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73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舒楣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Me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劉宣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suan-Chen Liu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2-22T16:29:53Z-
dc.date.available2024-02-23-
dc.date.copyright2024-02-22-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4-01-31-
dc.identifier.citationAdorno, T. & Bernstein, J. M. (eds) (2001). The culture industry :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UK: Routledge.
Murphy Alexander , Michael Heffernan, Marie Price, David C. Harvey, DydiaDeLyser & David Lowenthal (2017)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Revisited. ” The AAG Review of Books 5 (4): 201-214
Gentry, K. & Smith, L. (2019).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 and the legacies of the late-twentieth century heritage can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5 (4): 1148-1168.
Harrison, R. (2013). Heritage : critical approaches. London: Routledge.
Harrison, R. (2010) “Heritage as social action” in Susie West (ed.), Understanding Heritage in Practice (pp. 240-276).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avid, C. (2001) “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 Temporality,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7 (4): 319–338.
ICLEI(2023)“About Us“ [Official website introd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iclei.org/ecomobility_alliance/
Landry, C.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UK: Earthscan.
Lefebvre, H. (2001) Writing on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McGuigan, J. (2004). Rethinking cultural policy Jim McGuigan. Maidenhead : Open University.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1999). All our futures: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London, UK: DfEE.
Olwig, K. (2003). “Landscape: The Lowenthal Legac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 (4): 871–877.
Samuel, R. (1994) Theatres of memory. London: Verso.
Smith, L. (2006). Uses of Heritage. London, UK: Routledge.
ONnews夯新聞(2019)〈走讀高雄百年鐵道故事 2019興濱行腳活動開跑〉。ONnews夯新聞,3月16日。網址:https://www.storm.mg/stylish/468927,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中山大學(2023)〈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活動公告〉。網址:https://dengshan60lane.nsysu.edu.tw/app/index.php,取用日期:2023年7月19日。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14)〈哈瑪星社區願景工作坊〉。網址:https://epaper.cm.nsysu.edu.tw/wp/?p=1486,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15)〈2015「哈瑪星社區願景工作坊」〉。網址https://pam.nsysu.edu.tw/p/404-1234-180822.php?Lang=zh-tw,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5)〈總統參加「高雄民間都會會議」致詞〉。總統府新聞,5月26日。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2258,取用日期:2022年4月26日。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2019)〈本處沿革〉。網址:https://nnp.cpami.gov.tw/cp.aspx?n=16292,取用日期:2023年10月2日。
文化部(2017a)〈舊三和銀行 公告資料〉。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30226000004,取用日期:2023年8月3日。
文化部(2017b)《文化部 106 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TcwNC80MTNjZjRkYi0xNzRhLTQ3ODItYWM5MS0yODBiYTU5ZDYzYTYucGRm&n=NDEzY2Y0ZGItMTc0YS00NzgyLWFjOTEtMjgwYmE1OWQ2M2E2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18a)〈再造歷史現場—簡介〉。網址:https://rhs.boch.gov.tw/index.php?inter=about&id=1,取用日期:2022年4月23日。
文化部(2018b),《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理念與執行參考手冊》。網址:https://www.moc.gov.tw/,取用日期:2022年6月17日。
文化部(2018c)《文化部 107 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TgwNC9jMGNlOWZjOS0yMTFkLTQ2NTEtODNiMi1lYTcxNjRiMGIyNzQucGRm&n=YzBjZTlmYzktMjExZC00NjUxLTgzYjItZWE3MTY0YjBiMjc0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19a)〈再造歷史現場展覽開幕 鄭麗君:讓城市發展帶著靈魂往前走,不做故鄉異鄉人〉。網址: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07136.html,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文化部(2019b)《文化部 108 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TkwMy83MzEwMTViYy0wODI0LTQ5NjctYTdlMy03NDBmNjI0ODViZTcucGRm&n=NzMxMDE1YmMtMDgyNC00OTY3LWE3ZTMtNzQwZjYyNDg1YmU3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0a)〈文化基本法-簡要說明〉。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66&s=3809,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0b)〈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網址:https://www.moc.gov.tw/cp.aspx?n=134,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0c)《文化部 109 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jAwMy8xYTg0N2EzMy1jYzk0LTRkMjctOTJiNy0yN2IxMjc1MTZiNTgucGRm&n=MWE4NDdhMzMtY2M5NC00ZDI3LTkyYjctMjdiMTI3NTE2YjU4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1)《文化部 110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jEwNS85YTBmMDliYi1lYThhLTQyN2MtOWQ5Mi0wNTU1NDRiMzk2ZjAucGRm&n=OWEwZjA5YmItZWE4YS00MjdjLTlkOTItMDU1NTQ0YjM5NmYw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2a)〈專案計畫列表〉。網址:https://rhs.boch.gov.tw/index.php?inter=project&id=0&id=3。取用日期:2022年6月6日。
文化部(2022b)《文化部 111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jIwNC82YzEzYWFlMS0wY2E2LTQ0YWUtYjIzZi1mZDQ3MWM4ZTMwNjIucGRm&n=NmMxM2FhZTEtMGNhNi00NGFlLWIyM2YtZmQ0NzFjOGUzMDYy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文化部(2023)《文化部 112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網址: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ZpbGVzLzIwMjIwOS8xMjk0ZTJkYS1hYWI0LTRlN2EtOTJmYy1iNDQ2ZmNiYTMyYWUucGRm&n=MTI5NGUyZGEtYWFiNC00ZTdhLTkyZmMtYjQ0NmZjYmEzMmFl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方志賢(2015)〈高雄市哈瑪星推文史觀光 遊覽車別進來〉。自由時報,1月13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7130,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王本壯(201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3: 18-21。
王伯仁(2018)〈高雄公民團體與新市府、新議會的第一堂公民課〉。鮮週報,12月22日。網址:https://freshweekly.tw/?pn=vw&id=144k726c6jm5&fbclid=IwAR17GfMntG86X9ECGe1KaVdColC4Nu_sltPhM5CCb8C0J3yIG9mwUKsdIpQ#vw,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市:群學。
王志弘(2015)〈通往城市權的文化路-都市脈絡下文化權利多重性的限制與可能〉,載於劉俊裕、張宇欣、廖凰玎(主編)《文化權利地圖》,61-86。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弘、高郁婷(2023)。文化與空間的再連結:「再造歷史現場」政策初探。文化研究,(37),7-56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 169-195。
王智明(2022)〈歷史與現場,記憶與創造-編輯室報告〉,《文化研究》,34: 4-5。
王榮祥(2018)〈哈瑪星武德殿周邊將改造 打狗文史:反對推土機式全面夷平〉。自由時報,2月24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839478?fbclid=IwAR2lDgc44NSGOGOctbhc9C0ybUZY_DmrEDZobYpkt2XLNkJwPkFa8bS6cc8,取用日期:2022年4月23日。
王榮祥、黃佳琳(2018)〈哨船頭外灘風華 7月下旬再現〉。自由時報,6月2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212377,取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
史哲(2021)〈臨海三路上行人徒步區規畫模擬圖〉。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hyyche/photos/a.120827269737000/246535347166191,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史哲(2022)〈延續高雄武德殿場域精神〉。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hyyche/posts/pfbid0n7qtRKzLaASSNjPSanZEUAVdtzoBDUTs21W6zPmXeQJyrw7azC1koiUg9r9pFaFMl,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a)〈第一次關心哈瑪星新濱老街就上手〉。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4499456140125089/,取用日期:2021年6月17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b)〈高雄。哈瑪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Kaisha/photos/a.372444022788996/373243336042398,取用日期:2021年6月17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c)〈哈瑪星。廣三廣場。〉。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Kaisha/photos/a.372444022788996/373250839374981,取用日期:2021年6月17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5),《一場關於文化及城市的再興運動—新濱老街木工班》。高雄:社團法人高雄市打狗文史再興協會。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8)〈高雄舊港區永續發展公民白皮書〉。網址:https://reurl.cc/yranjM,取用日期:2021年6月6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9)《高雄市歷史建築「田町齋場」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21a)〈搶救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周邊景觀!〉。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Kaisha/photos/a.372444022788996/4061790727187622/?type=3,取用日期:2023年6月7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21b)〈舊日港都的城市玄關——驛前通〉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Kaisha/posts/pfbid09wcJcHh4RrYfQ6ojPm9NRdttEKKj64u9DZm5R36n5LexaDpEMozfZZ9CkFHi3FHUl,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22)〈會社針對田町齋場事件公開聲明〉。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Kaisha/posts/pfbid0YHwe58U6eShgYzg4ww6Rd4eP4Ttx8m5VwPVcCYzGPX24E5vus8yBu82FCuo7GH4gl,取用日期:2023年8月8日。
行政院教育科學文化處(2021)〈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執行情形〉。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6b626dbf-1f3f-4ddc-81a4-900a38806b51,取用日期:2022年6月20日。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9)〈《文化基本法》—再造文化治理,落實文化公民權〉。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b2f62e3-34dc-45f5-881c-8d6cec9de090,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宋威穎、曹瀚文、侯彥廷(2019)〈高雄辦理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對哈瑪星社區衝擊與影響-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分析〉,《中國地方自治》,72(1),3-27。
李文環(2014)《高雄市「哈瑪星」歷史研究及其歷史性建築物文史調查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蓉、佘健源(2015)《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台中市:好讀出版;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李育琴(2018)〈「誰的歷史港?」高雄NGO公民會議 要舊港區發展透明化〉。環境資訊中心,9月4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13823,取用日期:2022年7月9日。
李昀晞(2020),《舊港區.新開端:高雄舊港區文化引導都市再生之策略變遷研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舜田(2013),《都市更新下的歷史保存運動--以哈瑪星聚落為例》。屏東:國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李義(2014)〈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傳拆 文化局喊卡〉。中時新聞網,9月2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929004533-260405?chdtv,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李義(2017)〈立委賴瑞隆協調20次 150年前高雄港哨船頭外灘將重現〉。中時新聞網,4月26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426004789-260407?chdtv,取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
李義(2018)〈貿易商大樓活化 再現金融第一街〉。中時新聞網,9月1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919000879-263209?chdtv,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李慧宜、許政俊(2015)〈鼓山國小改建 引發校方、文史團體爭議〉。公視新聞網,11月11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10302,取用日期:2022年6月17日。
林巧璉(2022)〈鼓山輪渡站新候船室今啟用 鼓山魚市場明開幕〉。聯合新聞網,10月2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701190,取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
林巧璉(2023)〈鼓山魚市場15日重新開幕 變身質感複合式商場〉。中央社,12月13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312130247.aspx?utm_source=site.facebook&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fbuser&fbclid=IwAR0vZtIxvzoJ988pVIN89fN_5Nf9xgb-TGkVqX7jAcrfUfCKJNa5zm-VZhs&mibextid=xfxF2i,取用日期:2023年12月17日。
林沛伶(2022)〈高雄「鼓山魚市場」開放!建築師趙建銘以「透明盒子」重現270度海景、吳書原打造港邊「流動浮島」景觀〉。MOT TIMES明日誌,10月21日。網址: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3078&type=0,取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
林育如(2022)〈「做一個自然公園的夢」-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環保運動紀實〉,《高雄文獻》12(1):162-178。
林宛蓁(2019)《高雄老屋導覽手冊–高雄市老建築補助修繕保存再生》。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林昱孜(2023)〈遭藍議員諷淪蚊子館 高雄「最美魚市場」宣布9/4暫停營業〉。三立新聞網,8月31日。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46655,取用日期:2023年9月18日。
林湘慈(2015)〈地方建設!臨海新路拓寬,預定7月開放通行〉。MyGoNews,6月30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9C%B0%E6%96%B9%E5%BB%BA%E8%A8%AD-%E8%87%A8%E6%B5%B7%E6%96%B0%E8%B7%AF%E6%8B%93%E5%AF%AC-%E9%A0%90%E5%AE%9A7%E6%9C%88%E9%96%8B%E6%94%BE%E9%80%9A%E8%A1%8C-030900123.html,取用日期:2023年9月26日。
金名(2018)〈哈瑪星貿易商大樓修復 揭開高雄港風華絕代面紗〉。Newtalk新聞,9月18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9-18/141319,取用日期:2023年5月16日。
南仁湖企業(2022)〈商場經營-鼓山魚市場〉。網址:http://www.nanrenhu.com.tw/inner/nrh_Stakeholder/dining/mall.php,取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
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1998),《哈瑪星築夢記 : 來自西子灣的社區改造經驗》。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哈瑪星願景聯盟(2015)〈聯盟第一次行動 2015.2.2 反對觀光街車新聞稿〉。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776984395743196/posts/777215322386770/,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柯宗緯(2018)〈穿越時空隧道! 哈瑪星79公尺滑梯今起免費溜〉。中時新聞網,11月1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181101004160-263005,取用日期:2023年5月16日。
洪定宏(2022)〈整建活化 鼓山魚市場10/21重新開張〉。自由時報,10月1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paper/1545965,取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例〉,《史聯雜誌》,29: 15-40。
徐白櫻(2022)〈天熱呷冰!高雄鼓山明後天封街辦市集33家冰店大會師〉。聯合新聞網,8月5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14809,取用日期:2023年8月4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a),《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組織規程》。網址:https://orgws.kcg.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LY2dPcmdVcGxvYWRGaWxlcy8yNTgvY2tmaWxlLzU3YWNmOWIyLWZkYTEtNDg1Mi05ZjIxLTZiYzE2MDU3YmI4MS5wZGY%3D&n=MDEu5paH5YyW5bGA57WE57mU6KaP56iL5pqo57eo5Yi26KGoKDEwNi45LjHnlJ%2FmlYgpLnBkZg%3D%3D&Icon=.pdf,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b)〈田町齋場 公告資料〉。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80315000001,取用日期:2023年8月8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8)〈興濱計畫─哈瑪星貿易商大樓修復啟用 文化資產公私協力新典範 再現金融第一街〉。網址:https://hrp.kcg.gov.tw/home02.aspx?ID=$3001&IDK=2&EXEC=D&DATA=2515&AP=$3001_HISTORY-0,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9a)〈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90223000001,取用日期:2023年5月26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9b)《「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及舊三和銀行招商空間」出租計畫》。網址:https://khcc.kcg.gov.tw/PhotoData/PIC1080227_1.pdf,取用日期:2023年8月4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1)〈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110年度第1次會議紀錄〉。網址:https://heritage.kcg.gov.tw/error/notfound?aspxerrorpath=/NewsDetailC100.aspx,取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3)〈推廣活動〉。網址:https://hrp.kcg.gov.tw/home02.aspx?ID=26,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2018)〈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高雄文獻》,8(2): 154-163。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16)〈2017 高雄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哈瑪星生態交通示範計畫〉,《城市發展》,20: 26-46。
高雄市政府都市交通局(2022)〈鼓山輪渡站全新候船室今早啟用,搭船民眾滿意五星級舒適環境〉。網址:https://www.tbkc.gov.tw/Message/Bulletin/News?ID=7a32a8ca-451f-407a-b9a9-e11418e3ae81,取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1)〈高市補助老舊建築物挽面擴大至鳳山岡山旗美〉。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page/KDA020102.jsp?PK01=KDA070000001107,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2)〈鳳山轉運站周邊老屋共同申請挽面_城市景觀改善效益大〉。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page/KDA020102.jsp?PK01=KDA070000001174,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4a)〈老屋挽面計畫升級_地區風貌特色及綠改造加碼補助〉。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page/KDA020102.jsp?PK01=KDA070000001249,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4b),《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03年度施政績效成果報告》。網址:https://orgws.kcg.gov.tw/001/KcgOrgUploadFiles/412/relfile/74414/220802/97886bc7-1cc3-4f58-a673-1bbeb9ee2a6f.pdf,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6),《105年度高雄市老屋活化整修及經營補助計畫》。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upload/KDA01/KDA0109/20160419134514-7.pdf,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7),《106年度高雄市老屋活化整修及經營補助計畫》。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upload/KDA06/20170221084429-7.pdf,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8),《107年度高雄市老屋活化整修及經營補助計畫》。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upload/KDA06/20180320171753-7.pdf,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柴山會(2023)〈社團簡介〉。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1162598335453/about,取用日期:2023年10月2日。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2015)〈活化老屋軟硬兼施_再啟歷史街區生命力〉。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page/KDA020102.jsp?PK01=KDA070000001013,取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2018)〈全臺唯一穿越歷史場域長滑梯_高雄登山街60巷時空廊道啟用〉。網址:https://urban-web.kcg.gov.tw/KDA/web_page/KDA020102.jsp?PK01=KDA070000001429,取用日期:2023年7月19日。
高雄市議會(2015)《高雄市議會舉辦「哈瑪星地區交通改善」公聽會紀錄》。網址:http://cissearch.kcc.gov.tw/Upload/Attachment/%E5%85%AC%E5%A0%B1%E8%B3%87%E6%96%99/%E9%AB%98%E9%9B%84%E5%B8%82%E8%AD%B0%E6%9C%83/9%E5%8D%B7/8%E6%9C%9F/9%E5%8D%B78%E6%9C%9F05122%E8%B5%B7%E9%A0%8105154%E8%BF%84%E9%A0%81.pdf,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高雄過好日(2021)〈人本友善 哈瑪星歷史榮光再現〉。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kaogooday/photos/pcb.3909624782416853/3909620835750581,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張守真(1998)《哈瑪星風華》。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語屏(2022)〈【食力】沉寂半世紀後變身最美魚市場!鼓山魚市場走現代工業風 270度環景讓你大啖海鮮、邊賞夕陽海景〉。Yahoo新聞,10月2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news/%E9%A3%9F%E5%8A%9B-%E6%B2%89%E5%AF%82%E5%8D%8A%E4%B8%96%E7%B4%80%E5%BE%8C%E8%AE%8A%E8%BA%AB%E6%9C%80%E7%BE%8E%E9%AD%9A%E5%B8%82%E5%A0%B4-%E9%BC%93%E5%B1%B1%E9%AD%9A%E5%B8%82%E5%A0%B4%E8%B5%B0%E7%8F%BE%E4%BB%A3%E5%B7%A5%E6%A5%AD%E9%A2%A8-270%E5%BA%A6%E7%92%B0%E6%99%AF%E8%AE%93%E4%BD%A0%E5%A4%A7%E5%95%96%E6%B5%B7%E9%AE%AE-%E9%82%8A%E8%B3%9E%E5%A4%95%E9%99%BD%E6%B5%B7%E6%99%AF-014504805.html,取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
教育部(無日期)。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62152&q=1&word=%E6%96%87%E5%8C%96 ,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曹明正(2022)〈高雄田町齋場歷史建築 居民籲解除〉。中國時報,4月2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02000574-260107?chdtv,取用日期:2023年8月8日。
梓辰文化創造(2021a)〈【高雄市鼓山魚市場】提報文化資產專案小組現勘會議〉。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zistudio2105/posts/pfbid02RwEvRU4yviuiLqWoExdFZ5ApMf72WvjivUGdswQsGEF2RcGjmgSb6mnCUkUtgpCfl?locale=zh_TW,取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
梓辰文化創造(2021b),《「鼓山魚市場」基礎調查》。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
許瀞文(2019)〈〔城市修復〕高雄哈瑪星的街區保存〉,見侯志仁編《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頁84-99)。台灣:左岸文化。
許瀞文(2022)〈再置哈瑪星:常民保存與歷史現場〉,《文化研究》,34: 67-108。
郭志榮(2016)〈哈瑪星的舊日光影〉。網址: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449,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郭襄陽(2017)〈時空滑梯免費開放 登山街居民憂心受擾〉。自立晚報,9月2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3%A8%E9%83%A8%E6%98%AF%E6%96%87%E5%8C%96%E9%83%A8-%E9%84%AD%E9%BA%97%E5%90%9B%E6%8E%A8%E6%96%87%E5%8C%96%E6%B2%BB%E7%90%86-092423496.html,取用日期:2023年6月7日。
陳坤毅(2012)〈守護哈瑪星:世界地球日,新濱老街動起來!〉。上下游,4月23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3551/,取用日期:2022年5月26日。
陳坤毅(2017),《圖像史料應用於哈瑪星地區景觀維護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繪葉書為據》。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毅、蔡侑樺(2017)〈原高雄市齋場文化資產價值之探究〉,《高雄文獻》,7(2): 76-101。
陳瑞樺(2022)〈歷史現場與生活現場的記憶政治對話〉,《文化研究》,34: 8-20。
陳禕瀅、呂彥頡(2018)〈時空滑梯免費開放 登山街居民憂心受擾〉。民視新聞,11月1日。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8B01U08M1,取用日期:2022年4月23日。
曾子庭(2015),《老屋再生之空間改造與經營策略——以高雄哈瑪星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程鈴惠(2018)〈興濱計畫新里程 高雄哨船頭歷史場景週六重現〉。風傳媒,7月27日。網址:https://www.storm.mg/stylish/468927,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黃于津(2015),《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菁菁(2013)〈打狗百年風華 英領事館文化園區開幕〉。自由時報,11月1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29543,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葛祐豪(2017)〈馬賽可磁磚、街角圓弧造型 哈瑪星再生基地啟用〉。自由時報,9月1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95404,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2012)〈歷史紀要〉。載於方裕欽(主編),《傾聽壽山:攜手・真愛》。高雄: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
廖貽柔(2020)〈鄭麗君:「身為一位臺灣人,我們能讓歷史變成動詞。」故事六週年講座筆記〉。網址: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6th-anniv-cheng-li-chiun/,取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
廖德宗(2015)〈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高雄文獻》5(3):77-107。
廖德宗(2017),《登山街六十巷的記憶.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台灣: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廖德宗(2018)〈清代至現代打狗打水灣水源之研究〉,《高雄文獻》8(2):74-101。
趙偉伶(2005),《哈瑪星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生態博物館學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級經營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2008),《高雄市歷史建築「舊三和銀行」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未出版。
劉俊裕(2016)〈《文化基本法》的困境:給溫飽、求尊嚴,還是翻轉臺灣失衡的文化價值?〉。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1657583?fbclid=IwAR2WU6anmo_rIf3oPwoESddVSZR94RQ1iR0ZDv-g4DWtxAhrAt_9UeQdq74,取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
蔡宜蒨(2015)〈再開放11城市陸客來台...哈瑪星人:受夠了每天200輛遊覽車湧入〉。關鍵評論網,3月1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35,取用日期:2023年11月13日。
蔡欣珊(2009),《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兆佐(2018)〈哈瑪星貿易商大樓整建 重現「金融第一街」〉。民視新聞網,9月19日。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8919U01M1,取用日期:2023年8月4日。
盧昱瑞(2015)廣三終於拆了?!【紀錄片】。高雄:獨立發行。
盧昱瑞(2019)濱線的十張繪葉書【紀錄片】。高雄:獨立發行。
賴雯淑(2022)〈六然國際富動劇場《無/非紀念碑》的另類歷史書寫〉,《文化研究》,34: 109-148。
謝佳容(2014),《哈瑪星都市發展下的歷史性地景變遷:以廣三用地爭議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休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簡煥宗(2023a)〈第四屆第一次定期大會–市政總質詢〉。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920684598311717,取用日期:2023年8月4日。
簡煥宗(2023b)〈「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規畫建議改善路型、打造合宜人行空間」會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2014cky/posts/pfbid0UogWCfwakR2RFXV7b3bhLKhstG6DVDPzT8aiANxKkKtPH7rAhUYbTdFb4yL9WomCl,取用日期:2023年8月1日。
蘇菀瑄(2000),《水岸地區再造的社區民眾參與—以高雄哈瑪星為個案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739-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研究探討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執行過程,如何以「再造歷史」的名義規劃空間改造策略、如何透過文化之名動員地方團體達到社會參與目標,以及計劃階段性結束後對地方社區產生後續影響。筆者聚焦高雄興濱計畫,自「哈瑪星」一個具有強烈地方政治意識的空間命名,檢視老屋保存、歷史場域營造乃至高雄舊港區整體再發展議題。計劃執行過程中「歷史」概念被選擇性動員,並透過空間「再造」手法試圖帶動觀光經濟,卻對「現場」倡議市民與地方里民造成排除作用,在哈瑪星隱然形成張力。
  因此,本研究嘗試從文化襲產與文化治理的視角入手,剖析該計畫的運作方式以及民間組織的動員回應,探討其如何對抗、對話,以及推動舊港區的襲產化與空間政治過程。筆者透過相關行動者的訪談、實際參與地方文史團體的日常營運,並配合新聞報導、地方社團討論與相關文獻,探討興濱計畫的實施對地方造成之實質影響。
  筆者認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雖提及文化公民權的重要性,但從哈瑪星興濱計畫執行經驗看到現況比預期更為複雜,尤其「歷史」城市、「再造」工程以及「現場」生活間存在一種既依賴又矛盾的關係。其中,哈瑪星倡議「市民」與現場「里民」的積極行動卻展現出對當地歷史的深切關注,甚至超越了公共部門的參與程度,著實擁有公眾參與能力,卻在興濱計畫執行過程難有參與機會。由此個案研究反省,在進行歷史再造規劃時,關鍵在於尊重參與哈瑪星歷史書寫的居民和文史工作者,並致力創造一個更友善的文化參與環境,將他們視為主要的參與者,以理解他們所建構的空間邏輯,是未來實施相關文化政策不可忽視的一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xecution process of the "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Sites " project, focusing on how spat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re planned under the guise of "recreating history," how local communities are mobilized through cultural initiatives to achieve social participation goals,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s on local communiti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project phases. I center on the "Hamasen Restoration Project" in Kaohsiung, examining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ld houses,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the overall redevelopment of the old port area in Kaohsiung,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litically charged space named "Hāmǎxīng." Throughout the project executi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is selectively mobilized, attempting to stimulate tourism economy through spatial "recreation."
  However, it inadvertently excludes citizens and local residents, creating tensions in Hāmǎxīng.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oper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Sites" project and the responses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It explores how these responses resist, engage in dialogue, and drive the heritageization and spatial politics of the old port area.Throug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stakeholders, direct involvement in the daily operations of loc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local community discussion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tangible impacts of the Hamasen Restoration Project on the local community.
  I believe that while th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Sites" projec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Hāmǎxīng reveals complexities beyond expect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recreation" projects, and "local" life is both dependent and contradictory. The advocacy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and local "residents" in Hāmǎxīng demonstrates a profound concern for local history, surpassing the level of engagement by public sectors, showcasing significant public participation capabilities, yet facing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execution of the Hamasen Restoration Project. This case study reflects on the need to respect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residents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i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Hāmǎxīng when planning historical recreation.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a more supportive cultural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m as primary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logic they construct. This perspective is crucial for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ed cultural polici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2-22T16:29:53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2-22T16:29: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圖次 V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分析架構 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0
第二章 打造「歷史」城市:高雄第一現代化城市哈瑪星 16
第一節 歷史地名的存續:哈瑪星作為高雄第一現代化城市 16
第二節 歷史空間的存續:哈瑪星空間活化再利用政策回顧 22
第三節 跨域整合:從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到高雄〈興濱計畫〉 27
第三章 實踐「再造」工程:興濱計畫的空間藍圖與爭議 35
第一節 親山廊道:登山街六十巷歷史場域 35
第二節 築港風貌:鼓山魚市場 43
第三節 興町活力:金融第一街 50
第四節 復鐵紋理:田町齋場 56
第四章 感受「現場」風雨:哈瑪星街區的日常生活 61
第一節 地方里民:複數歷史中生活的人們 61
第二節 倡議市民:興濱計畫與其之外的歷史現場 73
第三節 反思公民:興濱計畫的未竟/未盡之志 77
第五章 結論 80
第一節 「歷史」、「再造」、「現場」的依賴矛盾關係 80
第二節 文化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能與不能 82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哈瑪星地區空間整修再利用項目盤點 99
附錄二、興濱計畫執行項目與分工 106
附錄三、興濱計畫涉及空間再造項目之權管使用關係盤點 110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哈瑪星、Hamasen、Hámásing:溢出再造歷史現場的空間政治zh_TW
dc.titleāmǎxīng, Hamasen, Hámásing:Spatial Politics in and beyond th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Sites Program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志弘;許瀞文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h-hung Wang;Ching-Wen Hsuen
dc.subject.keyword文化治理,文化權,文化襲產,再造歷史現場,空間政治,哈瑪星,zh_TW
dc.subject.keywordcultural governance,cultural rights,cultural heritage,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sites,spatial politics,hāmǎxīng,en
dc.relation.page11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0398-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2-0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1.pdf86.3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