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70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魏家豪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Wim De Reuen
dc.contributor.author朱弘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ung-Tao Chu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9-15T16:53:16Z-
dc.date.available2024-09-16-
dc.date.copyright2024-09-1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8-13-
dc.identifier.citation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1983)。《國語》,新北:漢京文化。
〔戰國〕商殃原著,張覺譯注(1997)。《商君書》,臺北:臺灣古籍。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
〔戰國〕文子著,李定生、徐慧君校釋(2004)。《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2010)。《漢書》,臺二版,臺北:臺灣商務。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2007)。《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8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2000)。《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魏〕王弼等著(2016)。《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1985)。《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2010)。《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2018)。《昭明文選》,武昌:崇文。
〔唐〕長孫無忌(1931)。《隋書經籍志》,上海:群學社。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1955)。《荀子集解》,臺北:世界。
〔宋〕朱熹(201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明〕王夫之(1989)。《禮記章句》,長沙:嶽麓。
〔清〕孫詒讓(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
(日)安井衡(1976)。《管子纂詁》,臺北:河洛。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北京:中華。
余明光(1989)。《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哈爾濱:黑龍江。
余明光(2016)。《黃帝四經新注新譯》,長沙:岳麓。
李山主編(2013)。《詩經通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周立昇、趙呈元、徐鴻修、錢曾怡、董治安、葛懋春編著(2017)。《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
屈萬里(1969)。《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金少華點校(2017)。《周禮之屬》,杭州:浙江大學。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2009)。《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
馬持盈(2013)。《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高明(2007)。《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
崔大華(2012)。《莊子歧解》,北京:中華。
張 景、張松輝(2020),《黃帝四經 關尹子 尸子》,北京:中華。
張文儒(2018)。《孫子新注》,北京:中華。
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
張覺(2010)。《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
郭仁成(2005)。《尚書今古文全璧》,長沙:岳麓。
郭慶藩(1962)。《莊子集釋》(臺北:世界)。
陳奇猷校注(1982)。《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
陳鼓應(2003)。《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
陳鼓應(2013)。《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二版,臺北:臺灣商務。
陳鼓應(2019),《黃帝四經今注今譯》,二版,新北:臺灣商務。
湯孝純註釋,李振興校閱(1995)。《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2007)。《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
楊伯峻(2009)。《春秋左傳注》,三版,北京:中華。
楊金鼎、王從仁、劉德重、殷光熹注釋(1993)。《楚辭注釋》,臺北:文津。
楊家駱主編(1963)。《左傳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
熊公哲(2010)。《荀子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
劉勰著,黄叔琳註,薛恨生標點(1933)。《文心雕龍》,上海:新文化。
樓宇烈校釋(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
諸祖耿編撰(2008)。《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頁136。
澤田多喜男(2006)。《黃帝四經》。東京:知泉。
賴炎元、傅武光注釋(2009)。《新譯韓非子》,二版,臺北:三民。
遲鐸集釋(2008)。《小爾雅集釋》,北京:中華。
魏啟鵬(2004)。《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
Chang Leo S., Feng, Yu (1998). The Four Political Treatises of the Yellow Empero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ansen, Chad (1992).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yden, Edmund (1997).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Taipei: Kuangchi Press.
Skinner, Quentin (2002).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tes, Robin D. S. (1997). Five Lost Classics: Tao, Huanlao, and Yin-Yang in Han China.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美)普鳴著,張常煊、李建芸譯(2020)。《成神: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與自我神化》,北京:三聯。
(美)陳漢生(2020)。《中國思想的道家之論:一種哲學解釋》,江蘇:江蘇人民。
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
王 沛(2009)。《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
王 博(1993),《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
王中江(2015)。《出土文獻與道家新知》,北京:中華。
王中江(2018)。《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2005)。《中國哲學史(上)》,臺北:里仁。
王海棻、趙長才、黃珊、吳可穎(1996)。《古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
王葆玹(2012)。《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曉波(2007)。《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
任繼愈(2018)。《任繼愈談道家與道教》,北京:石油工業。
余明光(1989)。《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吳 光(1985)。《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
李 銳(2011)。《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李若暉(2019)。《地不能埋—出土簡帛思想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李培志(2012)。《《黃帝書》與帛書《老子》君道思想淵源研究》,濟南:齊魯。
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
胡 適(2014)。《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海:上海古籍。
胡家聰(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奚亞麗(2017)。《帛書《黃帝四經》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孫以楷(2010)。《道家哲學研究(附錄三種)》,合肥:安徽大學。
張舜徽(1983)。《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
張增田(2005)。《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
曹 峰(2018)。《近年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錫勇(1999)。《老子校正》,臺北:里仁。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
陳麗桂(2020)。《《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臺北:五南。
馮友蘭(1988)。《中國哲學史新編》,臺中:藍燈。
馮達文、郭齊勇(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洪業。
黃漢光(2000)。《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
楊 寬(1998)。《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
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2010)。《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武漢:崇文。
熊鐵基(2001)。《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
趙吉惠(1988)。《中國先秦思想史》。陝西:陝西人民。
劉 釗主編(2020)。《馬王堆漢墓簡帛文獻全編》,北京:中華。
劉玉環(2016)。《秦漢簡帛字詞札記》,北京:知識產權。
劉澤華(1984)。《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
鄭吉雄(2009)。《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
(美)蘇德愷(1992)。〈司馬談所創造的「六家」概念〉,《中國文化》第2期,頁134 – 135。
王中江(2017)。〈早期道家「一」思想展開及其型態〉,《哲學研究》第1期。
胡家聰(1988)。〈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4期,頁54 – 60。
唐 蘭(1975)。〈《黃帝四經》初探〉,《文物》第10期,頁48 – 52。
唐 蘭(1975)。〈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第1期,頁7 – 14。
徐建委(2006)。〈從劉向校書再論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非《黃帝四經》──兼論古籍流傳研究中的兩個方法論誤區〉,《雲夢學刊》第27卷第3期,頁52 – 55。
殷會芳(2014),〈《黃帝四經》中「刑德」思想對「道」的取法〉,《潮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6期,頁64 – 67。
荊 雨、程 彪(2007)。〈制度下的和諧──帛書《黃帝四經》形名思想解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7卷第2期,頁13 – 18。
馬 耘(2014)。〈帛書《道原》「迥同大虛」解義〉,《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6期,頁143 – 156。
馬 靜(2018)。〈《黃帝四經》的刑德體系探究〉,《文化學刊》第7期,頁234 – 236。
高 亨、董治安(1975),〈《十大經》初論〉,《歷史研究》1975年第1期,頁89 – 97。
高一品、丁四新(2023)。〈帛書《道原》《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的道論思想新探——以「無」和「一」兩個概念為中心〉,《求是學刊》第2期,頁39 – 47。
張國華(1992)。〈《黃帝四經》的宇宙圖式與社會秩序——兼論《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35 – 42。
曹 峰(2017)。〈《黃帝四經》所見「節」、「度」之道〉,《史學月刊》第5期,頁30 – 41。
郭梨華(1998)。〈《經法》中的「形-名」思想探源〉,《哲學與文化》25卷第1期,頁27 – 37。
曾春海(2007)。〈〈繫辭傳〉與《黃老帛書》天道與治道之對照〉,《哲學與文化》 34卷1期,頁133 – 149。
裘錫圭(1993)。〈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道家哲學研究》第三輯,頁249 – 255。
路高學(2021)。〈先秦道家對秦漢大一統的理論貢獻——以「一」為中心〉,《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劉玉環(2013)。〈利用帛書《老子》校正通行本《老子》四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頁304 – 314。
關志國(2007)。〈論黃老學的「執一」政治觀〉,《求索》第11期,頁141–143。
鐘肇鵬(1978)。〈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第2期,頁63 – 68。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703-
dc.description.abstract現今學界對「黃帝四經」的研究,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黃帝四經」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並更專注於政治思想。「黃帝四經」認為「道」具有「無形無名」、「無限」等性質,是萬物的根源、基質、規律、準則。因此,統治者應該要以「道」作為行為與施政的指導原則。簡言之,「宇宙論的『道』」為核心概念,政治思想則是附屬於此的應用。
然而,「黃帝四經」文本對政治事務的關心明顯高於「宇宙論的『道』」,且於部分文本段落中,在「道論」被視為「『道』代稱」的詞彙,看似與「道」的關係較小,且在意義上與以往認知差距較大,這提供了重新檢視的目標與根據。據此,本研究將以「黃帝四經」既有的政治關懷為重心,對「道」及相關的「无刑」、「无名」、「一」及「虛」四概念進行分析與詮釋,並根據上述成果,進一步對「道」概念重新進行理解。
研究方法上,為避免「學派」的理解對文本詮釋造成影響,本研究將盡量避免引入其他文本思想對「黃帝四經」進行詮釋。同時,考慮到「黃帝四經」本身具有的同一性問題,本研究將《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部分獨立進行分析。藉由這樣的方法,本研究嘗試給予「黃帝四經」各部分的「道」及相關概念更具備一致性的詮釋。
據本研究的分析,「无刑」、「无名」、「一」及「虛」等概念,並不指涉宇宙論的「道」,也不作為其代稱,而是展現出了對於政治問題的原因判定,以及對於問題解方的論述。「黃帝四經」中,個人的身殞、國家的滅亡、天下的混亂是所有統治不願意見到的狀況,而制度的缺乏與不被重視即是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摒除個人的喜好成見,重新訂立並遵守適當的制度,乃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標準答案。以往於「黃帝四經」中被視為的「道」,事實上乃是指涉這一種遵循制度的理想施政策略。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Huangdi sijing 黃帝四經 (Four Classics of the Yellow Emperor) has reached a certain degree of consensus. That is, the Huangdi sijing inherits the ‘Dao Theory’ (daolun 道論) from the Laozi and places a greater emphasis on political thought. It posits that the Dao 道 possesses qualities such as being ‘formless and nameless’ and ‘infinite,’ making it the source, foundation, regulation, and standard of all things. Therefore, rulers should use the Dao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ir actions and governance. In short, the cosmological Dao is the core concept, with political thought being an application subordinate to it.
However, not only does the text of the Huangdi sijing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ern for political affairs than for the cosmological Dao, but terms that are commonly seen as representing Dao appear to have a rather weak connection to Dao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meaning from their ordinary understanding. This provides a basis and target for re-examination. Accordingl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existing political concerns of the Huangdi sijing and analyze and interpret ‘Dao’ and its related terms, namely, ‘wu xing’ (无刑), ‘wu ming’ (无名), ‘yi’ (一), and ‘xu’ (虛).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will further re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Dao.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of though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text, this study will, as a matter of methodology, strive to avoid drawing on ideas from other texts when interpreting the Huangdi sijing.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the inherent issues of uniformity within the Huangdi sijing,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its four component parts separately. Through these approaches, a more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Dao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each part of the Huangdi sijing is intend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s ‘wu xing’ (无刑), ‘wu ming’ (无名), ‘yi’ (一), and ‘xu’ (虛) do not refer to the cosmological Dao nor do they otherwise represent it. Instead, they convey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politics. In the Huangdi sijing, personal demise, the fall of the state, and chaos in the world are situations that all rulers wish to avoid.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se issues is the lack of and disregard for normative systems. Accordingly, eliminating personal biases and preferences, and re-establishing normative systems, is presented as the standard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What was previously regarded as the Dao in the Huangdi sijing actually refers to an ideal strategy of governance that adheres to normative system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15T16:53:16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15T16:53: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黃帝四經」的「无刑」與「无名」 45
第一節 以往「形名」的相關研究 45
第二節 《經法》的「无刑」與「无名」 49
第三節 《十六經》的「无刑」與「无名」 106
第四節 《稱》的「无刑」與「无名」 143
第五節 《道原》的「无刑」與「无名」 171
第六節 小結 199
第三章 「黃帝四經」的「一」 205
第一節 《經法》的「一」 206
第二節 《十六經》的「一」 220
第三節 《道原》的「一」 257
第四節 小結 264
第四章 「黃帝四經」的「虛」 269
第一節 《經法》的「虛」 270
第二節 《十六經》的「虛」 280
第三節 《道原》的「虛」 285
第四節 小結 291
第五章 「黃帝四經」的「道」 295
第一節 《經法》的「道」 295
第二節 《十六經》的「道」 333
第三節 《稱》的「道」 358
第四節 《道原》的「道」 361
第五節 小結 365
第六章 結論 371
參考書目 374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黃帝四經」中的政治圖像——從「道」概念叢談起zh_TW
dc.titleThe Political Configuration of the Huangdi Sijing (Yellow Emperor’s Four Classics)—— With a Focus on the ‘Dao’ Concept Cluster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明照;張忠宏;陳佩君;曹峰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Ming-Chao Lin;Chung-Hung Chang;Pei-Chun Chen;Feng Caoen
dc.subject.keyword黃帝四經,无刑,无名,ㄧ,虛,道,zh_TW
dc.subject.keywordHuangdi sijing,wu xing,wu ming,yi,xu,dao,en
dc.relation.page380-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4125-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24-08-1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哲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8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