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5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正忠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Zheng-Zhong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宇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suan Li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9-11T16:33:4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9-12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9-11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3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詩集與詩選
丁威仁,《新特洛伊。New Troy。行星史誌》(新北:角立,2010)。 小令,《日子持續裸體》(台北:黑眼睛,2018)。 小令,《今天也沒有了》(台北:黑眼睛,2021)。 小令,《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台北:雙囍,2022)。 王姿雯,《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台北:九歌,2018)。 布勒,《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台北:黑眼睛,2017)。 任明信,《光天化日》(台北:黑眼睛,2015)。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出版十周年增修紀念版》(台北:大田,2023)。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台北:黑眼睛,2013)。 向陽主編,《新世紀新世代詩選1》(台北:九歌,2022)。 向陽主編,《新世紀新世代詩選2》(台北:九歌,2022)。 何亭慧,《形狀與音樂的抽屜》(台北:麥田,2005)。 利文祺,《文學騎士》(台北:斑馬線,2017)。 利文祺,《划向天疆》(屏東:波詩米亞工作室,2009)。 否思,《思念指南》(台北:時報,2023)。 宋尚緯,《比海還深的地方》(新竹:啟明,2018)。 宋尚緯,《好人》(新竹:啟明,2018)。 宋尚緯,《無蜜的蜂群》(台北:啟明,2020)。 宋尚緯,《輪迴手札》(桃園:逗點,2011)。 宋尚緯,《鎮痛》(新竹:啟明,2016)。 李東霖,《終於起舞》(台北:九歌,2010)。 李長青、若爾.諾爾主編,《躍場: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台北:九歌,2017)。 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台北:啟明,2019)。 李蘋芬,《昨夜涉水》(台北:時報,2023)。 沙力浪,《笛娜的話》(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 沙力浪,《部落的燈火》(台北:山海文化,2013)。 卓純華,《看見你的眼裡有蜂蜜》(台北:聯合文學,2018)。 林宇軒,《心術》(台北:九歌,2023)。 林禹瑄,《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台北:角立,2009)。 林禹瑄,《夜光拼圖》(台北:寶瓶,2013)。 林禹瑄,《春天不在春天街》(台北:二十張,2024)。 林達陽,《虛構的海》(台北:逗點,2016再版)。 林達陽,《誤點的紙飛機》(台北:逗點,2011)。 林儀,《注音練習》(台北:KIDO親子時堂,2021)。 林德俊編,《保險箱裡的星星:新世紀青年詩人十家》(台北:爾雅,2003)。 林蔚昀,〈我媽媽和她的鉤蟲〉,《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台北:木馬,2018)。 林餘佐,《時序在遠方》(台北:二魚,2013)。 波戈拉,《陰刻》(新北:木馬,2017)。 波戈拉,《痛苦的首都》(新北:木馬,2013)。 洪丹,《一點一點流光》(台北:圓神,2018)。 洪萬達,《一袋米要扛幾樓》(台北:時報,2023)。 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蟻王要的也不是這種蟻后》(台北:悅知文化,2024)。 若斯諾.孟,《喜劇收場》(南投:獨立出版,2021)。 夏宇,《備忘錄》(台北:夏宇,1985)。 徐珮芬,《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新竹:啟明,2016)。 徐珮芬,《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台北:釀出版,2015)。 栩栩,《忐忑》(台北:雙囍,2021)。 崎雲,《回來》(新北:角立,2009)。 崎雲,《無相》(新北:斑馬線,2017)。 崎雲,《諸天的眼淚》(台北:寶瓶,2020)。 崔舜華,《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台北:寶瓶,2014)。 許嘉瑋,《搜神》(台北:松鼠文化,2024)。 郭哲佑,《間奏》(台北:風球出版社,2009)。 郭哲佑,《寫生》(台北:木馬,2018)。 陳少,《只剩下海可以相信》(台北:南方家園,2020)。 陳昌遠,《本週運勢》(台北:逗點,2024)。 陳柏煜,《決鬥那天》(台北:時報,2023)。 陳繁齊,《下雨的人》(台北:時報,2016)。 陳繁齊,《昨日,無人接聽》(台北:大田,2023)。 陳繁齊,《脆弱練習》(台北:大田,2019)。 陳繁齊,《脆弱練習》(台北:大田,2019)。 陳顥仁,《坡上的見證者》(台北:九歌,2023)。 喵球,《四歲》(台北:秀威,2023)。 喵球,《要不我不要》(台北:秀威,2011)。 曾琮琇,《陌生地》(台北:桂冠,2003)。 游書珣,《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台北:黑眼睛,2019)。 煮雪的人,《掙扎的貝類》(台北:有鹿,2019)。 須文蔚、代橘等,《網路新詩紀:詩路2000年詩選》(台北:未來書城,2001)。 黃岡,《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台北:二魚,2014)。 黃凱德,《如果愛情是一間鬼屋》(台北:寶瓶,2023)。 黃璽Temu Suyan,《骨骾集》(台北:雙囍,2023)。 亂七芭蕉,《我想亂七你的芭蕉》(台北:時報出版,2024)。 楊牧,《楊牧詩集2》(台北:洪範,1995)。 楊書軒,《火光》(台北:聯合文學,2023)。 楊書軒,《馬克白弟弟》(宜蘭:賣田出版,2013)。 楊書軒,《鳥日子愉悅發聲》(宜蘭:賣田出版,2013)。 楊智傑,《小寧》(台北:寶瓶,2019)。 楊智傑,《深深》(台北:風球,2012)。 楊智傑,《野狗與青空》(台北:雙囍,2019)。 葉覓覓,《漆黑》(台北:唐山,2004)。 廖偉棠,《拓孤之地》(台北:雙囍,2023)。 趙文豪,《都ㄕˋ有鬼:靈異詩》(台北:釀出版,2014)。 潘柏霖,《1993》(新北:潘柏霖,2015)。 潘柏霖,《人工擁抱》(新北:潘柏霖,2020)。 潘柏霖,《我喜歡我自己》(新北:潘柏霖,2022)。 潘柏霖,《恐懼先生》(新北:潘柏霖,2018/2021)。 潘家欣,《負子獸》(台北:逗點,2018)。 蔡仁偉,《偽詩集》(台北:黑眼睛,2013)。 蔡仁偉,《對號入座》(台北:黑眼睛,2016)。 蔡琳森,《杜斯妥也夫柯基:人類與動物情感表達》(台北:南方家園,2015)。 蔡琳森,《麥葛芬》(台北:南方家園,2019)。 蔡琳森,《鮮卑》(台北:南方家園,2023)。 鄭茜馨,《光是想著你我就詩了》(台北:寶瓶,2022)。 鄭琬融,《醒來,奶油般地》(台北:木馬,2024)。 謝三進,《到現在為止的夢境》(屏東:波詩米亞工作室,2008)。 謝三進,《花火》(台北:寶瓶,2011)。 謝三進,《假設的心臟》(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5)。 謝三進、廖亮羽編,《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 謝三進主編,《我們所說的這個名字:然詩社兩週年作品集》(台北:然詩社,2011)。 謝予騰,《浪跡》(台北:斑馬線,2018)。 謝予騰,《請為我讀詩》(桃園:逗點,2011)。 謝知橋,《生來憂傷》(台北:悅知文化,2022)。 鴻鴻編,《爸爸是怎樣練成的:20首屎尿齊飛的爸爸經》(台北:黑眼睛,2020)。 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1990)。 顏嘉琪,《B群》(台北:松鼠文化,2023)。 顏嘉琪,《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台北:松鼠文化,2023)。 羅毓嘉,《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台北:寶瓶,2014)。 蘇家立,《前程》(台北:秀威,2023)。 蘇家立,《詩人大擺爛》(台北:秀威,2021)。 蘇紹連編,《新世紀吹鼓吹:網路世代詩人選》(台北:爾雅,2012)。 二、其他專書 Alastair Fowler, Kind of literature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2016).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2004). 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Blackwell, 1990). Chartier Roger, L'ordre des livres: Lecteurs, Auteurs, Bibliothèques en Europe entre XIVe et XVIIIe Siècle (Paris: Alinea,1992). Bruce A. Rosenberg, Folklore & Literature – Rival Siblings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91). Edward W. Sai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Hans Bertens, 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 3rd edition (London: Routeledge, 2014). Henry Jenkins,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Herbert J. Gans,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Ian Buchanan, A Dictionary of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J. Hillis Miller, New Starts: Performative Topographies i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Taipei: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199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Baltimore &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1997). Jean Baudrillard,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London: Sage, 1970/1998). Michel de Certeau, Culture in the Plural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1980). Patrice Bonnewitz, 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8/2002).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ierre Bourdieu, Langage et Pouvoir Symbolique (Paris: Seuil, 2001). Pierre Bourdieu, Le Sens pratique (Paris: Minuit, 1980). Pierre Bourdieu, 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Paris: Seuil, 1992/1998). Pierre Bourdieu, Questions de sociologie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1/2002). Pierre Bourdieu, Raisons Pratiques: Sur la théorie de l'action (Paris: Seuil, 1996). Pierre Bourdieu,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Raymond Williams, Keyword: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1983). Richard Dawkins, The Extended Phenoty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Ronald Weitzer,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 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2022). Stanley Lieberson, Making It Cou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Theodor W. Adorno, Notes to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2007). Wolf Lepenies, Melancholy and Society, trans. Jeremy Gaines & Doris Jon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中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布赫迪厄,邱德亮譯,《區判:品為判斷的社會批判》(台北:麥田,2023)。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建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李勇,《通俗文學理論》(北京:知識,2003)。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1/2006)。 李翠瑛,《雪的聲音:台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2007)。 赤松美和子著,蔡蕙光譯,《台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台北:群學,2018)。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2)。 孟樊、楊宗翰,《台灣新詩史》(新北:聯經,2022)。 林二郎編,《109年第11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 林宇軒,《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台北:台灣師大,2023)。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 林燿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洪淑苓、洪淑苓、莊怡文、陳允元、劉建志、楊雅儒、馬翊航、涂書瑋著,《台灣文學史讀本》(台北:五南,2024)。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新北:聯經,2017)。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高雄:巨流,2008/2014)。 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2008)。 韋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2019)。 唐捐,《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羅美芬譯,《文藝社會學》(新北:南方叢書,1988)。 孫梓評、董柏廷主編,《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17)。 孫梓評、謝麗笙編,《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基金會,2024)。 孫梓評、謝麗笙編,《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基金會,2020)。 孫梓評、謝麗笙編,《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基金會,2021)。 栗光,《潛水時不要講話》(台北:麥田,2020)。 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台北:秀威,2022)。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 翁文嫻,《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台北:開學文化,2020)。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教育部第7屆原住民族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教育部,2022)。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10)。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台灣小說生產》(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6)。 張漢良,《文學的迷思》(新北:正中,1996)。 張誦聖,《台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2)。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 梅家玲,《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台北:聯經,2023)。 許舜傑,《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台北:秀威,2019)。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 陳仲義,《台灣現代詩交響:台灣重點詩人論》(台北:秀威,2023)。 陳伯軒,《知識、技藝與身體美學: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析論》(台北:元華文創,202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2016)。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 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台北:麥田,2003)。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 陳徵蔚,《電子網路科技與文學創意:台灣數位文學史(1992-201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陳嬿文,《想像的文學共同體:文學現代主義在台灣及其全球旅行》(台北:萬卷樓,2024)。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2009)。 渡也,《新詩補給站》(台北:三民,1995)。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二魚,2003); 須文蔚主編,《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台北:時報,2020)。 黃美娥主編,《台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1603-1945)》(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 黃粱,《台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台北:釀出版,2024)。 楊佳嫻,《以脆弱冶金:楊佳嫻私房閱讀集》(台北:遠流,2023)。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2002)。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21)。 楊宗翰,《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五南,2020)。 楊宗翰,《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北:秀威,2017。 楊牧,《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2002)。 楊牧,《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197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瘂弦,《聚繖花序I》(台北:洪範,200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啟政,《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台北:遠流,2013)。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2013)。 廖偉棠,《異托邦指南/詩與歌卷:暴雨反對》(新北:聯經,2020)。 廖淑芳、蘇敏逸著,陳昌明主編,《台南文學史3 現代文學卷:戰後(1945-)》(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2023)。 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合著《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新北:斑馬線,2020)。 劉乃慈,《布迪厄與台灣當代女性小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6)。 劉益州,《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台北:秀威,2013)。 蔡知臻,《「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詩人群體、網路傳播與企劃編輯》(台北:秀威經典,2023)。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台北:麥田,2017)。 鄭毓瑜、郭哲佑主編,《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與詩》(台北:時報,2023)。 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新北:聯經,2019)。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蕭蕭、劉正偉主編,《新世紀新詩社觀察(一)》(台北:萬卷樓,2021)。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聯經,2020)。 應鳳凰,《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台北:前衛,2012)。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台北:驚聲文物,1970)。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新北:聯經,2020)。 藤井省三,《台湾文学この百年》(東京:東方書店,1998)。 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著,宋宜真譯,《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新北:八旗文化,2021)。 蘇碩斌總編輯,《2020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21)。 三、學位論文 甘能嘉,〈台灣現代詩壇的「新世代」論(1985~1990):以林燿德為問題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吳蘋芸,〈台灣新世紀現代詩美學——以任明信、徐珮芬、追奇、陳繁齊為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李蘋芬,〈零雨詩的身體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沈倩宇,〈詩的馴化?——以台灣七年級作家任明信為探討中心〉(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沈暐婕,〈台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林餘佐,〈現代哀悼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 林餘佐,〈散文詩的抒情性研究——以秀陶、商禽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涂書瑋,〈轉向與重構:當代新詩美學徵狀——以台灣1970年代出生之詩人作為考察範圍〉(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高維志,〈繞道巴黎:當代台灣詩學中「法式批評」的闡發〉(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22)。 崔舜華,〈創造社小說中的國族性格與寓言性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友宣,〈林達陽詩集《虛構的海》修辭與意象探討〉(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4)。 張文柔,〈葉青詩中疾病與死亡意象的感覺結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張浥雯,〈「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張詩勤,〈「台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1920-194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 張詩勤,〈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梁凱涵,〈詩生活/私生活:現代詩人的「生活敘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許明智,〈島史再踏查:解嚴後原住民歷史書寫中的日治踏查遺緒〉(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凱倫,〈台灣「中國抒情傳統」論述的反思與未來的方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 曾士翔,〈金女慾童:鯨向海、楊佳嫻詩作與文學活動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曾琮琇,〈漢語十四行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黃姿婷,〈跨/多社群媒體使用、自我展演與國族/文化認同:台灣年輕世代社群媒體閱聽人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黃靖雯,〈站立與出走:數位時代下台灣現代詩的形式與傳播〉(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詹佳鑫,〈空意、情思、聲姿:陳育虹詩藝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蔡易澄,〈千禧年後台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黎俊成,〈詩的朦朧美學研究——以台灣新生代詩人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盧苒伶,〈爾雅版年度詩選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 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11)。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台灣性」〉(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顏昀真,〈論台灣新詩結社模式的延續與斷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嚴忠政,〈場域與書寫——新世代詩人書寫走向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蘇家立,〈台灣1980世代現代詩人的厭世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 四、單篇論文 Antonio Rodriguez, etc, Dictionnaire du lyrique: Poésie, arts, medias (Paris: Classiques Garnier, 2024), pp. 163-204.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第七章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辯證〉,《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2016/2002),頁183-236。 E. Parada-Cabaleiro, M. Mayerl, S. Brandl, et al. “Song Lyrics Have Become Simpler and More Repetitive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Scientific Reports 14: 5531 (2024). George Steinmetz, “Scientific authority and the transition to post-Fordism: the plausibility of positivism in American sociology since 1945,” eds. G. Steinmetz The Politics of Method in the Human Sciences: Positivism and its Epistemological Other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275-323. James Lee, “Taiwan and the ‘New Cold War’,” EurAmerica, 54:1 (2024.3), pp. 69-116. James Mackay & Polina Mackay, “Antecedents of Instapoetry: Considering the Commercial Short Form Aphorism Before and Beyond the Social Media Sphere,” 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18-2 (2023.7.3). John Levi Martin, “What Is Fiel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9, No. 1 (2003.7), p.31.(1-49) Kuei-fen Chiu, “Cosmopolitanism and Indigenism: The Uses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in an Age of Flows,” New Literary History, 44: 1 (2013), pp. 160-167. Michel Foucault,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eds. Paul Rabinow, The Foucault Reader (New York: Pantheon, 1984), pp. 80-85. Michelle Yeh, “Deeply Chiseled in a Calligraphic Style,” eds. Polina Tambakaki, Brill’s Companion to Classical Reception and Modern World Poetry (Netherlands: Brill, 2022), p. 84. Omar Lizardo, “The End of Theorists: The Relevance, Opportunities, and Pitfalls of Theorizing in Sociology Today,” Lewis Coser Memorial Lecture (2014.8.17). Shweta Khilnani, “‘Moving’ Poetry: Affect and Aesthetic in Instapoetry,” eds. Simi Malhotra, Kanika Sharma, Sakshi Dogra, Inhabiting Cyberspace in India: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21), pp. 135-142. Stanley Fish, “Interpreting Communities (from Interpreting the Variorum),” eds. Julie Rivkin & Michael Ryan,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pp. 217-221. Theodor W. Adorno, “On Lyric Poetry and Society,” in Rolf Tiedemann (Ed.), Notes to Literature, trans. Shierry W. Nichols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37-54. Yasser K. R. Aman, “The Importance of Instapoetry in Light of Dominant For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upi Kaur’s Milk and Honey,”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12:2 (2022), pp. 46-58. 王柄富,〈「痛心詩派」的補述:論陳昌遠語小令詩中的自我異化〉,《文學前瞻》第22期(2022.7),頁1-14。 王柏棋,〈妖而不惡:潘家欣《妖獸》析論〉,《國文經緯》第12期(2016.7),頁15-28。 向陽,〈台灣八○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5),頁98-118。 呂柏勳,〈林群盛科幻詩的星球書寫〉,《台灣文學研究》第11期(2016.12),頁11-57。 李有成,〈《唐老亞》中的記憶政治〉,單德興、何文敬主編《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研院歐美所,2004),頁115-132。 李癸雲,〈自癒.癒人:論台灣新世代女詩人徐珮芬的暗黑系書寫〉,《當代詩學》第14期(2020.3),頁4-31。 李癸雲,〈參差對照的愛情變奏——析論夏宇的互文情詩〉,《國文學誌》第23期(2011.12),頁65-99。 李翠瑛,〈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台灣詩學學刊》第20期(2012.11),頁197-201。 周語軒,〈論崔舜華詩作的空間書寫〉,《台灣詩學學刊》第42期(2023.11),頁49-89。 林巾力,〈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5期(2014.2),頁123-153。 林宇軒,〈喵球詩集《要不我不要》中的社會性〉,《台灣詩學學刊》(2020.5)第35期,頁49-82。 林宇軒,〈「詩質」在台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台灣詩學學刊》第41期(2023.5),頁39-67。 林宇軒,〈台灣當代詩之敘事結構分析:以楊智傑與煮雪的人為例〉,《文學前瞻》第22期(2022.7),頁15-40。 林宇軒,〈台灣當代網路詩社群研究:以「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為例〉,《台灣詩學學刊》第39期(2022.5),頁7-50。 林宇軒,〈生活在他方?——作家駐地制度與台灣文學生產〉,《文化研究季刊》第180期(2022年12月),頁26-53。 林宇軒,〈集會以結冊:「吹鼓吹詩人叢書」與「台灣詩學論叢」研究〉,《台灣詩學學刊》第43期(2024.5),頁73-104。 邱貴芬,〈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第50卷第2期(2021.6),頁15-46。 洪淑苓,〈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詩的發展〉,黃美娥主編《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頁231-284。 洪聖翔,〈代言意識、圍觀情境與情緒表態:台灣七年級厭世詩文體特徵與讀者社群的媒介偏向論〉,2021年「清成政台」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交流研討會,未正式發表。 奚密,〈楊牧:台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12),頁1-26。 高友工,〈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中國學術》第3卷第3期(2002.11),頁212-260。 張光達,〈台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成、陳大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12),頁61-84。 張健,〈抒情,傳統與現代:評鄭毓瑜教授《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清華學報》第48卷第1期(2018.3),頁213-220。 張智琦,〈小感傷與「大」拒斥:台灣年輕詩人的「廢鬱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6期(2020.8),頁267-290。 張期達,〈「魯蛇詩派」:論《衛生紙詩刊+》的班底與選題〉,《當代詩學》第13期(2018.12),頁189-222。 張誦聖,〈戰時台灣文壇:「世界文學體系」的一個案例研究〉,《台灣文學學報》第31期(2017.12),頁1-32。 扈嘉仁,〈鏡面上的抒情辯證:論楊智傑「小寧時期」的時空辯證與反抗姿態〉,《台灣詩學學刊》第42期(2023.11),頁91-117。 梁慕靈,〈從台灣IG詩作的文學生產看數位詩的範式轉移〉,《文化研究》第38期(2024.3),頁93-130。 陳允元,〈問題化「後現代」:以八○年代中期台灣「後現代詩」的想像建構為觀察中心〉,《中外文學》第42卷第3期(2013.9),頁107-145。 陳允元,〈對抗前行代的咒語:在「盛世」中就戰鬥位置——從世代觀點論鴻鴻的詩觀轉折與《衛生紙詩刊+》〉,《新詩評論》第17輯(2013.5),頁53-67。 陳芷凡、詹閔旭、謝欣芩、王鈺婷主編,《台灣文學的來世》(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3)。 陳俊啟,〈尋找終極的精神故鄉:楊牧文學觀中浪漫、現代、古典及傳統的融會〉,《成大中文學報》第79期(2022.12),頁195-232。 陳俊榮,〈現代文學研究的方法問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1),頁123-146。 陳敏郎,〈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論文化正當性的建構及再生產〉,《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994.9),頁113-138。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第58期(2010),頁115-132。 游勝冠,〈論王文興文學的現世性——以《家變》的族群書寫為考察中心〉,《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5期(2021.2),頁1-24。 須文蔚,〈1960-70年代台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第21期(2015.6),頁145-174。 須文蔚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0:楊牧》(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頁351-433。 黃英哲、下村作次郎,〈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1927年∼1947年)〉,彭小妍主編《文學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頁231-254。 楊新敏,〈網路文學與民間文學〉,收於嚴家炎主編《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頁396-404。 詹閔旭,〈南方與多元文化:二十一世紀初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南方論述新貌〉,《中國現代文學》第41期(2022.6),頁45-66。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6),頁93-124。 劉正忠,〈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8期(2013 .5),頁75-116。 鍾秩維,〈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重探一個台灣文學的批判論述〉,《中外文學》第48卷第2期(2019.6),頁169-226。 鍾秩維,〈抒情的倫理時刻:從楊牧的《山風海雨》談起〉,《Taiwan Lit》第2卷第2期(2021.7)。 簡政珍,〈「文學批評」與「文學思評」〉,《台灣詩學學刊》第10期(2007.11),頁419-421。 魏貽君,〈「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台灣文學學報》第22期(2013.6),頁153-194。 五、報刊文章 Adina Bresge, “Verse Goes Viral: Instagram Poets Shake-Up the Literary Establishment,” National Post (2018.6.6). Thomas Hodgkinson, “‘Instapoetry’ may be popular, but most of it is terrible,” The Spectator (2019.11.23), spectator.co.uk/article/-instapoetry-may-be-popular-but-most-of-it-is-terrible. Thomas W. Hodgkinson, “Why Instagram means poetry is going from bad to verse,” The Sunday Times (2019.10.27). 丁名慶,〈掘獸骸化石的人:陳允元《孔雀獸》〉,《國藝會》第26期(2012.2),頁26-28。 王靖獻,〈自由中國詩壇的現代主義〉,《大學生活》第5卷第14期(1959.12.5),頁28-30。 任明信,〈福德正神〉,《衛生紙+》第21期(藝術無關政治,2013.10)。 印卡,〈「口語」見聞錄〉,《秘密讀者》2016年12月號(2016.12)。 吳宣瑩,〈借住在我生命裡的小孩:訪《陌生地》作者曾琮琇〉,《明道文藝》第383期(2008.2),頁49-55。 宋尚緯,〈假的〉,《衛生紙+》第33期(最後一期,2016.10)。 李長青,〈穿梭其間,日以繼夜〉,《聯合報》副刊(2024.5.18)。 李桂媚,〈江山代有人才出〉,《吹鼓吹詩論壇》第32號(2018.3),頁148-154。 李桂媚,〈江山代有人才出〉,《吹鼓吹詩論壇》第32號(2018.3),頁148-154。 李豪,〈假如詩人欺騙了你〉,《提案on the desk》第116期(2023.10),頁9。 沈眠,〈平庸的自我重複——閱讀徐珮芬第三詩集《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更生日報》(2018.7.17)。 沈眠,〈我們都是煮雪的人〉,《人間福報》(2012.4.11)。 沈眠,〈最古典的瘋狂,最新潮的抒情——閱讀崔舜華第三詩集《婀薄神》〉,《文訊》第384期(2017.10),頁164-165。 沈眠,〈愛是一種遠方——閱讀徐珮芬《還是要有家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更生日報》副刊(2017.4.15)。 沈眠,〈對世界思考最可能的活路──閱讀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光天化日》〉,《聯合報》副刊(2016.2.27)。 沈眠、李進文,〈武俠伏櫪,尚能飯否?沈眠vs李進文對談類型詩歌與形式變幻〉,《吹鼓吹詩論壇》五十四號(2023.9),頁11-26。 林宇軒,〈「台灣當代詩人之影響調查」結果表格〉,《吹鼓吹詩論壇》第51號(2022.12),頁182-186。 林宇軒,〈「原來很混──跨界者對談」側記〉,《文訊》第442期(2022.8),頁45-48。 林宇軒,〈一座島是一首詩:參觀群島的文明〉,《幼獅文藝》第826期(2022.10),頁108-111。 林宇軒,〈一顆黃金之心的手藝與足跡:讀林禹瑄《春天不在春天街》〉,《聯合文學》第219期(2024.6),頁100-101。 林宇軒,〈文體即身體,閱讀即主奴:讀陳柏煜《決鬥那天》〉,《創世紀詩雜誌》第217期(2023.12),頁42-44。 林宇軒,〈成為他者,直到體無完膚:曹馭博談《夜的大赦》〉,《自由時報》副刊(2022.6.7)。 林宇軒,〈而立之前:2022台灣新世代詩人小論──「台灣新世代詩人大展」導言〉,《吹鼓吹詩論壇》第51號(2022.12),頁11-28。 林宇軒,〈沉迷、觀測,決鬥吧!黃璽╳陳柏煜╳林宇軒三方通話〉,《幼獅文藝》第840期(2023.12),頁39-43。 林宇軒,〈拄欲,閣有就欲發(phu)出來——台語創作新聲座談側記〉,《文訊》第441期(2022.7),頁74-79。 林宇軒,〈非原住民如何書寫原住民?──論黃岡詩集《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創世紀詩雜誌》第213期(2022.12),頁63-65。 林宇軒,〈是生活讓這些房子有意義:陳顥仁談《坡上的見證者》〉,《文訊》第461期(2023.3),頁89-91。 林宇軒,〈是這些詩帶著我去理解更多:顏嘉琪談《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幼獅文藝》第833期(2023.5),頁75-80。 林宇軒,〈敘事做為一種技藝:孫維民談《床邊故事》〉,《自由時報》副刊(2022.8.3)。 林宇軒,〈溫暖明亮的生態系:讀楊書軒《火光》〉,《創世紀詩雜誌》第215期(2023.6),頁54-55。 林宇軒,〈詩人是詩的盡頭──蘇家立《詩人大擺爛》與蘇紹連《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對讀〉,《吹鼓吹詩論壇》第50號(2022.9),頁140-144。 林宇軒,〈詩學的正義:讀蘇家立散文詩集《前程》〉,《創世紀詩雜誌》第218期(2024.3),頁60-62。 林宇軒,〈閱讀方程式:關於詩的N種思考〉,《國語日報》藝文版(2022.7.23)。 林宇軒,〈翻開敘事的新頁:讀鄭琬融詩集《醒來,奶油般地》〉,《創世紀詩雜誌》第213期(2022.12),頁63-65。 林佑霖,〈座談會側記:新詩百年之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詩?〉,《文訊》第445期(2022.11),頁46-49。 林德俊,〈詩人說故事,小說家寫詩〉,《明道文藝》第440期(2012.11),頁49-52。 祁立峰,〈詩有別趣——新世代台灣現代詩觀察筆記〉,《交流雜誌》第160期(2018.8),頁65-68。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副刊(2005.9.20)。 洛夫,〈怒讀「台灣作家的定位」〉,《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9.25)。 洪聖翔,〈不原諒是唯一的悼念:評韓祺疇《誤認晨曦》〉,《別字》第44期(2021.9)。 唐捐,〈漢語台灣楊牧詩〉,《自由時報》副刊(2020.3.18)。 徐珮芬,〈下輩子〉,《衛生紙+》第32期(詩壇崩壞,2016.7)。 涂書瑋,〈以超現實放慢未來:評析楊智傑〈超上海2019〉〉,《乾坤詩刊》第111期(2024.7),頁119-121。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人文沙龍團隊,〈在媒介裡求生:台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2卷第3期(2021.6),頁110-113。 旋木,〈菁選系列講座對談紀錄:李國祥主講「淺談台灣詩歌出版詩市場」〉,《創世紀詩雜誌》第218期(2024.3),頁18-21。 曹馭博,〈學舌、北迴、書房、主義〉,《印刻文學》第246期(2024.2),頁145-148。 曹馭博,〈擅自進入作者的皮膚:翻譯詩篇對台灣當代詩的影響〉,《文訊》第445期(2022.11),頁44-45。 莊勝涵,〈追蹤、按讚加分享:如何活在文學民主時代?〉,《聯合文學》第405期(2018.7),頁52-83。 許瞳,〈作家許瞳的千禧世代觀察:X世代的破盤宇宙迷因〉,《VERSE》第6期(2021.6),頁98-99。 陳少,「文學小屋」訪談逐字稿(2021.9.8)。 陳政彥,〈放射或塌陷:詩類複審之推薦報告〉,《文訊》第422期(2020.12),頁77-79。 陳柏煜、黃裕邦著,黃裕邦譯,〈New Balance〉,《自由時報》副刊(2023.7.4)。 陳柏煜、黃裕邦著,黃裕邦譯,〈失眠藥〉,《自由時報》副刊(2022.12.20)。 陳柏煜、黃裕邦著,黃裕邦譯,〈最小器的詩〉,《自由時報》副刊(2022.11.3)。 陳柏煜、黃裕邦著,黃裕邦譯,〈毀滅的衝動也是〉,《自由時報》副刊(2024.3.15)。 陳柏煜、黃裕邦著,黃裕邦譯,〈講價——艋舺龍山寺〉,《自由時報》副刊(2023.12.25)。 陳國偉,〈類型宇宙的再生產: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領域的生成〉,《文訊》第444期(2022.10),頁22-25。 游文宓,〈喜歡,是最純粹的動力——鴻鴻與楊智傑的音樂生活〉,《文訊》第437期(2022年3月),頁49。 煮雪的人,〈試圖定義「小說詩」〉,《文訊》第338期(2013.12),頁22-24。 須文蔚,〈后羿射日般的艱難任務〉,《聯合報》副刊(2023.5.29)。 黃岡,〈華語酷兒 Sinophone-Queer〉,《自由時報》副刊(2022.8.30)。 楊佳嫻,〈舉世皆凹——唐捐談新作《金臂勾》〉,《自由時報》副刊(2012.2.15)。 楊書軒,〈等待熟成的到朗洶湧而至:歪仔歪詩社〉,《聯合文學》第405期(2018.7),頁32。 楊維晨,〈還詩於藝〉,《南風》第11期(1987.6)。 詹閔旭,〈2019年度出版觀察:千禧世代作家的崛起〉,《聯合文學》第422期(2019.12),頁112-113。 廖啟余,〈新文學的「新文」學——讀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文訊》第385期(2017.11),頁142-143。 廖啟余,〈聲留微塵〉,《幼獅文藝》第838期(2023.10),頁1-2。 廖漢臣主編,〈目錄〉,《第一線》(1935.1)。 潘柏霖,〈資本資本我愛你〉,《衛生紙詩刊+》第31期(限制級,2016.4)。 編輯室報告,〈用Instagram寫詩〉,《自由時報》副刊(2015.4.4)。 編輯部,〈台灣漢學博士論文計畫彙目〉,《漢學研究通訊》第40卷第2期(2021.5),頁59-69。 蔡旻螢,〈猶如安.海瑟威的焦慮:文學版圖中的拉幫結派?〉,《聯合文學》第405期(2018.7),頁22-25。 蔡知臻,〈我們都是在痛苦與尋死中走過來的:推介季文《盛裝苦痛的器皿》〉,《乾坤詩刊》第110期(2024.4),頁120-125。 鄭毓瑜主講,國立中正大學人文沙龍團隊紀錄,〈「抒情」的時代性──陳世驤與楊牧〉,《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5卷第2期(2024.3),頁165-170。 貓拓,〈年輕詩人們的聚會〉,《聯合文學》第360期(2014.10),頁58-63。 賴益成,〈「學者詩人專輯」前言〉,《葡萄園詩刊》第139期(1998.9),頁5。 應鳳凰,〈台灣五十年代詩壇與現代詩運動〉,《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2000.7),頁65-100。 謝三進,〈崎雲:劫前羅漢喚諸天〉,《生活潮藝文誌》第9期(2020.6)。 顏艾琳,〈她在新世紀裡拖曳古典的時間:評《你的聲音充滿時間》〉,《聯合報》副刊(2006.7.23)。 騷夏,〈得獎了,然後呢?——「楊牧詩獎」觀察之一〉,《人間魚詩生活誌》第17期(2023.6)頁52-54。 五、電子資源 Alexander Fallo, “Poet of Instagram - Norway,” 2023 Authors' Reading Month guest of honour Norway. Web: https://www.autorskecteni.cz/en/akce/alexander-fallo/12381 hihi,〈喔氣氣氣氣氣〉,「Meme梗圖倉庫」網站(2020.1.31)。網址:memes.tw/wtf?template=3181 PTT鄉民百科「你才XXX,你全家都XXX」條目。網址:pttpedia.fandom.com/zh/wiki/你才XXX,你全家都XXX 維基百科「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條目。網址:zh.wikipedia.org/zh-tw/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維基百科「羅志祥國族事件」條目。網址:zh.wikipedia.org/zh-tw/羅志祥國族事件 ㄩㄐ,〈三連音節奏創新——讀李蘋芬的〈往返〉〉,「本質思維」網站(2022.6.5)。網址:https://yujih.com/blog/pflee-back-and-forth/ 刀刀,〈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Openbook」網站(2017.5.25)。網址:openbook.org.tw/article/p-505 刀刀,〈詩專題2》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Openbook」網站(2017.5.25)。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05 王昀燕,〈穿過真實,穿過一切敘述:ㄩㄐ詩集《偽神的密林》〉,國藝會線上誌(2022.6.1)。網址: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8a80828580b4cb5e01811422e0600002 王柄富,〈賞析蘇家立「詩人的新書」〉,每天為你讀一首詩部落格(2022.5.28)。網址: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2/05/blog-post_49.html 布羅茨基著,蕭宇翔譯,〈我坐在窗前〉,Facebook(2022.8.19)。網址: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18023821757007&id=100006482877037&mibextid=oFDknk&rdid=tIL3HVm4oV2izDwW 瓦歷斯.諾幹,〈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學者的焦慮〉,「YAM天空」網站(2005.9.20)。網址:blog.yam.com/walis0822/ 任明信,〈宇宙非常愛你〉,部落格「你沒有更好的命運」(2021.1.4)。網址:x-devmask.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朱宥勳,〈從負債,變成資產:重回「台灣」的新世代文學創作〉,朱宥勳個人網站(2021.10.18)。網址:chuckchu.com.tw/article/228 自以為網路紅人喔?,Facebook(2018.7.5)。網址:facebook.com/you7788/photos/a.535823759787515/1769031399800072/?type=3 艾蜜莉.狄金生著,王信益譯〈因我不能為死亡駐足──〉,Instagram(2022.8.14)。網址:instagram.com/p/ChPgvSMp3ZZ/?igsh=MXE1eXc5MTEwbTBrdg%3D%3D 否思,〈挖幹又要有人說我抄襲了(貼文首句)〉,Threads(2023.9.27)。網址:threads.net/@fourzpoem/post/CxqbZI5yKbM/?igshid=NTc4MTIwNjQ2YQ%3D%3D 吳浩瑋,〈布魯塞爾的雨下得跟台北一模一樣──專訪林禹瑄,詩和遠方的告別式〉,BIOS monthly網站(2024.4.17)。網址:biosmonthly.com/article/11468 吳叡人演講,陳怡潔整理,〈0528吳叡人老師青鳥行動演講〉(2024.5.24)。網址: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E36m1vudbgWvNfCuFdzutkeDtxWpYMpVtBUsjbvh6wDfGeX2tomz7tzPx3FToxgBl&id=100000300519438 李怡芸,〈周夢蝶詩奬 兩岸傳承周公精神〉,「中時新聞網」網站(2018.5.19)。網址: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19002624-260405?chdtv 李修慧,〈楊智傑《小寧》書評:以詩描摹底層人物,在時代荒涼中安插希望〉,關鍵評論網(2021.1.3)。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311/fullpage 李雲顥,〈傷心地誌學:讀波戈拉《痛苦的首都》〉,BIOS monthly(2013.9.17)。網址:biosmonthly.com/article/3864 李豪,〈迎向終焉的少女〉,Facebook(2023.11.9)。網址: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LHStoryteller%2Fposts%2Fpfbid023kJ46o2DX1ybCPtKqJjX4KDgLz7SHRWpj3EETrL8pqL8ugrJ8k41vsL5JFmbeRHSl 李蘋芬,〈「若不是看到洛夫戴著腳鐐、手銬,我不知道人還能這樣跳舞」──唐捐、任明信對談洛夫《隱題詩》〉,Okapi網站(2022.11.23)。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6345 沈如瑩,〈2023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Openbook網站(2023.12.28)。網址: 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8635 沈眠,〈私聊至上!詩人們的技術性囈語——鄭聿對談宋尚緯、陳繁齊〉,「Openbook」網站(2017.8.18)。網址:openbook.org.tw/article/p-708 沈嘉悅,〈詩人普查:追奇〉,「Medium」網站。網址:medium.com/@barkyou/詩人普查-追奇-c3bcf166b07d 沈默,〈古典的招式從不看穿——閱讀許嘉瑋《七.武.海——十四行詩集》〉,《武俠故事》第83期(2018.1.23)。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5a8ea0f1eceaedde8df7db61 辛波絲卡著,林蔚昀譯,〈瞬間〉,Facebook(2022.10.25)。網址: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CrVAACA7p8gro8J1tbA441TFx79QqhXYdeXrk381ijZwpfyDTd71ZYbvWRHVU1bel&id=100004779999863 林宇軒,〈我很樂意看見有人說「從頭到尾我都不知道在幹嘛」——專訪詩人李蘋芬《昨夜涉水》〉,Okapi網站(2023.5.11)。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6798 林宇軒,〈咖啡與詩駐站計畫「詩生萬物,萬物有詩」現場側記〉,Openbook網站(2023.10.14)。網址:openbook.org.tw/article/p-68181 林宇軒紀錄,小令與楊智傑對談,〈監視器裡的原況文字〉,「方格子」網站(2022.4.9)。網址:vocus.cc/article/6251685dfd897800017279b7 林冠彣、Bully,〈化溫柔為文字的轉譯者,詩人徐珮芬〉,Medium網站(2021.11.12)。網址:https://medium.com/@hearting/在27歲接受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d50be5e2e81e 祁立峰,〈今年七月我參加印刻文學營(貼文首句)〉,Facebook(2023.9.17)。網址:facebook.com/litt1ewind/posts/pfbid0xnucpEoBfw1assTmSxuGrJYrixw9f5GRRxx6dELG2CmEr3Pi6E7NH6GYUvavyR5dl 邱懋景,〈再來一串衛生紙——回顧《衛生紙+》八年之亂〉,「聯合文學」網站(2018.3.5)。網址:unitas.me/archives/1669 青春博客來編輯室,〈宋尚緯:不要怕,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可怕。不要逃,因為逃到最後你還是要面對。〉,Okapi網站(2021.3.5)。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415 查爾斯.西米奇著,柏森譯,〈牧歌〉,Threads(2024.3.26)。網址: threads.net/@forestwrite/post/C4-LqEgLaLt 洪玉盈,〈於我輩心中共存的虛無困境——崔舜華《婀薄神》〉,《國藝會線上誌》(2017.11.16)。網址: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39739d01707ad15cac0041 曹馭博,〈以詩歌追求生之隱喻:讀楊智傑《野狗與青空》〉,Okapi網站(2019.11.25)。網址:okapi.books.com.tw/article/12655 曹馭博,〈黃國鯧每天都在膨脹──仿鯨向海〉,Threads(2024.5.22)。網址:www.threads.net/@tsaozo33/post/C7PX9P0PokC 許宸碩(鋼筆人),「每天為你讀一首詩」部落格(2020.12.2)。網址: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2/20201202.html 郭哲佑,〈宋尚緯與陸穎魚對談——壞掉的人,也要好好活著〉,「聯合文學」網站(2018.4.2)。網址:unitas.me/archives/2059 陳安文,〈演講側記 殺戮與復生:詩的歷史與感情的歷史/張詩勤〉,「方格子」網站(2022.12.4)。網址:vocus.cc/article/638c56b9fd8978000154ac38 陳聖雅,〈網友實測結果超驚人!中天64%新聞全是韓國瑜〉,「放言」網站(2019.3.27)網址:fountmedia.io/article/5944 陳義芝,〈第十二屆葉紅女性詩獎決審會議記錄(五)〉,葉紅女性詩獎痞客邦(2017.12.5)。網址:leafha.pixnet.net/blog/post/460932107 陳繁齊,〈今天來和大家談一件比較特別的事,可能算是澄清。(貼文首句)〉,Facebook(2016.6.5)。網址:facebook.com/halfpoethalflove/posts/1507598445932902 傅瑞德,〈「像極了愛情」爆紅!這其實是很高等的寫作技巧?〉,「商業週刊」網站(2020.7.30)。網址: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3354 煮雪的人,〈東京的天氣稍微回暖(貼文首句)〉,Facebook(2019.11.29)。網址:facebook.com/zhuxuederen.eth/posts/pfbid02ZYbVmKgS5MRucVFcJKyhdzxwGGgXHHFz2TszH9NEZfYGCMd3BV8ZSMoe1qRHPNnvl 菜鳥廚師阿杰,〈我覺得你是我的菜你卻把我當盤子〉,「Meme梗圖倉庫」網站(2020.1.16)。網址:memes.tw/wtf/512903 廖瞇,〈把自己挖空:從影子到白童與愚人──與孫得欽談詩〉,Okapi網站(2019.11.25)。網址:okapi.books.com.tw/article/15788 潘柏霖,〈#公告 #關於陳繁齊的公告(貼文首句)〉,Facebook(2016.6.5)。網址:facebook.com/panpoling/posts/pfbid02F4YBNdDx6BrwweghfukR3se9dnHhggsBFgzewwFXyywVddokteRybVERSwjjefFNl 潘班尼,〈01. 自費出版〉,Youtube(2021.11.21)。網址:youtube.com/watch?v=Ma8YT3Kz2Ts 潘班尼,〈02. 文人相輕〉,Youtube(2023.1.29)。網址:youtube.com/watch?v=jiRP1PDC94E 潘班尼,〈03.林榮三散文首獎〉,Youtube(2024.1.29)。網址:youtube.com/watch?v=IC8KjiChGtc 蔣亞妮,〈「你們還看副刊嗎?」:副刊守門人的跨時代通訊〉,「VERSE」網站(2020.10.29)。網址:verse.com.tw/article/do-you-watch-supplement-newspaper-still 蔣亞妮,〈專訪詩人崔舜華:沒有光的地方〉,「女人迷」網站(2018.2.20)。網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5403 鄭捷蔚,〈歷史與漫畫:李衣雲老師專訪〉,「史志」網站(2023.3.10)。網址:historeform.tw/2023/03/10/歷史與漫畫:李衣雲老師專訪/ 蕭歆諺,〈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昔日的票房毒藥竟然在網路爆紅〉,「遠見」網站(2018.6.6)。網址:gvm.com.tw/article/44592 蕭詒徽,〈網路上的人不會懂:唐捐《噢,柯南》╳洪萬達《一袋米要扛幾樓》詩人對談〉,「Openbook」網站(2023.9.26)。網址:openbook.org.tw/article/p-68138?utm_source=Openbook&utm_medium=HsiaoIHui&utm_campaign=TheCrimsonLoveLetter&utm_content=20230927&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0dwv7Fr-yKSJkcC5MIjPQ6VcugtWqMALkrkOhrAn82z14pmi3ndE5R778_aem_ZmFrZWR1bW15MTZieXRlcw 隱匿,〈保衛生存大作戰——我看「衛生紙」現象〉,「報導者」網站(2017.3.11)。網址:twreporter.org/a/bookreivew-off-the-roll-poetry 藍朗,〈厭世論〉,Facebook(2024.3.4)。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amlong2016/posts/pfbid0QaCCCLTot763h3Acoh2u6xqNPPzT81xnXhwRKKdHkb3WpDPpsg1wwPuhrhK6yhd3l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56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援用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與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理論,聚焦台灣千禧世代(出生於1980至1990年代)詩人的美學位置與場域軌跡,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詩場域為視野進行探討。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本研究以三章的篇幅分別關注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當中,三種文化形構所對應的三種美學位置。第二章討論作為主導文化的抒情傳統,針對「研究-創作」雙主軸的學院詩人,以及出身文學系所但未投身學術研究的抒情詩人,勾勒出千禧世代如何運用「台灣抒情傳統」的文化資本建構自身的詩學。第三章討論另類文化在敘事性的寫實想像,探尋詩人如何以各種身分認同的社會角色解構生活、以現代的公民身分進行寫實或非寫實的展演,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對台灣「本土性」或「共同體」的想像有所推進。第四章討論反對文化的網路流行詩學,著重「厭世情感」與「迷因文化」兩種功能取向,探討詩人如何在2010年以降的網路社群平台實踐德塞托的「弱者的藝術」,並且與國外Instapoetry的情況相互比較,整體性地觀察當代台灣由千禧世代詩人主導的「資本主義美學」是如何發展。透過宏觀的討論,本研究期待能以新的分析框架和現存詩史論述進行對話,更即時地回應、論述當代台灣文學場域的種種現象。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employ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Pierre Bourdieu and Michel de Certeau to investigate the poetic culture of the millennials (individuals born betwee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Taiwa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One and concluding Chapter Five, this study comprises three chapters that respectively delve into three distinct aesthetic positions within the poetic culture of Taiwanese millennials, corresponding to various cultural formations. Chapter Two scrutinizes the lyrical tradition of hegemonic culture. It delineates how millennial poets, including those embedded with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others hailing from literary backgrounds yet refraining from scholarly pursuits, harness the cultural capital embedded within the “Taiwanese lyric tradition” to cultivate their poetic sensibilities. Chapter Three delves into the realm of “alternative narrative” and its realistic imaginings. It explores how poets deconstruct everyday life through the lens of various identity affiliations, assuming roles that reflect contemporary societal citizenship, thereby engaging in authentic portrayals. This chapter aims to reimagine “locality” or “community” in Taiwan by examining how poets navig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se constructs through their multifaceted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ociety.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Taiwanese popular poetry as oppositional culture. It accentuates the dual thematic elements of “world-weary structure of feeling” and “meme culture,” probing into how poets, particularly in the post-2010 era of burgeoning online social platforms, embody the ethos of the “art of the weak.” Additionally, it juxtaposes these phenomena with the global Instapoetry trend,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oetry under the stewardship of millennial poets. Through this macroscopic discourse, the study endeavors to rectify prevailing inaccuracies within extant poetic historiography while providing timely insights and analyses of diverse aesthetic phenomena manifesting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ry landscap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11T16:33:47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11T16:33: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應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台灣新詩百年以後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軌跡的釐清:千禧世代詩人的詩場域 2 二、陣地的建立:大眾讀者導向的流行詩 3 第二節、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一、詩場域與文學生態的既有研究 (一)文學生態相關專論 6 (二)千禧世代基礎工程 7 二、現代詩在大眾文學的論述回顧 (一)大眾文學的現代詩論述 12 (二)痛心詩派論的能與不能 1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理論框架 一、研究方法 16 二、理論框架 17 (一)話語與場域 17 (二)弱者的藝術 19 第四節、概念界定與章節安排 一、概念界定 (一)千禧世代 21 (二)詩學生態 24 (三)流行詩 26 二、章節安排 28 第二章 主導文化:抒情傳統的地層推移 30 第一節 台灣現代詩的抒情傳統 一、學院詩人楊牧的當代影響 31 二、抒情作為台灣的文化資本 33 第二節 學院實踐:研究與創作的共生共榮 一、我們追求的同情和智慧 35 二、學術與藝術的詮釋社群 53 (一)研究:以《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與詩》為例 53 (二)詩論:以《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為例 56 第三節 傳統伏流:非研究導向詩人的情思 一、所有眼睛焦點這樣集中 59 二、對抒情兩種的文化行為 74 (一)漣漪作用:集會與結社 77 (二)鍊接作用:經典的閱讀 80 第四節 抒情傳統作為主導文化 83 第三章 另類敘事:現代社會的寫實想像 87 第一節 時代氛圍下的本土詩學 一、現代主義思潮的餘留物 88 二、本土敘事背後的政治權力運作 90 第二節 文化認同:社會身分的建構與解構 一、議題導向的敘事策略 92 二、影響美學的兩種場域機制 (一)主題詩選的文化議題性 119 (二)出版獎補助與縣市作家作品集 122 第三節 空間展演:記憶政治和語言敘事 一、對既定敘事框架的反思 123 二、去中心化的文化實踐 (一)翻譯的引入:文學的旅行和語言的再思考 142 (二)文類的互涉:拓展體裁的新台灣文學傳統 146 第四節 從敘事的記憶到敘事的技藝 148 第四章 游擊戰術:流行詩學的無聲鬥爭 151 第一節 從生成到確立的流行詩 一、當現代詩遇上網路 152 二、全球化的「晚安詩論戰」 154 第二節 厭世情感:關懷傷痛的療癒功能取向 一、作者未死,只是厭世 156 二、厭世情感結構共享的隱喻系統 175 (一)從「頑固隱喻」到「彼此互文」 175 (二)文本襲用作為書寫策略 178 第三節 迷因文化:語言遊戲的娛樂功能取向 一、對主流詩學生態的反動 184 二、華語語境的翻譯文學性 199 (一)迷因作為一種詩意 200 (二)大眾文學的傳播與文學化 205 第四節 文本游獵者的資本主義美學 209 第五章 結論:世代與時代的火花 215 第一節 現代詩創作與研究的再思考 216 第二節 立足台灣:千禧世代的美學位置 217 第三節 放眼世界:詩學的終結或中節? 222 參考文獻 226 附錄:「台灣當代詩人之影響調查」結果表格 247 圖次 圖一 台灣千禧時代詩學生態美學位置之關係 218 表次 表一 討論對象包含台灣千禧世代詩人之學術論文 8 表二 本研究提及之台灣千禧世代詩人文學領域學位分布 76 表三 流行詩人「被典律化詩作」與「流行詩作」差異 174 表四 不同時代/世代的美學位置對應之文化形構 218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 | zh_TW |
dc.title | Trajectories and Places: Poetic Culture of the Millennials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張俐璇 | zh_TW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Li-Hsua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淇瀁;楊佳嫻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i-Yang Lin;Chia-Hsien Y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千禧世代,流行詩,場域,美學位置,詩學實踐,情感結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illennials,Popular Poetry,Field,Aesthetic Position,Poetic Practice,Structure of Feel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24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4279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4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此日期後於網路公開 2026-09-01 | 8.8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