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92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培珊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Pei-Shan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丞右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Wu-Cheng You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09T16:29: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09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29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部分:
丁振豐(2000)。〈性別角色〉。《教育大辭書》,引自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803。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台北:五南。 王勇智、鄧明宇(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呂玉瑕(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臺灣社會學刊》,48,51-94。DOI: 10.6786/TJS.201112.0056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DOI: 10.6254/1996.6.260 李宗燁(1995)。惦記的世界:回憶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48q43。 李冠勳(2016)。以街舞體現酷兒主體的自我敘說探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ru2b3。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3。 吳芝儀 (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原作者:Lieblich, A.,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嘉義縣:濤⽯。(原著出版年:1998)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研究「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周志建(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台北,方智出版社。 卓芸萱(2022)。〈性別跨不跨?跨性別學生於友善校園成長的可能〉。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6 期,19-25。 林韶怡、蔡敦浩、楊明磊、許育光(2013)。〈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台灣期刊,57,《台灣應用心理社會》。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20。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紀孟均(2008)。《霓虹流光下的性別逾越/愉悅-〈艷光四射歌舞團〉中的跨性別扮裝美學與性別政治言說之探究。議藝份子》,(10),139-155。 陳佳君(2021)。論「跨性別」群體之就業歧視-以「平等權」與「性別工作平等法」為討論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h8qu8q。 陳晉維(2020)。從系統觀點看臺灣跨性別女性走向性別轉換的適應歷程——以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wk8p5u。 高約翰(2022)。多重認同困境的創傷與療癒歷程- 一位原漢雙族裔基督教牧家子女男同志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p6p67。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期,261-274。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7),75-95。 莊怡(2021)。超越歐洲的邊境-一位奧地利華裔女同志的自我敘事探究。﹝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vvzwb。 張家羽(2024)。從⌈Shero⌋到⌈Hero⌋的成長歷程:跨性別者自我認同與接納之生命敘說。﹝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ucpeu。 彭佳鎂、何慧敏(2014)。〈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6,24-51。DOI: 10.6246/JHDFS.201407_(16).0002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上)〉。《師友月刊》,49,6-12。DOI:10.6437/EM.197107.0006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1-36。台北:巨流。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黃秀文(2016)。〈質性研究典範與實務〉。台北:華騰文化。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安華、李佩怡、陳秉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取向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及研究面向:1994-2014年文獻回顧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65-91。 愛里 ALLIE(2021年3月3日)。〈過年時父親發現,當年的兒子變成女兒了〉。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Ehyzv8G6k 熊曣(2018)。〈「自我敘說」研究的信與美~從一個論文指導者與助人工作者的觀點敘說〉。《國教新知》,65卷1期,103-12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台北,《載於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367- 383。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衛漢庭、陳牧宏、顧文瑋 (2015)。《護理雜誌》,62卷1期,22-28。 謝秋芳、趙淑珠(2016)。〈跨性別者現身前後與家人互動之變化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四十五期,1-32。 簡怡芝(2020)。一位國小老師性別意識成長之圖畫∕話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tdy9qp。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修訂版)》,台北,巨流。 蘇貞芳(2011)。從檳榔西施到女性牧師-我的性別意識覺醒敘說探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35kqw。 蘇婷玉(2014)。跨時代性別經驗的生命對話。﹝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352b5。 西文部分: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feminist theory, and psychoanalytic discourse. In L.Nicholson(ED.), Feminism/Postmodernis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Connell, Catherine. (2010). Doing, undoing or redoing gender? Learning from the workplace experiences of trans people. Gender & Society 24 (1): 31–55. Eagly, A. (1987), Sex diference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 role imerpretaion. Hildale, N Erlbaum. Eagly, A. H., & Wood, W. (2016). Social role theory of sex differences.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1-3. DOI:10.1002/9781118663219.wbegss183 Guba, E., & Lincoln, Y.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Genzin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p.105-117).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modern age. Stanford, CA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Mead, G.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Behavior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Pleck(1979) Perry, B. (1991). Malcolm: The Life of a Man who Changed Black America. Ricoeur, P. (1984). Time and narrative (Vo1.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pry, T. (2001). Performing autoethnography: An embodied methodological praxis.Qualitative Inquiry, 7(6), p.706-732. Turner, J. H., Beeghley, L., & Powers, C. H. (1997). The Emergenc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92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以自我生命經驗敘事的方式,書寫身為跨性別的我,一路的生命奇遇與各種不友善的二元性別文化種種經歷,最後與我跨性別身分和解、接納並且活出自我的光明色彩。在論文中,我重新書寫與整理自己生命故事脈絡,包括了,美術班的成長背景、與身邊的人脈絡文化互動、社工的實習之路、與公職路上的性別霸凌、原民文化交織自己的性別身分與同婚法的啟發,最後以朝著「女性」姿態真實地生活並面對自我,還有好好地擁抱自己。
我用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tivity)與性別認同理論去描述傳統刻板性別二元概念對我的影響,以及造成的傷害;接著描述我是如何在這些脈絡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與因應這些既定的二元制度的框架,並從中因應或是提出反抗、尋找屬於我的自我認同、肯認我在二元刻板制度中展現的自我以及自我的身心靈洗滌,藉此面對自我的生命軌跡,而不繼續逃避。最後,我嘗試讓閱讀我作品的讀者理解,「跨性別身分」是我的生命故事脈絡中的一種身分,不以此為覺得自己可悲,而能讓更多性少數得以看見二元制度的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下,也有自我的容身之處。 經歷了性別曖昧期,到跨出成為一個跨性別身分的「跨人」來說,破解性少數對於二元性別刻板印象不友善的生活的壓抑,藉此顯露出跨性別身分主體的自我與能動性,陪伴那些一樣經歷相同歷程的跨性別者們,也好好地擁抱及挖掘跨性別者生命經驗的主體性。希望經過書寫這樣決定性別認同與和解自我的故事後,也能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跨性別的生命故事與理解和跨性別一樣的性少數,也有類似這樣的議題與挑戰,也喚起社會大眾對於性別二元分類有更多元的價值觀,而非強迫分類性別光譜,忽視跨性別們與性少數群體的獨一無二與自主性。對於性少數論文而言,這篇論文是少數的跨性別生命故事經驗自我敘說的研究論文,也拓展台灣跨性別研究的領域與多樣性,讓多元性別更能發光發熱。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narrates through the lens of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presenting about my journey as a transgender individual, recounting the various extraordinary encounters and the myriad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unfriendly binary gender culture. Ultimately, I reconcile with my transgender identity, accept it, and embrace the bright side of my life as my true self. In this thesis, I recompose and organize the context of my life story, including my growth in art class, interactions with the people around me, social work internships, gender bullying encountered in the civil service, the intertwining of indigenous culture with my gender identity, and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same-sex marriage law. Finally, I focus on living and facing myself authentically as a "woman" and wholeheartedly embracing myself.
I use gender performativity and gender identity theories to describe the impact and harm of traditional stereotypical binary gender concepts on me. I then explain how I came to know and understand myself within these contexts, as well as how I deal with the established frameworks of the binary system, seeking ways to resist, discover my self-identity, and acknowledge what am I within the binary stereotypical system. This journey has been a purification of my body, mindset, and spirit, allowing me to face my life instead of continuing to evade it. Ultimately, I aim to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at "transgender identity" is one aspect of my life. I do not see it as a cause for pity but as a way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more sexual minorities to find their place within the traditional binary gender stereotypes. Having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gender ambiguity and then stepping into the identity of being a "trans person," I aim to break the oppressive nature of the binary gender stereotypes that are unfriendly to sexual minorities, helping the transgenders to embracing and explor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gender life experiences and accompanying those who go through similar journeys. Through writing this story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lf-reconciliation, I hope to allow more of society to see and understand the life stories of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This can also people to take more care on similar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other sexual minorities. It will awaken the public to more diverse values regarding gender beyond the forc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der spectrum, acknowledging the uniqueness and autonomy of transgender and sexual minority groups. As a thesis on sexual minorities, this research paper represents one of the few self-narratives of a transgender life story, expanding the field and diversity of transgender studies, and hoped to allow the brilliance of diverse genders to shine more brightly in Taiw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09T16:29:1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09T16:29: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熱情火紅南部的他 1 第二節 踏進性別的灰色死胡同 2 第三節 畫筆下的彩虹世界 3 第四節 「跨」入藍天綠地的部落社區 7 第五節 我是粉紅女「聲」 7 第六節 黑壓壓的「同」婚「公」投 7 第七節 實習社工還是實習當一個「女」生? 8 第八節 看不見黑漆漆的公職 9 第九節 替代役「跨」樂 10 第十節 多元彩虹,我是跨性別我驕傲 10 第二章 跨「越」 12 第一節 性別角色 12 第二節 性別展演 15 第三節 性別認同 17 第四節 跨性別相關文獻分析與總結 17 第三章 故事裡的跨性別 20 第一節 質化研究方法 20 第二節 自我生命經驗敘說 21 第三節 研究倫理 24 第四章 這世界和我想的總是不同-與自己和大家的對話 25 第一節 性的萌芽 25 第二節 尷尬的校慶舞會 26 第三節 留下心中的樣子 27 第四節 你不是真正的女生 29 第五節 日常生活的解釋 30 第六節 夜貓劇團-演個女生吧! 31 第七節 尋求跨性別好奇與新鮮感 34 第八節 研究所同學眼中的我 35 第九節 朋友眼中的我 37 第十節 伴侶眼中的我 38 第十一節 曾經曖昧對象與性關係對象眼中的我 39 第十二節 我快樂的同溫層 41 第五章 喂!她是社工嗎? 42 第一節 長孫長子 42 第二節 進入助人專業的契機 44 第三節 助人專業到反思自己與書寫自我 45 第四節 我是誰?社工?志工?實習生?關懷訪視員?女「聲」還是女生? 46 第五節 婦女中心的孕婦實習生? 49 第六節 驟變?女性社工形象的實習生? 50 第六章 異想的公職世界 53 第一節 離開實習,備考公職 53 第二節 開啟公職的打怪新手 53 第三節「性別」業務 55 第四節 妳是「女生」應該要 56 第五節 到底什麼是性別平等 59 第六節 「性」福秘笈 60 第七章 自我探索與萌芽的生命支線 62 第一節 加入阿里山文化的部落-當一個山美部落的女孩 62 第二節 鄒族的父權社會 64 第三節 戰祭 64 第四節 原來我是男生! 65 第五節 「adju」 68 第六節 同志公投 69 第七節 跨性別免術換證 72 第八章 羅斯福路的終結 77 第一節 一起走完鎖在男孩軀體的荊棘之路 77 第二節 玫瑰綻放之前 80 第三節 我們是如此長大的 82 第四節 將知識化為詩歌 83 第五節 現階段資訊的不足與生命的疑問共處 84 第六節 自我生命經驗轉化與社會的共處 84 第七節 自我生命經驗轉化與家庭的共處 85 第八節 自我生命經驗轉化與社工專業領域的共處 87 第九節 自我生命經驗轉化與公職體系的共處 88 第十節 2024年的同婚與性平教育之後的對話 90 第十一節 自我和理論的對話 92 第十二節 跨性別重生的祕訣-追尋自己無限的美麗 93 參考文獻 9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只想當個快樂「跨」人-在多元脈絡下生命經驗敘說 | zh_TW |
dc.title | Being a Happy Being a Happy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增勇;張菁芬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Tsen-Yung Wang;Chin-Fen Ch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跨性別,性別展演,性別認同,自我敘事,鄒族文化,社會工作,公職體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ransgender,Gender Performativity,Gender Identity,Self-Narrative,Tsou Culture,Social Work,Civil Service System, | en |
dc.relation.page | 98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250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7-3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