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5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明昕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Ming-Hsin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謝欣翰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HAN HSIEH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11-15T16:12:1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11-1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11-15 | - |
dc.date.issued | 2022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10-19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王珍玲(2019),《案例土地利用法》,初版,元照出版。 吳志光(2017),《行政法》,第8版,新學林出版。 吳庚(2001)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 7 版,三民書局出版。 吳庚、陳淳文(2021),《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第7版,自版。 吳信華(2015),《憲法釋論》,第2版,三民書局出版。 李建良(2019),《行政法基本十講》,第9版,元照出版。 李惠宗(2016),《行政法要義》,第 7 版,五南出版。 李惠宗(2019),《憲法要義》,第8版,元照出版。 李惠宗、李建良、林三欽、林合民、陳春生、陳愛娥 、黃啟禎合著(2008),《行政法入門》,初版,元照出版。 李鴻毅(2001),《土地法論》,第25版,自版。 林明鏘(2006),《國土計畫法研究》,初版,元照出版 林明鏘(2018),《國土計畫法研究》,第2版,元照出版。 翁岳生(2009),《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第2版,元照出版。 翁岳生主編(2018),《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第2版,五南圖書出版 張永健(2020),《土地徵收與管制之補償理論與實務》,初版,元照出版。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初版,新學林出版 陳立夫(2021),《土地法研究(三)》,初版,新學林出版。 陳明燦(2012),《土地法論:實例研習與裁判評析》,第2版,翰蘆出版。 陳敏(2016),《行政法總論》,第9版,新學林出版。 陳敏等(2002),《德國行政法院法逐條釋義》,司法院出版。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三民書局出版。 楊子慧(2015),《憲法訴訟》,初版,元照出版。 溫豐文(2007),《土地法》,修訂版,自版。 葉百修(2011),《損失補償法》,初版,新學林出版。 廖義男(2015),《土地法制度論集》,初版,元照出版。 廖義男(2018),《憲法及行政法制》,第二冊,初版,元照出版。 謝哲勝(1999),《財產法專題硏究(二)》,初版,元照出版。 謝哲勝(2011),《土地法》,第2版,翰蘆出版。 謝哲勝(2013),《土地法》,第3版,翰蘆出版。 (二)、期刊論文 尤重道(1996),〈公共設施保留地與保留徵收問題之研究〉,頁2-14,《土地事務月刊》,第306期,土地事務雜誌社出版。 王服清(2008),〈德國行政法上損失補償與損害賠償之劃分與競合問題-兼論我國 最高行政法院92年判字第1709號判決〉,頁85-172,《警大法學論集》,第15期,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王服清(2013),〈論財產權特別犧牲損失補償原則在行政救濟之實踐問題──無法律,無補償?〉,頁81-150,《中興法學》,第14卷,國立中興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科技法律研究所出版。 李震山(2005),〈行政損失補償法定原則──無法律即無補償嗎?〉,頁143-148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元照出版。 王珍玲(2018),〈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頁62-67,《月旦裁判時報》,第72期,元照出版。 王珍玲(2018),〈徵收請求權〉,頁9-12,《月旦法學教室》,第188期,元照出版。 王凌光(2016),〈財產權限制補償—澳門與美國法制之比較〉,頁38-39,《行政》,第29卷,第111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公職局出版。 吳英世(2002),〈都市計劃法第五十條之一規定之公平性探討〉,頁18-21,《實用月刊》,第334期,實用稅務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李建良(1998),〈特別犧牲與損失補償〉,頁 24-25,《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元照出版。 李建良(1999),〈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頁33-101,《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1卷,第2期,東吳大學法律學院出版。 李建良(2021),〈行政法研究室:第四講,行政法上之預防性不作為訴訟〉,頁33-47《月旦法學教室》,第230期,元照出版。 辛年豐(2017),〈衝破法院大門的都市計畫/司法院釋字742號解釋〉,頁155-162,《台灣法學雜誌》,第317期,元照出版。 林三欽(2000),《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九)》,頁132-161,司法院秘書處出版。 林三欽(2008),〈行政法律關係確認訴訟之研究〉,頁130-157,《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出版。 林孟楠(2015),〈預防性不作為訴訟之權利保護必要──評最高行政法院 103 年度判字第 329 號判決〉,頁23-43,《法令月刊》,第66卷,第12期,元照出版。 林孟楠(2018),〈法規命令之具體司法審查與訴訟類型── 評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頁343-379,《憲政時代》,第43卷,第3期,中華民國憲法學會出版。 林明昕(2021),〈論行政訴訟法上之都市計畫審查〉,頁44-61,《月旦法學雜誌》,第308期,元照出版。 林明鏘(2004 年),〈私有既成道路與損失補償請求權〉,頁47-56,《月旦法學雜誌》,第112 期,元照出版。 林明鏘(2017),〈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與社會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7號解釋〉,頁5-16,《月旦裁判時報》,第64期,元照出版。 林明鏘(2018),〈行政法院對都更程序與判斷餘地審查的評析-兼平行政法院永春都更的判決〉,頁183-210,《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元照出版。 林明鏘(2019),〈指定公共開放空間與人民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5年度訴字第573號與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643號判決〉,頁5-16,《裁判時報》,第88期,元照出版 侯東昇(2015),〈都市計畫行政爭訟之研究〉,頁1-136,《司法研究年報第33輯,行政類第2篇》,司法院出版 柯佳伶(2021),〈淺論都市計畫審查程序之適用〉,頁75-85,《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78期,中國地政研究所、土地改革紀念館出版。 張文郁(2003),〈徵收與特別犧牲〉,頁169-175,《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3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出版。 張文郁(2021),〈論人民是否享有土地徵收請求權?〉,頁1-44,作者提供於法源法律網刊登。 張永健(2018),〈財產權的限制與補償:新理論分析的框架〉,頁505-53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4卷,第4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 張永健(2020),〈既成道路的私法性質與徵收補償請求基礎-釋字747號解釋後的新局〉,頁1-47,《臺北大學法學論叢》,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出版。 張泰煌(1988),〈從實施都市計畫的法律基礎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頁24-31,《人與地》,第 56 期,中國土地改革協會人與地雜誌社出版。 張泰煌(1998),〈從美國法準徵收理論論財產權之保障〉,頁113-157,《東吳法律學報》,第11卷,第1期,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陳立夫(1997),〈闡釋保留徵收予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區別〉,頁71-75,《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元照出版。 陳立夫(2003),〈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頁139-149,《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出版。 陳立夫(2004),〈我國容積移轉制度〉,頁42-43,《月旦法學教室》,元照出版。 陳立夫(2005),〈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苦干重要課題〉,頁3-47,《損失補償:行政程序法》,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 陳立夫(2008),〈析論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上之爭議問題〉,頁1-35,《台灣土地研究》,第11卷,第1期,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出版。 陳立夫(2017年),〈土地利用限制形成特別犧牲之損失補償請求權──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之意義〉,頁17-30,《月旦裁判時報》,第64期,元照出版。 陳立夫(2020),〈都市計畫司法審查相關法律議題〉,頁22-43,《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元照出版。 陳明燦(1999),〈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的相關問題〉,頁313-377,《中興法學》,第45期,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陳明燦(2004),〈私有既成道路使用受限與損失補償相關問題之探討〉,頁71-84,《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元照出版。 陳明燦(2006),〈我國都市土地整體開發與使用管制之法制分析:以都市計畫法第17條為中心〉,頁1-46,《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出版。 陳明燦(2008),〈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之地價分析⎯⎯兼論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判字第一九七○號判決〉,頁115-149,《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4期,元照出版。 陳明燦(2020),〈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延伸法律問題之分析〉,頁34-49,《全國律師》,第24卷,第7期,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 陳冠甫(2020),〈徵收補償請求權之程序與實體問題研究—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7年訴字第1009號判決為中心(下)〉,頁2-3,《司法周刊》,第2011期,司法院出版。 陳英鈐(2018),〈確認訴訟與行政規範審查:德國與我國制度發展的比較研究〉,頁1391-1468,《國立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陳軍志(2019),〈行政規範審查程序之制度考掘與立法芻論—德國法之繼受與攻錯〉,頁257-348,《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9輯,司法院出版。 陳清秀(2004),〈既成道路相關法律問題探討〉,頁57-70,《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元照出版。 陳清秀(2020),〈都市計畫審查問題訴訟探討〉,頁73-75,《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元照出版。 陳惠美(2016),〈都市計畫法規範不足所衍生之問題與改善意見-以欠缺都市計畫衡量規範所衍生之問題為中心〉,頁49-73,《國會月刊》,第 44 卷,第12期,立法院出版。 陳愛娥(2000),〈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指定與財產權保障〉,頁107-112,《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出版。 陳明燦(1999),〈從財產權保障之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頁313-377,《中興法學》,第45期,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傅玲靜(2015),〈都市計畫與撤銷訴訟之程序標的──由都市計畫之種類及層級進行檢討〉,頁9-11,《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元照出版。 傅玲靜(2016),〈對於抽象法規範之行政爭訟──以都市計畫之擬定及變更為例〉, 頁9-11,《月旦法學教室》,第167期,元照出版。 傅玲靜(2017),〈臺灣行政程序法之檢討與展望-以空間計畫法制為中心〉,頁189-222,《行政執行/行政罰/行政程序/政府資料開放/風險社會與行政訴訟》,元照出版。 傅玲靜(2019),〈源自立法者授權之行政機關判斷餘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6 年度訴字第 1057 號判決評析〉,頁5-14,《月旦裁判時報》,第81期,元照出版。 傅玲靜(2020),〈都市計畫之計畫形成自由及其司法審查密度-以德國法制為觀察比較之對象〉,頁1-60,《興大法學》,第27期,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傅玲靜(2022),〈利益衡量、計畫形成自由及利益衡量原則──評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上字第626號判決(芝山岩周邊景觀管制規定計畫案)〉,頁13-28《月旦裁判時報》,第119期,元照出版。 黃亦超(2020),〈擬定都市計畫的評估特權?從一則德國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談起 (上)、(下)〉,頁2-3,《司法周刊》,第2018期,司法院出版。 黃奕超(2021),〈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的訴訟權能〉,頁148-163,《月旦法學雜誌》,第309期,元照出版。 雷化豪(2018),〈論財產權社會義務之依據與內涵〉,頁68-74,《財團法人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出版》。 廖義男(2008),〈夏蟲語冰錄(七)-正視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問題〉,頁129-132,《法令月刊》,第59卷,第7期,信孚文化出版。 廖義男(2010),〈都市發展中公共設施用地取得方法之規範〉,頁1-39,《法學新論》,第24期,元照出版。 廖義男(2018),〈夏蟲語冰錄(一二二)-大法官近三年有關土地法規解釋之評析及對相關土地法制度發展之影響〉,頁100-127,《法令月刊》,第69卷,第3期,信孚文化出版。 蔡維音(2006),〈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頁31-74,《成大法學》,第11期,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出版。 蔡懷卿(2004),〈美國之土地使用法管制以及其憲法許可界限〉,頁197-280,《玄奘法律學報》,第2期,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謝哲勝(1996),〈準徵收之研究:以美國法之研究為中心〉,頁107-154,《中興法學》,第40期,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出版。 謝哲勝(2001),《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集》,第二輯,頁300-303,司法院出版。 謝哲勝(2017),〈準徵收理論之司法實踐-釋字747號解釋評析〉,頁123-131,《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元照出版 鍾瑞楷(2021),〈論憲法財產權保障與應負社會義務之界限及競合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觀察核心〉,頁68-92,《全國律師》,第25卷,第 5期。 邊泰明(2019),〈都市計畫擬定、通盤檢討語詞產權保障〉,頁147-170,《都市與計畫》,第46卷,第2期,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出版。 (三)、專書之篇章 江嘉琪(2018),〈主管機關就未開闢計畫道路不做為時人民依法可行之救濟途徑〉, 頁152-165,收錄於《未開闢的都市計畫道路解決方案》,謝哲勝主編,元照出版。 李建良(2006),〈損失補償〉,頁655-657,收錄於翁岳生《行政法(下)》,元照出版。 辛年豐(2016),〈土地利用計畫行政救濟的再思考:日本法的考察〉,頁168-174,收錄於《行政計畫法制之理論與實務》,台灣行政院法規會出版。 林明鏘(2006),〈從大法官解釋論都市計畫的基本問題〉,頁261-288,收錄於《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元照出版。 陳新民(1990),〈財產權的限制與公益徵收之概念-美國法上之探討〉,頁464-472,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自版。 傅玲靜(2019),〈空間總體及部門計畫法制中之計畫形成自由及其界限〉,頁217-251,收錄於《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9輯》,司法院出版。 蔡宗珍(2004),〈從憲法財產權之保障論既成道路與公用地役關係〉,頁267-305,收錄於《憲法與國家(一)》,元照出版。 蔡茂寅(2008),〈經濟自由的保障與限制〉,頁167-180,收錄於《現代憲法論》,第4版,許志雄等合著,元照出版。 (四)、研討會資料 李念祖、張永健(2020),〈既成道路、特別犧牲、社會義務──土地財產權的理論、實務新發展會議實錄〉,月旦知識庫,元照編輯整理。 李惠宗(2005),〈特別犧牲之損失補償-從法學方法論談既成道路的徵收補償訴 訟〉,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損失補償、行政程序法》,元照出版。 陳立夫(2004) 年,《既成道路相關問題研討會會議紀錄》,主辦單位:台灣法學會、內政部營建署、月旦法學雜誌、台北大學法學系,舉辦地:台北大學教 學大樓九樓多媒體會議室。 陳立夫(2005),〈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苦干重要課題〉,收錄於《損失補償制度之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 (五)、學位論文 王鴻源(2008),《現行容積移轉制度下相關課題之研究-以損失補償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信輝(2019),《土地徵收爭議問題與相關基本權保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吳慧文(2019),《都市計畫審查程序之建構-從司法院釋字第742號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呂理翔(2000),《計畫裁量之司法審查》,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周家維(2002),《土地使用管制準徵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敬哲(2012),《我國都市計畫法制中容積移轉運用之檢討-由美國發展權移轉之功能出發》,中原大學財金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凌婉真(2019),《未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之財產權保障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郭素君(2009),《從財產權保障之觀點論公共設施保留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彥霖(2015),《行政爭訟與國家賠償之交錯-以第一次權利救濟優先原則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筑(2018),《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司法救濟:以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之原因案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正元(1997),《財產權限制與徵收之區別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義權(2020),《論都市計畫之救濟制度》,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百修(1988),《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究所,博士論文 蔡志宏(2004),《論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蔡錦鴻(2020),《我國損失理論補償之重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究所,碩士論文。。 鄧煜祥(2007),《從財產權保障之觀點論土地使用管制與損失補償—美國法管制准徵收概念之引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政府資料文獻(不包含行政函釋) 第一屆立法院第31會期第2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666號,政府提案第690號,1963年5月。 第一屆立法院第33會期第3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666號,1964年7月。 第一屆立法院第51會期第25次會議紀錄關係文書,院總字666號,政府提案第1321號,1973年5月。 立法院,內政、經濟、交通三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第62卷第59期,立法院公報,1973年。 第一屆立法院第81會期第2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666號,政府提案第3343號,1988年4月。 第九屆立法院第6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29號,政府提案第16606號,2018年12月。 監察院102內正字第0022號糾正案。 《行政訴訟都市計畫審查程序問答集》,2020年,司法院出版。 二、英文文獻 D. Benjamin Barros(2005-2006),At Last, Some Clarity: The Potential Long-Term Impact of Lingle V. Chevron and the Separation of Takings and Substantive Due Process , Albany Law Review, Vol. 69. Dreher, Robert G(2006),Lingle's Legacy: Untangling Substantive Due Process from Takings Doctrine,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 Vol. 30. Gregory Alexander(2009),The Social-Obligation Norm in American Property Law, Cornell Law Review ,vol. 94, no. 4. Lauren Reznick(2007), The death of Nollan and Dolan? Challeng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monetary exactions in the wake of Lingle v. Chevron,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87(3).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Merrill, Thomas W(2021),THE COMPENSATION CONSTRAINT AND THE SCOPE OF THE TAKINGS CLAUSE,The Notre Dame law review , Vol.96. R.S. Radford & Luke A. Wake(2012),Deciphering and Extrapolating: Searching for Sense in Penn Central ,Ecology Law Quarterly ,Vol. 38. Richard A. Epstein(1985),Takings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power of eminent domain,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5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現今我國社會都市計畫發展並離不開公共設施用地的保留,故自1964年以來立法者即迫切需要修正都市計畫法的相關規定以適應城市發展,其中對於人民影響最深遠者莫過於1988年的修正法案,即當時立法者為配合行政院土地預算取得困難,無法按期完成徵收之困境,在未充分考量各方意見的情形下,逕行刪除都市計畫法中有關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時限的要求,以舉雖有助於減緩政府巨大的財政壓力,但也留下相當嚴重的隱患。換言之,在目前政府完全欠缺財政支持的情形下,對於設施用地的保留動輒數十年,並且隨著保留時間的不斷延長,土地所有人在此期間內所受到的土地利用損失也在不斷擴大,對此該如何衡平土地所有人與機關間的衝突,便成為我國法學界相當重要的議題。
因此,本文將從特別犧牲損失補償的觀點出發,探討公共設施用地的保留在何種情形下會構成特別犧牲。然為了要解決上開問題,首先即必須對於我國特別犧牲的判斷標準先行確立,惟對此標準為何我國大法官實則並未提供較為詳細的操作模型。故而,本文將會參考並解析美國管制性準徵收的實務案例,以及德國法上關於特別犧牲理論的說明後,重新建構我國對於財產權特別犧牲形成的審查標準,即在個案中以經濟損害、合理投資期待以及政府管制行為等三項標準進行審查,然而對於公共設施用地的保留不同地區的土地所有人所受到的侵害程度不盡相同,是以在通案上或可以參考德國建設法以及我國法制,認為以5年的時間保留作為已構成特別犧牲的通案限制,且除此之外我國對於保留地的補償是否相當,亦會在本文中進行討論。 而在確立特別犧牲的審查標準後,另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在於土地所有人該如何實現特別犧牲損失補償,換言之,在目前在我國尚未承認人民能以特別犧牲為由逕行向保留機關請求補償的情形下,土地所有人在現實上僅能藉由土地徵收制度來獲得相應的損失補償,惟對此行政法院向來一貫認為在現今土地徵收制度的要求下,土地所有人並不具有向徵收核准機關(即內政部)請求徵收的權利,其理由在於土地所有人並非得以作為請求徵收的主體,並且在法律無明文的情形下人民亦不具有請求徵收的公法上權利。是以,在我國目前的情形下除行政機關主動徵收保留地外,人民幾乎沒有其他主動請求補償的途徑。 然而,對此本文以為多數土地所有人之所以會期望能藉由土地徵收方式來實現特別犧牲補償,乃是考量到土地徵收制度的完善,以及在現今制度下保留地最終還會藉由土地徵收的方式實現,惟此種思考模式將會導致在設施用地保留期間內所產生的特別犧牲問題,被納入在土地徵收制度下的脈絡思考,如此將導致人民在損失補償的請求上往往被侷限於特定框架之上。換言之,行政法院錯誤的將土地所有人對於其土地達到特別犧牲的請求,限縮成是向機關請求進行土地徵收,此舉等同是混淆「特別犧牲損失補償」與「土地徵收制度」間在層次以及補償目的上的不同。況且,若依行政法院認為土地所有人實現特別犧牲損失補償的方式只有請求徵收一途,然在徵收關係中土地所有人作為請求徵收的當事人主體,也並非是本質上不允許,僅僅是在法制上有所欠缺,然而行政法院在實務上卻曾多次以法律程序未規定為由,拒絕人民請求徵收土地以獲得補償的機會。足徵法院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混淆「如何補償」以及「是否補償」在層次上的不同,否定人民有主動透過土地徵收來獲取特別犧牲損失補償的權利。是以,本文認為目前行政法院仍在堅守「無法律即無補償」的想法,應不符合人民受憲法財產權保障的意旨。然在司法院大法官第747號解釋做成後,大法官實則已有確認特別犧牲損失補償係基於憲法誡命而生,即有打破「無法律即無補償」的想法,然這是否真能影響行政法院對於土地利用限制而達到特別犧牲時,人民得以此為由請求機關給予補償的見解,也將是本文所要審視的重點之一。然在結論上行政法院不僅限縮司法院釋字747號解釋的適用範圍,更以法律有特別規定為由排除該解釋的適用可能,如此見解仍與特別犧牲理論所強調「有犧牲即有補償」的觀點,相差甚遠。 本文末篇將會探討我國對於設施用地的保留期間是否並無任何限制。換言之,即對於機關劃設保留公共設施用地的都市計畫,人民是否有可能對於都市計畫的違法情形提起救濟,然而過去因都市計畫其具有法規命令的性質,人民在以往並無法對於非具體處分的法律行為提起有效救濟,縱使有學者以為法院得以附帶審查法規命令或以人民提起確認訴訟或與預防性不作為訴訟的方式來進行救濟,然基於個別訴訟類型的局限性人民仍無法獲得有效救濟,行政法院對此也大多採否定意見。惟在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以及新修正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篇章後,保留地的土地所有人則首次獲得尋求救濟的機會,對此該如何判斷都市計畫的違法性,即如何衡平都市計畫的形成自由與司法審查界限便成為審查重點,而在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問題上,本文以為對於超過25年以上保留的公共設施用地,應認為其都市計畫當然違反上位規範與計畫指導原則的要求,並且保留利益與人民所受到的犧牲間不合比例,而具有重大違法性,法院自可以依都市計畫第237-28條的規定宣告都市計畫無效,而在公共設施用地保留所依據的都市計畫無效後,人民應可請求機關盡速解編或變更違法保留之公共設施用地,以此有效落實人民財產權保障的意旨。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oday's society, urba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reservation of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Therefore, since 1964, legislators have urgently needed to ame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Urban Planning Act to accommodate urban development. Among these, the most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eople came from the 1988 amendment. At that time, in response to the Executive Yuan’s difficulties in securing budget for land acquisition and its inability to complete expropriation on time, legislators, without fully considering various opinions, directly removed the time limit for acquiring land reserved for public facilities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Act. While this move helped alleviate the government's enormous financial pressure, it also left significant hidden risks. In other word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the government lacks financial support, land reserved for facilities is often held for decades, and as the reservation period extends, the losses suffered by landowners due to restrictions on land use continue to increase. Balanc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landowner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has thus become a crucial issue in the legal community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 sacrifice compensation,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the reservation of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 constitutes a special sacrifice. However, to resolve this issue, we must first establish the standards for determining special sacrifice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has not provided detailed operational models for this standard. Thus, this article will refer to and analyze U.S. regulatory takings case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special sacrifice theory in German law to reconstruct the review standards for determining special sacrifice in property rights in our country. These standards will examine individual cases based on economic harm, reasonable investment expectations, and government regulatory actions. However, the degree of harm suffered by landown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due to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varies, so a general rule could refer to German construction law and our legal system, setting a five-year reservation period as the general threshold for constituting a special sacrifice. Additionall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whether the compensation for reserved land in our country is adequate. After establishing the review standards for special sacrifice, another issue arises: how landowners can achieve compensation for special sacrifices. In other word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our country does not recognize citizens' ability to directly request compensation from the reserving agency on the grounds of special sacrifice, landowners can only obtain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has consistently hel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landowners do not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expropriation from the approving authority (i.e.,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s landowners are not entitled to be the subject of an expropriation request, and there is no statutory public law right for citizens to request expropriation. Thus,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unless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actively expropriates the reserved land, citizens have almost no other means of actively seeking compens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many landowners hope to achieve special sacrifice compensation through land expropriation, given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and the eventual realization of reserved land through expropriation. However, this line of thinking leads to the issue of special sacrifices during the reservation period being fram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thereby limiting citizens' compensation claims within a specific framework. In other words,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mistakenly limits landowners' claims for special sacrifice to requesting expropriation from the agency, confusing the differences in level and purpose between "special sacrifice compensation" and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landowners can only achieve special sacrifice compensation through a request for expropriation, which is not inherently prohibited but only lacks legal provisions. Nonetheless,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has repeatedly rejected citizens' requests for land expropriation on procedural grounds, reflecting a confusion between "how to compensate" and "whether to compensate"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denying citizens the right to actively seek compensation for special sacrifice through land expropriation.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insistence on "no law, no compensation"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However, following the Judicial Yuan's Interpretation No. 747,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has confirmed that special sacrifice compensation is derived from constitutional mandates, breaking the notion of "no law, no compensation." Whether this will influence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view that citizens may request compensation based on special sacrifice when land use restrictions occur remains a key focus of this article. In conclusion,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not only narrow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No. 747 but also excludes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special legal provisions, a view far removed from the special sacrifice theory's emphasis that "where there is sacrifice, there should be compensation." 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truly no limitation on the reservation period for facility land in our country. In other words, whether the public has any recourse to challenge the legality of urban plans that designate public facility reservation lands. In the past, due to the regulatory nature of urban planning, the public could not seek effective relief for non-concrete legal actions. Although some scholars argued that the courts could review regulations incidentally or that citizens could initiate declaratory or preventive injunction lawsui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legal actions often left the public without effective relie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has largely adopted a negative stance on this issue. However, after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 742 and the new amendments to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ct concerning the review of urban plans, landowners of reserved lands have, for the first time, been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eek relief. The key issue then becomes how to assess the illegality of an urban plan and how to balance the freedom of urban planning formation with the limits of judicial review. Regarding the issue of reserved public facility land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f the reservation exceeds 25 years,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violation of higher-level regulations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Furthermor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benefits of the reservation and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the public renders the urban plan grossly illegal. The courts can declare the urban plan invali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237-28 of the Urban Planning Act. Once the urban plan that underpins the reservation of public facility land is declared invalid, the public should be able to request the relevant agency to promptly decommission or amend the illegal reservation of public facility land, thereby effectively safeguarding the property rights of citize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11-15T16:12:11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11-15T16:12: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公共設施用地的劃設與規制效果 1 壹、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意義 1 貳、公共設施用地的擬定與劃設程序 4 一、因新訂都市計畫而劃定成為公共設施用地 4 二、因變更都市計畫而劃定成為公共設施用地 5 參、公共設施保留地經指定後的規制效果 8 第二節 公共設施保留地規範的立法演變與問題意識形成 10 壹、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期限的歷次立法修正 10 一、1964年第1次都市計畫法修正 10 二、1973年第2次都市計畫法修正 11 三、1988年第3次都市計畫法修正 13 四、小結 17 貳、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期限刪除後的憲法爭議 18 一、司法院釋字第336號解釋的事實背景-榮星花園徵收案 19 二、榮星花園徵收案的歷次行政法院判決 20 三、對司法院釋字第336號解釋內容之本文觀察 24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 26 壹、研究動機 26 貳、研究範圍 28 第二章 公共設施保留地與特別犧牲的判準 30 第一節 美國法上的理論建構與判定標準 31 壹、美國財產權的保護、義務與補償界線 31 一、Pennsylvania Coal Co. v. Mahon 32 二、Penn Central Transp. Co. v. New York City 34 三、Keystone Bituminous Coal Association v. Debenedictis 37 四、Lucas v. South Carolina Costal Council 39 五、Tahoe-Sierra Preservation Councul,Inc.v Tahoe Regional Planning 41 六、Lingle v. Chevron U.S.A. Inc. 44 貳、審視美國管制性準徵收需要補償的判斷標準 47 一、管制行為所造成的既有經濟損害 48 二、財產所有人所擁有的合理投資期待 49 三、政府管制行為的性質 50 四、個案中有無出現平等互惠原則的存在 50 第二節 德國法上的理論建構與判定標準 52 壹、德國財產權的保護、義務與補償要件 52 一、聯邦普通法院對於特別犧牲的看法 53 二、聯邦憲法法院對於特別犧牲的看法 54 貳、分析德國財產權利用限制需要補償的判斷標準 56 第三節 我國過往實務與學說的判定標準 60 壹、我國財產權的保護、義務與補償要件 60 一、司法院釋字第336號解釋(1994年02月04日) 61 二、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解釋(1996年04月12日) 63 三、司法院釋字第440號解釋(1997年11月14日) 65 四、司法院釋字第564號解釋(2003年08月08日) 66 貳、統整我國大法官對於土地利用限制補償的判斷標準 68 第四節 對於我國特別犧牲判斷標準之重新反思與建構 72 第五節 我國部分保留之公共設施用地已有對土地所有人構成特別犧牲 80 壹、對於土地權利人造成的整體經濟衝擊程度 81 貳、對於土地擁有者的利用期待所受干擾之程度 83 參、政府管制行為的性質 84 肆、除以上開標準進行個案審查外,在通案判斷上或可以5年以上的保留時間認定已有構成特別犧牲的情形 85 第六節 政府所採取的特別犧牲的補償措施 91 壹、得為原來或妨礙目的較輕之使用或得申請為臨時建築 91 一、得為原來或妨礙目的較輕之使用 91 二、得申請為臨時建築 92 貳、加成補償與稅捐的減免 94 一、徵收時地價的加成補償 94 二、各種稅捐的減免 96 參、容積交換與公地交換 99 一、容積交換 99 二、公地交換 103 肆、小結:法規設置之補償措施與土地所有人所受到特別犧牲損害並不相當 104 第三章 人民主張公共設施用地保留後的損失補償 109 第一節 我國過往損失補償體系的實務觀察 109 壹、司法院釋字第400號後所遺留的爭議問題與實務見解 109 一、法院出現的第一個爭議-人民並不具備徵收的當事人適格 110 二、法院出現的第二個爭議-特別犧牲理論僅是作為立法指導方針 117 貳、小結:特別犧牲損失補償請求權係源自於憲法財產權保障 124 第二節 突破「無法律即無補償」原則的司法院解釋 125 壹、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的背景事實與歷審判決 125 一、本號解釋的案件事實背景 125 二、歷審行政法院對於本案的見解 126 貳、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的內容與後續影響 128 一、本號解釋內容與大法官意見書 128 二、本文短評 132 三、本案的再審結果 135 參、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對行政法院所造成的影響 137 一、法院嚴格適用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的內容 137 二、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形下法院可以排除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的適用 138 三、小結 141 第三節 評析「無法律即無補償」的實務見解 143 第四節 我國首件突破「無法律即無補償」的判決 147 壹、本號判決的背景事實介紹 147 貳、行政法院判決所採取的理由 148 一、在憲法保障下人民應享有特別犧牲損失補償的權利 148 二、以平等原則與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意旨類推適用土地徵收條例第57條第2項的相關規定 150 三、時效起算時點以司法院釋字第747號解釋做成時開始起算 151 參、本文見解 151 第五節 小結:法院應承認人民有主動請求損失補償的權利 154 第四章 公共設施保留地之都市計畫變更請求權 159 第一節 公共設施保留地指定之法律性質與救濟問題 161 壹、都市計畫擬定與變更之法律定性爭議 161 一、司法院釋字第148號解釋(1977年05月06日)以及釋字第156號解釋(1979年03月16日) 161 二、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2016年12月09日) 165 三、小結 173 貳、過去行政訴訟法下都市計畫的可能救濟途徑 175 一、由法院在個案處分中附帶審查法規命令 175 二、確認公法上關係存在不存在訴訟 177 三、預防性不作為訴訟 180 參、小結:過往行政訴訟類型並無法有效救濟都市計畫違法情形 182 第二節 土地所有人請求法院審查都市計畫中公共設施用地的保留是否構成違法情形 184 壹、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的訴訟權能判斷 188 貳、都市計畫的形成自由與司法審查界線 191 一、都市計畫的特殊性與形成自由 193 二、都市計畫的裁量界線與司法審查密度 197 參、小結:應認保留超過25年的公共設施用地其所依據的都市計畫應有構成違法情形 205 第五章 結論 208 參考文獻 224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我國公共設施保留地下人民財產權保障之困境與司法救濟 | zh_TW |
dc.title | The Dilemma of Protecting Citizens' Property Rights under Reserved Public Facility Lands in Our Country and Judicial Remed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3-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傅玲靜;江嘉琪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Ling-Ching Fu;Chia-Chi Chi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公共設施用地,特別犧牲,管制性準徵收,土地徵收,都市計畫審查程序,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and for public facilities,Special sacrifice,Regulatory quasi-expropriation,Land expropriation,Review Procedure of Urban Plann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23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4480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10-1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3-1.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3.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