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3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淑苓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Shu-Ling Hor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石廷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Ting-Yu Shih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7-29T16:18:1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7-3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7-29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24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專著
一、 概論書目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丁乃通著,孟慧英、董曉萍、李楊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遼寧:春風文藝,1983年11月) 王文華,〈蒼蠅、鯊魚、狼〉,《蛋白質女孩》(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王光東,《新文學的民間傳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仲富蘭,《中國民俗學通論.第二卷.民俗傳播論》(上海:復旦大學,2015年4月) 江帆,《民間口承敘事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紅岩,《微媒介與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重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22年1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周北川,〈「解難題」母題的文化人類學溯源〉《民間文學論壇》第四期,1998年。 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林崇德 ,《心理學大詞典(上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林繼富,王丹著,《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7月)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邱坤良等著,張炎憲總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下冊)》(宜蘭市:宜縣府,2002年5月) 金天麟,《群眾文化民俗學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金惠敏,《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臺北:台灣商務,2005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年)。 金榮華,《民間文學概說》(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5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口傳文學會,2007年2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4月)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洪淑苓,《台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新北市:博揚文化,2013年12月)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市:里仁,2004年2月)。 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臺北:萬卷樓,2019年) 。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2010年)。 徐華龍,《泛民俗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年)。 浦安迪(Andrew Plaks)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 高丙中,〈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兩種學術取向〉,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思想史視野中的當代視覺文化》(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9月) 婁子匡,《巧女與默娘》(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0年)。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陳修、陳文晶編,《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份》(台北市:遠流,1994 年 2 月)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6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1984年12月)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象: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9年3月)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1年)。 萬建中,《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2011年)。 萬建中等著,《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董曉萍,《說話的文化──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 董曉萍,《現代民間文藝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4月) 董曉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7月)劉宏志,《電子媒介時代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劉經庵編,《歌謠與婦女》(台北市:東方文化供應社,1971)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年10月) 劉錫誠,《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4月) 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春秋:中國民俗學會20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高丙中著,《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鍾宗憲,《現代視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2018年5月) 董曉萍編選,《鍾敬文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2010年)。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廣西:廣西民族,1998年12月) 聶慶璞,《網絡敘事學》(北京:中國文聯,2004年)。 聶慶璞,《網絡敘事學》(北京:中國文聯,2004年5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木鐸,1983年)。 譚德晶,《網絡文學批評論》(北京:中國文聯,2004年)。 騰訊傳媒研究院作,《眾媒時代:文字、圖像與聲音的新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2016年)。 顧希佳,《社會民俗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年)。 顧雪梁編,《中外花語花趣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2011年7月) 二、 材料出處 〈凴憚懶爛相格歌〉(許應元發行,1934年7月),頁4,參考資料:「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館.歌仔冊與唸歌」參考資料:https://dl.lib.ntu.edu.tw/s/kua-a-tsheh/item/691490 王崇輝主編,〈笨夫巧妻〉,《南京民間故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 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西卷》(北京: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2002年12月) 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上)》(北京,1996年) 安溪縣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安溪縣分卷》(鳳城:安溪縣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1989年11月)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 朱介凡編著,《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2月) 周國卿蒐集整理,《河洛民謠》(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1月) 周福岩,《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為對象》(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3月) 林達標等著,〈婚姻制度改良新歌〉(瑞成書局,1935年12月)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台北:秀威資訊,2012年2月)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台北:秀威資訊,2012年2月) 金榮華,《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台北縣:口傳文學會,2000年11月) 金榮華,《卑南族口傳文學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年8月) 胡萬川編:《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蘆竹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徐運德,《客話講古三百首》(桃園:達璟文化公司,1999年12月) 陳俊清,《中國古代笑話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10年) 陳書彔主編,《明代民歌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9年8月) 陳益源,《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2000年9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1989年6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湖南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3).台灣民歌(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4).台灣民歌(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9).台灣情歌(四)》(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27).雲南民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6).浙江民歌.情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舒蘭編,《中國地方歌謠集成(38).安徽民歌.情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馮夢龍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2002年)。 顧希佳編著,《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宋元卷》(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王永良作詞,Sam Fishman/Jazelle Rodriguez/Samual Petersen作曲,陳星翰/鄭人豪編曲,〈消極掰〉(索尼音樂和凌時差音樂共同發行,2018年) 李格弟作詞,魏如萱/韓立康作曲,韓立康編曲,魏如萱演唱,〈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渾蛋們〉(臺北:台灣索尼音樂娛樂,2014) 姚若龍作詞,葉良俊作曲,辛曉琪演唱,〈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台北:滾石唱片,2012年) 柯肇雷作詞/曲,王菲、陳奕迅演唱,〈因為愛情〉(香港:新藝寶唱片,2011年) 翻譯專著 Alan Dundes著,盧曉輝譯,〈民俗理論的退化論前提〉,收錄於盧曉輝《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8月) Albert B. Lord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Bual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Christoph Wulf著,陳紅燕譯,《人的圖像:想像、表演與文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8年) Conrad 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臺北:麥格羅希爾,2009年10月)。 Croteau, D 等著,邱凌譯,《媒介.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D. MacQuail著,陳芸芸、劉慧雯,《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公司,2003年) Dundes著,盧曉輝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Erving Goffman著,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Georg Brandes著,張道真等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三)法國的反動》(北京:人民文學,1997年)。 Gustave Le Bon著,董強譯,《烏合之眾:激情、非理性、領袖崇拜,盲目群體的心理陷阱》(臺北市:時報,2020年5月)。 Hal Niedzviecki著,黃玉華譯,《我愛偷窺:我們如何愛上窺視自己和鄰居》(臺北:立緒,2012年3月),頁8-19。 Henry Jenkins、Mizuko Ito、Danah Boyd著,高芳芳譯:《參與的勝利: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Henry Jenkins著,鄭熙青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16年)。 Hermann Bausinger著,盧曉輝譯,《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年5月) Jim Al-Khalili著、陳雅雲譯,《踏入宇宙的一小步:黑洞、蟲孔、時光機》(台北市:究竟出版,2000年) Judith Butler著,宋素鳳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Matthew Ball著,林俊宏譯,《元宇宙》(臺北:天下 ,2022年)。 McLuhan. E、Zingrone,F 編,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Essential McLuhan)》(南京:南京大學,2000年10月)。 McLuhan. E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出版,2015年) 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Postman. N著,蔡金棟、梁薇譯,《技術壟斷:文明向技術投降》(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10月) Richard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1976年)。 Scott Lash著,楊德睿譯,《信息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Shoshana Zuboff著,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7月),頁204。 Stephen Winick & Peter Bartis合著,江巧雯譯,《民俗文化與田野工作:文化紀錄工作指南》(宜蘭:五結鄉:傳藝中心,2018年10月) Steve J. Zeitlin著,宋穎譯,〈我是民俗學家而你不是──民俗學實踐中泛化與分界的策略對抗〉收錄於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Stig Hjarvard著,劉君等譯,《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上海:復旦大學,2018年6月) Susan Blackmore著,宋宜真譯,《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與文化演化史》(台北:八旗文化,2021年2月) Terry Eagleton著,方杰、方宸譯,《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Thomas L. Friedman,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臺北:雅妍文化,2007年) Thomas Meyer著,劉寧譯,《傳媒殖民政治》(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頁65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1995年)。 Vladimir Jakovlevic Propp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Walter Benjamin著,〈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12月) Walter Lippmann著,閔克文、江紅譯,《民意》(台北:五南,2009年12月) 河野真著,周星譯,〈現代社會與民俗學〉《民俗學的理論、歷史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何彬譯,《民間傳承論語鄉土生活研究方法》(北京:學苑,2010年1月) 渡邊欣雄著,周星、色音譯,〈民俗知識的動態性研究:沖繩之象徵性世界的再考〉《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期刊論文 卞冬磊,〈媒介時間之「內化」:電子媒介社會的時間紀律及其形成〉《傳播與管理研究》八卷第二期,2009年1月 王娟,〈當代民眾生活中的民間文學———兼談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關係〉《民俗研究》第126期,2016年。 白龍,〈敘事模式、場景呈現與發展邏輯: Vlog的傳播意義解讀〉,《新聞論壇》第五期,2019年11月 石廷宇,〈「覽爛查某」的性別關係:日治中期台灣歌仔冊中女性負面形象再思考〉,《文史臺灣學報》2012年12月。 吳俐雯,〈臺灣「呆女婿」故事探析〉《耕莘學報》第4期,2006年6月 吳錦松、張耿豪、張明信、孫漢傑,〈可追溯性校時服務與時戳技術〉,《資訊安全通訊》第18卷2期,2012年4月1日。 李佳紜、張博翔、陳冠伃、端木茂甯,〈聽見生物多樣性-聲景研究的潛力與想像〉《林業研究專訊》第26卷4期,2019年8月) 李威霆,〈「快時尚」的社會動力學考察〉《休閒研究》第11卷2期 ,2021年12月。 李道和,《逆媳變物故事研究》《文學新鑰》2016年6月 周慶華,〈混沌與秩序──民間文學研究的困境及其化解途徑〉,《國文天地》10卷5期,1994年10月。 林瑋嬪,〈網路.人類學:網路、社群與想像〉,《考古人類學刊:網路.人類學》第85期,2016年12月。 林翰佐 。〈「嵌合體」研究挑戰人類道德邊界〉。《科學月刊》2017年。 林思平,〈網路八卦與真理政治:批踢踢八卦板之閱聽人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33期,2017年10月。 金榮華,〈民間故事之分類研究及其架構規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8月 洪淑苓,〈台灣民間歌謠中的「媳婦」論述〉,《文史台灣學報》第5期,2007年11月。 洪淑苓,〈描繪玲瓏的姿影──巧女故事的類型與深層結構〉,《國文天地》, 13卷4期,1997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性質之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特質之研究──以台灣民間文學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 唐士哲,〈民族誌學應用於網路研究的契機、問題,與挑戰〉《資訊社會研究》第六期,2004年1月 張莉涓,〈台灣客家喜感故事中的「機智巧女」〉《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10期,2016年10月 張湘君,〈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第6期。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1997年4月 陳世智; 邱裕賓; 賴明材; 吳智鴻; 陳煇煌; 張馨尹,〈虛擬社群使用者忠誠度之實證研究:基礎人際關係導向觀點〉《電子商務學報》第16卷3期,2014年9月 陳泳超,〈「傳說動力學」理論模型及其反思〉,2019年1月,參考網址:https://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Page=2&NewsID=18623。 陳益源,〈『雲林縣民間文學集』的內容與運用〉《國文天地》17卷4期,2002年9月。 陳葆文,〈論中國古典短篇愛情小說的演變〉,《淡江中文學報》第5期,1999年6月。 黃冠華,〈一個矛盾的網路主體:能述、幻想、互卸〉《中華傳播學刊》第27期,2015年6月 黃厚銘、林意仁,〈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第115期,2013年4月。 廖朝陽,〈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 劉立行、徐志秀:〈國內youtuber經營虛擬社群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18年3月。 劉佳,〈角色扮演與榜樣塑造──清代台灣烈女群體的地域差異〉《新北大史學》第七期,2009年10月 鄭志明,〈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鵝湖月刊》 316期,2001年1月。 盧浩權,〈青少年網路沉迷的心理分析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119期, 2007年12月。 鍾文伶,〈台灣「巧媳婦」故事類型析論〉《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2期,2009年3月 羅彤羽、陳力綺,〈當代台灣社群媒體上的抱怨行為研究:多模態言談分析視角〉《華文世界》130期,2022年12月 碩、博士論文 王佑甄,《網路罵詈語及其言談功能-以批踢踢八卦版為範圍(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文學比較學碩士論文,2017年6月)。 王慧蓮,《台灣民間歌謠婦女婚姻與角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俐思,《中國民間故事的巧女形象》(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冠儀,《客家民間故事的女性角色意象及其意識形態分析》(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所,碩士論文,2015年) 李惠雯,《台灣傻女婿故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習碩士論文,2015年8月)。 周群堯,《閩南語歌仔冊敘事研究──以八個愛情故事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岳明熹,《反迷閱聽人的論述攻防:批踢踢吐槽板「反韓」論述分析》(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林凱廷,《上樑不正下樑歪:探討涉入度及議題順序對留言傾向之影響》,(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林恩立,《從《增廣昔時賢文》與《千金譜》探討台灣民間文學中「雅言口傳」之現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張睿驛,《婁子匡『台灣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6月)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雪華,《臺灣閩南語歌仔冊中的愛情故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麗娜,《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黃上銓,《「鄉民」的誕生:線上論壇中認同語意及娛樂功能之歷史考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楊佩庭,〈人格特質、自我呈現策略與幸福感:以社會支持觀點看Instagram情侶放閃貼文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所,碩士論文,2017年)。 詹竣崴,《PTT鄉民的政治意見表達:解析電腦中介傳播下的沉默螺旋理論》,(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7月)。 劉莉華,《〈孔雀東南飛〉《醒世姻緣傳》《浮生六記》中「婆媳問題」之探述》(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潘昕榆,《利用與被利用:YouTube二創者的非物質勞動分析》,(臺北: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蔡其蓉,《異類婚戀故事類型與性別文化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昇德,《學科與權力:臺灣民俗學學科發展的知識社會學解析》(宜蘭: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蔡堉騰,《台灣的民俗學學科建構:知識論的思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 簡恆信,《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臺北: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1998年)。 英文專著 Alan Dundes, “ Holy Writ as Oral Lit—The Bible as Folklore.”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5) Bell Elizabeth, “Theories of Performanc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 2008) Castells, Mannuel,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 Oxford: Blackwell, 1996) Greg Dean “Step by Step to Stand-Up Comedy. ”(US:Heinemann Drama,2002) 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 (NewYork: Addison Wesley, 1993)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Y: Ark Paperbacks,1964) Walter J. Ong, “Orality & Literature—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英文專論期刊與論文 Atmanspacher, H. and C. Fuchs, eds. “The Pauli Jung Dialogue, Exeter”(UK: Imprint Academic 2014) Cambray, J. “Synchronicity and emergence”.( American Imago 2002) Gordon Pennycook,James Allan Cheyne,Nathaniel Barr,Derek J. Koehler andJonathan A. Fugelsang “On the reception and detection of pseudo-profound bullshit”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 Volume 10 , Issue 6 , November 2015 ,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Lerner, M.; Simmons, C. H. Observer’s Reaction to the ‘Innocent Victim’: Compassion or Rejection?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 Linda Degh, 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94) M. Jancovich et al. (ed.), “Defining cult movi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oppositional taste”,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nchester,2003) M.J. Cuming. “Effect of cool season tropical disturb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he weather of Hong Kong ”(香港天文台. 1968) Mayer-Schönberger, Viktor ,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Prensky, M.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2001) Robinson, Daniel Somer. “Dr. Whitehead’s Theory of Event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30, no. 1, 1921. Simon Carless. 《Gaming hacks.》O'Reilly Media. 2004: Suler, J.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2004. 網路資料 一、資料庫 「MEME梗圖倉庫」,參考網址:https://memes.tw/ 「PTT鄉民百科」,參考網址:https://pttpedia.fandom.com/zh/wiki/PTT%E9%84%89%E6%B0%91%E7%99%BE%E7%A7%91 「中文百科知識」,參考網址:https://www.jendow.com.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參考網址: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i-jin/zh?searchu=%E5%AD%90%E8%A1%BF&searchmode=showall#result 「百度百科」,參考網址:https://baike.baidu.com/ 「批踢踢實業坊」,參考網址:https://www.ptt.cc/bbs/index.html 「知乎」,參考網址:https://www.zhihu.com/signin?next=%2F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參考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參考網址: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萌典」,參考網址:https://www.moedict.tw/ 「萌娘百科」,參考網址:https://zh.moegirl.org.cn/zh-tw/Mainpage#/ 「維基百科」,參考網址: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pUHas/search?s=id=%22110NCCU5832002%22.&openfull=1&setcurrent=0#XXX 「維基線上文庫」,參考網址: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A5%B3%E8%AA%A1 「網路輿情分析管理系統」,參考網址:https://keypo.tw/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參考網址:https://www.taiwangods.com/ 「樂詞網」,國家教育研究院,參考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Penghu.info)」,參考網址:https://penghu.info/ 金捧閶,《守一齋筆記.人豕記》舊小說己集第五冊,參考資料:http://shanben.ioc.u-tokyo.ac.jp/main_p.php?nu=C6384400&order=rn_no&no=01586&im=0200012&size=big&pg=1 二、網路文章 〈「FB廣告」超難投? 破億廣告投手:不意外,懂策略才能稱王〉,https://www.idma.org.tw/dgmarketing/digital-marketing-11/。查詢時間:2022/5/9 16:17 〈PTT流行語出爐!鄉民用語94狂 第一名沒聽過就落伍了〉「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71089.htm,查詢時間:2022/3/11 23:34。 〈TikTok演算法大解密!從定位到5個抖音演算法指標一次讓你懂!〉「啟程教育學院」」,網址:https://startingedu.com/tiktok-algorithm/ 〈UI UX設計是什麼?用9個提高網站轉換率的方法告訴你〉,「transbiz.com」,參考資料:https://transbiz.com.tw/ui-ux-design-difference/ 〈【評論】“廣西科目三”,等你來“通關”〉「南寧新聞網」2023年12月31日,參考資料:http://www.nnnews.net/pinglun/p/3188798.html 〈什麼是 YouTube 首播功能?〉「Freedom!」,參考網址:https://freedom.support.tm/portal/en/kb/articles/%E4%BB%80%E9%BA%BC%E6%98%AF-youtube-%E9%A6%96%E6%92%AD%E5%8A%9F%E8%83%BD。 〈今日頭條網友串文〉,參考網址:https://reurl.cc/lg5nYE。查詢時間:2024/1/1 22:20 〈市調機構:使用者去年每天平均花4.8小時使用手機等裝置〉,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098/6032429,查詢時間:2022/3/21 23:07。 〈老婆月薪5萬!只肯「放5000元到共同帳戶」 一票搖頭〉(靠北婚姻2.0 #5938)「ETtoday新聞雲ETtoday財經雲」 參考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701162?from=pctaglist 〈自拍私密照上傳換友情 遭外流身心受創〉「中央通訊社」2017年9月7日,參考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709070155.aspx 〈每天來點負能量〉「FB粉絲專業」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eEnergy,查詢時間:2022/9/19 〈每日一句正能量〉「FB粉絲專業」,參考網址:https://reurl.cc/L47ea7。 〈社群流量多重要?社群經營怎麼做?掌握這些要點,初次經營也沒問題!〉,網址:https://combine-marketing.com/blog/social-traffic/。查詢時間:2022/9/19。 〈海撈千萬悄刪光帳號!聖結石「神隱一個月」近況曝〉《eNews新聞網》(2022.5.3)網址:https://enews.tw/article/1199896#google_vignette 。查詢時間:2022/5/12 11:19 「瑞豐地頭蛇」的相關影音,網址: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7%91%9E%E8%B1%90%E5%9C%B0%E9%A0%AD%E8%9B%87 〈婚姻新聞|妻子不想做家務 故意打爛碗碟 網民建議一招看她還怎撒賴 〉「香港01」, 參考連結:https://www.hk01.com/article/78247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黑特與靠北的差別〉,「Meteor App」,2016年7月12日 12:27。網址:https://meteor.today/article/Gg1ntn。查詢時間:2022.5.13 14:42 〈媽寶不是我!十大媽寶檢驗手冊!〉(2015年2月7日)。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網址:https://dailyview.tw/daily/2015/02/07 〈過度分享(overshare)由Webster's New World®〉票選為2008年度風雲詞,網址:https://wordoftheyear.wordpress.com/press-release-overshare-is-word-of-the-year/,查詢時間:2022/8/28,22:26。 黃靖萱,2019,〈8秒注意力經濟來了!〉,《商業周刊》,1632期, 〈精神時光屋釋義〉「龍珠小站」(無日期)參考網址:https://dbsshk.com/geography/geography/Room_of_Spirit_and_Time.html 〈盤點台灣十大網紅類型,你最常看哪一個?〉「網紅發案中心」2020年5月,網址:https://www.kolcenter.com/post/koltype-editor27 〈靠北力,現在崛起!〉「網路溫度計」(2015年4月26日),網址:https://dailyview.tw/Daily/2015/04/26。查詢時間:2022.5.13 〈聰明是種能力,善良是種選擇:別讓你的善良為愚蠢買單〉《遠見雜誌》,2023-09-08 Dean,〈知識型Youtuber推薦!幫助成長的專業內容影片〉「deanlife.blog/」,排名時間:網址:https://deanlife.blog/knowledge-based-youtubers/。查詢時間:2024/2/3 pm12:58 口香糖「司迪麥」〈貓在鋼琴上暈倒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XKyE1hVw4,查詢時間:2022/9/19,11:29 王乾任,〈爆料就算了,連靠北也能當新聞是怎麼回事?〉《今周刊》,2016-04-08,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1604080007。查詢時間:2022.8.29 班昭,〈女誡〉,《後漢書》卷84,參考自:「維基線上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A5%B3%E8%AA%A1,參考時間:2024/5/26 22:34 迷因教室,〈常常看到「高速公路急轉彎」的迷因,但你知道他是怎麼來的嗎?〉,「臉書」,參考資料: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537712474/posts/113623123900662/。 馬慧娟 綜合報導,〈靠北媳婦難教 強勢婆婆惹怒全台媳婦〉華視新聞,2015/10/09 20:05,網址: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1510/201510091669363.html。查詢時間:2022/8/22 14:30 陳君毅,〈掃墓怕群聚感染?清明節倡議「佛系祭祖」,法會直播、線上祭祖免出門〉,「數位時代」,(2020.3.26):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7075/onLine-pray-covid-19。查詢時間:2022/5/9 17:46 黃大仙算命靈籤75-七十五靈籤:倫文敘戲妻/求籤吉凶:下下靈籤。參考網址:https://www.luckeyes.com/celestial/75.htm 參考時間:2024/3/25 黃厚銘,〈捕獲婉君:網路「鄉民研究」的評析〉,「巷仔口社會學」(2016/06/28),參考資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06/28/huanghouming-3/。參考時間:2022/5/12 11:56 榎本博明,〈網路給人「全能的幻覺」,匿名性更加點燃酸民攻擊衝動〉「關鍵評論」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6718。 國家發展委員會「110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報告」(2021年1月) KEPIOS,《Digital 2022: TAIWAN》。網址: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2-taiwan 「點讚/留言機器人」。網址:https://fblike.blueeyes.tw/index.php。查詢時間:2022/5/9 「殭屍粉絲」,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4559-Facebook-removes-fake-likes。查詢時間:2022/5/9 「《哩咕哩咕新年財》(2002)。參考資料:https://www.netflix.com/tw/title/81058736。 外文文章 Kristin Kizer,〈WHAT IS A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EXAMPLES)〉,「ZIPPIA」,(2022).URL:https://www.zippia.com/advice/what-is-an-operational-environment/#what-is-an-operational-environment。 Pedro B. Agua Etc.,〈What is Information Delay〉,「IGI Global」, URL:https://www.igi-global.com/dictionary/information-delay/63518 Grinberg, Emanuella. Facebook 'real name' policy stirs questions around identity. CNN. 2014-09-18 https://edition.cnn.com/2014/09/16/living/Facebook-name-policy/。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3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傳統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為基礎,重新勾勒當代民間文學的數位形象。主要研究題材取自數位媒體中的「靠北○○」臉書紛絲專頁,藉此思考網路鄉民話語系統中「發文與留言共構」的敘事模式,並經由建構數位民俗場景、爬梳當代民俗話語事象的風貌,提出民俗活動從實體的生活世界流動至「數位民俗」的虛擬場域之流動軌跡與衍異現象。
本文認為,傳統民間文學中具有「抱怨文化」的脈絡,抱怨、訴苦,轉化為當代網路特殊的俚語事象──靠北,以諧音代表抱怨之意;而靠北敘事,正是透過不同主題、母題、角色,由數位民俗社群中發文者與留言者的「敘事+留言」共構民俗實踐特徵,並使登陸數位大陸的所有行動者,都因此擁有能於虛擬場域進行民俗敘事發展的力量,使得數位民俗敘事在靠北系譜中,展現出不同體例、型態與變異。 因此,靠北,不再只是「動詞」,既做為「助動詞」,也進一步成為「主詞」,擴大深化了民俗敘事的實踐與滲透規模,形塑出數位民俗的後現代形象。 此外,與靠北相反的「雞湯敘事」則具有正向、積極的敘事力量──「雞湯」意謂滋補,有益身心,內容雖與靠北衝突,兩者的敘事模式卻有著相同結構;同時,靠北與雞湯並非真如其表面,而是在主題完全對立的情況下,類似於民俗敘事上的「互補」,每位民俗實踐者都得以選擇其一進行參與,成為數位.鄉民.民俗學中的一部分。 在思考數位民俗學的流動軌跡時,「靠北敘事」作為本論思考的重心,預示了主流民俗行為的變遷邏輯,成為新世代數位民俗運動的剪影;面對實體民俗轉向線上民俗進發的道路,數位民俗學的學科化準也有必要與時俱進其田野思維和研究方式。 鄉民們的一切靠北,都將成為民俗研究對象、認知當代的重要觀察焦點。靠北○○,既是負面修辭,也可視為正面手段,靠北能動性經由各不同行動者持有,同時也承擔了民俗事象的擴散與建構之工程。 本文共八章,除緒論、結論外,分別探討了傳統民間文學中的抱怨文化、靠北婆婆、靠北婚姻、靠北男女、反靠北的雞湯敘事,以及深入解讀靠北敘事的特質與數位意義。本文總結,「靠北」承擔的民俗行為學意義,在網路數位敘事再現後,重新有了數位民俗學科的解讀需求;當我們了解這靠北敘事學的建構與衍異的過程,應可理解「靠北」無論作為行動綱領、參與衝動、條件反射,抑或是社會行為模式,對照其他網路民俗行為背後的運作邏輯,都有其更深層的意義。無論是民俗學本身的變遷數位時代、虛擬世界中的「鄉民.俗」的運作模式,已以嶄新型態,將所有參與者圈劃進數位民俗中,需要我們更慎重地反思與對應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analyze khàu-pē narratives on social media and redefine this digital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folk literature. It argues that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contains a context of complaint culture where complaints and grievance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unique slang phenomenon of khàu-pē in contemporary online culture. Drawing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and folk literature, my study examines the narrative models of posts and comments which together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online communities, using primary research material from Facebook pages titled “khàu-pē ○○.” It discusses not only the complaint culture i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but also khàu-pē mothers-in-law, khàu-pē marriage, khàu-pē men and women, the counter-khàu-pē chicken soup narratives on social media.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aiwanese term khàu-pē refers to crying over the loss of one’s father. When used as a verb, it is a derogatory term that expresses the speaker’s disdain for or dissatisfaction with other people’s complaint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cry as if they had lost their father. For example, “Hearing you khàu-pē is really getting under my skin.” As an interjection, it is considered a colloquial and vulgar expression that conveys ill feelings, discontent, or pretentious self-reproach. For instance, “Khàu-pē! I left my wallet at home!” Khàu-pē narrativ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osts and comments on various themes, motifs, and roles, co-constructed by posters and commenters in digital folklore communities. The agency of khàu-pē is held by various participants, undertaking the diffu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olk phenomena. This allows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digital realm to develop folk narratives in the virtual field, showing different formats, styles, and variations within the khàu-pē genealogy. Thus, khàu-pē is no longer just a verb; it also functions as an auxiliary verb and even as a subject,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practice and scale of folk narratives, shaping the postmodern image of digital village folk literature. In considering the migration trajectory of digital folklore, khàu-pē narratives predict the changing logic of mainstream folk behavior; moreover, they become a snapsho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digital folk movements. As folklore transitions from the physical to the online realm, I find it significant to evolve and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of digital folklore accordingly. All the online folks’ behavior of khàu-pē will become both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folklore research, serving as critical observation points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phenomena. Although “khàu-pē ○○” is a negative rhetorical device, it can also be viewed as a positive tool.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digital folklore scenes and traces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folk discourse events to propose the migration trajectory and divergent phenomena of folk activities from the physical world to the virtual domain of “digital village folklore.” It further provid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gital significance of khàu-pē narratives, arguing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khàu-pē, when reproduced in digital narrative form, necessitates a new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digital folklore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variation processes of this khàu-pē narrative allows us to comprehend its deeper meaning as an action program, participation impulse, conditioned reflex, or social behavior model compared to other online folk behavior.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online folks in the virtual world requires careful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as it involves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digital village in a new form.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7-29T16:18:1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7-29T16:18:1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 辭 I
摘 要 III 目 次 VII 圖次 IX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異/易地民俗的源起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定義與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五節 章節架構說明 40 第二章 「靠北」溯源 傳統民俗學與民間文學中的抱怨敘事 43 第一節 傳統民俗學的定義、範圍、類別以及民俗文化的意義 44 第二節 民間文學中的故事類型、發展模式與悲怨基調 51 第三節 民間文學中的婚姻愛情主題與抱怨敘事 57 結語 由靜轉動 民間文學中的女性抱怨 78 第三章 靠北婆婆 數位民俗中的「角色動力」 81 第一節 烈女現身:母題意識下的身份重塑 83 第二節 角色錯亂:靠北角色動力 95 第三節 隔岸放火:不在場卻又在場的靠北留言者 115 結語 負面形象總成:越靠北.越糾結 131 第四章 靠北婚姻 數位民俗的「敘事共構現象」 135 第一節 初代靠北:傳統婚姻民俗故事 136 第二節 數位靠北:「口傳」到「網傳」的婚姻故事 147 第三節 靠北多樣性:靠北婚姻敘事及其母題 159 結 語 靠北鄉民敘事:留言共構 184 第五章 靠北男女 數位民俗敘事迴圈 191 第一節 不敢靠北:民間文學中的男歡女愛 193 第二節 靠北共構:自己的男友.大家靠北 201 第三節 靠北外爆:自己的○○ 自己靠北 225 結 語 多重數位民俗敘事 239 第六章 反靠北 補襯靠北敘事的雞湯敘事 245 第一節 賢言閒語:「集體智慧」的裂變 246 第二節 雞湯母題:正能量的敘事裂變 254 第三節 理想集體:網路鄉民的雞湯敘事共同體 270 第四節 數位說書:民俗傳播頻道化 281 結 語 數位聲態系:複調的鄉民.民俗敘事 295 第七章 異地幻境:「數位.鄉民.民俗學」的流動與衍異 299 第一節 從「民俗」到「鄉民俗」:扁平化的「一鍵民俗」 302 第二節 從「故事」到「敘事」:庸俗白共構的數位鄉民 309 第三節 從「罵詈」到「靠北」:負能民俗敘事 324 第四節 「去民存俗」:數位民俗的流動結果 335 結 語 無盡鄉民.無盡民俗 343 第八章 結論 345 一 終點?抑是起點?邁向民俗新站的首發車 345 二 入鄉隨俗 349 三 敘事通膨:三種數位 351 四 面對數位流動,是殊勝?還是俗勝? 353 五 有民,就有俗 356 參考書目 359 中文專著 359 翻譯專著 363 期刊論文 365 碩、博士論文 367 英文專著 368 英文專論期刊與論文 368 網路資料 369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靠北」敘事:數位民俗的流動與衍異 | zh_TW |
dc.title | “Khàu-pē” narrative : The Fluidity and Variation of Digital Folklo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柳書琴;黃美娥;陳益源;鄭芳婷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Liu Shu-Qin Liu;Mei-E Huang;Yi-Yuan Chen;Fan-Ting Che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數位民俗,媒體,網路,敘事,鄉民,靠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olklore,khàu-pē,digital folklore,social media,online folks (netizens), | en |
dc.relation.page | 37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2073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7-25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6.7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