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6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徐聖心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Sheng-Hsin Hs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許瓊滿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yong-Maan Khaw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9-15T16:14: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9-1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9-14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0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東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 沈秋雄分段標點:《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2001年)。 南朝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歐陽修撰 ;徐無黨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陸九淵著;鐘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陸隴其著:《松陽講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焦循著:《孟子正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198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竹添光鴻:《論語會箋》,(臺北市:廣文書局,1977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 : 國立華北編譯館,1943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叔岷撰:《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今人專書: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市:允晨叢刊,2000年)。 吳虞著:趙青,鄭城編:《吳虞集》,(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徐聖心:《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約瑟夫·弗萊徹著;程立顯譯:《境遇倫理學:新道德論》,(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市:上海商務,1926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 : 上海書店,1989年)。 梁啟超:《新民說》,(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16年)。 梁濤:《「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1989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黎千駒:《論語導讀》,(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楊伯峻:《論語譯註》,(臺北市:源流文化,1983年)。 楊朝明:《論語吟味與詮解》,(臺北市:寂天文化,2017年)。 陳獨秀:《獨秀文存》(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壁生:《經學、制度與生活—— 《論語》「父子相隱」章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志強:《晚明王學原惡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鄧曉芒:《儒家倫理新批判》,(北京:文津出版社,2020年)。 曹剛:《道德難題與程序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譚家哲:《論語平解》,(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2012年)。 錢穆:《論語要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1983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論文 Yong Huang,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5, July 2013, pp. 1-40. 王弘治:〈《論語》「親親相隱」章重讀——兼論劉清平、郭齊勇諸先生之失〉,《浙江學刊》第1期(2007年),頁93-98。 王慶節:〈親親相隱,正義與儒家倫理中的道德兩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1期(2017年9月), 頁 39-64。 王興國:〈再說「 親親互隱」—— 「 直」與「 隱」之辨〉,《學術月刊》第46卷第8期(2014年8月),頁79-88 ° 吳元豐:〈譚家哲《論語》釋義對歷解問題侷限的超越──以《論語平解》〈學而〉一至九章的考察為例〉,《清華中文學報》第23期(2020 年6月),頁107-153。 吳冠宏:〈歷解式與結構化的對話──譚家哲《論語平解》的詮釋風貌及其反思〉,《文與哲》第28 期(2016 年6 月),頁193-231。 林月惠:〈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 頁35-66。 施盈佑:〈詮解《論語》「過」觀〉,《當代儒學研究》第18期(2015年6月),頁3-28。 范忠信:〈「親屬容隱」原則與當代中國刑事法制的人倫迴歸〉,《法學》(2015年)第1期,頁74-77。 范忠信:〈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隱」〉,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601-635。 范忠信:〈容隱制的本質與利弊:中外共同選擇的意義〉,原載北京《比較法研究》(1997年)第2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636-663。 韋政通:〈中國孝道思想的演變及其問題〉,《現代學苑》第6卷第5期(1969年5月),頁169-177。 張志強,郭齊勇:〈也談「親親相隱」與「而任」——與梁濤先生商榷〉,《哲學研究》(2013年4月)第4期,頁36-42。 梁濤:〈超越立場,回歸學理——再談「親親相隱」及相關問題〉,收錄於《「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27-58。 郭齊勇,肖時鈞:〈「門內」的儒家倫理——兼與廖名春先生商榷《論語》「父子互隱」章之理解〉,《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2月)第1期,頁131-136。 郭齊勇、丁為祥:〈也談本相與角色——論儒家道德倫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兼答黃裕生先生〉,原載《中國哲學史》(2004 年)第1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21-44。 郭齊勇:〈《儒家倫理爭鳴集》序〉,原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10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1-11。 郭齊勇:〈也談「子為父隱」與孟子論舜——兼與劉清平先生商榷〉,原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10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12-20。 黃勇:〈正曲為直:《論語》「親親相隱章」新解〉,《南國學術》第3期(2016年7月),頁366-377。 黃勇撰;王央央、陳喬見譯:〈為什麼不該轉過你的左臉:孔子論如何對待作惡者〉,《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13年7月),頁1-12。 黃裕生:〈普遍倫理學的出發點:自由個體還是關係角色?〉,原載《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938-963。 廖名春:〈《論語》「父子互隱」章新證〉,《湖南大學學報》(2013年3月)第27卷第2期,頁5-13。 劉清平:〈美德還是腐敗——析孟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原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2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888-896。 劉清平:〈論孔孟儒學的血親團體性特徵〉,原載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門》(2000年)第1卷第1冊,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853-887。 劉清平:〈儒家倫理與社會公德——論儒家倫理的深度悖論〉,原載《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897-905。 潘小慧:〈論「直」——是與非之間〉,《哲學論集》第33期(2000年6月),頁125-144。 穆南珂:〈儒家典籍的語境溯源及方法論意義——兼與郭齊勇先生商榷〉,原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12期,收錄於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964-971。 簡良如:〈文本閱讀之客觀性──再探譚家哲經典釋義方法〉,《文與哲》第31 期(2017 年12 月),頁417-468。 四、學位論文 陳志強:《《論語》中過、惡、罪的思想》,(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鄭宗義先生指導,2011年)。 黃秋韻:《先秦儒家道德基礎之研究──兼論「惡」的問題》,(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李振英先生指導,2001 年)。 五、網頁 郭齊勇:〈親親相隱〉,見網址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410.html ,最後檢索日期為2023年10月31日。 劉清平:〈再論孔孟儒學滋生腐敗的負面效應 ——兼答郭齊勇、楊澤波、丁為祥諸先生〉(原文作於2004年),見網址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405.html ,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6月27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https://dict.revised.moe.edu.tw/search.jsp?md=1,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8月6日。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63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代以降,儒學的孝弟思想被批評為中國人徇情枉法、缺乏公德的文化思想根據。批評者認為儒學將家庭倫理視為道德正當性的根據和最高原則,導致人們無條件地順從父母,當親情與公義產生衝突時,選擇維護親情而犧牲公義。《論語》所記載的「親親互隱」一般認為是親情與公義相衝突的典型案例,近十年來更成為儒學研究者爭論的熱點。
本論文根據道德難題產生的不同因素作為分類框架,將學者對於親親互隱的爭論分為三類難題來處理。首先是「事實性難題」,這是由學者對於字詞理解的分歧所造成的難題。筆者根據《論語》語詞用法和思想主張斷定「隱藏說」是文本原意,並且隱藏親人罪行並不等同於默許或縱容親人犯罪。其次是「規範性難題」,這是由不同道德規範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的道德困境。無論是批評或為孔子辯護,多數學者皆認為孔子主張親親互隱是為了「直:親人真實的情感」而妥協公義的問題。然而,筆者根據《論語》特定句式的語意邏輯和對於德行價值流於弊端的反思,指出親親互隱的主導價值規範並不是「直」,而是「禮」和「學」,並且沒有捨棄是非公義。再者是「根源性難題」,是由學者對於倫理基礎的合理性爭議所構成的。學者基於認為孔子主張親親互隱就是高舉親情過於公義,從而斷定親情就是孔子思想的正當性根源和至高原則。批評者認為以親情為道德正當性的根據和至高原則,會導致道德倫理陷入特殊主義和相對主義;辯護者則認為人們無法憑空習得普遍的道德原則,特殊具體的親人關係是人們認識與實踐普遍價值的必要條件。然而,筆者根據《論語》孝弟思想是受到是非判斷的約束,並且只是士人次等的德行,指出孝弟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原則和一切行為正當性的根據。筆者認為學者對於親親互隱的誤解,不僅是因為對孔子孝思想的掌握不夠全面,也是因為忽略了孔子在面對他人過失時異於常人的道德分辨與追求。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modern times,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respect have been criticized as cultural ideologies in China that prioritize family relations over legal justice and public morality. Critics argue that Confucianism treats family ethics as the basis and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 legitimacy, leading people to unconditionally obey their parents. When conflicts arise between familial emotions and justice, individuals tend to prioritize familial bonds at the expense of justice. The “concealment of family faults” described in the Analects is generally seen as a classic case where familial emotions conflict with justice, and has become a hotly debated topic among Confucian scholars in recent decades.
This thesis categorizes scholars' debates on “concealment of family faults” into three types of ethical dilemmas based on differe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oral quandaries. First is the “factual dilemma”, arising from scholars’ 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linguistic usage and philosophical assertions in the Analect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oncealment theory” represents the text's original intent, asserting that hiding familial wrongdoings does not equate to condoning or tolerating them. Second is the “normative dilemma”, stemming from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moral standards. Most scholars, whether critiquing or defending Confucius, agree that his advocacy of concealing faults among kin compromises justice in favor of preserving genuine familial emotions. However, the author argues, based on specific syntactical semantics in the Analect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pitfalls of ethical virtues, that the dominant normative value guiding “concealment of family faults” is not merely “genuine emotions” but rather “ritual propriety” and “learning”, without forsaking judgments of right and wrong. Third is the “foundational dilemma”, arising from disputes among scholars over the rationality of ethical foundations. Some scholars assert that Confucius elevates familial emotions above justice, viewing familial bonds as the legitimate basis and supreme principle of his ethical thought. Critics argue that grounding moral legitimacy in familial emotions leads to moral relativism and particularism. Defenders counter that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cannot be learned in isolation from specific familial relationships, which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universal values. However,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respect are subject to judgments of right and wrong and are not the highest principles or the sole basis for moral legitimacy in Confucian though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cept of concealing family faults stem not only from an incomplete grasp of Confucius’s filial piety but also from a failure to recognize Confucius’s unique moral discernment and pursuit in addressing others' faul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15T16:14:55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15T16:14: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事實性難題: 「攘」、「證」、「隱」的行動意涵 10 第一節、攘字詮釋 10 第二節、證字詮釋 13 第三節、隱字詮釋 14 一、隱藏說 16 二、隱任說 26 三、隱諫說 26 四、隱矯說 27 五、隱沒說 30 六、隱痛說 32 第四節、小結 34 第三章 規範性難題: 親親互隱的道德價值與規範 38 第一節、親親互隱批判者 38 第二節、親親互隱支持者 48 一、隱藏說支持者 48 二、隱藏說反對者 53 三、隱藏說補充者 56 第三節、小結 74 第四章 根源性難題: 孔子思想中的孝弟定位、道德根源與最高原則 78 第一節、「親情為道德根源」的批評者 78 一、劉清平:儒學是血親主義 78 二、黃裕生:儒學是角色倫理學 99 第二節、「親情為道德根源」的支持者 109 一、郭齊勇:血緣親情是普遍道德的發源地 109 二、范忠信:親親互隱是中西共享的智慧 111 第三節、小結 112 第五章 《論語》論如何面對他人之過失 115 第一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 117 一、隱藏他人的過失:隱、諱、黨 118 二、揭露他人的過失:諫、證、訐、稱人之惡 120 三、反對的心態:犯上、好犯上 123 四、遵從的對象:無違禮、莫予違 125 第二節、國家的施政方式:政刑與德禮 129 第三節、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 135 參考文獻 140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論語》「親親互隱」重探 ——兼論如何面對他人的過失 | zh_TW |
dc.title | Revisiting “Concealment of Family Faults” in the Analects: with a Discussion on Approaches to Others' Faul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徐乃義;簡良如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Nai-Yi Hsu;Liang-Ju Chie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親親互隱,孝弟,公義,道德難題,面對他人過失,孔子,論語,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ncealment of family faults,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respect,justice,moral dilemma,approaches to others' faults,Confucius,Analects, | en |
dc.relation.page | 14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78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3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2.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