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7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賢中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sien-Chung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文國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Kwok-Leung Ma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3-04T16:24:0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3-05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3-04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2-15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 原典及注釋 王煥鑣:《韓非子選》,中華書局,1965年9月。 中共滎陽縣委宣傳部理論組 鄭州大學政史系工農兵學員 編輯:《申子輯注》,鄭州:中共滎陽縣委宣傳部,1975年1月。 李誠、勾承益 譯注(封面言李亞東譯注,內頁則言李誠、勾承益譯注):《韓非子白話今譯》,中國書店,1994年9月。 邵增樺 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9月(1982年9月)。 紀昀 等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的《四庫全書‧子部三‧法家類‧韓子‧提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郭沫若 等撰:《管子集校》,科學出版社,1956年。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5月。 ———:《韓非子校釋》,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7年1月(1958年1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中華書局,1958年9月。 ———:《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年10月。 ———:《韓非子集釋》(增訂版)(上、下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年6月。 張素貞 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巿:編譯館,民國90年(2001年)。 張覺 校注:《韓非子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5月。 張覺 等撰:《韓非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黎翔鳯:《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傅武光、賴炎元 注譯:《新譯韓非子》(初版),臺北巿:三民書局,民國86年11月。 《韓非子》校注組:《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韓非子》校注組 編寫、周勛初 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二) 專書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曉波、張純 同撰:《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1983年)。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臺北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5月。 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6月。 余嘉錫:《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勛初:《韓非子》札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郭沫若:《十批判書》中的〈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見《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梁啟雄:《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8月(2009年7月重印)。 梁啟雄:《韓子淺解》,中華書局,1960年。 陳啟天:《韓非子參考書輯要》,中華書局,1945年。 陳千鈞:《韓非新傳‧韓非年表》,見《諸子集成》第五冊《韓非新傳》,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的世界書局本。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覺:《韓非子考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8月。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叙》,商務印書館,193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採掇英華》編輯委員會:《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湖南邵陽師專中文科編:《古漢語語法知識》,湖南:湖南邵陽師範專科學校,1973年。 張曉敏 出版:《哲學大辭典》分類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4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4月。 趙海金:《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4月。 蔣伯潛:《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嚴靈峰 輯:《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民國69年(西元1980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威威:〈論《管子》中道與法的連接〉,江淮論壇,2022年04期。 王曉波:〈〈解老〉、〈喻老〉-韓非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改造〉,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一期),1999年。 ———:〈「歸本於黃老」與「以無為本」-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9期),2005年3月。 邱黃海:〈韓非子解老喻老篇的詮釋特色〉:《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月7日。 田探:〈《管子》四篇的道氣關系與「氣道乃生」命題的哲學意蘊〉,江漢論壇,2013年05期。 朱德熙:〈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方言,1983年01期。 李賢中:〈從先秦思想看定位系統〉,鵝湖學誌第六十九期,2022年12月。 李玉誠:〈韓非「道理論」的哲學意義〉,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 吳凡明:〈道與德的相涵與分立—韓非的道德思想〉,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總第132期)。 孫長祥:〈《韓非子》的思維方法——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思維範例〉,邏輯學研究,2017年04期。 邵靄吉:〈古漢語「所」字結構的通式及生成機制〉,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周貞余:〈心靜氣理‧道乃可止—論《管子》四篇的心、氣、道〉,哲學與文化(第四十二卷第六期),2015年6月。 洪巳軒:〈《韓非子‧解老》篇「物」、「理」、「道」三者的關係〉,《華岡哲學學報》第二期(頁23-50),2010年6月。 馬世年:〈先秦子書的編集與「軸心時代」的經典生成——以《韓非子》成書過程為例〉,文史哲,2013年01期。 馬世年、吳建新:〈《解老》《喻老》的性質及其文體學意義〉,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11年8月。 馬耘:〈《韓非子》〈解老〉等篇「道」概念辨析〉:《止善》第九期一般論文,2010年12月。 唐會霞:〈論東漢時期班固及其作品的接受〉,安康學院學報,2020年06期。 徐敏:〈《韓非子》的流傳編定〉,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1期。 高慎貴:〈古代漢語「所以」辨析〉,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陳鑫:〈《管子》四篇中的道論〉,管子學刊,2012年02期。 陳志雄:〈《管子》四篇道氣關系論辨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年01期。 陳弘學:〈價值與秩序的抉擇:荀子「禮」論於其法體系之功能與限制論析〉,《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頁1-28),2013年12月。 張岱年:〈《管子》書中的哲學範疇〉,《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 張鴻愷:〈《管子》四篇中的黃老思想-以「道」、「氣」、「心學」為中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9年3月。 詹康:〈再探韓非道論〉,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06期。 廖海花:〈論韓非之「道」〉,三明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 熊鐵基:〈讀韓非子〈解老〉和〈喻老〉〉,政大中文學報,第八期,2007年12月。 (四) 學位論文 馬世年:〈《韓非子》的成書及其文學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五) 英文參考文獻 Kim , Jaegwon.:《Philosophy of Mind》,Taylor & Francis Group,2010。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7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探討《韓非子‧解老》中的「道」的概念為目的。全文共分為六章,以下是各章的主要內容和主張:
第一章緒論中交待了:(一)〈解老〉此文本於思想史上之特殊性和重要性。(二)方法論上,提出了七項詮釋原則,並採用李賢中教授的「思想單位研究法」。(三)先「不將《韓非子》各篇預設為相互融貫」作為文章前設。 第二章探討了關於《韓非子》之成書、韓非生卒年推測、〈解老〉篇著作年代及其作者的可能身份、〈解老〉之「解」及其所解之《老子》版本、先秦時期「道」之意義及其意象延伸路徑、先秦法家學者之「道」之觀念回顧等問題。 第三章以解析〈解老〉中術語義的「道」的概念意涵為目的。文中交待了數種詮釋立場的潛在理論困難。又以思想單位研究法建構了由五個問題組成的思想單位,呈現〈解老〉道論的面貌。析論了〈解老〉中提及「道」的段落,析論主張:(一)「道」的定義是「客觀不變的非具象原因」,具體而言是「客觀不變的律則」。(二)「理」是「構成事物的可為感官感受的性質」。(三)「道即是理」,「道」即是「萬物的容態、萬理的總合」。「律則(道)」是由「現象(理)」所定義。所謂「律則(道)」,就是「貫穿所有個例(理)而沒有例外」的「『非具象』的歸納和總結(稽合)」。(四)「德」指「值得追求的內容」,而「德」會因不同的對象而有所差別。 第四章研究〈主道〉〈揚權〉〈喻老〉此三篇的「道」的概念,以此探究「道即律則」的說法能否與〈解老〉以外的《韓非子》篇章融貫。文中以思想單位研究法呈現〈主道〉、〈揚權〉、〈喻老〉蘊含的道論面貌。並析論了〈主道〉、〈揚權〉、〈喻老〉中所有提及「道」的段落,以此知「道即律則」的說法在〈主道〉、〈揚權〉和〈喻老〉此三篇中亦能融貫。 第五章總結了三位學者(王曉波、馬耘、詹康)的六種道論立場(變動論、規律論、本體論、本體論式的規律說、君術說、道無論),並嘗試指出其中未理想處。以此展示了本文詮釋的特色與有所推進處,包括:(一)攻克了「道理互稽」的詮釋難題。(二)以律則說迴避了君術說無法解釋「『道』使天地日月成其功」的問題。(三)嚴守「脈絡原則」,避免了過度援引他說,以致難見韓非道論真容的問題。(四)嚴守「素樸原則」,避免了詮釋中產生多餘無用的本體。(五)據「『所』字結構」將「道者,萬物之所然」詮釋為「萬物然道」,而非有違古漢語語法的「道者,萬物之所以然」。 第六章為全文總結,章中扼要地回顧和整理了前五章的主要內容。包括:(一)緒論中「七項詮釋原則」和「思想單位研究法」的提出;(二)第二章中對「先秦時期『道』之意義及其意象延伸路徑」的探究,和對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等先秦法家學者的「道」之觀念回顧;(三)第三章中「道即理」、「道即客觀不變的律則」、「理即事物的可為感官感受的性質」、「德即值得追求的內容」等主張的提出;(四)第四章中「道即律則」的主張如何融通於〈主道〉、〈揚權〉和〈喻老〉三篇的展示,及是三篇的內容如何構成一思想單位;(五)第五章中三位學者(王曉波、馬耘、詹康)的六種道論立場(變動説、規律論、本體論、本體論式的規律說、君術說、道無論)的主張總結。最後對《韓非子》四篇「道」的論述以思想單位研究法進行了總結性的勾勒,並指出其中蘊含的「慈」、「儉」、「後」的行為指導原則,以及這些行動指導原則為《韓非子》中「極力主張不離事言理」、「重視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歷史性思維」、重視「以古為鏡以知興衰,以人為鏡以明得失」的思維方法傾向提供了理論基礎。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central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ao(「道」)” in “Han FeiZi(《韓非子》) –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The article comprises six chapters, the main idea and proposition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1) The uniqueness and importance of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2) On a methodological level, it proposes seven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adopts Professor Hsien-Chung Lee''s method of thought unit." (3) It assumes the perspective of not presuming the coherence of different chapters in "Han Feizi" as a premise. Chapter 2 explores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mpilation of "Han Feizi," Han Fei''s birth and death years, the composition era and possible authorship of the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chapt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e(「解」)" in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and the version of "Lao Tzu" it addresses, the meaning and imagery extension of "Tao"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Tao" among Pre-Qin Legalist scholars. Chapter 3 aims to explain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o", which is used as a philosophical term in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of various interpretative positions. It also constructs a unit of thoughts composed of five questions to present the Tao theory in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It argues that (1) "Tao" is defined as an "objective, unchanging, non-concrete cause," specifically speaking, an "objective, unchanging law." (2) "Li(「理」)" is " the quality that constitutes things and can be perceived by the senses ." (3) "Tao is Li," meaning "Tao" is the "appearance of all things, the synthesis of all Li." ."Law (Tao)" is defined by "phenomena (Li)" as an "abstract induction and synthesis (稽合) that penetrates all individual instances (Li) without exception." (4) "Teh(「德」)" refers to "contents worth pursuing ," which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 Chapter 4 studies the concept of "Tao" in three chapters of "Han Feizi": "The Tao of the Sovereign", "Wielding the Sceptre" and "Illustrations of Lao Tzu’s Teaching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ssertion "Tao as law"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hapters outside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It presents the Tao theory in "The Tao of the Sovereign", "Wielding the Sceptre" and "Illustrations of Lao Tzu’s Teachings" using the method of thought unit and analyzes all sections mentioning "Tao" in these chapters to determine the coherence of the assertion "Tao as law" across these texts. Chapter 5 summarizes the six opinions of the Tao theory (Change Theory, Law Theory, Ontology Theory, Ontological Law Theory, Kingcraft Theory, Tao as Nothingness Theory) of three scholars (Hsiao-po Wang, Yun Ma, Kang Chan) and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eir imperfections. In this way,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interpretation and advances where needs to be carried further in this paper , including: (1) Overcoming the interpretative challenge of ''the synthesis of Tao and Li''. (2) Utilizing the theory of regularity to avoid the problem in the theory of ruling art, which cannot explain how ''Tao enables the sun, moon, and earth to fulfill their functions''. (3) Strictl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ext'', avoiding excessive reliance on other theories, which might obscure the true meaning of Han Fei''s Tao theory. (4) Strictl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simplicity'', avoiding unnecessary ontological elements in interpretation. (5)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所" '', interpreting ''道者(Tao),萬物(all things)之所然'' as ''all things constitute Tao'', rather than the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Tao is the reason why things are so''.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e entire paper, succinctly reviewing and organiz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revious five chapters. This includes: (1) Introduction of ''seven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method of thought unit''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2)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ao" and its path of metaphorical extension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and a review on the Tao concepts of pre-Qin legalist scholars like Shang Yang, Shen Tao, Shen Buhai, and Guanzi in chapter two; (3) The propositions of ''Tao as Li'', ''Tao as the objective and unchanging law'', ''Li as the sensory qualities of things'', and '' Teh as the content worth pursuing '' in chapter three; (4) In chapter four, the essay centers on how to integrate the claim ''Tao as law'' in the chapters ''The Tao of the Sovereign'', ''Wielding the Sceptre'', and ''Illustrations of Lao Tzu’s Teachings'', and how these chapters form a single unit of thought; (5) Summarization of the six opinions of the three scholars (Wang Xiaobo, Ma Yun, Zhan Kang) in chapter five. Finally, the four discussions of "Tao" in the "Han Feizi" are summari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ought unit. It points out the behavioral guiding principles of ''kindness(「慈」)'', ''frugality(「儉」)'', and ''following(「後」)'' , and how these guiding principl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thinking methods in "Han Feizi": to advocate "reasoning according to the facts", to value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solving problems in context", and to value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 to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and using people as a mirror to understand success and fail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04T16:24:0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04T16:24: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問題意識、文獻回顧 1 第二節:七項詮釋原則 3 第三節:思想單位研究法 9 第四節:文章前設:篇章獨立性問題 11 第二章 文本背景回顧 15 第一節:韓非生卒年推測 15 第二節:《韓非子》之成書 20 一、 張覺的看法 20 二、 馬世年的看法 25 三、 對疑古思潮的反省 27 第三節:〈解老〉篇的背景 30 一、 〈解老〉篇著作年代及作者的可能身份 30 二、 〈解老〉之「解」及其所解之《老子》版本 32 第四節:先秦時期「道」之意義及其意象延伸路徑 34 第五節:先秦法家學者之「道」之觀念回顧 37 一、 商鞅、申子之「道」 37 二、 慎子之「道」 38 三、 管子之「道」 44 第三章 〈解老〉篇「道」的概念分析 50 第一節 「道」字的多重詞義與詮釋分歧 50 第二節 術語義的「道」的意涵 51 第三節 「道即律則」的說法如何與〈解老〉全文各處融通 59 第四節 小結 73 第四章 〈主道〉、〈揚權〉、〈喻老〉之「道」 79 第一節 〈喻老〉之「道」 79 第二節 〈主道〉之「道」 85 第三節 〈揚權〉之「道」 91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與現代詮釋之比較 108 第一節:與王曉波詮釋之比較 108 一、 1983年的變動論的道論立場 108 二、 1999年的規律論的道論立場 110 三、 2005年的本體論的道論立場 113 四、 2007年的本體論式的規律說的道論立場 116 第二節:與馬耘詮釋之比較 118 第三節:與詹康詮釋之比較 125 第四節:小結 129 第六章 全文總結 132 第一節:各章重點 132 第二節:從思想單位總結全文要義 137 參考文獻 14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韓非子‧解老》篇「道」之概念辨析 | zh_TW |
dc.title |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ao'' in the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 Chapter of ''Han Feizi''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洪巳軒;陳弘學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zu-Hsuan Hung;Hung-Hsueh Che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韓非,道,解老,喻老,揚權,主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an Fei(韓非),Tao(「道」),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eachings(〈解老〉),Illustrations of Lao Tzu’s Teachings(〈喻老〉),Wielding the Sceptre(〈揚權〉),The Tao of the Sovereign(〈主道〉), | en |
dc.relation.page | 151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0582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2-16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1.pdf | 2.19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