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27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顏佑紘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Yu-Hung Y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鄭亦辛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I-Hsin Che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15T16:35:2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15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05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Dieter Medicus(著),杜景林、盧諶(譯)(2007),《德國債法分論》,法律出版社。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2022),《法學方法論》,2版,五南。 王千維(2020),《繼續性債之關係之基本理論》,新學林。 王文宇(2016),《公司法論》,5版,頁409-411,元照。 王澤鑑(2022),《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增訂新版,自刊。 史尚寬(1977),《債法各論》,五版,史吳仲芳、史光華。 何孝元(1977),《民法債編總論》,重印初版。 吳志正(2015),《債各逐條釋義》,2版,元照。 林誠二(2015),《債編各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中)》,3版,元照。 法務部(1983),《法務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第1010次至第1077次會議討論草案》,法務部。 邱聰智(2002),《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 --------(2014),《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華泰。 唐偉玲、于海涌(譯)(2019),《瑞士債法典》,元照。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編)(2016),《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版,元照。 陳自強(2011),《整合中之契約法》,元照。 --------(2016),《違約責任與契約解消》,元照。 陳錦芳、陳高星、劉時宇、林哲安、邱煌傑(2022),《由法院判決看透政府採購契約-財物勞務篇》,元照。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2021),《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 曾隆興(1988),《現代非典型契約論》,修訂3版,自刊。 黃茂榮(2003),《債法各論(第一冊)》,植根。 --------(2021),《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增訂3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楊芳賢(2017),《民法債編總論(下)》,2版,三民。 劉春堂(2011),《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自刊。 --------(2014),《民法債編各論(中)》,自刊。 劉連煜(2018),《現代公司法》,增訂13版,頁494-496,新學林。 鄭玉波(1970),《民法債編各論(上)》,自刊。 --------(1995),《民法債編各論(下)》,16版,三民。 鄭冠宇(2021),《民法債編總論》,4版,新學林。 謝哲勝,李金松(2014),《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兼論政府採購法》,3版,翰蘆。 (二) 書之篇章 王文宇(2003),〈論契約法預設規定的功能──以衍生損害的賠償規定為例〉,《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二)》,頁87-120。 向明恩(2020),〈論任意性契約法規範之作用與變動〉,民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法理論與實務的新開展-陳志雄律師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8-63,新學林。 林誠二(1997),〈論委任契約〉,王玉成等,《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楊建華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90-325,元照。 --------(2000),〈論旅遊契約之法律關係〉,王千維等,《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一)》,頁381-411,元照。 邵慶平(2008),〈組織與契約之間:以董事與公司之關係為例的觀察〉,氏著,《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頁46-56,翰蘆。 詹森林(2003),〈不完全給付──最高法院決議與判決之發展〉,《民事法理與判決硏究(二)》,頁127-182,元照 (三) 期刊論文 王千維(1998),〈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頁201-230。 --------(2021),〈不定期繼續性供給契約之任意終止──評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38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教室》,第225卷,頁69-80。 王服清、鄭福涼(2023),〈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補償問題之辨證(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64期,頁7-27。 王澤鑑(1990),〈定作人終止契約時承攬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報酬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最高法院三則判之檢討〉,《法學叢刊》,第35卷第1期,頁1-8。 --------(2005),〈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頁201-212。 向明恩(2012),〈繼續性供給契約與終止權之發生/最高院100台上675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05期,頁234-238。 --------(2021),〈物使用利益喪失之賠償於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402號民事判決之肯認──以德國司法實務之發展為指引〉,《月旦法學雜誌》,第311期,頁45-70。 --------(2022),〈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和工作損失間之關係-以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9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2號為思考〉,《月旦實務選評》,第2卷第4期,頁99-108。 --------(2022),〈論加盟契約之性質與終止〉,《全國律師》,第26卷第10期,頁34-51頁。 余文恭(2006),〈論工程契約之性質及其義務群〉,《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頁19-32。 吳啟賓(2000),〈淺論新民法關於旅遊之規定〉,《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頁366-373。 --------(2008),〈由華航飛機起火事件論旅遊契約旅遊營業人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頁47-58。 吳從周(2021),〈客觀訴之合併中-訴訟標的專屬管轄之管轄權決定〉,《月旦裁判時報》,第105期,頁41-51。 林廷瑞(1979),〈論建設承攬契約之解除與終止〉,《法令月刊》,第30卷第10期,頁11-15、17。 邱慧洳(2016),〈論契約解除與歸責事由──以定作人不為協力行為為例──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83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304期,頁1-14。 姚志明(2004),〈論拒絕給付〉,《月旦法學叢刊》,第43卷第3期,頁52-65。 孫森焱(1998),〈旅遊契約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11卷第1期,頁1-54。 徐婉寧(2017),〈論違法解僱下僱用人之受領遲延責任與危險負擔法理之交錯:以解析我國實務見解及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第1期,頁87-133。 張南薰(2014),〈工程完工、驗收與報酬請求權關係之研究〉,《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1期,頁77-125。 郭冠甫(2018),〈美國契約法中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之探討:以信賴利益為中心〉,《靜宜法學》,第7期,頁267-294。 郭麗珍(1997),〈非典型契約之現況與發展─旅遊契約〉,《月旦法學雜誌》,第27期,頁39-46。 陳永綺、周賢章、李詩應(2020),〈法律觀點探討基層診所青少年就醫問題〉,《臺灣醫界》,第63卷第6期,頁34-41。 陳忠五(2001),〈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0卷4期,頁111-214。 陳洸岳(2012),〈終止高爾夫球俱樂部會員權案──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一九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13期,頁36-42。 陳添輝(2011),〈給付拒絕-兼論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921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2卷第1期,頁35-54。 陳瑋佑(2018),〈適時審判請求權於民事程序上之侵害與救濟--試論民事法院遲延審判之國家賠償責任〉,《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2期,頁143-202。 陳聰富(2006),〈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頁47-110。 --------(2021),〈解約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457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實務選評》,第1卷第3期,頁81-90。 黃松茂(2017),〈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之體系-給付不能概念之重生與再造〉,《政大法學評論》,第151期,頁1-90。 黃茂榮(2009),〈概論損害賠償之債(二)〉,《植根雜誌》,第25卷第4期,頁136-150。 黃健彰(2024),〈土地法第68條登記損害賠償的賠償範圍〉,《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82期,頁71-142。 黃琪(2019),〈契約解除後損害賠償範圍之再考察〉,《軍法專刊》,第65期第2卷,頁138-171。 楊宏暉(2016),〈加盟契約內容控制之理論與實務〉,《政大法學評論》,第147期,頁1-81。 楊佳元(2008),〈委任契約不生效力或終止時之相關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頁94-110。 楊與齡(1977),〈論承攬契約定作人之義務〉,《法學叢刊》,第22卷第1期,頁5-7。 葉啟洲(2018),〈臺灣民法上之情事變更原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2期,頁50-71。 葉婉如(2019),〈工程承攬契約之終止〉,《成大法學》,第38期,頁103-181。 葉新民(2014),〈信賴損害之賠償可作為債務不履行的法律效果?--由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四年度智上字第五號民事判決談起〉,《月旦裁判時報》,頁16-27。 游進發(2020),〈延遲損害賠償請求權之結構〉,《輔仁法學》,第60期,頁289-364。 劉春堂(2000),〈論旅遊契約〉,《輔仁法學》,第19期,頁125-165。 歐陽勝嘉(2022),〈預售屋契約之履約擔保機制-我國及德國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學叢刊》,第67卷第3期,頁95-151。 蔡晶瑩(2016),〈受領遲延〉,《月旦法學教室》,第162期,頁12-14。 謝哲勝(2014),〈外勞委任招募契約之法律性質與任意終止後的損害賠償〉,《月旦法學雜誌》,第234期,頁162-175。 顏佑紘(2019),〈2018年民事法發展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特刊期,頁1585-1622。 (四) 學位論文 江文萱(2016),《論繼續性消費關係中消費者之任意終止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智強(2009),《論繼續性契約及其權益之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祖晞(2015),《論定作人之協力義務》,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盛鈺(1988),《繼續性債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程(2015),《民事無償行為法的體系構造-從法與社會互動角度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琪(2019),《契約解除後損害賠償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詹昕羽(2023),《論民法第216條損害賠償之範圍—以所失利益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雅清(2002),《律師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五) 網路文獻: 王千維(2016),〈繼續性債之關係〉,《國科會計畫》,載於:https://ah.nccu.edu.tw/item?item_id=126328。 黃程貫(2005),〈我國勞動法終止保護制度重新建構之研究〉,《國科會計畫》,載於:http://newdoc.nccu.edu.tw/teasyllabus/601014651163/%E5%9C%8B%E7%A7%91%E6%9C%83%E7%B5%82%E6%AD%A2%E7%A0%94%E7%A9%B6%E5%A0%B1%E5%91%8A.DOC。 廖政雄(2013),〈論不動產專任委託銷售契約委託人之任意終止〉,《地政學訊》,第41期,載於:https://landeconomics.nccu.edu.tw/PageDownload?fid=4536。 二、德文部分 (一) 書籍 von Büren, B. (1972). Schweizerisches Obligationenrecht Besonderer Teil: Art. 184-551(Bd. 2). Schulthess. Eichinger, K. (1984). Der Rücktritt des Reisenden vom Reisevertrag vor Reisebeginn: § 651i BGB Duncker & Humblot. Fikentscher, W./Heinemann, A. (2017).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und Besonderer Teil (11. Aufl.). de Gruyter. Fischer, C. (2015). Die fristlose Kündigung bei Vertrauensstellung: § 627 BGB (Theorie und Praxis des Arbeitsrechts, Bd. 3). Nomos. Honsell, H. (2006). Schweizerisches Obligationenrecht Besonderer Teil (8. Aufl.). Stämpfli. Locher, H./ Locher, U. (2005). Das private Baurecht (7. Aufl.). C.H. Beck. Oetker, H. (1994). Das Dauerschuldverhältnis und seine Beendigung: Bestandsaufnahme und kritische Würdigung einer tradierten Figur der Schuldrechtsdogmatik. (1. Aufl. Jus privatum, Bd. 9). MOHR Siebeck. Oetker, H./Maultzsch, F. (2013). Vertragliche Schuldverhältnisse (4. Aufl.). Springer Berlin. Preis, U./Temming, F. (2020). Arbeitsrecht – Individualarbeitsrecht (6. Aufl.). Ottoschmid. (二) 註釋書 Bühler, T. (Hrsg.) (1998). Kommentar zum Schweizerischen Zivilgesetzbuch, Obligationenrecht, Kommentar zur 1.und 2. Abteilung (Art.1-529OR): Der Werkvertrag, Art. 363-379 OR. (Band/Nr. V/2d). Schulthess Polygraphischer. Hau, W./Poseck, R. (Hrsg.) (2023). BeckOK BGB. (67. Edition) C. H. Beck. Hausheer, H. (Hrsg.) (1992). Schweizerisches Zivilgesetzbuch, Das Obligationenrecht, Die einzelnen Vertragsverhältnisse: Der einfache Auftrag, Art.394-406OR. (Band/Nr. VI/2/4). Stämpfli. Herberger M./Martinek M./Rüßmann H./Weth S./Würdinger M., (Hrsg.) (2016). juris PraxisKommentar BGB Band 2 – Schuldrecht (7. Aufl., Bd. 2). Juris. -------- (2020). juris PraxisKommentar BGB Band 2 – Schuldrecht (9. Aufl., Bd. 2). Juris. Jauernig, O. (Hrsg.) (2023). Jauerni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mit Allgemeinem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19. Aufl.). C. H. Beck. Kostkiewicz, J. K./Wolf, S./Amstutz, M./Fankhauser, R. (Hrsg.) (2023) Orell Füssli Kommentar: Kommentar zum Schweizerischen Obligationenrecht (4. überarbeitete Aufl.). Orell Füssli. Lüchinger, C. W./Oser, D. (Hrsg.) (2020). Basler Kommentar Obligationenrecht I Art. 1-529 OR (7. Aufl.). Helbing Lichtenhahn. Säcker, F. J./Rixecker, R./Oetker, H./Limperg, B. (Hrsg.) (2022).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241-310 BGB (9. Aufl., Bd. 2). C. H. Beck. -------- (2022).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311-432 BGB (9. Aufl., Bd. 3). C. H. Beck. -------- (2023).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535-630h BGB, BetrKV, HeizkostenV, WärmeLV, EFZG, TzBfG, KSchG, MiLoG (9. Aufl., Bd. 5). C. H. Beck. -------- (2023).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 631-704 BGB (9. Aufl., Bd. 6). C. H. Beck. von Staudinger, J. (Hrsg.) (2017).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662-675b (Neubearbeitung). Walter de Gruyter. -------(2019).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631-650v (Neubearbeitung). Walter de Gruyter. (三) 書之篇章 Gauch, P. (1990). Der Rücktritt des Bestellers vom Werkvertrag- Gedanken zu Art. 377 des Schweizerischen Obligationenrechts. In P. Löffelmann/H. Korbion/H. Locher (Hrsg.), Festschrift für Horst Locher zum 65. Geburtstag (S. 35-51). Werner. (四) 期刊論文: Buff, F./von der Crone, H. C. (2014) Zwingende Natur von Art. 404 OR, 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 und Finanzmarktrecht, 332-343. Gauch, P. (1992) Art. 404 OR - Sein Inhalt, seine Rechtfertigung und die Frage seines zwingenden Charakters: Urteilsanmerkung zu BGE 115 II 464 ff., recht, 7-22. Herold, M./Schwabach, J. N. (2003) Anpassung und Beendigung von Dauerschuldverhältnissen,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2525-2531. Kluth, P./Freigang, J. (2006) Wirtschaftliches Risiko und Äquivalenzstörung - Zum Wegfall der Geschäftsgrundlage bei langfristigen Gewerberaummietverträgen, Neue Zeitschrift für Miet- und Wohnungsrecht, 41- 47. Mondini, A./Liatowitsch, M. (2009) Jederzeitige Kündbarkeit von Aufträgen schadet dem Dienstleistungsstandort Schweiz Zeit für eine Praxisänderung zu Art. 404 OR, Aktuelle Juristische Praxis, 294-300. Rusch, A. F./Maissen, E. (2017). Fällt das zwingende Kündigungsrecht beim Auftrag?. Aktuelle Juristische Praxis, 26-33. van Venrooy, G. J. (1981). Unwirksamkeit der unzeitigen Kündigung in den gesetzlich geregelten Fällen. Juristen Zeitung, 53-58. (五) 網路文獻: Erläuternder Bericht (2016). Änderung des Obligationenrechts (Auftragsrecht). In: https://www.newsd.admin.ch/newsd/message/attachments/80023. In: https://www.haufe.de/recht/deutsches-anwalt-office-premium/pruettingwegenweinreich-bgb-671-bgb-widerruf-kuendigung_idesk_PI17574_HI15886071.html. Krauskopf, F. (2007). Die Kündigung von Bauverträgen und die Folgen, In: https://commonweb.unifr.ch/_Law/LawDean/Gestens/BaurechtArchives/3_Scans/2007_d/F_Krauskopf.pdf. Obergericht des Kantons Zürich I. Zivilkammer. (2015). In: https://www.gerichte-zh.ch/fileadmin/user_upload/entscheide/oeffentlich/NE140009-O7.pdf. Prütting, H./Wegen, G./Weinreich, G. (ohne Datum). § 671 BGB – Widerruf; Kündigung Thurgau Travel GmbH (ohne Datum). allgemeine Reisebedingungen (ARB) der Thurgau Travel GMBH. In: https://leserreisen.berliner-zeitung.de/de/upload/AllgemeineReisebedinungen_ThurgauTravelGmbH_Flussreisen__1_.pdf. 三、英文部分 (一)書籍: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on EC Private Law (Acquis Group). (2009). Principles, 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網路文獻: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 (n.d.). Principles, 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 https://www.ccbe.eu/fileadmin/speciality_distribution/public/documents/EUROPEAN_PRIVATE_LAW/EN_EPL_20100107_Principles__definitions_and_model_rules_of_European_private_law_-_Draft_Common_Frame_of_Reference__DCFR_.pdf.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27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依照現行民法之規定,尤其在提供勞務性質之繼續性契約中,部分契約當事人享有任意終止權,惟其合法權利之行使卻同時引發損害賠償責任。此一損害賠償責任之來源,即係為了保障他方對於契約存續之合理信賴。由此可見,終止權人之契約自決權與被終止人對於契約應嚴守之信賴,二者價值間將產生一定程度之衝突,於解釋論上應如何取得平衡,正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綜覽終止權之類型,並從任意終止之有效性要件出發,立法者不論係為了當事人一方之利益,或基於契約之特性而賦予當事人任意終止權,此種權利之行使仍不宜過於恣意,故有輔以損害賠償責任作為衡平之措施。惟我國目前實務對於損害賠償責任相關之問題尚欠缺論理之一致性,而此法律適用上之歧見可能進而導致同一事實於不同審級間發生裁判歧異,損及當事人對於法院之信賴。經由我國民法第511條、第514條之9及第549條之探討,並結合比較法研究,本文試圖從損害賠償之各個面向加以檢討,並特別著重在損害賠償之性質、範圍以及關於責任限制之解釋可能性,提出具體解釋途徑與建議,期望能夠為實務操作提供參考,並促進我國損害賠償法領域之發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ccording to Taiwan's Civil Code,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inuing contracts involving labor services, certain parties possess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at will. However, exercising this right can result in liabilities for damages, as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the other party's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contract's continuation.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balancing the value of the terminator's contractual self-determination with the terminated party's reliance on the contract.
This study categorizes various types of termination rights and examin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valid termination for convenience. Legislators grant such termination rights either for the benefit of one party or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tract, implying that the exercise of these rights should not be excessively discretionary. To address this, compensating for damages is proposed as a balancing measure. The current practice in Taiwan lacks consistency in theories regarding liability for damages due to termination at will, resulting in divergent legal applications. This inconsistency has led to different judicial outcomes for the same facts at different judicial levels, which may undermine the parties' trust in the judiciary. By analyzing Articles 511, 514-9, and 549 of Taiwan's Civil Code and incorporating comparative law studies, this paper reviews various aspects of damages, focusing on their nature, scope, and the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of liability limitations. It proposes specific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i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damages law.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5T16:35:28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5T16:35: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簡目 V 詳目 VII 圖表目次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終止權之類型 10 第一節 終止權之區分標準 10 第一項 以終止「是否須經預告」區分 10 第二項 以終止「是否基於重大事由」區分 12 第二節 終止權之分類結果 15 第一項 因故、須經預告之類型 15 第二項 因故、不須預告之類型 16 第一款 重要義務違反所生之終止權 17 第二款 預測風險所生之終止權 21 第一目 當事人死亡 22 第二目 責任變更 24 第三款 其他重大事由所生之終止權 25 第三項 無故、須經預告之類型 31 第一款 不定期契約中終止之規定 33 第二款 定期契約中終止之約定 40 第四項 無故、不須預告之類型 41 第一款 限於不定期契約之任意終止權 42 第二款 定期與不定期契約均享有之任意終止權 45 第三章 任意終止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 53 第一節 承攬契約 54 第一項 德國民法之規定 54 第一款 相當於損害賠償之報酬請求權依據 54 第二款 相當於損害賠償之報酬請求權要件 57 第一目 定作人有效終止承攬契約 58 一、 終止之標的 58 二、 終止之時點 60 三、 終止之意思表示 63 第二目 承攬工作完成之部分無瑕疵 64 第三目 受領已完成之承攬工作? 65 第四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67 第二項 瑞士債務法之規定 68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68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69 第一目 終止之標的 70 第二目 終止之時點 71 第三目 終止之意思表示 72 第三項 我國民法之規定 73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73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74 第一目 定作人有效終止承攬契約 75 一、 終止之時點 75 二、 終止之意思表示 76 第二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81 第二節 旅遊契約 82 第一項 德國民法之規定 82 第一款 相當於損害賠償之報酬請求權依據 82 第二款 相當於損害賠償之報酬請求權要件 85 第一目 旅客有效終止解除契約 86 一、 解除之時點 86 二、 解除之意思表示 91 第二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93 第二項 我國民法之規定 96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96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98 第一目 旅客有效終止旅遊契約 98 一、 終止之時點 98 二、 終止之意思表示 100 第二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100 第三節 委任契約 102 第一項 德國民法之規定 102 第一款 委任契約 102 第一目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102 第二目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105 一、 受任人有效終止委任契約 106 二、 於不適當時期終止 108 三、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109 第二款 事務處理契約 111 第二項 瑞士債務法之規定 115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115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117 第一目 當事人有效終止委任契約 118 第二目 於不適當時期撤回或終止 118 一、 受任人不適時終止 120 二、 委任人不適時撤回 121 第三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123 一、 委任人撤回之非任意事由 125 二、 受任人終止之非任意事由 126 第三項 我國民法之規定 128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128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130 第一目 當事人有效終止委任契約 130 第二目 於不利於他方時期終止 131 第三目 終止契約不具非可歸責事由 134 第四節 僱傭契約 138 第一項 德國民法之規定 139 第一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139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143 第一目 義務人有效終止僱傭契約 144 一、 終止權之發生 144 (一) 非勞動關係 144 (二) 非屬固定薪資之繼續性僱傭關係 145 (三) 基於特別信賴而委託之較高勞務 149 二、 終止之方式:意思表示 153 第二目 於不適當時期終止 153 第三目 不具非任意解消之事由 156 第二項 我國民法之相應解釋 157 第四章 任意終止之損害賠償性質 161 第一節 損害賠償性質之概述 161 第一項 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 162 第二項 終止契約與損害賠償間之關係 165 第一款 終止後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依據 165 第二款 排除任意終止權將影響賠償性質? 170 第一目 任意終止規定之強制性質? 171 第二目 誤為有效終止可能發生之損害賠償責任 177 第二節 個別契約中之損害認定 184 第一項 承攬契約與旅遊契約 185 第一款 承攬契約 185 第一目 約定報酬請求之性質 185 第二目 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性質 192 一、 瑞士債務法之解釋 192 二、 我國民法之解釋 197 第二款 旅遊契約 204 第一目 德國民法之解釋 204 第二目 我國民法之解釋 209 一、 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性質 210 二、 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性質 210 第三款 本文見解 213 第二項 委任契約 217 第一款 德國民法之解釋 218 第一目 事務處理契約中履行利益之保障 218 第二目 委任契約之損害賠償性質 220 一、 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221 二、 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 222 第三目 僱傭契約中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223 第二款 瑞士債務法與我國民法之解釋 225 第一目 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226 第二目 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 230 第三款 本文見解 233 第三項 小結 239 第五章 任意終止之損害賠償範圍 244 第一節 責任範圍之限制 244 第一項 因任意終止契約導致之損害 246 第二項 因不利於他方時期終止所導致之損害 247 第二節 任意終止契約之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 251 第一項 所失利益 252 第一款 賠償範圍是否排除所失利益? 253 第二款 勞務義務人方面 255 第一目 約定報酬請求之喪失 255 一、 已提供勞務部分之報酬 256 二、 未提供勞務部分之報酬 258 第二目 純因契約實際履行而喪失之機會 262 第三款 勞務權利人方面 263 第二項 所受損害 264 第一款 勞務義務人方面 264 第一目 因終止契約產生的費用 264 第二目 為提出給付所支出的成本 266 第二款 勞務權利人方面 270 第三節 賠償範圍之限制 271 第一項 損益相抵 271 第二項 與有過失 275 第三項 賠償範圍之約定? 278 第六章 結論 283 參考文獻 288 附錄 303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任意終止契約所致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Damages Arising from Termination at Will in Contrac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從周;向明恩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ung-Jau Wu;Ming-En Hsi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終止權,任意終止,損害賠償之範圍,履行利益損害賠償,信賴利益損害賠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ermination right,terminate at will,coverage of damages,expectation interest,reliance interest, | en |
dc.relation.page | 30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2948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08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4.5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