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5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俐璇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Hsua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心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Lan Li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11-18T16:06:2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11-1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11-18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10-15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文學文本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電子版來源:https://www.haodoo.net/?M=u&P=F459:3&L=book,檢索日期:2024/7/20)。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 王鼎鈞,《王鼎鈞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甘炤文、陳建男編,《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臺北:釀出版,2011)。 石曉風,《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台北:麥田,2022)。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 散文卷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200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台北:聯合文學,2008)。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大林文庫,1970)。 余光中、張曉風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台灣 1970-1989散文卷》(台北:九歌,1989)。 余光中、張曉風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1989-2003散文卷》(臺北:九歌,2003)。 余光中、張曉風編,《現代中國文學大系 散文卷》(台北:巨人,1972)。 吳明益跋,〈安靜的演化〉,徐振輔著《馴羊記》(台北:時報出版,2021)。 吳柳蓓,《裁情女子爵士樂》(新北:遠景出版,2009)。 吳新榮,《吳新榮全集》(臺北:遠景新刊,1981)。 吳魯芹,〈評散文〉,《餘年集》(台北:洪範書店,1982)。 吳魯芹,《吳魯芹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86)。 吳魯芹,《雞尾酒及其他》(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台中:晨星出版,1989)。 呂正惠策劃,藍建春、沈芳序編,《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台北,人間:2016)。 宋晶瑩,《雅量》(臺北:四塊玉文創,2016)。 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詞,齊豫演唱,〈橄欖樹〉。 杜南發,《風過群山》(台北:遠景,1982),頁151-181。 季季,《行走的樹》(臺北:印刻,2006)。 季季編,《1982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 林海音,《穿過林間的海音一林海音影像回憶錄》,(臺北:遊目族,2000)。 林海音編,《純文學散文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林錫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頁3-4。 林錫嘉編,《七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1)。 林雙不,《碧竹散文集(上卷):記得當時年紀小》(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 阿盛編,《1985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6),頁183-193。 侯吉諒編,《台灣散文・人文篇——永恆的迷離記憶》(臺北:未來書城,2006)。 侯吉諒編,《台灣散文・地理篇——海歐的家鄉》(臺北:未來書城,2006)。 柯裕棻編,《九歌102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4)。 胡晴舫編,《九歌107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9)。 凌性傑、楊佳嫻主編,《靈魂的領地 國民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13)。 夏宇,〈交談〉,《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一期(1977年6月)。 袁瓊瓊編,《九歌104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6)。 高大鵬,〈大雄寶殿下的沉思〉,《中國時報》(1980/03/01),第八版。 高大鵬,《追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 張西,《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台北:三采文化,2020)。 張秀亞,《凡妮的手冊》(高雄:大業書局,1955)。 張書岳,〈作文〉,《詩控島嶼》(臺北:亮語文創教育有限公司,2024),頁28。 張曉風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 散文卷》(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 張瀛太,〈豎琴海域〉,《天涯》 2005年 第03期(資料來源:http://www.wenxue100.com/baokan/36185.thtml,檢索日期:2024/7/24) 許俐葳(而不是神小風),《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時報:遠流出版,2022)。 許達然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臺北:新地出版,1989)。 許達然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臺北:新地出版,1989)。 陳之藩,〈出國與出家〉,《陳之藩文集1: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陳幸蕙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1990)。 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臺北:玉山社,2004)。 焦桐編,《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2000)。 童偉格、胡淑雯,《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台北:春山文藝,2021)。 舒國治,〈村人遇難記〉,《中國時報》(1980/03/22)第八版。 黃勁連編,《鹽的傳人——鹽分地帶散文選集》(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2)。 黃錦鋐編,《台灣鄉土散文選》(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5)。 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台北:麥田出版,2015)。 黃麗群編,《九歌109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21)。 楊佳嫻主編,《刺與浪:跨世代同志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22)。 楊佳嫻主編,《當我們重返書桌 當代多元散文讀本》(台北:蔚藍出版,2021)。 楊牧編,《中國現代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81)。 詹宏志編,《六十九年小說選》(台北:爾雅,1980)。 劉捷〈大稻埕點畫〉,《台灣文化展望》(臺北:1936年)。 劉墉,《教你幽默到心田》(台北:水雲齋事業文化有限公司)。 潘柏霖,〈媽媽說我是假的〉(資料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615072,檢索日期:2024/8/19)。 蔡珠兒,《花叢腹語》(台北:聯合文學,1995)。 蔡珠兒,《南方絳雪》(聯合文學:2002)。 蔡珠兒,《紅燜廚娘》(台北:聯合文學,2005)。 盧郁佳、駱以軍、朱天心發言,蔡逸君紀錄,〈成人組決審會議紀錄〉,《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 蕭蕭、林錫嘉、簡媜、焦桐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1994)。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1997)。 聯合報編,《聯副二十五年散文選》(台北:聯經出版,1976)。 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書局,2024/6/10)。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0台灣》(台北:天下出版,2001)。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3大陸與海外》(台北:天下出版,2004)。 鍾怡雯編,《九歌100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1)。 簡媜,《胭脂盆地》(台北:洪範書店,1984)。 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1999)。 蘇碩斌編,馬翊航等著,《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臺北:衛城出版,2017)。 二、 專書 Bill Nichols,《紀錄片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1997)。 王皖佳,《臺灣飲食文學簡史(1980-2020)》(台北:索引數位,2020) 何寄澎,《永遠的搜索:台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台北:聯經出版,2014)。 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臺北:九歌,2003)。 吳明益,《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 范銘如。《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臺北:聯合文學,2019)。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6》(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0)。 張俐璇編,《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臺北:時報出版,2022)。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 張誦聖,《台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2)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合文學,2011)。 陳建忠,〈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14年8月),頁83-104。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台中:晨星出版,2013)。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1984)。 楊牧,《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1979)。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台灣文學生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台北:聯經出版,2016)。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台北:聯經出版,2016)。 三、、期刊論文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一期(第61期),(1977年6月)。 《文訊》第十四期,(1984年10月)。 Roland Barthes著,懷宇譯,《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頁300-307。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體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2008年10月),頁45-77。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1997年2月),頁77-89。 何寄澎,〈變奏交響——一九九七年散文創作現象〉,《文訊別冊》,1998年7月,頁29-34。 吳孟昌,〈後現代之外:九零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06),頁191-218。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88年12月),頁181-209。 邱比特,〈以論代史——台灣散文史的在場與缺席〉,《台灣出版與閱讀》第13期(2021.03),頁144-149。 邱貴芬,〈評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女學學誌第24期(2007年12月),頁195-203。 侯健,〈中外文學五周年感言〉,《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一期(1977年6月)。 袁仁健,〈本質待訂:當代台灣散文選擬典律的另一種可能——以《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9期(2018.10),頁287-310。 袁仁健,〈再造現代散文: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現代中國散文選》的範式建構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十期(2019年5月),頁127-144。 張俐璇,〈台灣文學轉譯初探——以桌遊《文壇封鎖中》為例〉,《文史台灣學報》第十五期(2021年10月),頁181-216。 張俐璇,〈拾藏的紋理.轉譯的路徑——從章回小說《小封神》到闖關遊戲「藏寶圖」〉,《中國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2022年6月),頁25-44。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二》(台北:九歌出版,2008),頁1165-1182。 張瑞芬,〈老紅帽與小麵攤:我讀《人間風景.陳映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34期(2010年2月)。 張曉風,〈綜合座談:散文創作與時代感受〉,《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03),頁7-13。 許珮馨,〈當娜拉走出家庭——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之流變〉,《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3期 (2007/06),頁59-77。 許達然,〈日據時期台灣散文〉,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中文系,1994.11.25-27)。 許達然,〈感到、敢到、趕到的散文——散談我們的散文〉,《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一期(1977年6月)。 陳玉箴,〈「家」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學報》第五十三期(2016年6月),頁155-188。 陳玉箴,〈重返安閑園——辛永清「食譜文學」中的時空、家國與性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二期(2021年4月),頁265-303。 陳玉箴,〈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1960-1980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五期(2014年12月),頁33-68。 陳建忠,〈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14年8月),頁83-104。 期(1977.06),頁185-191。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年4月),頁75-97。 黃偉誌、林佩蓉〈文學的數位轉譯觀察〉,《2020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21),頁7-10。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周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32期(2003.12),頁47-64。 廖育正,〈莫輕看讀者——答黃錦樹先生〉,《新地文學》,第25期(2013.09),頁109-111。 劉正忠,〈詩化散文新論:漢語與現代性〉,《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頁49-87。 劉佳蓉,〈論1950、1960年代文學生產與戰後散文的典律模塑:以《文星雜誌》與梁實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三期(2017),頁286-289。 鍾怡雯,〈台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天下散文選 II》(2001),頁 I-X。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台北:聯經出版,2016),頁211-234。 鍾怡雯,〈記憶的舌頭——美食在台灣散文的出沒方式〉,《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台北:聯經出版,2016),頁235-258。 鍾移雯,〈台灣現代散文史縱論(1949-2015)〉,《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台北:聯經出版,2016),頁127-154。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台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一期(2008年9月)。 顏元叔,〈寫文章的人——馬瑞雪的文章〉,《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一期(1977年6月)。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7年4月),頁139-165。 四、學位論文 王日吟,《臺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1945-2011)》(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頁102。 江浩,《飲食文學範疇的建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 吳孟昌,《八○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臺灣意識與雜語性》,(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邱比特,《臺灣現代散文選集的典律想像(1999-201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桓溢,《現實的摹創與中介:論臺灣非虛構寫作的翻譯、實踐與理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麗雅,《從「碧竹」到「林雙不」——論黃宴德的文學作品及其創作意識》(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彭玉萍,《見證者的散文詩學——省籍作家葉榮鐘與洪炎秋散文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黃小鳳,《鄭明娳散文理論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黃寶萱,《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趙偵宇,《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書甫,《臺灣飲食散文的現代表現》,(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劉書甫,《臺灣飲食散文的現代表現》,(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五、報章雜誌 〈文學的沈思.自覺與試探〉,《中國時報》(1980/02/10),第八版。 〈用佛店裡的神像來喚醒:對散文首獎「大雄寶殿下的沈思」一文評審意見〉,《中國時報》(1980/03/02),第八版。 〈婦女與文學——女作家空中座談會〉,《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1950/1/1。 本社,〈發刊詞〉,《文學季刊》第一期(1973/08),頁1-2。 向陽,〈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新地文學》春季號(2013),頁38-46。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文星》第六十八期(12卷2期),(1963年6月),頁4-7。 余嘉璈,〈散文中的想像〉,《聯合報》,2012/10/12,D3版。 房慧真,〈叢林裡的感覺結構--《鍾怡雯精選集》〉,《聯合報》,2011/04/09,D3版。 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十四期(1984/10),頁55-59。 林燿德,〈傳統之軸.前衛之輪〉,《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十二期(1995/12)。 胡志政,〈撩動寫作者的文心〉,《中國時報》,2013/05/24,人間副刊。 唐捐,〈他辨體,我破題〉,《中國時報》,2013/06/06,人間副刊。 唐捐,〈散文的逆襲〉,2013/06/20,《聯合報》,D3版。 唐捐〈從美文體到沉思體〉,《文訊》467期(2024/10),頁90-94。 唐墨,〈散文等於抒情?更等於親情?——一個年輕寫作者的心聲〉,2013/06/11,《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黃基銓採訪、蔡珠兒講述,〈樂當味覺飲食的吃主兒——蔡珠兒〉,《野葡萄文學誌》2006年6月號。 黃錦樹,〈文心凋零〉,《中國時報》,2013/05/20,人間副刊。 黃錦樹,〈文學獎與毒藥〉,2016/03/29,《南洋文藝》,C06版。 黃錦樹,〈散文的爪牙〉,《中國時報》,2013/06/10,人間副刊。 黃錦樹,〈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2013/06/2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楊邦尼,〈鍾怡雯的神話不再〉,《聯合報》,2012/10/2014,D3版。 楊牧,〈記憶的圖騰羣——對散文優等獎「村人遇難記」的決審意見〉,《中國時報》(1980/03/22)第八版。 廖育正,〈你做孝女白琴 他玩Candy Crush〉,2013/06/1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翟翱,〈愛滋的可能〉,《聯合報》,2012/10/12,D3版。 鍾怡雯,〈神話不再〉,《聯合報》,2012/10/07,D3版。 鍾怡雯,〈誠信〉,《聯合報》,2012/10/17,D3版。 顏元叔,〈單向與多向〉,《幼獅文藝》第三十二卷第四期(196期),(1970年4月),頁258-262。 顏元叔,〈新批評學派的理論與手法〉,《幼獅文藝》(1969年)。 六、網路資料 〈由女性教育邁向性別教育─戰後的女子教育〉,臺灣女人(資料來源:https://women.nmth.gov.tw/?p=1954,檢索日期:2024/6/8) 〈楊昌年〉,台灣文學網(資料來源: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2.aspx?person_number=M06020,檢索時間:2024/6/9) Dcard.video,〈什麼?作文高手背後的策略居然是這個!〉,#dcard調查局(資料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dcard.video/reel/CzjA_P5SkkR/,檢索日期:2024/6/8)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資料來源: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0489&searchkey=%E6%B4%AA%E7%8E%8B%E4%BF%9E%E8%90%8D,檢索日期:2024/6/10)。 朱宥勳,〈誰能說誰是「真的」:潘柏霖〈媽媽說我是假的〉折射的倫理問題〉(資料來源: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531,檢索日期:2024/8/19)。 投稿書評,〈余光中〉,青春博客來(資料來源:https://youth.books.com.tw/articles/130093,檢索日期:2024/6/8) 李筱涵整理/側記,〈台灣製造:山寨散文小史(唐捐老師演講)小記〉(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hitecat.yuanmon/posts/pfbid02uucaJG65mFFqiBQDSuUTdssLsw8D1E8AtHfVgkVotxLk1S1iWetwki47jX5oRPttl ,檢索日期:2024/5/15) 林明昌,〈出位的探險——王鼎鈞〈興亡〉評析〉(資料來源:https://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lin-ming-chang/lin-ming-chang_04.htm,檢索日期:2024/6/10) 林韋地,〈回望神話〉(來源: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60308/,檢索日期:2022/5/28、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60315/,檢索日期:2022/5/28) 林清玄、陳怡真、金恆煒、楊敏盛、王芬蘭記錄整理,〈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小說暨報導文學決審會議紀錄:打開人生新境 邁向文學大路〉,《旺旺 時報文學獎》(2019/05/31,網址:https://prize.turnnewsapp.com/%E6%96%87%E5%AD%B8%E7%8D%8E%E5%9B%9E%E9%A1%A7/2722/,檢索日期:2024/04/03)。 匿名,〈作家推薦:散文獎裡的虛構大師〉(資料來源:https://www.ptt.cc/bbs/Literprize/M.1603303630.A.BD9.html,檢索日期:2024/5/20) 陳泠樺,〈2023.09.11專題演講:蘇碩斌_歷史的歧路——非虛構寫作與小說的邊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vOYWg,檢索日期:2024/8/4) 楊樹清,〈人間愉快(下)──高信疆紙上風雲&阮義忠映象之旅:文壇春秋/關於文學的私房記憶〉,《中國時報》(2023/10/03,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1003000711-260115?chdtv。檢索日期2024/4/3)。 簡媜,〈豎琴海域〉三票作品討論(資料來源:https://prize.turnnewsapp.com/%e6%96%87%e5%ad%b8%e7%8d%8e%e5%9b%9e%e9%a1%a7/2874/,檢索日期:2024/7/24) 羅毓嘉,〈必須多談,因為事涉愛滋〉(來源:http://yclou.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17.html,檢索日期:2022/5/28)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5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2023年11月,潘柏霖〈媽媽說我是假的〉獲得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引起廣泛爭議。這篇文章的敘事者形象與潘柏霖本人之間存在差異,使得作品被質疑為「虛構散文」,題材涉及跨文類投稿的問題。此外,部分讀者表示文章的內容與他們的個人經驗高度相似,進一步引發有關代言弱勢的討論。
為何打破真實的界限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應?本文探討台灣對散文「真實」的理解及其來源,指出其中涉及的三個面向:文類生成、主流論述和去中心化。本文將散文定義為一種「宣稱為真」的敘事行動,並將「真實」定義為文學場域中主導權力所把持者,進一步探討台灣戰後以來,散文如何通過擬仿真實來爭取發聲的機會。 自戰後以來,台灣的散文在話語權的演變中經歷了多次變化。在冷戰非常態時期(1952-1987),台灣的內部威權政體和外部冷戰局勢共同影響了散文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散文面對官方意識形態的壓力,努力在被允許的真實中尋找表達的空間。例如,1950年代的女性閨秀美文和男性學者散文,透過滿足威權政府的需求獲得市場優勢,而到了1960年代,因為學院的引介,英美文學理論強調的詩和小說地位提升,進一步鞏固了現代散文的文類形象。 隨著1988年解嚴,台灣進入了知識平權時期(1988-2008)。本文聚焦於1980年代後臺灣社會逐漸轉型商業社會,而形成中產階級之美學位置進行觀察,聚焦於1980年代呈現於報刊及其主辦之文學獎,以及1990年代隨之出現的「類型散文現象」為觀察對象,論證因臺灣逐漸轉型為商業社會,而在出版界產生教育程度提高的新讀者群,因而在「散文」文類中呈現出對於「新知」的渴求,而不能滿足於文字技藝,可見臺灣文學場域對於「散文」的期待,在解嚴後已然自「文字工藝」往「非虛構知識載體」之方向移轉,而呈現出與前一世代截然不同之傾向。 進入資訊爆炸時期(2009-)後,網路和社交媒體的崛起,使得傳統知識形式受到挑戰。文學場域中,散文的定義和價值再度被檢視。此時,文學獎的爭論開始強調真實與虛構的對立,並對散文進行去中心化的思考,散文選編輯者則主張其應該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樣性,從而解構文類的傳統定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November 2023, the first prize of the 19th Lin Rong San Literary Award was awarded to Pan Bo-lin(潘柏霖)'s san-wen(散文)”Mom Says I'm Fake(媽媽說我是假的),” which spark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rrator's persona and Pan Bo-lin himself led to accusations of the work being "fictional san-wen," raising issues related to cross-genre submissions. Additionally, some readers reported that the content closely resembled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further igniting discussions about plagiaris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rginalized voices.
In 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fictional prose," this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aiwan's understanding of "truth" in san-wens and its origins. It questions why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truth elicits such a strong reaction, analyzing three related aspects: genre formation,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decentralization. This thesis defines “san-wen” as a form of “mimetic” narrative action and “truth” as a construct controlled by dominant power in the literary field. It further investigates how Taiwanese essays have sought opportunities for expression through mimicking reality since the post-war era. Since the post-war period, Taiwanese san-wens have undergone numerous changes in the evolution of discourse power. During the Cold War's abnormal period (1952-1987), the internal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external Cold War context both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wens. During this time, san-wens confronted pressure from official ideology and struggled to find space for expression within permitted realities. For example, in the 1950s, female literary works and male scholars' works gained market advantages by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By the 1960s,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theories through academia elevated the status of poetry and fiction, further solidifying the genre image of “modern san-wens.” With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8, Taiwan entered a period of knowledge equity (1988-2008). The society faced a relatively open discourse environment, and an increase in readership and education levels transformed the role of san-wens.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shifted away from "literary" san-wens toward "non-literary" knowledge fields – essays. At this time, discourse power transitioned from the government to academia, and a gradually institutionalized notion of "creativity" emerged in Taiwanese society, seeking to treat "literary awards" as a discourse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reativity as a discipline." Works that failed to gain acceptance in academia sought to validate their value beyo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by winning literary awards, which helped establish the impression that san-wens, novels, and poetry formed the three major "genres."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era (2009-presen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challenged traditional forms of knowledge. Within the literary field, the definitions and values of san-wens were reevaluated once again. At this point, debates over literary awards began to emphasiz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ruth and fiction, leading to a decentralized consideration of san-wens. Editors of san-wen anthologies argued for greater freedom and diversity, thus d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genre definitio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11-18T16:06:22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11-18T16:06:22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二、先行研究與概念回顧 2 三、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3 四、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4 第二章 冷戰非常態時期(1952-1987)的「散文」 7 一、 感到:女性「閨秀」美文與「抒情」市場 8 二、 趕到:男性詩人散文與「出位」探險 14 三、 敢到:入世「問題散文」與「史料」 25 第三章 知識平權時期(1988-2008)的「散文選」 36 一、 類型:「知識」散文跨主題 38 二、 擴型:「台灣」散文跨國界 47 三、 定型:文學獎「再造」典律 52 第四章 資訊爆炸時期(2009-)的「散文類」 56 一、 破體:打破文類的印象 58 二、 辨體:「最佳散文課讀本」與「非虛構」書寫 66 三、 以體合文:去中心的「台灣散文作品集」 72 第五章 結論 散文之「務」與為「物」 77 參考書目 81 附錄 92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當我們討論散文,我們討論的是—— 戰後台灣「散文」形構考 | zh_TW |
dc.title |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an-Wen”: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San-Wen” in Post-War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3-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蘇碩斌;王鈺婷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huo-Bin Su;Yu-Ting W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台灣散文,文學獎,散文選,非虛構寫作,場域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wan san-wen,essay,prose,literary awards,non-fictions, | en |
dc.relation.page | 9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4455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10-15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3-1.pdf | 4.98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