敦金融城大改革20周年〉,《BBC英倫網》,10月27日。https://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6/10/061027_citybigbang.shtml。2024/11/20檢索。 王孟倫(2011)。〈下月起 券商交割結算基金調降〉,《自由時報》,12月17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547334。2024/12/1檢索。 王孟倫(2020)。〈證券F4四合一是假議題 黃天牧:先做創新板〉,《自由時報》,7月16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86695。2024/1/15檢索。 朱漢崙(2015)。〈面對面─李述德成立國際通證券 打造跨境交易 點子王另一創舉〉,《工商時報》,5月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4000066-260511?chdtv。2024/11/21檢索。 朱漢崙(2018)。〈北門郵局都更 證券F4當金主〉,《工商時報》,6月1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01000295-260202?chdtv。2024/12/1檢索。 江孟杰(1998)。〈OTC董事長趙孝風新動向 「股市福將」趙孝風冷灶熱燒傳奇〉,《商業周刊》,543,38–39。 江昱宣、林宜萱(2024)。〈整理包/台股衝上兩萬點創新高寫歷史 回顧那些年我們追的「萬點行情〉,《經濟日報》,3月21日,新聞部新媒體中心/編輯整理。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7846629。2024/7/29檢索。 吳媛華(2000)。〈證期會建議證交所上市輔導期縮短為一年〉,《聯合報》,7月28日,21版。 呂淑美(2024)。〈資本市場服務團 4招出擊 證交所╳櫃買中心助「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發展〉,《工商時報》,11月4日。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1104700088-439901。2024/12/1檢索。 呂淑美、林燦澤(2021)。〈創新板、戰略新板 正式開板〉,《工商時報》,7月21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721000137-260202?chdtv。2024/12/7檢索。 李孟璇(2016)。〈證交所資訊中心 坐落板橋於今天啟用〉,《ETtoday財經雲》,1月25日,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637070。2024/12/1檢索。 李淑慧(2009)。〈證券四合一 喊卡〉,《經濟日報》,9月22日,A14版。 李淑慧、謝偉姝(2007)。〈全力傾轧 還有一波〉,《經濟日報》,10月4日,A2版。 林朝億(2020)。〈總統信任等3理由 顧立雄出任國安會秘書長〉,《Newtalk新聞》,5月18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5-18/408359。2024/12/7檢索。 林燦澤(2020)。〈櫃買擬改制 證券F4合體有譜〉,《工商時報》,7月13日。https://www.ctee.com.tw/news/20200713700085-430298。2024/1/15檢索。 邱金蘭(2014)。〈證券單位四合一 捲土重來〉,《經濟日報》,3月18日,A15。 姜愛苓(2004)。〈批次上櫃轉上市劃句點-明年起逐件實審 南仁湖鄉林將成為批次上市最後二家〉,《經濟日報》,10月27日,A3版。 洪正吉(2014)。〈證券周邊單位 走向四合一〉,《中國時報》,5月20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20000709-260110?chdtv。2024/1/15檢索。 洪震宇(2000)。〈第二類股老虎變病貓?〉。《天下雜誌》,231。https://new.cwk.com.tw/article.php?db=cw&id=8689&flag=0。2024/11/9檢索。 胡薏文(2015)。〈櫃買要打響國際名號 英文名改為Taipei Exchange!〉,《鉅亨網》,2月24日。https://news.cnyes.com/news/id/352592。2024/1/4檢索。 曹佳琪(2007)。〈證券四合一 明年設控股公司〉《經濟日報》,10月4日,A2版。 閆磊(2011)。〈金磚國家交易所成立合作聯盟〉,《經濟參考報》,10月14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1-10/14/content_56298.htm?div=-1。2024/11/21檢索。 陳芝艷、邱金蘭(2007)。〈證交法修正案闖關失敗 證券單位四合一 恐延一年〉,《經濟日報》,11月8日,A4版。 陳儷方(2024)。〈創新板大鬆綁 明年取消投資人限制、開放信用、借券及盤中零股交易〉,《聯合報》,11月1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8332112。2024/12/7檢索。 陸倩瑤、鄒秀明(2005)。〈股市周邊機構 擬四合一〉,《經濟日報》,8月9日,A4版。 廖賢龍(2024)。〈資本市場服務團成立 助力打造具台灣特色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經濟日報》,11月1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31710。2024/12/7檢索。 蔡靜紋(2024)。〈創新板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 等同一般板...明年1月實施〉,《經濟日報》,11月27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8386826。2024/12/7檢索。 賴育漣(2006)。〈四合一破局 期交所擬獨立上市〉,《經濟日報》,12月18日,A2版。 簡立宗(2023)。〈證交所、櫃買中心法律定性 學者提建言〉,《工商時報》,6月15日。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0615900237-420501。2024/1/15檢索。 魏喬怡、陳欣文(2023)。〈戰略新板走入歷史 13家明年轉為興櫃一般板〉,《工商時報》,12月21日。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221701990-430201。2024/12/7檢索。 魏鑫陽(2000)。〈台灣OTC更名為TaiSDAQ,加強吸收科技類股掛牌〉,《iThome 新聞網站》,5月22日。https://www.ithome.com.tw/news/996。2024/4/6檢索。 蘇永耀、范家瑜(2007)。〈交易所變革 最快明年成立控股公司〉,《自由時報》,10月4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58847。2024/1/15檢索。 九、網路資料 台灣集保結算所新聞稿(2006)。〈證券集保公司與票保結算公司今天正式合併〉。3月27日。https://www.tdcc.com.tw/portal/zh/news/content/402880ad5123d1d80151242cb8170dea。2024/11/23檢索。 臺灣證券交易所(2021)。〈臺灣證券交易所60周年特刊〉。https://www.twse.com.tw/staticFiles/product/publication/twse60/html/1/#zoom=z。2024/11/9檢索。 臺灣證券交易所新聞稿(2022)。〈臺灣創新板首發!錼創科技-KY創今日正式掛牌〉。8月18日。https://www.twse.com.tw/zh/about/news/news/content.html?ff8080818262fb8a0182af7524cf0117。2024/12/7檢索。 臺灣證券交易所新聞稿(2024)。〈「資本市場服務團」成立,助力打造具臺灣特色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11月1日。https://www.twse.com.tw/zh/about/news/news/content.html?8a8216d69236c2e30192e6dba6a4033f。2024/12/7檢索。 趙曉明(2016)。〈巨無霸誕生!倫敦證交所與德意志交易所宣佈合併〉,《觀察者網》,3月17日。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3_17_354214.shtml。2024/11/21檢索。 櫃買中心(1999)。〈櫃檯市場五年有成〉。https://www.tpex.org.tw/storage/publish/others/櫃買5th紀念特刊.pdf。2024/1/10檢索。 櫃買中心(2004)。〈櫃檯中心10周年紀念特刊〉。https://www.tpex.org.tw/storage/publish/others/櫃買10th紀念特刊.pdf。2024/2/5檢索。 櫃買中心(2009)。〈櫃檯市場15周年紀念特刊〉。https://www.tpex.org.tw/storage/publish/others/櫃買15th紀念特刊.pdf。2024/1/8檢索。 櫃買中心(2024a)。〈永續發展債券〉。https://www.tpex.org.tw/web/bond/sustainability/institution.php?l=zh-tw。2024/1/8檢索。 櫃買中心(2024c)。〈認識櫃買〉。https://www.tpex.org.tw/web/about/introduction/history.php?l=zh-tw。2024/4/24檢索。 櫃買中心(2024d)。〈30周年專區-時光走廊〉。https://www.tpex.org.tw/storage/tpex30/history.html#sectionAnchor。2024/12/5檢索。 證券商公會(2021a)。〈本公會沿革〉。https://www.twsa.org.tw/A01/A013.html。2024/10/5檢索。 證券商公會(2021b)。〈本公會沿革〉。https://www.twsa.org.tw/A01/A014.html。2024/10/5檢索。 證券暨期貨法令判解查詢系統(2024)。https://www.selaw.com.tw/。2024/5/1檢索。 十、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武永生、徐珮菱、武孟璇(2019)。《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組織調整可行性暨相關法制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委託研究。 邱聰智、陳思儀、蘇秀玲(2003)。《櫃檯買賣機構之法制定位-兼論結算制度改革與債券市場管理機制之法制因應》。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委託研究。 金管會(2019)。〈「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組織調整委外研究報告」簡報會議會議紀錄〉,7月24日。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金管會等(2008)。〈證券期貨周邊單位合併監理計畫之芻議-監理中心〉,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柯承恩、梁瓊茹等(2005)。《「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的發展與挑戰》。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委託研究。 胡星陽、蘇松欽、葉淑玲、簡淑芬、蘇秀玲(2013)。《全面檢討我國證券市場交割制度—以證券商交割專戶下設置子帳戶之法律架構及相關作業流程之可行性分析》(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委託專題研究)。臺北: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 張克菲(2020)。〈全球證券交易所系列研究之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研究報告》:57。 陳彥良(2014)。〈政府管制下發展台灣交易所控股公司之法律問題探討〉,《參加清華大學21世紀商法論壇第十三屆國際學術會議出國報告(出國類別:其他-會議)》:6-18 賴英照、劉連煜、林國全、楊竹生(2002)。《證券交易法重要問題及判決研究》。臺北: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委託研究。 賴源河、余雪明、蘇松欽、蓋華英(2003)。《修正證券交易法明定櫃買中心法制地位》。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委託研究。 櫃買中心(2006)。〈台灣櫃檯股份有限公司營業計畫書〉。2006年7月。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櫃買中心(2007)。〈我國證券市場新監理架構之規劃〉。2007年7月。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櫃買中心(2019a)。〈櫃檯買賣中心組織調整委外研究報告簡報會議會議紀錄〉。2019年7月24日。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櫃買中心(2019b)。〈櫃檯買賣中心組織調整規劃報告〉。2019年9月。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櫃買中心(2019c)。〈櫃檯買賣中心組織調整規劃報告簡報投影片〉。2019年11月。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櫃買中心(2023)。〈戰略新版執行成效暨建議簡報投影片〉。2023年8月。櫃買中心內部文件。 英文 一、專書 Campbell, L., J. (2004).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and Thelen, K. (2010).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and Thelen, K. (2015). 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Strategies for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C., D.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Capoccia, G. (2016). “When Do Institutions “Bit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9(8): 1095-1127. Elliott, J. (2012). “Demutualization of Securities Exchanges: A Regulatory Perspective.” IMF Working Paper, 2 (119): 1. Farrell, H., and A. L. Newman (2010). “Making global market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7(4): 609-638. Hall, P. A., and Taylor, 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Hay, C., and Wincott, D. (1998).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ism.” Political studies, 46(5): 951-957. Immergut, E.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26(1): 5-34. Karmel, R. (2002). ”Turning Seats Into Share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emutualization of Stock and Futures Exchanges.” Hastings Law Journal, 53: 367-430. Krasner, S.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Mahoney, J.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4): 507-548. March, J. G., and Olsen, J.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 734-749. Nau, H. R. (2011). “No Alternative to ‘Is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5(2): 487-491. Peters, B. G., Pierre, J., and King, D. S. (2005). "The Politics of Path Dependency: Political Conflict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7(4): 1275-1300. Pierson, P.(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Schmidt, V. A. (2008).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1(1): 303-326. 三、編著論文 Checkel, J. (2015). “Mechanisms, Process,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A. Bennett and J. Checkel (eds.), Process Tracing: From Metaphor to Analytic Tool, pp. 71-9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oretos, O., Falleti, T. and Sheingate, A. (2016).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O. Fioretos, T. Falleti and A. Sheingat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p. 3-2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gdal, J. S. (1997). “Studying the State.” In M. I. Lichbach and A. Zu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pp. 208-23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 and Skocpol, T. (200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and H.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pp. 693-721.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Powell, W. W., and DiMaggio, P. (1991). “Introduction.” In W. W. Powell and P. J. DiMaggio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pp. 1-4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hodes, R., Binder, S., and Rockman, B. (200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R. Rhodes, S. Binder, and B. Rockma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s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inmo, S. (2008).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Donatella Della Porta and M. Keating (ed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62-16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eeck, W. and Thelen, K. (2005). “Introduc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In K. Thelen and W. Streeck (eds.),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pp.1-3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and Steinmo, S.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 Steinmo, K. Thelen, and F.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1-3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06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94年11月1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下稱櫃買中心)正式設立,到2024年11月正好屆滿30年。2015年櫃買中心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將英文名稱變更為「Taipei Exchange」,也就是「台北交易所」,但它的中文名稱卻仍沿用舊名,形成中英文名稱各自表述的特殊現象。此外,櫃買中心的業務實質與法律地位長期處在一個不甚明確的狀態,相關法律規範亦不夠完備。
本研究採取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觀點,就櫃買中心30年來的制度演進進行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蒐集公開及未公開資料,訪談產官學各界人士,並經由筆者長期服務於櫃買中心的近距離觀察、理解,試圖發掘櫃買中心歷次改革未能成功的緣由,並探詢櫃買中心永續發展的可行途徑。 本研究發現,櫃買中心的設立的決策,一部份是受到當年行動者偏好所主導。初期櫃買中心具有試驗性質,櫃買市場則扮演預備市場的角色,但隨即透過交易制度的調整精進,逐步發展成為與台灣證券交易所平行競爭的市場。2005年開始的證券期貨周邊單位的四合一的整併方案,以及2019年的櫃買中心組織調整規劃方案,相隔十餘年分別出現了制度改革的關鍵節點(critical juncture),但都因為行動者的積極度不足或職位異動而未竟其功。最終還是在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相對穩定特質之下,未能發生制度變遷。2021年7月開板的台灣創新板,以及2024年11月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所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帶來了不同的市場樣貌,櫃買中心面對這樣的外在刺激,能否成為制度轉折的「關鍵節點」,抑或再次回到「路徑依賴」的情境,仍有待時間觀察。 本研究認為,櫃買中心仍應在既有基礎上致力拓展新業務,經營自己的特色市場,並強化綜合性交易所的形象,培育人才,提供優質服務,同時持續在適當時機爭取明確法律定位,成為名實相符的台北交易所。本研究對櫃買中心制度演進的觀察及所建立的架構,應可作為未來研究者持續探討櫃買市場發展的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On November 1, 1994, the Taipei Exchange (officially the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Exchange" in Chinese, referred to hereafter as OTC),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2024, it will mark its 30th anniversary. In 2015, the OTC secured approval from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to change its English name to "Taipei Exchange," but its Chinese name remained unchanged, resulting in a unique situation wher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are expressed differently. Furthermore, the OTC’s actual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legal status have long been in a state of ambiguity, with its legal framework remaining incomplete.
This study adopts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the OTC over the past 30 years.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t collects both publicly available and unpublished materials, conducts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and incorporates the author's close observations and understanding gained from long-term service at the OTC. The study seeks to uncover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peated failure of the OTC's reforms and explore feasible pathway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decision to establish the OTC was partly driven by the preferences of key actors at the time. In its early stages, the OTC had an experimental nature, with the OTC market serving as a preparatory market. However, through adjustments and improvements to the trading system, i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petitive market parallel to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Key moment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such as the four-in-one integration plan for securities and futures peripheral units initiated in 2005 and the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plan for the OTC proposed in 2019, emerged more than a decade apart but failed to achieve success due to insufficient engagement or position changes among key actors. Ultimately, under the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istic of path depende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did not occu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wan Innovation Board in July 2021 and the Capital Market Service Group under the “Asian Asset Management Center” policy in November 2024 present new market scenarios. Whether these external stimuli will serve as critical juncture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r merely result in a return to the path-dependent state remains to be seen.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OTC should continue to build on its existing foundation to expand new business lines, develop a distinctive market niche, enhance its image as a comprehensive exchange, cultivate talent,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Concurrently, it should strive to secure a clear legal status at opportune moments, aligning its name and functions as the Taipei Exchange. The study’s observations on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the OTC and the framework it establishes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TC marke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5-02-26T16:16:56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5-02-26T16:16:56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 次 v 圖 次 ix 表 次 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2 壹、研究緣起 2 貳、問題意識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12 壹、研究目的 12 貳、主要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櫃買中心文獻檢討 16 壹、有關法律授權範圍及授權明確性存有疑慮 16 貳、櫃買中心經營業務範圍恐有違反證交法之虞 19 參、現行證交法對「櫃檯買賣」欠缺定義性文字 22 第二節 歷史制度論的研究途徑 23 壹、歷史制度論的理論建構 23 貳、制度變遷 27 參、小結 28 第三節 櫃買中心的歷史制度論觀察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41 第五節 小結 44 第四章 櫃買中心的成立與發展歷程 46 第一節 櫃買市場成立的必要性 46 壹、證券商公會時期的櫃檯買賣市場 46 貳、櫃買中心自證券商公會獨立而出的經過與社會背景 47 叁、訪談發現的櫃買中心設立緣由 48 第二節 電腦競價交易與等價成交系統 60 壹、櫃買中心成立初期的任務 60 貳、櫃買市場的精進改革之路 60 叁、櫃買市場導入競價撮合機制的經過 61 肆、轉換型制度變遷模式與幾位重要的行動者 62 第三節 預備市場與批次上櫃轉上市制度 64 壹、櫃買市場的預備市場角色 64 貳、「批次上櫃轉上市」制度始末 64 叁、平行競爭的證券市場 65 第四節 兩市場的競爭與合作 67 壹、台灣證券市場的獨特性 67 貳、第二類股票與興櫃股票制度 68 叁、迎向多元商品的綜合性交易所 69 第五節 小結 69 第五章 櫃買中心組織變革的嘗試與其停滯原因 71 第一節 櫃買中心成立初期的思索 71 壹、櫃買中心的設立經過 71 貳、櫃買中心經營團隊的努力 72 叁、櫃買市場的試驗性與預備性 75 第二節 金管會的首度嘗試-證券周邊單位「四合一」 77 壹、證券交易所去共同化與整併風潮 77 貳、我國推動四合一的始末 81 叁、四合一對櫃買中心的影響 84 第三節 金管會的再度嘗試-櫃買中心「組織調整」 88 壹、周邊單位的實質功能性整合 88 貳、櫃買中心的組織調整方案 88 叁、櫃買中心的組織調整規劃報告 90 肆、主管機關的態度與人事更迭 93 伍、歷史制度論的思考 94 第四節 臺灣創新板的影響 94 壹、新經濟產業的興起 94 貳、戰略新版的短暫過渡 95 肆、多層次市場定位趨於模糊 97 伍、創新板對櫃買市場帶來的威脅 98 陸、持續發展中的證券市場 100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六章 結論-櫃買中心永續發展的可行方向 10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05 壹、歷史發展的反思 105 貳、正名與轉型 107 叁、維持現狀的正面思維 111 第二節 研究成果、貢獻與研究限制 113 壹、研究成果、貢獻 113 貳、研究限制 114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5 第四節 政策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中文 120 英文 126 附 錄 129 【附錄1】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捐助章程 129 【附錄2】櫃檯買賣事業管理規則 133 【附錄3】證券期貨控股事業管理規則 137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從證券櫃買中心到台北交易所的制度演進(1994-2024):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 zh_TW |
dc.title |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Taipei Exchange (1994-2024):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3-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葉國俊;王文杰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Kuo-chun Yeh;Wen-chieh W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歷史制度論,櫃買中心,台北交易所,路徑依賴,關鍵節點,四合一,批次上櫃轉上市,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OTC,Taipei Exchange,Path Dependence,Critical Juncture,Four-in-One,Batch Upgrade from OTC to TSE List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3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500325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5-02-0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 |
dc.date.embargo-lift | 2026-01-01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3-1.pdf 此日期後於網路公開 2026-01-01 | 2.4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