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90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從周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ung-Jau W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韋多芳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To-Fang Wei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7-04T16:07:5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7-05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7-04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5-30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01王伯琦(1990),《民法債編總論》,中正書局。 02王澤鑑(2009),〈為債務履行輔助人而負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自版。 03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2002年3月,自版。 04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2009年,自版。 05王澤鑑(2019),《法律思維與案例研習 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四版,自版。 06王皇玉(2020),《刑法總則》,5版3刷,2020年2月,新學林。 07史尚寬(1990),《債法總論》,7刷,三民書局。 08林誠二(1997),〈論委任契約〉,《台灣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楊建華教授七 秩誕辰祝壽論文集》。 09韋多芳,陳介程(2020),《桃園市平鎮區文化公園地下停車場興建工程樓板坍塌損害事件鑑定報告書》,桃園市建築師公會。 10孫森焱(2003),《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修訂版,2003年8月,自版。 11孫森焱(2011),《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修訂版,2011年,自版。 12陳子平(2017),《刑法總論》,4版1刷,2017年9月,元照。 13鄭玉波(1998),《民法債編總論》,16版,1998年8月,三民。 14劉春堂(2002),〈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2002年9月,自版。 15詹森林(1998),〈機車騎士與其搭載者間之與有過失承擔〉,《民事法理與判例研究(1)》,1998年11月,元照。 二、期刊 01王澤鑑(1971),〈第三人與有過失與損害賠償之減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卷1期,頁185-194。 02元照編輯部(2012),〈民法第224條之規定是否得類推適用於公法上違規行為故意、過失之認定?—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8月份第二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月旦釋讀文摘》,18期,頁36-41。 03向明恩(2011),〈履行輔助者之過失和與有過失-最高法院九十年度台上字第九七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0期,頁154-161。 04林三欽(2007),〈將「專業簽證」納入「行政管制體系」後之國家責任問題-以建築簽證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51期,頁19-29。 05林明鏘(2017),〈消失的行政審查責任──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435號判決暨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95號判決〉,《裁判時報》,2017年4月,58期,頁5-25,元照。 06林明鏘(2007),〈論建造執照之審查與簽證-技術與行政分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2007年11月,151期,頁6-18。 07林誠二(1983),〈債務不履行歸責事由之檢討〉,《中興法學》,19期,頁389-403。 08林誠二(1997),〈論委任契約〉,《台灣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楊建華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1997年8月,頁290-325。 09姚志明(2021),〈使用人之界定〉,《月旦法學教室》,2021年6月,224期,頁11-13。 10桂齊恒(2019),〈委任契約〉,《台一顧問通訊》,204期,2019年6月,頁1-8。 11陳汝吟(2021),〈建築師法第十九條連帶責任之性質與實務爭議〉,《東吳工程法學論叢》,2021年7月,頁275-311,東吳大學法學院。 12陳忠將(2010),〈論他人行為之責任承擔〉,《臺灣海洋法學報》,9卷2期,2010年12月,頁33-78。 13陳聰富(2022),〈債務人為第三人行為負責〉,《月旦法學雜誌》,321期,2022年2月,頁6-22。 14程明修(2004),〈行政受託人之選任應適用政府採購法或行政程序法〉,《月旦法學教室》,22期,2004年7月,頁24-25。 15程明修(2002),〈私人履行行政任務時的法律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1期,2002年10月,頁133-138。 16黃宏全(2011),〈論我國民法之履行輔助人概念-以民法第224條與第217條第 3項為中心〉,《輔仁法學》,41 期,2011年6月,頁173-214,輔仁大學法律學院。 17黃茂榮(2003),〈債務人之履輔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2003年3月,頁107-126,元照。 三、學位論文 01黃國媚(2021),《建造執照審查導入民間團體協助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四、政府出版品 01內政部(2010),〈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範圍〉,99.3.3台內營字第0990801045號。 02立法院公報處(1969),〈審查建築師法草案〉,《立法院公報》,58卷42期,立法院。 03立法院公報處(1975),〈委員會記錄、審查建築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立法院公報》,64卷98期,立法院。 04立法院公報處(1975),〈建築師法第19條修正要旨、二讀(逐條討論)〉,《立法院公報》,64卷100期,立法院。 05立法院公報處(1975),〈建築師法第19條修正要旨、二讀(逐條討論)〉,《立法院公報》,64卷101期,立法院。 06立法院公報處(1975),〈建築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條文對照表)〉,《立法院公報》,64卷101期,立法院。 07立法院公報處(1983),〈建築法第34條修正理由、二讀(廣泛討論)〉、《立法院公報》,第72卷101期1690號,立法院。 08立法院公報處(1984),〈建築法第34條、第34-1條修正理由、二讀(逐條討論)〉,《立法院公報》,73卷85期1779號,立法院。 09立法院公報處(1995),〈建築師法第2條修正要旨、二讀〉,《立法院公報》,84卷5期2762號上冊,立法院。 10立法院公報處(1999),〈民法債編部分條文對照表修正說明〉,《立法院公報》,88卷13期3013號上冊,立法院。 11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17),〈內政部台內營字第1060810688號(106)建台懲字第112號決議書吳○成〉,《行政院公報》,23卷143期,行政院。 12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17),〈內政部台內營字第1060818476號(106)建台懲字第114號決議書徐○游〉,《行政院公報》,23卷232期,行政院。 13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21),〈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技字第 1100200619 號洪○良違反技師法〉,《行政院公報》,27卷95期,行政院。 14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6),〈工程技字第10500371870號違反技師法〉,《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告》,行政院。 15桃園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2023),〈112年4月26日府都建照字第1120111552號〉,《(112)桃建懲字第002號桃園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決議書》,桃園市政府。 五、網路文獻 01中國華文教育網(2022),〈語詞分析:干涉、干預〉,《教學園地》,載於:https://www.hwjyw.com/article/3998.html 02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3),《技師法相關子法、函釋、大法官解釋、判決》,載於:https://www.pcc.gov.tw/cp.aspx?n=1A4F3E9CE7514239 03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2),《解釋函彙整111年7月15日工程技字第1110200746號》,載於:https://www.pcc.gov.tw/cp.aspx?n=ACD571C9CE021BF6 04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3),〈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範本(112.11.23版)〉,《招標相關文件及表格》,載於:https://www.pcc.gov.tw/cp.aspx?n=99E24DAAC84279E4 05考選部(2023),〈建築師類科職能分析─職務內涵、專技人員結構工程技師職能分析─職務內涵〉,《國家考試職能分析專區》,載於:https://wwwc.moex.gov.tw/main/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1561 06宋裕祺(2023),《連署呼籲政府落實【建築法第13條第一項】之規定》,連署發起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宋裕祺理事長,載於: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697959349/posts/pfbid02EothttBLBPYvF2JQvj93eXYM86LKcfhLKfjXhENpKLgjkRDu1CoczpKCmCLtUmtXl/?d=n&mibextid=qC1gEa 07林麗玉(2024),〈獨/再天天罵就沒人了! 北市公務員這類缺204人僅來70人〉,《聯合新聞網》,載於:https://udn.com/news/story/7323/7685276 08陳右豪(2023),〈桃園大秘寶改善方案 市府引進外審機制避免設計疏漏〉,《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1日,載於:https://udn.com/news/story/7324/7090790 09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2014),〈東星大樓國賠案辦理經過之澄清聲明〉,《市府新聞稿》,載於: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72B8287731B53F0D 10維基百科,《東星大樓》,載於: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6%98%9F%E5%A4%A7%E6%A8%93 11蔡志方(2022),〈論建築師簽證之法律性質與責任〉,《法源法律網》,載於:https://www.lawbank.com.tw/treatise/dt_article.aspx?AID=D000024161 12鍾麗華(2023),〈今年高普考錄取不足達254人近年次高 這些類別最多〉,《自由時報》,載於: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488208 六、判決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192 號民事判決(監督指揮)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781 號民事判決(監督指揮)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978 號民事判決(林建築師)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90年度更二字第33 號民事判決(林建築師)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70 號民事判決(工程顧問設計監造)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106 年度重上更(三)號民事判決(工程顧問設計監造)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511 號民事裁定(工程顧問設計監造)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625 號民事判決(翁建築師) 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353 號民事判決(丁建築師)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519 號民事判決(黃建築師)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40 號民事判決(使用人) 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909 號民事裁定(監督指揮)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2112 號民事判決(監督指揮)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980 號民事判決(監督指揮)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0年度上國字第5 號民事判決(監督指揮) 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重上國字第10 號民事判決(921地震東星大樓)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049 號民事判決(921地震東星大樓)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判字第1916 號判決(仍得自行受理人民之申請案)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再字第50 號判決(台北大巨蛋徐○游建築師)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重訴字第279 號民事判決(浮洲合宜住宅複委任) 高等法院104年度重上字第138 號民事判決(承攬契約) 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更一字第149 號民事判決(承攬契約)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393 號民事判決(承攬契約)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建上字第136 號民事判決(承攬契約)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86 號民事判決(委任契約) 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度上字第583 號民事判決(委任契約)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603 號民事判決(委任契約)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560 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606 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423 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394 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120 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建上更一字第63號民事判決(混合契約) 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0年度建上更一字第5號民事判決(聯立契約) 最高法院 87 年度台上字第 268 號(擴張活動範圍) 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上字第 140 號(擴張活動範圍) 最高法院100 年度台上字第 1852 號(擴張活動範圍) 最高法院103 年度台上字第 803 號(擴張活動範圍) 最高行政法院 94 年度判字第 355 號判決(受僱人) 七、相關網站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站,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212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advancedSearchResult.do?action=doChangePage&pageNum=2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90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論結構計算疏失建築師之連帶責任
建築法第 13 條第1項及建築師法第19條均明訂:「有關建築物結構及設備等專業工程部分,除五層以下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外,應由承辦建築師交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專業工業技師負責辦理,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前揭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之責任性質與責任範圍,學說與實務上有不同見解。本文探討2020年4月30日發生之「平鎮文化公園地下停車場坍塌案」,因結構技師之結構計算疏失造成損害時,依前揭規定,建築師應否並負「連帶責任」? 首先探討建築師連帶責任之起源,有關建築法第 13 條第1項及建築師法第19條之立法旨意,以及學說與實務上之見解。分析建築師連帶責任之範圍,是否包含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接著探討平鎮案例中結構技師與建築師之法律關係: 一、結構技師是否為建築師之使用人? 以民法第224條為中心,就學說與實務上之見解,分析使用人是否以受債務人「指揮或監督」者為必要,以及該條之「同一責任」性質,係屬「過失責任」抑或屬「法定無過失責任」?本文研究結果,民法第224條所謂「使用人」之定義,應以受債務人指揮或監督為必要,而該條所謂「同一責任」,應為使用人「過失責任」之擴大化,而非「法定無過失責任」。因結構技師執行業務有其專業性與獨立性,且結構技師執行簽證業務並不受建築師之指揮或監督,是以,結構技師非為建築師之使用人,建築師並無須就結構技師之計算疏失負連帶責任。 二、建築師與結構技師間之契約性質? 以民法第529條為中心,探討起造人(交通局)與建築師間設計監造契約之性質,應為委任契約、承攬契約、混合契約抑或聯立契約?再研究建築師與結構技師間是否為合法之複委任關係?本文研究結果,起造人(交通局)與建築師間設計監造契約之性質,應為兼具委任與承攬性質之混合契約,依民法第529條規定應適用關於委任之規定。而結構技師與建築師間屬合法之複委任關係,建築師依民法第538條第2項規定,應就結構技師之選任,及對其所為之指示負責。 最後本文針對「避免結構計算疏失」提出建議:一、應改善建造執照審查機制以避免結構計算疏失:目前桃園市政府之公共工程有結構委外審查機制,但占大多數之私人案件,卻無任何把關建築物結構安全之有效機制。二、應開放建造執照協審市場,以建立「結構協審」機制:目前由單一民間團體獨占協審市場,建議政府應該採多元及開放之態度,讓結構專業技師參與建造執照協審,始能有效的避免結構計算疏失再次發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Joint Liability of Architects for
Structural Engineer’s Calculation Errors Article 13, paragraph 1 of the Building Act and Article 19 of the Architects Act both stipulate: "For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spects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equipment, except for buildings below five stories not intended for public use, they shall be handled by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engineers registered and enga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s designated by the supervising architect, who shall bear joint liability." There ar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in doctrin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joint liability" borne by archit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ingzhen Cultural Park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Collapse Case" that occurred on April 30, 2020, and whether the architect should bear "joint liability" when damage occurs due to structural calculation errors by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as per the aforementioned provisions. First, let's delve into the origin of architects' joint liability, examining the legislative intent of Article 13, paragraph 1 of the Building Act and Article 19 of the Architects Act,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s in doctrine and practice. We'll analyze the scope of architects' joint liability, including whether it encompasses administrative, criminal, and civil liabilities. Then, we'll discus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and the architect in the Pingzhen case. 1. Is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considered an employee of the architect? Centered around Article 224 of the Civil Code, and considering interpretations in doctrine and practice, this examine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for an employer to "direct or supervise" the debtor, and whether the nature of "joint liability" under this article falls under "liability for fault" or "statutory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definition of "employer" in Article 224 of the Civil Code requires direction or supervision by the debtor, and the "joint liability"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n expansion of "liability for fault" rather than "statutory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Since structural engineers perform their duties independently and professionally, and their certification work is not directed or supervised by architects, structural engineers are not considered employees of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s are not required to bear joint liability for the structural engineer's calculation errors. 2. The nature of the contract between the architect and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Centered around Article 529 of the Civil Code, this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design supervision contract between the principal (Transportation Bureau) and the architect, whether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 commission contract, a contract for services, a hybrid contract, or a mixed contract. It further examines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 and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constitutes a legitimate joint commissioning arrangement.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design supervision contract between the principal (Transportation Bureau) and the archit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a hybrid contract combining elements of commission and service contracts, and therefore, the provisions regarding commission contracts under Article 529 of the Civil Code should apply.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and the architect constitutes a legal joint commissioning arrangement. Under Article 538, paragraph 2 of the Civil Code, the architec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and for providing instructions to them. Final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ng structural calculation errors": 1.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permit review mechanism to prevent structural calculation errors: Currently, the Taoyuan City Government has an outsourcing mechanism for public works structural reviews, but the majority of private projects lack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tructural safety of buildings. 2. Opening up the construction permit review market to establish a "structural review" mechanism: Currently dominated by a single private organiz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adopt a diverse and open approach, allow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to participate in construction permit reviews. Only then can structural calculation errors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from occurring agai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7-04T16:07:58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7-04T16:07:59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簡目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簡目 ix 詳目 xiii 圖目次 xxxviii 表目次 xxx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 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一項 研究方法 5 第二項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概要 11 第一節 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之起源 11 第一項 「並連帶負本法所定之懲戒責任」(60.12.14) 11 第二項 「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64.12.16) 12 第三項 小結 12 第二節 何謂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 13 第一項 行政責任 13 第二項 刑事責任 14 第三項 民事責任 17 第四項 小結 20 第三節 建築師法 21 第一項 法條沿革:建築師法第19條 21 第二項 開業建築師 25 第三項 小結 29 第四節 建築法 30 第一項 法條沿革:建築法第13條 30 第二項 建築許可(行政管制) 34 第三項 專業簽證責任 83 第四項 行政管制之審查責任 102 第五項 小結 117 第五節 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之內涵 120 第一項 行政責任 120 第二項 民事責任 132 第三項 小結 138 第三章 平鎮案例建築師與結構技師之法律關係 141 第一節 民法第224條:使用人之故意過失責任 141 第一項 何謂「代理人」、「使用人」? 141 第二項 使用人受「指揮監督」為必要? 145 第三項 建築師得否干預結構技師執行簽證業務? 165 第四項 小結 172 第二節 民法第529條:勞務給付契約適用關於委任之規定 174 第一項 何謂「委任契約」、「承攬契約」 174 第二項 建築師設計監造契約之性質 184 第三項 小結 208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結論 211 第二節 建議 213 參考文獻 217 附錄 224 圖目次 圖1、研究範圍 9 圖2、建築法_建照審查與結構圖說流程圖 51 圖3、桃園市_建照審查與結構圖說流程圖 52 圖4、平鎮案例_建照審查與結構圖說流程圖 53 圖5、桃園市建築師公會協助審查建築執照行政流程圖 54 圖6、桃園市政府建築管理處建造(雜項)執照審查流程圖 55 表目次 表1、建築師法第19條修正理由對照表(64.12.16) 24 表2、建築法第13條修正理由對照表(64.12.26) 33 表3、建築法第34條修正理由對照表(64.12.26) 40 表4、建築法第34條修正理由對照表(73.10.26) 41 表5、桃園市申請建造執照應檢附書圖文件 48 表6、建造執照審查及權責分工表 58 表7、平鎮案例建造執照概要表 60 表8、技師法第12條修正理由對照表(74.11.29) 87 表9、技師法第16條修正理由對照表(100.05.31) 88 表10、各科技師執業範圍_部分(107.06.29) 89 表11、建築師懲戒覆審委員會決議統計 122 表12、建築師懲戒_連帶責任相關法條 123 表13、民法第217條修正對照表(88.04.02) 143 表14.1、實務見解:使用人受「指揮監督」為必要? 161 表14.2、實務見解:使用人受「指揮監督」為必要? 162 表14.3、實務見解:使用人受「指揮監督」為必要? 163 表15、實務見解:使用人受「指揮監督」為必要?分析表 164 表16、結構專業技師執業人數統計表(111.12.31) 168 表17、結構技師與建築師考試資格、科目 169 表18、專技人員結構工程技師及建築師職能分析 170 表19、承攬契約與委任契約之重要差異 183 附錄 附錄1、桃園市政府委託桃園市建築師公會協助審查建築執照作業原則 224 (民國106年10月18日府都建照字第1060247214號) 附錄2、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規定項目審查表 226 附錄3、建築執照及雜項執照建築師簽證表 228 附錄4、建築物結構與設備專業技師簽證報告 229 附錄5、桃園市建築師公會第5屆第2次臨時會員大會手冊(112.06.15) 230 (民事答辯狀、案號:112年度訴字第748號、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附錄6、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範圍(99.03.03台內營字第0990801045號令) 240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論結構計算疏失建築師之連帶責任 | zh_TW |
dc.title | Joint Liability of Architects for Structural Engineer’s Calculation Erro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向明恩;邱琦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Ming-En Hsiang;Chi Chiu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建築師,連帶責任,結構技師,行政助手,複委任,設計監造契約,使用人,履行輔助人,技師簽證,行政與技術分立,建築許可,結構計算疏失,建造執照審查,建築法第13條,建築師法第19條,民法第224條,民法第529條,民法第535條,民法第538條,行政程序法第16條,技師法第16條,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rchitect,joint liability,structural engineer,administrative assistant,joint commissioning,design supervision contract,user,performance assistant,engineer certification,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functions,building permit,structural calculation error,construction permit review,Article 13 of the Building Act,Article 19 of the Architects Act,Article 224 of the Civil Code,Article 529 of the Civil Code,Article 535 of the Civil Code,Article 538 of the Civil Code,Article 16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Article 16 of the Engineers Act, | en |
dc.relation.page | 241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0862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5-31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進修推廣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事業經營法務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事業經營法務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8.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