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音樂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櫻芬
dc.contributor.authorWang-Ting Chiuen
dc.contributor.author邱婉婷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28:35Z-
dc.date.available2012-08-16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28:35Z-
dc.date.copyright2011-08-16
dc.date.issued2011
dc.date.submitted2011-08-10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書籍
方漵溱,《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贊元,《再現群星會》,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灣音樂調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出版,2008年2月
台北市政府編,《臺北市志卷首下大事紀》,台北:台北市政府,1989。
石計生,〈大台北地區台灣歌謠的「媒介迴路」空間考據(1960-198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49-176。
石計生、紀建良,〈台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台灣社會學刊》(TSSCI),第47期,台灣社會學會,2011年下半年出刊。
〈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與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南台科技大學,2010年12月,頁82-110。
行政院新聞局,《台灣影視歌人物誌,1950-1965》,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2008。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呂鈺秀(2009),〈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歌手聲腔〉,《音樂學探索:台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阿諾德•豪則爾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出版社,民國77年。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吳國禎,《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俊鳳,《楊三郎音樂創作之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8年。
林奎章,《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卓錦炎編輯,《峰采一生創作全記錄─寶島歌王洪一峰樂譜集》,高雄:卓著出版社,2010年。
洪宏元,《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旋與其歌曲研究》,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台北:秀威版社,2008年。
高傳棋編著,《台北放送局暨台灣廣播電台特展專輯》,台北:台北市文化局出版,2008年12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交響詩》,台北:偉翔文化事業,1997年
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歷史小組,《台語片時代》,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許極燉編,《台語詞典常用漢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市:玉山社,2002年。
《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2005年。
《寶島歌聲之貳》,台北:玉山社,2005年。
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出版者:陳江龍,2004年。
商慧珍,《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聲響的演變》,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許怡雯,《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黃國隆,《台灣歌謠一0一》。台北:天同出版社,1985。
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2008。
黃曉君,《1930年代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私立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1999年。
《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1年。
《正宗台語電影史》,台北市:台灣快樂學研究所,2005年。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西元1624~1945年)》,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趙梅伯著,《唱歌的藝術》,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0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恆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出版社,1989年。
蔡棟雄編輯,《戀戀三重埔—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台北縣三重市公所,2007年1月。
蔡佩吟,《Kau-Kuai 的歌聲─郭大誠台語歌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8年。
鶴田純,《1950、60 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E.H.貢布裏希著,范景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等編、蔡佩君、張志宇譯,〈流行樂〉,《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外文書籍
小泉 文夫,《歌謡曲の構造》,東京都:平凡社,1996年。
古茂田信男等編,《新版日本流行歌史》,東京都:社会思想社,1994-1995年。
園部 三郎,1954,《演歌からジャズへの日本史》,東京都:和光社,1954年。
Adorno, Theodor W. Essays on Music.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Becker, Howard. Art World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DeNora, Tia. After Adorno: rethinking music soci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Groemer, Gerald “Popular music in Japan before the Twentieth”,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 7 . Virginia: Alexander street press, (1997)
George Dickie. The art circle:a theory of art. Louisville: Chicago Spectrum Press, 1997.
Nattieaz, J. J.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Sundberg, Johan. The Science of the Singing Voice.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Yano, Christine Reiko. Tears of longing : nostalgia and the nation in Japanese popular song.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Weber, Max. The Rational and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 D. Martindale, J. Riedel, C. Neuwirth (trans. And eds.),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58.
期刊文章
石計生,〈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史與台灣民歌之研究〉,《社會理論學報》(CSSCI),2009年11月第12卷第2期,北京大學《社會理論學報》編輯部,頁433-477。
江宜穎,〈百歲人瑞,見證人文水岸,艋舺傳奇〉,《萬華社區大學刊物》,2009年第22期,頁6-9。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台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台灣史研究》,2008年第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80-123。
陳俊斌,〈「唱片時代」的阿美族歌聲:以黃貴潮「台灣山地民謠」為例〉,《台灣音樂研究》,2009年第8期,頁1-30。
黃國隆,〈談三十多年來國內歌曲的產銷〉,《益世》,1983年4月10日第3 卷第7 期,頁20。
楊建章、呂辛純,〈音樂學研究的空間新視野〉,《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09年第11期第1卷,頁 15-23。
蔡振家,〈帶有雜質的樂音──聽覺模型及「泛音-噪音比」〉,《關渡音樂學刊》,第10期,國立台北大學音樂學院,2009年。
嚴俊,〈藝術何以可能?〉,《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6月第27卷第2期,《中國農業大學學報》,中國農業大學,頁109-111。
Garcia, David F. “Going Primitive to the Movements and Sounds of Mambo”, The Musical Quarterly, 89:4 (2006)
Mika, Okada,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ka”, Popular music, Japanese issue 10:3 (October, 1991)
Tomlinson, Gary, “The Web of Culture: A Context for Musicology.” 19th-Century Music 7:3 (1984).
Toyo, Nakamura, “Early Pop Song Writers and Their Backgrounds”, Popular music, Japanese issue 10:3(October, 1991)
電子資料庫及網路資源
山村豐子演唱。〈木曾節 山村豐子〉,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Jw1VcQmdM&feature=related。
〈山口俊郎〉,《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1%B1%E5%8F%A3%E4%BF%8A%E9%83%8E。
〈上原賢六〉,《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8A%E5%8E%9F%E8%B3%A2%E5%85%AD。
〈中山晋平〉,《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1%B1%E6%99%8B%E5%B9%B3。
〈大村能章〉,《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D%91%E8%83%BD%E7%AB%A0。
〈中野忠晴〉,《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9%87%8E%E5%BF%A0%E6%99%B4。
《中野忠晴の功績とその評価──主に戦前期から》,http://www.tadaharu.com/。
台灣電影筆記-人物特寫,http://movie1.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86。
台灣拉吉歐,〈部落格相片〉,http://tw.myblog.yahoo.com/jw!yBH6Bj.GChLNCUqDpLg-/photo?pid=0&next=1169&fid=14。
http://tw.myblog.yahoo.com/jw!yBH6Bj.GChLNCUqDpLg-/photo?pid=1674。
〈台灣拉吉歐飛虎1987年專訪洪一峰先生踏進歌壇40週年(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LDFb75PG8。
石計生,〈重構被遺忘的歷史: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後石器時代》,http://www.cstone.idv.tw/entry/重構被遺忘的歷史: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處理完成陳明章+潘啟明+周至誠。
〈徐登芳的運河殉情記新發現〉,http://www.cstone.idv.tw/entry/徐登芳的運河殉情記新發現。
〈吉田正〉,《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0%89%E7%94%B0%E6%AD%A3。
〈米山正夫〉,《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7%B1%B3%E5%B1%B1%E6%AD%A3%E5%A4%AB。
李肇豪,〈邱蘭芬〉,《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222&Keyword=%E5%AE%B5
〈佐々木俊一〉,《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D%90%E3%80%85%E6%9C%A8%E4%BF%8A%E4%B8%80。
林太崴,〈桃花開出春風〉,《桃花開出春風》,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572809。
〈阿爾卑斯山的牧民傳呼-攸德爾歌謠〉,《恆春國際節—世界民謠印象展》,http://163.29.247.148/folkmusic2009/series_020003.html。
〈珍藏影像〉,《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http://www.musicgis.tw/photo.html
桃花開出春風,〈烏貓行進曲〉,《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6292。
郭麗娟,〈老長壽〉,《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375&Keyword=%E9%95%B7%E8%88%88
〈會員歌曲查詢〉,《社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http://www.mcat.org.tw/html/data/data.php?action=data&sn=195。
〈晶晶〉,《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6%E6%99%B6。
〈渡久地政信〉,《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8%A1%E4%B9%85%E5%9C%B0%E6%94%BF%E4%BF%A1。
〈遠藤実〉,《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1%A0%E8%97%A4%E5%AE%9F。
“Bel canto”, in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2551?q=bel+canto&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accessed April 14, 2011)
Daniel Leech-Wilkinson, “The Changing Sound of Music: Approaches to Studying Recorded Musical Performance” (London: CHARM, 2009)
www.charm.kcl.ac.uk/studies/chapters/chap1.html(accessed November 31, 2009)
“Yodel”,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2555?q=yodel&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 (accessed April 14, 2011).
報紙資料
《中央日報》,民國48年7月至49年1月。
《聯合報》,民國40年9月至民國61年10月。
《徵信新聞》,《中國時報》,民國42年12月至民國61年10月。
《中華日報》,民國50年至民國58年12月。
歌本
天成歌謠研究所編印,《星光廣播歌選》,台中:文林出版社,1965年9月。
王明、丁村編著,《寶島懷念歌星專輯》,台南:恆隆出版社,1978年9月。
台灣歌謠研究所編選,台南:學興書局,出版年不詳。
台灣歌謠研究所編印,《台灣流行歌曲增訂本文夏歌唱集》,出版社不詳,1958年6月。
正聲廣播公司,《正聲台語歌選第六集》,台北:正聲廣播電台,1959年8月10日。
《台語唱片歌集9月號》,台北:興新出版社,1958年9月1日。
郭一男編選,《洪一峰新歌101》,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歌友新曲集》,台南:學興書局,出版年不詳。
《阿丁廣播歌選2》,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洪一峰新歌101》,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歌友106》,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陳瑞竹編,《新美聲電影廣播歌選》,台中:正義出版社,1958年5月5日。
張藝鳴編輯,《小鳳唱片廣播歌選(第二、三集)》,台北:文苗書局,1958年11月。
無具名,《洪一峰文夏新歌77》,台南:正昌出版社,1961年6月。
楊豐源,《青春之歌3集》,出版社無具名,1958年9月15日。
無具名,《亞洲新星》,三居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天成廣播歌選》,出版社無具名,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李其灶廣播集4》,台北:興新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正聲台語歌選增訂本》,台北:正聲廣播電台,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其灶歌選最新歌2》,台北:興新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青春歌王》,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5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主要回到「音樂人在環境中的互動與其作品產出」的觀點開始,藉由台語流行歌曲作曲家與演唱家洪一峰(1927-2010)之生命史與作品分析,重新審視目前學界對於台語流行歌曲研究之論述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是以改編歌詞翻唱日曲之「混血歌」做為大宗、混血歌的存在扼殺了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能量、臺語流行歌曲充斥著濃厚的日本風味,等諸多論述。因此本研究以「音樂人」的個案研究,根據黑膠唱片資料、收錄1950-1970台語流行歌曲之歌本、洪一峰相關友人之訪談資料,以及洪一峰相關報導、文章,並且以Andrew Jones所提出之「媒介迴路」的宏觀角度,試圖交織出洪一峰在其音樂生命史達到極盛時期之1950-1970年代與「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之互動。透過音樂文本與社會情境交互參照,發現洪一峰其創作歌曲數量與翻唱歌曲有同等比重。這樣的現象呈現在過往論述台語流行歌曲時,以「混血歌」作為出發點可能造成的死角:忽略可以從「個案」,去探索「音樂人」在大環境的架構下如何因應的可能性。另外,同時作為一名演唱者的洪一峰,也利用創作歌曲進行在個人演唱特質,即「低音」演唱的塑造,而這種個人特質的自我發現,卻是經由演唱混血、創作歌曲之下而完成的。在確立「低音歌王」稱號之後,洪一峰替台灣歌謠開闢另一條「低音」聆聽的音樂品味,也就是說,以洪一峰為例,作為媒介迴路下產生的混血歌實則為台灣歌謠創造力的養分。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Past discussions on 1950-1970’s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were often related to “the meaning of producing mixed-blood songs,”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such as blaming mixed-blood songs which were covered from Japanese songs for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ecline, or taking as for granted that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were filled with Japanese flavour. However, taking Hung, Yi-Feng’s genre for example, there are both mix-blood songs and his own compositions, which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past discourse on Taiwanese popular music.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the individual musician could not be ignored.This research re-exams the discourse on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music work and life of a Taiwanese popular bass singer, Hung,Yi-Feng (1927-2010). By gathering LP recordings, 1950-1970’s song books, related newspaper articles, and information from related person by interview, I would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Hung ,Yi-Feng’s music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ndrew Jone’s “media-loop”.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Hung,Yi Feng’s compositions make up the same ration as his mix-blood songs, and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genre not only consisted of “mix-blood songs” but also musician’s compositions. In addition, Hung, Yi-Feng also made use of his bass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in his performance by singing “mix-blood songs” and his compositions. After obtaining the title of “the best bass singer,” Hung, Yi-Feng’s bass singing became the audience’s best choice through his music’s circulation in the media loop. That is to say, “mix-blood songs” and “compositional songs” both provide nutrients to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in the case study to Hung’s music.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28: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6144007-1.pdf: 4315128 bytes, checksum: 438ab09a918ba08d104bb527d893e0a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6
第三節、洪一峰生平簡介 12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研究困難 16
第五節、研究範圍說明與章節規劃 23
第二章、重返「混血歌之辯」:洪一峰創作歌曲、混血歌曲與媒介迴路 25
第一節、 洪一峰演唱曲目概述 25
第二節、洪一峰創作歌曲與歌曲流傳時代 30
第三節、洪一峰創作歌曲之分析 51
第四節、小結 70
第三章、破解「混血歌」與「創作歌」的藩籬:洪一峰歌唱實踐之分析 72
第一節、洪一峰低音歌王的建構之路 74
第二節、洪一峰演唱風格分析 87
第三節、小結 110
第四章、結論 112
附錄 119
附錄一、2008-2011年相關訪談紀錄 119
附錄二、洪一峰大事紀 121
附錄三、洪一峰各類演唱曲目、創作曲目 127
附錄四、歌本與黑膠唱片收錄曲目次數統計總表 143
附錄五、洪一峰各家唱片灌唱紀錄(整理至2011.06.08) 145
附錄六、洪一峰創作歌曲分期表 147
附錄七、洪一峰創作、演唱曲目譜例 148
附錄八、洪一峰創作、演唱曲目歌詞 154
附錄九、歌本資料提供者一覽表 156
參考文獻 158

圖目錄
圖1 小鳳唱片廣播歌選點歌卡 39
圖2 李其灶廣播集點唱單 39
圖3 台北流行音樂媒介迴路據點 43
圖4 收錄《何時再相逢》主題歌唱片A面 47
圖5 收錄《何時再相逢》主題歌唱片B面 47
圖6 台語片《祝你幸福》主題歌唱片封套 47
圖7 台語片《祝你幸福》主題歌唱片封套背面 47
圖8 台語片《歌星淚》主題歌唱片封套 47
圖9 台語片《歌星淚》主題歌唱片封面背面 47
圖10台語片《金龍一號》主題歌唱片封套 48
圖11 女王唱片《台灣歌曲集》A面 75
圖12 女王唱片《台灣歌曲集》B面 75
圖13 《舊情綿綿》唱片行畫面(一) 79
圖14《舊情綿綿》唱片行畫面(二) 79
圖15 《舊情綿綿》唱片行畫面(三) 79
圖16 《舊情綿綿》唱片行畫面(四) 79
圖17 《舊情綿綿》唱片行畫面(五) 79
圖18 《舊情綿綿》立牌畫面 79
圖19 《舊情綿綿》招牌畫面 80
圖20 《舊情綿綿》報紙廣告 80
圖21《舊情綿綿》報紙廣告「寶島歌王」放大圖 80
圖22 歌本內頁 81
圖23 《聲寶青春的歌聲─洪一峰留日前紀念盤》唱片封套 82
圖24 節目單介紹洪一峰之全貌 83
圖25 節目單介紹洪一峰文字 83
圖26 海山唱片《十大台語歌星大會唱─鐵金剛》封套 84
圖27 中外唱片《孤兒淚》唱片封套局部 85
圖28 中外唱片《送您一首輕鬆歌、思親孝子》封套局部 85
圖29 「懷念台語歌謠新歌發表會」表演海報 86
圖33 皇冠唱片1968年演唱版本「窗」字採樣 92
圖34 鈴鈴唱片1969年演唱版本「邊」字採樣 92
圖35 鈴鈴唱片1969年演唱版本「窗」字採樣 93
圖36 「我」字頻譜比較圖 100
圖37 「心」字頻譜比較圖 100
圖38 〈你愛信賴我〉之「我」三字頻譜圖 105
圖39 〈再會!夜都市〉之「諒」字頻譜圖 106
圖40 〈再會!夜都市〉之「是」字頻譜圖 106
圖41 〈再會!夜都市〉之「再」字頻譜圖 107
圖42 〈離別的機場〉之「為要」字頻譜圖 108
圖43 〈離別的機場〉之「走、’甲、大」字頻譜圖 108
譜目錄
譜例1 〈綠衣天使〉(以首調記譜) 62
譜例2 〈快樂的牧場〉後半段(以首調記譜) 63
譜例3 〈舊情綿綿〉全部旋律 69
譜例4 〈寶島蓬萊謠〉音域(以實際演唱音高記譜) 76
譜例6 〈我猶原等著你〉音域 76
譜例5〈寶島蓬萊謠〉全曲(以實際演唱音高記譜) 76
譜例7 〈我猶原等著你〉全曲(以實際演唱音高記譜) 77
譜例8 〈男性的志氣〉前四小節 95
譜例9 〈純情的男兒〉 104

表目錄
表1 洪一峰曲目分類表 26
表2 歌本與黑膠唱片收錄洪一峰相關曲目次數表(節錄版本) 34
表3台北流行音樂媒介展演內容整理 43
表4 洪一峰各類演唱曲目、昭和流行歌曲使用音階統計表 53
表5洪一峰各類演唱曲目、昭和流行歌曲使用調性排名 56
表6〈草螟仔弄雞公〉與〈寶島曼波〉前奏旋律對照表(以首調記譜呈現) 59
表7〈台東調〉與〈悲戀情歌〉前奏旋律對照表(以首調記譜呈現) 61
表8 洪一峰演唱、創作歌曲運用大跳音程之歌曲數量 64
表9 以洪一峰演唱為主之創作歌曲低音特徵曲目 66
表10 洪一峰著名歌曲低音出現時機分析表 67
表11 搖子調對照表(以首調記譜) 70
表12洪一峰1957-1966灌錄之唱片 74
表13 鈴鈴唱片FL-254 收錄歌曲概況 87
表14《電影「祝你幸福」主題歌》唱片歌詞演唱概況 94
表15《鐵金剛--十大台語歌星大會串》唱片歌詞演唱概況節錄 96
表16 1969-1970年洪一峰唱片錄音演唱風格(此部份為則要列出) 10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寶島低音歌王」之路:洪一峰創作與混血歌曲之探討zh_TW
dc.titleThe Road to “Formosa Prima Bass Singer”: A Research to Hung, Yi Feng’s Compositions and “Mixed-Blood Song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9-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峙維,山內文登,石計生
dc.subject.keyword洪一峰,創作歌曲,混血歌曲,媒介迴路,低音歌王,zh_TW
dc.subject.keywordHung, Yi-Feng,compositional songs,mix-blood songs,media-loop,the best bass singer,en
dc.relation.page159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1-08-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音樂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音樂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0-1.pdf4.21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