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19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繼祥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Jih-Shine Cho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胡隨蕓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SUIYUN HU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7-23T16:13:3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7-24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7-23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1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
一、專書 王高成(2021)。《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臺北: 時英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2012)。《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包宗和、吳玉山等(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秀玲主編(2011)。《兩岸關係六十年》。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氣虹(2022)。《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臺北: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邵宗海(2004)。《兩岸協商與談判》。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邵鵬(2020)。《台灣那些年那些事 : 一個大陸人眼中的台灣政治演變》。臺北: 翰蘆圖書。 孫亞夫、李鵬(2020)。《兩岸關係40年歷程(1979-2019)》。北京:九州出版社。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2008)。《兩岸關係新里程 : 海協與海基會複談紀實》。北京:九州出版社。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2004)。《兩岸對話與談判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馬振坤、郭育仁(2022)。《2022年中共兩會與台海情勢》。臺北: 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亞中(2012)。《剝復之間 : 兩岸核心問題探索》。新北: 生智文化。 梁升銘(2013)。《從「一個中國」政策看海峽兩岸關係之演進》。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陳陸輝(2021)。《台灣民意與兩岸關係》。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曾玉祥(2019)。《兩岸關係之治理 : 制度分析之觀點》。臺北: 翰蘆圖書。 福田圓、林倩伃(2021)。《中國外交與台灣 : 「一個中國」原則的起源》。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蕭新煌、陳志柔、鄭宏泰(2022)。《2020中國效應 : 台港民眾的態度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蘇起(2003)。《「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二、期刊論文 王英津(2014)。〈論兩岸關係研究中的「主權—治權」分析框架及其替代方案〉,《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0(05):29-42。 王鶴亭(2011)。〈「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02):52-55。 李鵬(2003)。〈國際關係理論運用於兩岸關係研究中的局限——以張亞中的「兩岸治理」、「兩岸共同體」和「兩岸三席」理論為例〉,《臺灣研究集刊》,(02):34-40+59。 胡佛、 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 ,《政治學報》, 12:1-57。 孫云(2013)。〈象徵政治與兩岸認同的建構〉,《臺灣研究》,(1):29-33。 孫代堯(2012)。〈構建「一國兩制」的「臺灣模式」〉,《國際政治研究》,(2):48-60+8。 陳明通、 楊喜慧(2015)。〈兩岸政治談判協商主體與身分研究—一項紅藍綠三方專家學者的訪問調查〉,《中國大陸研究》, 58 (3):73-122。 黃繼朝 、靳環宇(2021)。〈當前大陸學界「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相關研究述評〉,《臺灣研究》,(04):100-110。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 溫賈舒、陳政一、陳明通(2018)。〈兩岸洽簽「臺灣不獨大陸不武」協議理論與民意基礎研究-一項臺灣民眾的民意調查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5(3):75-126。 劉國深(2010)。〈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理論思考〉,《臺灣研究集刊》,(6):10-17。 劉義周(1994)。〈臺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3。 三、編著論文 黃紀、劉義周、陳陸輝(2013)。〈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緣起、 設計與發展〉,黃紀(主編),《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方法論之回顧與前瞻》, 1-53。臺北: 五南出版社。 四、網路資料 BBC(2015)。〈「習馬會」:兩岸領導人66年後首次會面〉。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07_china_taiwan_xi_ma_meeting。 2023/07/04檢索。 Newtalk新聞(2016)。〈尊重92會談事實 小英:在既有政治基礎推動兩岸和平〉。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05-20/73377。 2023/07/04檢索。 中央社(2014)。〈博鰲兩岸領袖會談 蕭胡會奠基〉。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406001681-260509?chdtv 2023/07/24檢索。 中國政府網(2005)。〈一個中國原則〉。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93.htm。 2023/02/16檢索。 中國政府網(2021)。〈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文)〉。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2023/02/16檢索。 中國政府網(2022)。〈劉結一: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01/content_5731019.htm。 2023/07/04檢索。 中國政府網門戶網站(2005)。〈和平統一·一國兩制〉。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85.htm。 2023/02/15檢索。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5749 。2023/02/15檢索。 中評網(2023)。〈宋濤:兩岸再次面臨道路和方向選擇〉。http://hk.crntt.com/doc/1066/8/8/2/106688233_4.html?coluid=93&kindid=20992&docid=106688233&mdate=0608194703。2023/07/04檢索。 國台辦(2002)。〈九二共識的歷史真相〉。http://www.gwytb.gov.cn/zt/zylszl/92/201101/t20110110_1686409.htm 。2023/02/16檢索。 國台辦(2019)。〈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是「九二共識」應有之義〉。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01/t20190116_12132593.htm。 2023/02/16檢索。 國台辦(2022)。〈國臺辦: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http://www.gwytb.gov.cn/zt/djzt/xxxcgc/xxxj/202210/t20221026_12482046.htm。 2023/07/04檢索。 陸委會(1992)。〈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民國八十一年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9E19C5DBAADFC848。 2023/02/15檢索。 陸委會(2010)。〈第貳篇:中共對台政策資料〉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會談時表示,兩岸雙方應該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https://www.mac.gov.tw/MAIRC/News_Content.aspx?n=809518FAFB858358&sms=10854C640D76D3EA&s=6EEE8C809EC28CCA。 2023/02/15檢索。 陸委會(2023)。〈陸委會正面看待符合法規及交流本質的兩岸交流活動〉。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05B73310C5C3A632&sms=1A40B00E4C745211&s=DC65B3482771D68C。 2023/07/04檢索。 陸委會(2023)。〈陸委會建議兩岸就恢復開放雙向觀光,確保旅遊品質進行協商〉。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05B73310C5C3A632&sms=1A40B00E4C745211&s=3A869EA4B754D4B7。 2023/07/04檢索。 陸委會。〈大陸政策檔資料(民國97年-105年)〉蕭副總統出席「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的閉幕典禮致辭「在與胡錦濤先生會面時就兩岸關係發展,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同年5月底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胡錦濤先生也回應「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21595FA41A9EE70A&sms=DFBE7BE3EE0DB6AE&s=4E049A41F55FFB2D。2023/02/16檢索。 陸委會。兩岸大事記,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廿三日(1984.6.23)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FF87AB3AC4507DE3&sms=4A22C80D8C659C54&s=7DE9FFBC53E9F362。 2023/02/15檢索。 貳、英文 期刊論文 Katz, I. (1991). Gordon Allport’s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 Political Psychology, 12(1), 125–157. Mannheim, K. (1952).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Kecskemeti, Paul (ed.).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ollected Works, Volume 5. New York: Routledge. p. 276–322. Pan, H. H., Wu, W. C., & Chang, Y. T. (2017). "How Chinese citizens perceive cross-strait relations: Survey results from ten major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106), 616-631. Putnam, R. D. (1988).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3), 427–460. Turner, J. C., & Oakes, P. J. (1986).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3), 237–252.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19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長久以來,兩岸關係都是台灣與大陸民眾密切關注的話題,也是兩岸政府不可迴避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更是東亞區域政治的重要研究方向。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關係著兩岸人民的福祉,兩岸關係的緊張和對抗不僅會對兩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對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不良影響。只有實現和平發展,才能為兩岸地區的經濟商務往來以及人文交流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這也是為兩岸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實現政治互信的必要條件。
近年來由於新冠疫情以及多年的民進黨執政,兩岸的旅遊與學術往來大幅降低。要想推進兩岸的交流,進行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本文通過分析2015至2021年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大陸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調查資料,並利用「多項勝算對數迴歸分析」(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建立人口學變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戶籍),社會學變數(族群、採訪使用語言、常收看電視臺立場)及政治學變數(國族認同、國家認同、政黨認同)三方面,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與結果的解釋模型,以瞭解這些獨立變數對依變數的解釋能力。 研究發現台灣民眾整體對於兩岸進行政治談判是歡迎的,對於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絕大部分都表示接受和認同,對於兩岸政治談判的結果,其中台灣民眾能夠接受的下限結果中,選擇偏向獨立立場的民眾比例最多,其次是維持現狀。台灣民眾最期待的還是「承認台灣是國家兩國建交」,其次是「永遠維持現狀」。對於結果的期待而言,國家認同以及國族認同是影響台灣民眾統獨傾向的主要因素,其次男性也更易偏向統一或統合的結果。感情認同仍是影響兩岸關係的主要因素,但理性自利的角度也讓較多民眾可以接受未來兩岸統一或統合的結果,不同年份波動的意願比例顯示政治情緒可能會影響民眾對兩岸談判的意願。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For a long time,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been a topic of close concern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n issue that the governments on both side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annot avoid, and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regional politics of East Asia.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related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ension and confrontation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will not only adversely aff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but also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Asia-Pacific region. Only through peaceful development can we provide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exchanges as well as humanistic exchange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which is also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roviding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political mutual trust.
In recent years, cross-strait tourism and academic exchanges have dropped dramatic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cross-strait exchanges, political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data from the research surveys conducted by Center of China Studies in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rom 2015 to 2021, and used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ociological variables (ethnicity, language used in interviews, and language used in the interviews), and sociological variables (ethnicity, ethnicity, language used in interviews, and language used in the interviews). Demographic variables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ociological variables (ethnicity, language used in interviews, and position on frequently watched TV stations), and political variables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were modeled to explain the basis and outcome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negoti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aiwanese people in general welcome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talks, and most of them accept and agree with the basi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talks. Regarding the outcome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talks, among the lower limit of the outcome acceptable to Taiwanese peopl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people opted for a more independent stance, followed by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Taiwan people's greatest expectation is "recognizing Taiwan as a country and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llowed by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forever". In terms of outcome expectatio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aiwanese inclination towards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followed by men who are more likely to favor unification or integration. Emotional identity is still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but a rational self-interested perspective also allows more people to accept the outcome of cross-strait unification or reunification in the future. The fluctuating proportions of people's willingness to accept unification or reunific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different years suggests that political sentiments may have an impact on people's willingness to have cross-strait negotiatio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7-23T16:13:37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7-23T16:13: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壹、研究動機 1 貳、問題意識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4 壹、研究目的 4 貳、主要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 壹、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5 貳、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6 參、概念界定與操作性定義 8 肆、研究對象與相關資料來源 14 伍、分析工具與分析方法 15 陸、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15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相關概念檢討 18 壹、兩岸政治談判概念 18 貳、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概念 19 貳、兩岸政治談判的「結果」概念 22 第二節 相關理論檢討 23 壹、理性抉擇 23 貳、感性認同與政治情緒 24 參、符號政治 25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檢討 25 壹、台灣方面的研究 25 貳、大陸方面的研究 26 第三章 兩岸政治談判與前瞻 28 第一節 兩岸政治談判回顧 28 壹、九二會談 28 貳、辜汪會談 29 參、兩岸政治談判前奏的新加坡「馬習會」 29 第二節 兩岸政治談判前瞻 30 壹、兩岸政治談判前瞻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臺灣地區民眾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意願 33 第二節 臺灣地區民眾對兩岸政治談判基礎的主張 34 第三節 臺灣地區民眾對兩岸政治談判結果的期待 38 壹、可以接受的談判結果 38 貳、最希望達到的談判結果 40 第四節 影響臺灣地區民眾兩岸政治談判意願及結果模型 41 壹、兩岸政治談判意願模型解釋 41 貳、最希望達到的談判結果模型解釋 46 第五章 結 論 5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5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6 參考文獻 59 壹、中文 59 貳、英文 63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與結果~臺灣民眾的調查分析(2015-2022) | zh_TW |
dc.title | The Basis and Results of Cross-strait Political Negotiation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surveys of Taiwanese people(2015-2022)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明通;張佑宗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Ming-Tung Chen;Yu-Tzung Ch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兩岸關係,兩岸政治談判,民意調查,國族認同,九二共識,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ross-Strait Relations,Cross-Strait Political Negotiations,Public Opinion Survey,National Identity,1992 Consensus, | en |
dc.relation.page | 6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1855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7-1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2.1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