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新聞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8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麗雲(lihyun Lin)
dc.contributor.authorWu-Yuan Kuanen
dc.contributor.author管婺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24:51Z-
dc.date.available2008-10-29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24:51Z-
dc.date.copyright2008-10-29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10-22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部份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
研究》。台北:遠流。(原書為Runyan, W. M., (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編輯委員會(1991)。《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年版》。台北︰
中國新聞學會。
王幼玲(1988年6月8日)。〈評斷結果 大同不接受 勞工機關 奈何不了它〉,
《自立晚報》,第3版。
王幼玲(1989年5月14日)。〈遠化罷工 會員步調整齊 訴諸族群 工運新的
範例〉,《自立晚報》,第4版。
王幼玲(1989年5月16日)。〈警察怎麼可以打人?〉,《自立晚報》,第3版。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敏玲(無日期)。〈關於幸福,我們瞭解的不夠(上)〉。上網日期2008年6月
20日,取自荒野保護協會網頁 http://sowkh.sow.org.tw/e-paper/habitat/h-06071601.html。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發展》。台北:心理。
(原書Gilligan, Carol,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王嵩音(1998),〈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媒體再現〉,《淡江人文社學
學刊》,2:67-95。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
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台大新聞所(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
北:時報。
何明修( 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刊》,
7:33-80。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頁142-143。台北:群學。
何明修(2008)。《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北勞工陣線。
何彩燕(2004)。《社會工作師職涯轉換之研究-以縣市政府具轉任資格之社工師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余亭巧(2003)。《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 ─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
命歷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瑾 (2005)。 〈依靠與和平:論Kittay 愛的勞動〉,《 女學學誌》,19:
157-185。
吳芳如(2001)。《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東熹(2002)。《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秉怡(1992)。《 運動組織與組織運動 : 無住屋運動之資源創造與轉化》。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
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6。
李建昌(1990)。《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祖舜(2004)。《擺盪在政治與專業之間: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與認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李瓊音(2000)。《關懷倫理與公領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慶祥(2006)。《黨國體制下的臺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仁傑(2003)。《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立珩(1999)。《由勞工意識看女工就業至關廠的歷程經驗》。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弘等(2000)。《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林美挪(1989)。《 台灣的綠色災難 : 台灣環保運動啓蒙紀實》。台北:前衛。
林美挪(1990)。《憤怒的野百合》。台北:前衛。
林家德(2004)。《社工員專業承諾之敘事研究---以兒福聯盟出養社工員為例》。文化大學心裡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
灣產業研究》,3:89-148。
邱家宜(1990年8月24日)。〈住宅政策跳票 公信力打折扣〉,《自立晚報》,第
6版。
邱家宜(1990年8月25日a)。〈「重回忠孝東路」 今天很熱鬧〉,《自立晚報》,
第6版。
邱家宜(1990年8月25日b)。〈蝸牛主義 但求一殼棲身〉,《自立晚報》,第6版。
邱家宜(1991年10月3日)。〈警方拆除「核四告別式」棚架 十餘鄉民 警員
受傷〉,《自立晚報》,第4版。
邱家宜(1991年10月4日)。〈反核與流血悲劇不能劃等號〉,《自立晚報》,第4
版。
邱家宜(1991年10月7日)。〈悲劇之後 澳底陷入白色恐怖〉,《自立晚報》,第
4版。
邱家宜(1992年6月9日-15日)。〈大林蒲公害事件調查報告〉,《自立晚報》,第
4版。
姜苑文(2004)。《電視新聞記者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信民(2006)。《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施致平(1991)。《記者專業意理與新聞製作流程對體育新聞報導之影響 》。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雲(199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
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5 :133-194。
范雲編(1993)。《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
夏林清、鄭村棋(1992)。〈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
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66。
師瓊璐(199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宋文里編(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徐明(2003)。《關懷倫理作為現代公民道德基礎之研究---深入多元領域民間團
體志工的服務人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明(2004)。《 從女志工服務經驗探究「關懷倫理」之公民道德價值》,《公
民訓育學報》,15:113-147。
翁秀琪(1991)。《 傳播內容與社會價值變遷 : 以報紙對勞工運動的報導為
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翁秀琪(1997)。《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 : 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
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翁秀琪(200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秀蓉(1999)。《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
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建豐(1996)。〈「新聞自主的挑戰與回應」訪談〉,《新聞學研究》,52:109–118。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添貴(1989年5月16日)。〈遠紡勞資衝突再度流血〉,《自立晚報》,第1版。
張復欽(2002)。《電視攝影記者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張舒斐 (1997)。《電視新聞記者專業價值觀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碧華(1992)。《結構�個人:影響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及其對新聞產業工會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中國時報」、「自立報系」為例》。輔仁大學傳播究所碩士論文。
張賜祿(2005)。《報社編輯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中國時報系個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傳陽(1991)。《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一個議題傳散模式的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 韋伯文化國際。( 原
書為McQuail, D. (1983).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
陳國祥、祝萍(1987)。《臺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陳淳毅(2003)。《衛星電視新聞頻道社會記者專業性與守門行為之研究》。銘
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体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雅琳(1993)。《報社記者與編輯角色期望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論
文。
陳順孝、譚士屏(1999)。〈威權時代的筆桿子:新聞記者在政治高壓下的報導
策略〉。台北:「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結案論文發表會宣讀論文。
陳震(2003)。《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
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櫻慧(2002)。《台灣旅遊雜誌採訪編輯之職業角色-以公開販售的旅遊雜誌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婷(2003)。《國會記者新聞專業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琳淞(1993年的7月14日-7月29日)。〈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系列報導,《自
立晚報》,第4版。
彭慧蕙(1998)。《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以「反雛妓」社會運動為例》。
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曾春榮(2003)。《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
台北:洪葉。
童靜蓉(2006)。〈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話語〉,《傳播與社會學刊》,1:91-119。
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2002)。 《行動者的歸來》。台北:麥田。(原書
Touraine, Alain., (1984). Le retour de l'acteur. France: Fayard.)
黃怡菁(2002)。《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之研究---關懷倫理學觀點》。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
心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琪(2003)。《都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化---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分析》。世
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一哲(製作人),吳企慧、楊一哲(導演)(2003a)。青春、土地、歌【影片】。
(公共電視,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
楊一哲、宋穎鶯(製作人),陳蘊馥、宋紘 (導演)(2003b)。以民主愛國之
名【影片】。(公共電視,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
楊一哲 (製作人),楊一哲(導演)(2003c)。象牙塔與自由鐘【影片】。(公
共電視,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
楊一哲 (製作人),楊一哲(導演)(2003d)。民主、政治、野百合【影片】。
(公共電視,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
楊志弘(1991)。《臺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楊渡(1994)。〈社會運動與新聞倫理〉,《台大新聞論壇》,1:53-63。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楊憲宏(1986)。《 走過傷心地: 一個記者的公害現場觀察筆記 》。台北:圓神。
楊麗雪(2004)。《民營報社編採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初探─以中國時報為例的探討》。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廖郁毓(2002)。《台灣報業的生產科技、勞動過程與性別分工:以聯合報家父
長的生產體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同鑫(2001)。〈窺、潰、餽︰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12︰107–131。
臺美光(2002)。《女性自我與中年的對話:兩位女性的生命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桂(2002)。《偕萬來生命史與Kavalan文化復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郁欣、林佳誼、蔡貝侖譯(2008)。《探究新聞倫理》。台北:韋伯。(原書 Sanders, Karen.(2003). Ethics & Journalism . London: Sage. )
鄭玉清(1999)。《報社新聞記者專業性與新聞教育關聯性之研究》。文化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2003) 。〈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
社會學》,5:195-250。
蕭新煌(1994)。〈台灣地方環保抗爭運動的性格與轉變:1980-1991〉,《環境保
護與產業政策》,頁550-573。台北:前衛。
蕭新煌、黃世明、翁仕杰(1995)。〈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沉浮與轉型〉,《百年
來的台灣》,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頁110-149。台北:前衛出版社。
蕭蘋(1988)。《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寰(2007)。〈此處不留爺沒有留爺處──1977至1989間遠化工會的成立、
抗爭及其自主想像〉,《史苑》第67期。台北縣:輔仁大學歷史學會文書組,2007年7月出版。
簡成熙(2005)。 《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台北:高等
教育文化。
戴華 (2001)。《姬莉根的關懷倫理與康德的道德觀點》,「台灣哲學學會 2001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薛化元、楊秀菁(2003)。《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
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鍾維達、王淑芬、李建昌編(1993)。《台灣工運經驗》。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顏加松(2005)。《數位時代新聞人員工作滿足感:科技使用、組織溝通與工作壓力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2)。《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我的性別意識
成長歷程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警方拆除「核四告別式」棚架 十餘鄉民、警員受傷〉(1991年10月3日)。
《自立晚報》,第6版。
〈暴民駕車衝撞 員警一死17傷〉(1991年10月4日)。《中國時報》,第1版。 
〈反核暴徒在貢寮駕車衝撞執勤警察 保警一殉職 二十二人負傷〉(1991年
10月4日)。《中央日報》,第1版。
〈鹽寮反核集會 駕車撞死警察〉(1991年10月3日)。《聯合晚報》,第1版。
〈反核暴徒 開車衝撞 丟汽油彈 保警一死十八傷〉(1991年10月4日)。《聯
合報》,第1版。
英文部份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Lo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Deuze, Mark. (2005). What i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of
journalists reconsidered. Journalism , 6(4), 442-464. London: Sage.
Fredrickson, R. H. and Macy, F. U. and Vickers, D. (1978). Barriers to adult career change .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5(3), 166-169.
Gill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Golan, N. (1981). Passing through trans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Goodson, I. F. (1992). Studying teachers’live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I. F. Goodson (Eds.), Studying Teachers’Lives. London︰Routledge.
Goodson, I. and Sikes, P. (2001). 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tch, J. A. and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questions, issues, and exemplary works. In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eddesheimer, J. (1976). Multiple motivations for mid-career change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5(3), 109-111.
Hostetler, A. J. and Sweet, S. and Moen, Phyllis. (2007). Gendered Career Paths: A life perspective on returning to school. Sex Roles, 56, 85-103.
Kanchier, C. and Unruh, W. (1988). The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 127-137.
Kemp, J. (1994). Career paths revisited︰The experience of graduates in nursing who no longer work full-tim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 377-381.
Leibowitz, B and Schlossberg, N. K. (1982). Critical career transitions : A model for designing career service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6(2), 13-19.
Noddings, N. (1991). Stories in dialogue: Caring and international reasoning. In C.
Witherell & N. Noddings (Eds.), Stories lives tell: 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 Kohli (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Richardson , P. W. and Watt, H. M. G. (2005). I’ve decided to become a teacher: Influences on career chang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475- 489.
Teixeira, M. A. P. and Gomes, W. B. (2000). Autonomous career change among professionals : An empirical phenomenological study.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31(1), 78-96.
Weaver, D. H., & Wilhoit, G. C. (1986).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A portrait of U.S. news people and their work.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85-
dc.description.abstract國內對於記者專業意理(professionalism)的研究,大多直接移植西方對於記者專業意理研究的三種分類,缺乏對於台灣社會歷史背景的整合,以致於台灣記者專業意理內涵只能被填鴨式的填入西方記者專業意理的分類圖像中。有鑑於此,本研究選擇特定歷史階段與特定記者群---台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一九八○年代《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之記者,做為主要研究時期與對象。本研究採取生命史(Life history)研究途徑,企圖從當時的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為背景出發,結合記者個人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與實踐,以檢討過去西方專業意理分類合理與時宜性,重新探討與反思台灣記者專業意理之內涵,整理出屬於「台灣經驗」的記者專業意理圖像。
本研究提出兩層主要研究問題核心:第一、在理念與選擇上,《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的記者抱持何種新聞專業意理進入職場?這種專業意理如何形成?為何會選擇進入《自立晚報》?為何(選擇)主跑社會運動線?第二、在記者的專業實踐上,《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的記者,在八○年代採訪社運╱弱勢議題的經驗如何影響社運記者的當下的新聞專業實踐?如何拿捏與社運╱弱勢團體間的關係?
本研究使用生命史研究途徑之意義,在於具象化這群「小記者」的形象過程中,能同時關照記者的主體能動性(subjective activity),以及歷史的、環境的可能限制;深入「理解」記者個人在社會情境、媒體場域、個人因素下,其個人特質與所抱持的新聞專業意理,如何影響記者在採訪現場時、報導時、生命實踐上的各種選擇,甚至影響到如何拿捏與社運╱弱勢團體(消息來源)間的關係;藉以開闢傳播研究領域中,研究傳播者的新途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domestic researches about professionalism of reporter generality are transplanted from the three categorization of research about professionalism of reporter in west. By lack of the integration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aiwan social history, result in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of Taiwan reporters can only be cramming with the category image of professionalism of reporters in western. To ground on it, this research select the particular history period and reporters--- the reporter of Independent Post which major in social movement in the 1980’s Taiwan with flourishing growth of social movement as the mainly study subject and period. This research take the way of Life History attempt to start against the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aiwan to combine with the reporter’s individual life course and practice, so as to review the rationality and seasonable of past western professionalism’s categorization, and re-treat and ponder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of Taiwan reporters. To arrange the images of professionalism of reporters belong to Taiwan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brings up two layers of major study cores. The first: On the option and ideal. The reporter of Independent Post which major in social movement take what kind of professionalism to involve the career ? And how does the professionalism arise? Why they will choose work in Independent Post ? Why they will choose to major in the social movement? The secon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field of reporters. How the reporters of Independent Post which major in social movement to influence the practice of field of reporters major in the social movement nowadays by their experience of interview about subject of social movement and minority?And how do the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movement and minority?
The meanings of take of way of Life History in this research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ion those minor reporters can look after the subjective activity of reporter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tory and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in depth what to influence those reporters who under the society, press, individual causes, the character and professionalism of himself entertain all the kinds of options about interview in live, reports, and practice of life of reporters. Even affec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roups of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minority. So as to opening up a new way to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mass media.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24: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342010-1.pdf: 3233018 bytes, checksum: 54af9db59fa0653984dba9baaa874ca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3
第一節 記者專業意理相關研究…………………………………………13
第二節 另一種觀看記者專業意理的方法:從關懷倫理概念出發……20
一、「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之爭………………………… 23
二、另一種觀看記者專業意理之研究視角:從「關懷倫理」概念
出發……………………………………………………………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生命史研究途徑之定義與意義……………………………… 30
一、生命史研究之定義與特質…………………………………… 30
二、生命史研究之重要性………………………………………… 31
三、生命史研究之限制…………………………………………… 3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範圍界定…………………………………………… 36
訪談大綱設計…………………………………………………………… 38
第四章 研究詮釋- - -記者的生命圖像………………………… 40
第一節 林美挪的生命圖像……………………………………………… 40
第二節 王幼玲的生命圖像……………………………………………… 63
第三節 李瓊月的生命圖像……………………………………………… 94
第四節 彭琳淞的生命圖像…………………………………………… 118
第五節 邱家宜的生命圖像…………………………………………… 140
第六節 綜合分析……………………………………………………… 164
一、記者生命圖像整理…………………………………………… 165
二、影響記者生命圖像形構之外部因素………………………… 172
第五章 結論……………………………………………………… 178
參考文獻……………………………………………………………………… 190
附錄一:訪談題綱…………………………………………………………… 201
附錄二:訪談時間地點……………………………………………………… 216
附錄三:受訪者大事記……………………………………………………… 21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zh_TW
dc.title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journalism: Reporters of Social Movement in Independent Post in 1980’s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錦華(Chinhwa Chang),陳雪雲(Sheue-Yun Chen)
dc.subject.keyword社會運動,生命史,生命歷程,專業意理,自立晚報&#63613,關懷倫理,zh_TW
dc.subject.keywordSocial movement,Life History,Life Course,Professionalism,Independent Post,Care Ethic,en
dc.relation.page24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8-10-2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新聞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新聞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3.1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