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20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文薰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Wen-Hsun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楚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u-chun Hsu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3-08T16:18:03Z-
dc.date.available2024-03-09-
dc.date.copyright2024-03-08-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2-09-
dc.identifier.citation一、郭松棻創作與評論
羅安達,〈青石的守望——向陽〉,《文季雙月刊》第1卷第2期,1983年06月,頁76-77。
郭松棻,〈月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8月12-18日。
郭松棻,〈草〉,美國《知識份子》第3卷第1期,1986年9月。
郭松棻,〈雪盲〉,美國《知識份子》第3卷第1期,1986年9月。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當代》第42 期,1989 年10 月1 日,頁84。
郭松棻,《雙月記》(台北:草根出版社,2001)。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郭松棻,〈落九花〉,《印刻》23期(2005),頁66-109。
郭松棻,《驚婚》(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
郭松棻、李渝、簡義明,《郭松棻文集:保釣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15)。
郭松棻著,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哲學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15)。
羅安達,〈青石的守望〉,《文季》第1卷第2期,1983年6月。
羅安達,「三個小短篇」之〈含羞草〉,《文季》第1卷第3期,1984年5月。
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抖擻》(1974)。收錄於陳映真編《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左翼傳統的復歸》(台北:人間雜誌,2008), p.9-25。
二、專書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台北:允晨文化,2015)。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沙特著,陳宣良、杜小真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左岸文化,2012)。
尚—保羅・沙特(Sartre, Jean-Paul)著,林惠敏譯,《何謂主體性?沙特談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台北:遠流出版,2016)。
格雷・克里斯(Claeys, Gregory)著,王榮輝譯,《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台北:麥田出版,2022)。
張炎憲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黃瑞祺,《歐美歷史唯物主義新論:柯亨、艾爾斯特和哈伯馬斯論歷史唯物主義》(台北:允晨出版,201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
顏娟英、蔡家丘總策劃,顏娟英、蔡家丘、黃琪惠、楊淳嫻、魏竹君等,《台灣美術兩百年(上)》(台北:春山出版,2022年)。
顧正萍,《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台北:秀威資訊,2012)。
Barrett, William, 彭靖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台北:立緒出版,2013)。
Buchanan , Ian, A Dictionary of Critical Theory(2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Camus, Albert, L’Homme révolté. (Paris : GallimardAronson, , 1951).
Camus, Albert, Le Mythe de Sisyphe.(Paris :Gallimard, 1942b).
Cixous, Hélène, Le Rire de la Méduse – et autres ironies, (Paris: Galilée, [1975], 2010b).
Denis, Benoît, Littérature et engagement: De Pascal à Sartre. (Paris : Seuil, 2000).
Heidegger, Martin,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in Martin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trans. Julian Young and Kenneth Hayn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r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019).
Heidegger, Martin, tran. William Lovitt.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7).
Javier, Cardoza-Kon, Heidegger’s Politics of Enframing: 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7)
Jay, Martin, Marxism and Totality: The Adventures of a Concept from Lukács to Habermas.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Krieger, Leonard. « Histoire et existentialisme chez Sartre », Cités, vol. 22, no. 2, 2005, pp. 155-182.
Lean, Eugenia, Public Passion: The Trial of Shi Jianqu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in Republican China.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7)
Lévy, Bernard-Henri. Le siècle de Sartre. (Paris: Grasset, 2000).
Lukács, György, trans. D. Fernbach. Essays On Re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The MIT Press, 1980).
Lukács, György, trans. E. Kelemen. Existentialisme ou marxisme. (Paris : Nagel, 1948).
Lukács, György. trans. Hannah & Stanley Mitchell. The Historical Novel. (London: Merlin Press, 1964).
Lukács, György.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2).
Magee, Glenn Alexander (2010). The Hegel Dictionary.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Novack, George Edward, Existentialism versus Marxism : conflicting views on humani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1966)
Ronald, Camus & Sartre :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nd the quarrel that ended.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Sartre, Jean-Paul, Situations IV : Portraits (Paris : Gallimard, 1964).
Sartre, Jean-Paul. Esquisse d’une théorie des émotions. (Paris: Hermann, 1995).
Sartre, Jean-Paul. 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1996). Sartre, Jean-Paul. L’Être et le Néant : essaie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1943).
Sartre, Jean-Paul. 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 (Paris : Gallimard, 1948b).
Sartre, Jean-Paul. Qu’est-ce que la subjectivité. (Paris: Les Prairies ordinaires, 2013).
Sheehan, Helena,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ritical History. ( London: Verso, 2018)
Solomon, Robert C., Dark Feelings, Grim Thoughts: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in Camus and Sart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三、期刊、單篇論文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2001),頁136-147。
白依璇,〈保釣世代、現代主義、民族想像: 論郭松棻、李渝早期寫作及所處歷史脈絡〉,《國史館館刊》 第49期(2016),頁65-98。
吳錫德,〈卡繆作品的中譯及其在台灣的影響〉,《世界文學 第六期-消費、流行與文學》(臺北:麥田,2002b.12),頁91-106。
李怡訪談,〈昨日之路:七位留美左翼知識份子的人生歷程〉,收錄於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台北:人間,2001年)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收錄於張恆豪編《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松棻》(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頁229-234。原刊於《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頁229。
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頁115-119。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試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頁219-249。
張誦聖,〈郭松棻《月印》和20世紀中葉的文學史斷裂〉,《文學評論》第2期(2016),頁169-176。
張誦聖著,林麗裡譯,〈解嚴後台灣文學場域的新發展〉,收錄於李奭學主編,《異地繁花:海外台灣文論選譯(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頁379-380。
許正宗,〈郭松棻〈月印〉的陰性書寫〉,《中國文化月刊》317期(2007),頁41-50。
郭宏安,〈重提加繆與薩特之爭〉,《二十一世紀》卷21(2004),頁52-61。
陳明柔,〈當代台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收錄於張恆豪編《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松棻》(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頁181-202。
陳明柔,〈當代台灣小説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臺灣文學史書寫研討會論文集・第二集》(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2008),頁407-434 。
陳建忠,〈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原刊於《臺灣文學的大和: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第六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大臺文所;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09年),另收錄於《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市: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頁25-68。
陳建忠,〈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文化,2007),頁240。
黃啟峰,〈書寫歷史的空白頁:郭松棻〈落九花〉敘事技巧與意涵研究〉,收錄於張恆豪編《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松棻》(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3),頁235-260。原發表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論劍指南:2006政大中文系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 12. 2-3)。
黃雅嫻,〈存在主義在台灣:沙特到卡繆篇〉,收錄於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頁291-326。
黃錦樹,〈真正的文學的感覺〉,《報導者》,2016年11月28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iterature-chen-yingzhen。最後檢閱日期:2023年9月20日。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另收錄於《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頁274-275。
黃錦樹,〈遊魂:亡兄、孤兒、廢人〉,《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頁279-287。
楊植勝,〈辯證法與現象學——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方法論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45期(2013),頁61-106。
廖玉蕙訪談,〈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聯合文學》225期(2003年7月),頁114-122。
舞鶴訪談,李渝整理,〈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頁36-54。
劉昌元,〈盧卡奇的小說反映論〉,《中外文學》第17卷第8期(1989),頁93-111。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頁33-54。
潘怡帆,〈「將臨」或「匱乏」?論〈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頁55-56。
還學文,〈在古拉格與卡拉帕格群島之間-四十年前卡繆與沙特關於共產主義烏托邦的一場論戰〉,《當代》,卷66,1991.10,頁4-13
魏偉莉,〈創傷與重生——從早期作品看郭松棻創作基調的形成〉,《臺灣文學研究》創刊號(2007),頁33-71。
魏偉莉,〈論郭松棻文本中文化身份的追索〉,收錄於張恆豪編《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松棻》(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頁181-202。原刊於《第九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頁33-71。Berger, Anne Emmanuelle: « L’invention de l’écriture féminine ». Dictionnaire du genre en traduction / Dictionary of Gender in Translation / Diccionario del género en traducción. ISSN: 2967-3623. Mis en ligne le 19 avril 2021: https://worldgender.cnrs.fr/notices/linvention-de-lecriture-feminine/.
Catalano, Joseph S..”The Meaning and Truth of History: A Note on Sartre's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 Sartre Studies International, Vol. 13, No. 2 (2007), pp. 47-64
Granjon, Maire-Christine, « Les Femmes, le langage et ‘l’écritrure’ » , Raison Présente , No. 39 (1976) , 25-32 .
He, Qiliang, Scandal and the New Woman: Identities and Media Culture in 1920s China. Studies on Asia: IV, 1(1) (2010), p.1-28.

四、學位論文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另出版《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台北:秀威資訊,2008)。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另出版(台北:秀威資訊,2016)。
黃鳳慧,《台灣歷史大河小說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陳湧漢,《介入與他者的獻/現身——論郭松棻《哲學卷》中的倫理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湯舒雯,《史的暴力・詩的壟斷——台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癥候閱讀與文化創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楊婕,《抒情與革命——柏克萊保釣作家研究:劉大任、郭松棻、李渝》(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3年)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4)。另出版《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11)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206-
dc.description.abstract郭松棻自1980年代後停止發表政治與哲學撰述,轉向小說寫作,並且屢屢在小說中觸及台灣與中國近代史。然而,他在2005年的訪談卻表明了小說的虛構性,並且否認他所寫作的是歷史小說。對應郭松棻從1960年代開始關於存在主義的撰述,由其中的思想演變軌跡,可知他抗拒歷史小說文類,不僅是出自現代主義小說美學自主性的選擇,也是基於他循著存在主義脈絡,在歷史觀點上的變化。本研究將分析郭松棻早期評價沙特與卡繆的哲學撰述,由此梳理他在轉向小說寫作之前的思考路徑:郭松棻在前期反省西方形而上哲學傳統並主張直接採取政治行動,以此批判沙特與卡繆的思想。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70年代後半對於共產主義歷史目的論提出嚴厲批判,在未發表的手稿中,留意到沙特對現代社會「叢集體」(series)的觀察。延續著此一脈絡,本研究另將分析郭松棻在1983年之後發表的小說文本,探討其中對於歷史的呈現,如何反應了郭松棻歷史觀點的轉變。透過分析郭松棻的歷史書寫與歷史觀點,本研究也藉此思考,他何以修正了早期行動主義的立場,從保釣運動中撤離,並且再次走向小說創作。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ince the 1980s, Guo Song-fen has stopped publishing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and turned to fiction writing, in which he has repeatedly touched up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and China. However, an interview with him in 2005 revealed the fictional nature of the novels and denied that he was writing historical fiction. Corresponding to Guo's writings on existentialism from the 1960s onwards, the trajectory of his ideological evolution suggests that his resistance to the genre of historical fiction is not only a choice of autonomy in the aesthetics of modernist fiction, but also a change in 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llowing the existentialist vein. In this study, we will analyse Guo Songfen's early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n Sartre and Cam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th of his thinking before he turned to fiction writ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life, Guo Songfen reflected on the Western metaphysic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and advocated for direct political action as a means of criticising Sartre's and Camus's ideas. What is more noteworthy, however, is his severe criticism of the communist theory of the purpose of histo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70s, and his attention to Sartre's observation of 'series' of modern society in Guo’s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Continuing in this vein, this study will also analyse the texts of Guo Songfen's novels published after 1983, and examine how the 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these novels reflects a change in Guo's view of history. By analysing Guo Songfen's historical writing and viewpoints, this study will also consider how he revised his early activist stance, withdrew from the Diaoyu movement, and turned to fiction again.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08T16:18:03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08T16:18: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i
誌謝iii
中文摘要iv Abstract v
目次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 3
(一) 台灣歷史小說的定義與定位 5
(二) 郭松棻關於歷史的論述 11
1. 美學取捨:現代主義/鄉土小說與歷史意識 11
2. 個體與歷史:從存在主義而來的歷史觀點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7
(一) 歷史小說的集體使命:補償歷史的「救贖」論說 18
(二) 歷史小說中的個體存在 18
1. 填補歷史中個體存在的空白 18
2. 書寫作為歷史救贖或歷史超越 20
3. 陰性史觀與離散史觀 22
(三) 對整體歷史與國族認同的反本質論 23
(四) 文學創作與介入行動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 從為何而寫到不為何而寫:郭松棻哲學文論的歷史觀點轉折 31
第一節、 前言 31
第二節、 人在歷史中:早期郭松棻的行動主義 35
(一)介入境遇的文學(littérature engagée):對沙特主體性問題的解讀 36
(二)反歷史主義:對卡繆歷史觀點的解讀 45
第三節、 不受歷史左右的實體:後期的轉折 49
(一)對共產主義的反省 50
(二)對社會結構與倫理學的關注 52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三章 分裂的歷史叢集體:複數主體的倫理衝突 56
第一節、 前言 56
第二節、 對歷史主義的質疑:〈向陽〉 65
第三節、 「偶然的力量」與理念的欺罔性:〈月印〉 74
第四節、 不受歷史左右的身體與感官敘事:〈月嗥〉 80
第五節、 小結 86
第四章 不在歷史中:斷裂的精神系譜與虛無化的歷史 89
第一節、 前言 89
第二節、 歷史的雙向失落:〈雪盲〉、〈草〉、《驚婚》 99
第三節、 虛無化的歷史:〈今夜星光燦爛〉、〈落九花〉 112
(一)今夜星光燦爛:對歷史的雙面反詰 115
(二)落九花:歷史中的為我主義 121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41
一、郭松棻創作與評論 141
二、專書 142
三、期刊、單篇論文 146
四、學位論文 150
附錄 151
表一:郭松棻哲學文論與評論目錄 151
表二:郭松棻小說目錄 152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人在歷史中——郭松棻的歷史書寫與歷史意識zh_TW
dc.titleHuman in the History: Guo Sung-fen’s historical writing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楊佳嫻;張俐璇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a-Hsien Yang;Li-Hsuan Changen
dc.subject.keyword歷史小說,歷史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實踐,行動主義,叢集體,zh_TW
dc.subject.keywordhistorical novel,historicism,existentialism,literary practices,activism,series,en
dc.relation.page15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0438-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2-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臺灣文學研究所-
dc.date.embargo-lift2029-01-31-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1.pdf
  此日期後於網路公開 2029-01-31
2.4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