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58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蓓蓓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Pei-Pei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胡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 Hu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10-03T16:45: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08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10-03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1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古籍
先秦‧佚名著,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先秦‧佚名著,漢‧毛公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先秦‧佚名著,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先秦‧佚名著,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孟子著,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先秦‧佚名著,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佚名著,西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劉向著,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漢‧袁康著,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漢‧佚名著,何清谷校釋:《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第350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三國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三國魏‧王弼著:《老子王弼注》,收錄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三國魏‧王肅注,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第152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西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琉璃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513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2042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23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西晉‧法炬譯:《法句譬喻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211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東晉‧佚名譯:《菩薩本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第155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東晉‧葛洪著,周天游校注:《西京雜記》,西安:三泰出版社,2006年。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第7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東晉‧法顯著,章巽校注,收錄於芮傳明編:《《法顯傳》校注‧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前後秦‧佚名譯:《別譯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第100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第201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8冊,第223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第262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第264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華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第657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第1509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弗若多羅、鳩摩羅什譯:《十誦律》,《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3冊,第1435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第1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後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第212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第157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第374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8冊,第1546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第189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錄於王根林等點校:《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朝齊‧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釋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第2145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南朝梁‧釋僧祐著,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南朝梁‧蕭衍:〈東都發願文〉,法國藏敦煌文獻P2189。 南朝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2043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再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釋寶唱著,董志翹主撰:《《經律異相》整理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南朝梁‧釋慧皎著,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蕭繹著,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疏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南朝陳‧徐陵著,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南朝陳‧徐陵著,明‧張溥輯:《徐僕射集》,《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彭懋謙信述堂刻本,清光緒五年﹝1879﹞。 南朝陳‧徐陵著,清‧吳兆宜注、徐文炳補注:《徐孝穆集箋注》,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北魏‧崔鴻撰:《十六國春秋》,收入明,何鏜輯,程榮何允中續輯,清‧王謨增訂:《漢魏叢書》,紅杏山房刊本,光緒二十年[1876]。 北魏‧菩提流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第272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8冊,第236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東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第2034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歐陽詢編,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2106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第2103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道宣著,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第1448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第279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冊,第310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段成式著,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李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李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張溥輯評,宋效永校點:《三曹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華世,1977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收錄於於《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收錄於於《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朱銘盤:《南朝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朱銘盤:《南朝齊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朱銘盤:《南朝梁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朱銘盤:《南朝陳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民國‧高步瀛選注,孫通海點校:《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民國‧孫德謙:《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民國‧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王》,收錄於方詩銘、王修齡著:《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民國‧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中文專書 于涌:《北朝文學南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7年。 王美秀:《歷史、空間、身分──《洛陽伽藍記》的文化論述》,臺南:復文書局,2003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1999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靜:《中國古代中央客館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石雲濤:《漢代外來文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 吳洪琳:《合為一家:十六國北魏時期的民族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呂湘瑜:《漢魏六朝檄移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巫鴻著,鄭岩、王睿編,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李文才:《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李成市:《東アジア文化圏の形成》,東京:山川出版社,2000年。 李惠儀著,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廣健:《南北朝對峙時期的文化接觸:以媒介人物為討論中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1990年。 李錫鎮:《庾信〈哀江南賦〉的批評與詮釋》,臺北:三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李豐楙:《憂與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周一良:《中外文明交流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補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周春元:《南北朝交聘考》,貴陽:貴陽師大學報編輯部,1989年。 季羨林:《學術論著一:印度古代語言》,《季羨林全集》第9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季羨林:《譯著三:羅摩衍那(一)》,《季羨林全集》第22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冒志祥:《宋朝的對外交往格局:論宋朝外交文書形態》,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祥琴:《怪異的敘事:南北朝正史『五行』『符瑞』諸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唐長孺:《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燮軍:《史家行迹與史書構造:以魏晉南北朝佚史為中心的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徐先堯,《二王之尺牘與日本書紀所載國書之研究 : 隋唐期中日關係史之一章》,臺北:藝軒出版社,2003年。 徐沖:《觀書辨音:歷史書寫與魏晉精英的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徐寶余:《庾信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康樂:《從西郊到東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北魏的遷都與改革》,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 張仲謀:《貳臣人格》,武漢:長沙藝文出版社,1996年。 張星烺編注,朱傑勤校訂:《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章巽:《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收錄於芮傳明編:《《法顯傳》校注‧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73-192。 許雲樵輯註:《康泰吳時外國傳輯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71年。 陳金華:《佛教與中外交流》,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1983年。 彭豐文:《兩晉時期國家認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黃柏棋:《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臺中:明目文化,2009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錄》,新北市: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葛兆光:《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著,李苑嫣譯:《佛教海線絲綢之路》,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 雷家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熊昭明:《漢代合浦港的考古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趙燦鵬:《梁書諸夷傳異文比勘》,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趙燦鵬:《南朝梁元帝職貢圖題記釋文校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 劉永連:《陸海絲路與文化交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新文豐,2010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蔡宗憲:《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黎虎:《外交體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霍旭初:《考證與辯析:西域佛教文化論稿》,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2年。 藍文徵:《隋唐五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顏尚文:《梁武帝》,臺北:東大,1999年。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邊裔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梵等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內藤湖南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夫馬進著,伍曜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日﹞沖本克己、管野博史編,辛如意譯:《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日﹞河內春人:《倭五王:日本的王位繼承與五世紀的東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日﹞堀敏一著,韓昇編譯:《隋唐帝國與東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加]瑪麗‧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著,方杰、方宸譯:《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年。 ﹝美﹞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美]柯家豪著,趙悠等譯:《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文化,2013年。 [美]高夫曼著,徐江敏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1992年。 [美]戚安道(Andrew Chittick)著,畢雲譯:《中古中國的蔭戶與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陽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新北市:立緒文化,2011年。 [美]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著,李苑嫣譯:《佛教海線絲綢之路》,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頁84-116。 [美]薛愛華著,吳玉貴譯:《薩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英]文森特‧亞瑟‧史密斯(Vincent Arthur Smith)著,高迎慧譯:《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國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19年。 [俄]巴赫金著,劉虎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挪威]文安立(Odd Ame Westad)著,林添貴譯:《躁動的帝國:從清帝國的普世主義,到中國的民族主義,一部250年的中國對外關係史》,新北:八旗文化,2020年。 [泰]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 Winichakul)著,袁劍譯:《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荷]許理和(Erich Zurcher)著,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瑞士]譚凱(Nicolas Tackett)著,殷守輔譯:《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德]尤根.歐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著,劉興華譯:《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臺北:左岸文化,2007年。 [德]羅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著,史敏岳譯:《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9年。 學位論文 林郁迢,《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時英英:《唐前移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永濤:《行人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蔡長廷:《日本對北亞史的研究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韓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9年。 龔詩堯:《從外交活動之發展論北朝漢文化地位的變遷》,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Kou, Lu. Courtly Exchange and the Rhetoric of Legitimac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 2018. Huang, Wen-Yi. Negotiating Boundaries: Cross-Border Migra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McGil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lassical Studies, 2018. 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卞梁、唐燮軍:〈從徐爰《宋書》到沈約“新史”的轉變〉,《史學史研究》2015年第4期,頁25-30。 戈春源:〈吳明徹北伐及其失敗原因〉,收錄於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六朝史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頁159-164。 毛振華:〈侯景亂後南北聘問與文化交流〉,《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9年3月,頁74-79。 毛振華:〈論侯景之亂後徐陵、沈炯的政治性文書〉,《北方論叢》2012年第2期(總232期),頁18-21。 王友敏:〈南北朝交聘禮儀考〉,《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44-145。 王永平:〈劉裕與佛教高僧之交往及其對佛法之獎挹〉,《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47-50。 王弢:〈北齊、北周交聘探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99-101。 王健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第16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95-220。 王國良:〈劉薩荷故事研究(之一)——以《冥祥記》為主的考察〉,收錄於南開大學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61-368。 史睿:〈南北朝交聘記的基礎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1期,頁143-153。 甘懷真:〈從天上到地下──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5期,2018年4月,頁289-317。 田曉菲著,何維剛、雷之波譯:〈南朝宮廷詩歌裏的王權再現與帝國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0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41-182。 田曉菲著,寇陸譯:〈庾信的記憶宮殿_中古宮廷詩歌中的創傷与暴力〉,《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17年7月),頁52-64。 白曉帆:〈南北朝聘使往來略論〉,《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頁12-17。 吉定:〈論北周作家李昶及其作品的價值〉,《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頁26-30。 朱曉海:〈兩漢六朝詩文中的李陵現象〉,《古典文獻研究》第14輯(2011年6月),頁1-60。 朱曉海:〈徐陵中歲之後情境蠡測〉,《程千帆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頁58-77。 朱曉海:〈論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頁118-163。 牟發松:〈王融〈上疏請給虜書〉考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頁29-32。 牟發松:〈南北朝交聘中所見南北文化關係略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4期,1996年,頁30-38。 牟發松:〈從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傾向再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7-24。 牟發松:〈論唐代的南朝化傾向〉,《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51-64。 吳先寧:〈南風北漸與北人的接受和選擇〉,《北朝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49-65。 吳光興:〈論蕭綱的文學活動及其宮體文學理想〉,《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頁46-55。 吳湛:〈中原與江南——論南北朝文化競爭中的地理話語〉,《理論界》2015年第6期,頁131-136。 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6月,頁1-26。 呂春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收錄於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頁29-56。 呂春盛:〈魏晉南朝的「溪族」與陶淵明的族屬問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7年6月,頁1-26。 呂春盛:〈南朝時期「晚渡北人」的興衰及其原因〉,《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41-176。 岑仲勉:〈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討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冊,臺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年,頁11-39。 李志鴻:〈天下與佛國土:六世紀中國南朝佛教王權與海上絲路〉,《早期中古史研究》第14卷(2022年12月),頁171-207。 李磊:〈《魏書‧島夷蕭衍傳》的敘事與魏齊易代之際的南北觀〉,《史學月刊》2018年第11期,頁27-37。 李翰、石維娜:〈沈約前後劉宋史著及《宋書》撰成考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2期,2018年3月,頁84-89。 李錫鎮:〈試論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台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67-108。 周伯勘:〈姚興與佛教天王〉,《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頁207-242。 周伯勘:〈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的理論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82年第9期,頁67-92。 尚永琪:〈佛舍利崇拜的地理困境與感應舍利之起源——對佛教偶像崇拜歷史分流之認識〉,《文史哲》2016年第4期,頁77-83。 尚麗新:〈敦煌本《劉薩訶因緣記》解讀〉,《文獻季刊》2007年第1期,頁65-74。 林文月:〈《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年11月),頁105-137。 林靜薇:〈北周外交遣使小札〉,《早期中國史研究》第7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57-79。 祁立峰:〈中介的空間:論南朝作家的江州書寫〉,《東華漢學》第22期,2015年12月,頁45-76。 祁立峰:〈天險悠悠:六朝辭賦中的江海書寫與國家想像〉,《清華中文學報》第15期,2016年6月,頁105-137。 祁立峰:〈俗化的美學:六朝士人的俚俗傾向及其文學表現〉,《淡江中文學報》第36期,2017年6月,頁1-35。 祁立峰:〈想像之城:南朝詩歌中的洛陽長安書寫及其文化意涵〉,《國文學報》第63期,2018年6月,頁111-134。 祁立峰:〈魂兮歸來哀江南:論沈炯、庾信、顏之推的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清華學報》第4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625-656。 金錦子:〈論百濟與北魏的關系——以百濟的上表文為中心〉,《東疆學刊》2006年第4期,頁49-53。 侯廷生:〈南北朝時期的北南通和使者身份、地位和作用疏議〉,《邯鄲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頁44-49。 姜維東:〈《後魏孝文帝與高句麗王雲詔》中所見魏、麗形勢及雙方關係〉,《史學集刊》2006年第6期,頁68-73。 紀志昌:〈名教與佛教-東晉沙門敬王論議中的「儒」「佛」交涉思維研究〉,《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34。 紀志昌:〈慧琳〈白黑論〉儒佛交涉之思想探微:以其運用「得意」方式為主所作的觀察〉,《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201-240。 胡大雷:〈外交場景中的南北朝詩人詩作〉,《東方叢刊》2008年第4期,頁206-219。 胡傳志:〈論南宋使金文人的創作〉,《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2003年,頁72-83。 胡頎:〈植物與帝國:《南方草木狀》與魏晉時期的嶺南記憶〉,《臺大中文學報》第76期,2022年3月,頁25-26(49-92)。 孫英剛:〈佛教與讖緯之間:《馬寶頌》所見梁武帝時代的信仰與王權〉,《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4期,頁44-58。 孫英剛:〈轉輪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1期,頁78-88。 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89-98。 寇陸:〈書信中的君王形象與心理戰:拓跋燾(408—452)的國書和他的南方讀者〉,《嶺南學報》第13輯,2020年12月,頁51-71。 康樂:〈沙門不敬王者論:「不為不恭敬人說法戒」及相關諸問題 〉,《新史學》第7卷3期,1996年9月,頁1-48。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1分,1996年3月,頁109-143。 張承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交往〉,《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83-92。 張振謙:〈移文流變考述-兼及〈北山移文〉在唐宋時期的文學接受〉,《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頁87-95。 張喜貴:〈論庾信作品對李陵的接受〉,《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9期,頁81-83。 張維訓:〈魏晉南北朝的“三五取丁”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0-15。 梁雅閣、馬予靜:〈試論移文文體的功能-以《文選》與《文心雕龍》中選文為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頁25-29。 許東海:〈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41-173。 郭鵬:〈論北周趙王、滕王與庾信的文學交往對南北文風融合的表率與策動〉,《民族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頁138-143。 陳志遠:〈祇洹寺踞食之諍再考〉,《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5卷,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頁38-54。 陳志遠:〈晉宋之際的僧權與王權: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10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頁243-260。 陳金鳳:〈北周外交略論〉,《北朝研究》新版第1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頁41-51。 陳迪宇:〈北歸士族在北朝發展的幾種模式初探-以太原晉陽王氏、渤海刁氏、琅琊王氏北歸后的發展〉,《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54-57。 陳祚龍:〈劉薩河研究——敦煌佛教文獻解析之一〉,《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5月,頁33-56。 陳艷玲:〈略論無遮大會的傳入及其變化──以蕭梁、李唐為中心〉,《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第5期,頁81-84。 黄東蘭:〈作爲隱喻的空間——日本史學研究中的“東洋”“東亞”與“東部歐亞”概念〉,《學術月刊》2019年第2期,頁152-166。 傅揚:〈追求正當性:南北朝晚期政治文化史的一條線索〉,《史原》總第25期,2013年9月,頁1-60。 稀代麻也子著,陳俐君譯:〈從《宋書》表現手法論〈夷蠻傳〉引用〈均善論〉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1卷第2期,2021年6月,頁33-46。 童嶺:〈義熙年間劉裕北伐的天命與文學——以傅亮〈爲宋公修張良廟教〉、〈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爲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3期,頁303-335。 黃奕珍:〈范成大使金絕句中以「時間之對比」形塑「蠻荒北地」的修辭策略〉,《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頁161-184。 黃柏棋:〈梵語成為印度佛教經典語言之探討〉,《正觀》第64期,2013年3月,頁31-53。 黃復山:〈《洪範》「皇極」訓義流衍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頁3-19。 楊富華:〈論北魏初期的蓋吳起義〉,《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頁63-67。 萬繩楠:〈從陳、齊、周三方關係的演變看隋的統一〉,《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50-56。 廖肇亨:〈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蘊探詮〉,《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9年12月),頁 1-33。 廖肇亨:〈清代中葉詩歌之世界圖像探析〉,收錄於台大中文系編印:《林文月先生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14年),頁281-314。 廖肇亨:〈聖境與生死流轉:日本五山漢詩中普陀山文化意象的嬗變〉,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的形塑》(臺北:允晨出版社,2011年),頁 189-222。 裴英姬:〈《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1933-2008年)〉,《臺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09年6月),頁219-255。 趙生泉:〈《李騫墓志》跋〉,《東方藝術》2008年第4期,頁68-81。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223-262。 劉苑如:〈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劉石吉、楊雅惠、張錦忠、王儀君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29-70。 劉苑如:〈法顯與劉裕集團:東晉十六國佛教與社會網路〉,《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2卷第1期(2019年),頁83-119。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劉裕英雄試煉與創業神話敘述〉,《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年1月,頁87-123。 劉苑如:〈來自「天竺」的國書:<迦毗黎國王月愛表>折射的周邊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3卷第1期(2023年3月),頁5-26。 劉國石、高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侯景之亂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6期,頁12-17。 劉濤:〈試論南朝檄移文〉,《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68-71。 蔡宗憲:〈南北朝交聘詩文編年考論〉,《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卷,2009年7月,頁11-28。 蔡宗憲:〈南北朝的客館及其地理位置〉,《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1期,頁73-86。 蔡幸娟:〈北魏時期南北朝降人待遇:客禮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15期(1989年3月),頁351-408。 蔡幸娟:〈客死異國和落葉歸根之間的國與家:以南北朝的降人為考察中心〉,《成大歷史學報》第35號(2008年12月),頁111-156。 魯西奇:〈釋"蠻"〉,《文史》2008年第3輯,頁55-75。 黎虎:〈鄭羲使宋述略〉,《文史哲》1993年3月,頁71-74。 戴衛紅:〈蓋吳起義與關中地方行政體制變革〉,《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頁131-142。 鍾志偉:〈依然對猿鶴,無愧北山移?──孔稚珪〈北山移文〉的文學接受析論〉,《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頁131-163。 韓雪松:〈北魏外交文書試探〉,《史學集刊》2013年第1期,頁44-52。 韓雪松:〈南北朝交聘的社會影響〉,《蘭臺世界》2021年第10期,頁144-146。 簡漢乾:〈南北交流使者──徐陵〉,《書目季刊》第47卷第2期,2013年9月,頁49-74。 簡漢乾:〈從庾信作品的使節典故論其鄉關之思及貳臣之恨〉,《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61卷第1期,2016年3月,頁33-54。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頁4-20。 蘇鉉淑:〈政治、祥瑞和復古:南朝阿育王像的形制特征及其含義〉,《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5期,頁145-160。 顧農:〈庾信的生平創作及其意義:《中國中古文學史》的一個片段〉,《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六輯(2022年12月),頁133-163。 龔詩堯:〈重究天人之際—從〈觀我生賦〉論顏之推的史家筆法及敘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第47期,2022年12月,頁73-107。 日文文獻 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小尾孝夫:〈梁代における建康の繁栄と仏教および寺院空間〉,收錄於佐川英治編:《多元的中華世界の形成:東アジアの「古代末期」》,京都:臨川書店,2023年,頁180-210。 山田英雄:《日本古代史攷》,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川本芳昭:《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東京:汲古書屋,2015年。 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 川合安:〈『宋書』と劉宋政治史〉,《東洋史研究》第61卷第2號,2002年9月),頁201-229。後收錄於《南朝貴族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頁149-184。 川合安:〈『宋書』沈約自序について〉,《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40卷第4號,1999年3月,頁1-23。 川合安:〈沈約《宋書》の華夷意識〉,《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6輯,1995年,頁125-145。 川合安:〈沈約『宋書』の史論 (1)〉,《文経論叢》第27卷第3號,1992年,頁245-271。 川合安:〈沈約『宋書』の史論 (2)〉,《文経論叢》第28卷第3號,1993年,頁69-93。 川合安:〈沈約『宋書』の史論 (三)〉,《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43卷第1號,1994年10月,頁1-40。 川合安:〈沈約『宋書』の史論 (四)〉,《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44卷第1號,1995年8月,頁1-65。 川合安:〈劉宋孝武帝政權と『宋書』〉,《中国史学》第29卷,2019年10月,頁149-167。 中野義照:〈原始佛教における轉輪聖王〉,《密教文化》第32號,1956年2月,頁4-19。 中嶋隆藏:〈梁武帝の生活とその仏教理解〉,《六朝思想の硏究:士大夫と佛敎思想》,京都市:平樂寺,1985。 戸川貴行:《東晋南朝における伝統の創造》,東京:汲古書院,2015。 手嶋英貴:〈転輪王説話の生成 --その始源から「輪宝追跡譚」の成立まで--〉,《人文學報》第112號,2018年6月,頁27-86。 古田和弘:〈慧琳の白黒論について〉,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事業會編:《東洋學論集: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京都:朋友書店,1979年,頁1193-1206。 古勝隆一:《中国中古の学術と社会》,東京:法蔵館,2021年。 田中一輝:〈『魏書』序紀と魏収〉,《古代文化》第73卷第3號,2021年12月,頁337-355。 田中健夫:《前近代の国際交流と外交文書》,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吉川忠夫:《六朝隋唐文史哲論集I──人‧家‧学術──》,京都:法藏館,2020年。 吉川忠夫:《侯景の乱始末記》,千葉:志學社,2019年。 安田二郎:〈南斉高帝の革命軍団と淮北四州の豪族〉,《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3年,頁307-333。 安田二郎:〈晉宋革命と雍州(襄陽)の僑民:軍政支配から民政支配へ〉,《東洋史研究》第42卷第1號,1983年,頁110-135。 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西嶋定生著,窪添慶文編:《西嶋定生東アジア史論集第三卷:東アジア世界と冊封体制》,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佐川英治:〈中国古代都城の客館とそこに現れた天下観〉,《都城制研究》第14期,2020年4月,頁27-48。 佐古年穂:〈「転輪聖王―小王」に関連して〉,勝呂信静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勝呂信静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1996年,頁1-15。 坂元義種 :〈『宋書』倭国伝の史料的性格-特に武の上表文をめぐって〉,上田正昭等編:《ゼミナール日本古代史(下):倭の五王を中心に》,東京:光文社,1980年,頁442-453。 和田博德:〈吐谷渾と南北兩朝の關係について〉,《史学》第 25卷第2號,1951年11月,頁80(207) - 104(231)。 岡田和一郎、永田拓治編:《漢とは何か》,東京:東方書店,2022年。 松下憲一:〈北魏の国号「大代」と「大魏」 〉,《史学雑誌》第113卷6號,2004年6月,頁72-100。 松方冬子編:《国書がむすぶ外交》,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9年。 河上麻由子:〈佛教與朝貢的關係──以南北朝時期為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輯,2006年,頁31-56。 河上麻由子:《古代アジア世界の対外交渉と仏教》,東京:山川出版社,2011年。 河上麻由子:〈梁の武帝と転輪聖王〉,吉川真司、倉本一宏編:《日本的時空観の形成》,京都:思文閣,2017年,頁489-518。 肥田路美編:〈東晋金陵長干塔縁二(釈読)〉,《美術史料として読む『集神州三宝感通録』 : 釈読と研究》,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東洋美術史,2011年,頁133-182。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 金子修一:〈古代東アジア研究の課題:西嶋定生、堀敏一兩氏の研究に寄せて〉,《専修大学乗アジア世界史研究センター年報》第1號,2008年3月,頁35-42。 青山亨:〈ベンガル湾を渡った古典インド文明--東南アジアからの視点〉,《南アジア研究》第22號,2010年12月,頁261-276。 金子修一:《古代東アジア世界史論考―改訂増補 隋唐の国際秩序と東アジア―》,東京:八木書店,2019年。 倉本尚徳:〈北朝造像銘における転輪王関係の用語の出現〉,《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60卷第1號,2011年12月,頁16-19。 浜口重国:〈兩晉南朝に於ける兵戶と其の身分〉,《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頁352-429。 馬場紀寿:《仏教の正統と異端: パーリ・コスモポリスの成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22年。 堀內淳一:《北朝社会における南朝文化の受容:外交使節と亡命者の影響》,東京:東方書店,2018年。 堀敏一:《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中国と周辺国家》,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深見純生:〈マラッカ海峡交易世界の変遷〉,收錄於山本達郎等編:《原史東南アジア世界》,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頁255-283。 船山徹:《仏典はどう漢訳されたのか:スートラが経典になるとき》,東京:岩波書店,2013年。 船山徹:《六朝隋唐仏教展開史》,京都:法蔵館,2019年。 森野繁夫:〈徐陵と庾信〉,《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52卷,2017年9月,頁1-14。 渡辺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東京:柏書房,1996年。 渡辺信一郎:《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東京:校倉書房,2003年。 渡邉義浩:〈沈約『宋書』と南朝意識〉,《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第178卷,2021年2月,頁25-63。 稀代麻也子:《『宋書』のなかの沈約 : 生きるということ》,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 菅田智雄:〈『白黒論』再考:神滅不滅論争の意義の再検討〉,《駒澤大学佛教学部論集》第37號,2006年10月,頁365-384。 菊地大:〈孫呉、東晋と東南アジア諸国〉,鈴木靖民、金子修一編:《梁職貢図と東部ユーラシア世界》,頁365-383。 越智重明:〈東晉朝中原恢復の一考察〉,《東洋学報》第38卷第1號,1955年6月,頁73-88。 越智重明:〈沈約と宋書〉,《東洋学報》第66卷,1985年3月,頁179-202。 黃東蘭:〈「東部ユーラシア」は「東アジア」に取って代わるのか--近年の「東アジア世界論」批判を踏まえて〉,《愛知県立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地域研究・国際学編)》第52號,2020年3月,頁143-166。 塚本善隆:〈シナにおける仏法と王法〉,收錄於宮本正尊編:《仏教の根本真理―仏教における根本真理の歴史的諸形態―》,東京:三省堂,1956年,頁686-688。 塚本善隆:《北朝仏教史研究》,《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年。 塚本善隆:《中国中世仏教史論攷》,《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三卷,東京:大東出版社,1975年。 新川登亀男:〈「梁職貢図」と『梁書』諸夷伝の上表文―仏教東伝の準備的考察―〉,鈴木靖民、金子修一編:《梁職貢図と東部ユーラシア世界》,頁166-197。 鈴木中正:〈南海諸国から南朝諸帝に送られた国書について〉,收錄於鈴木俊教授還曆記念會編:《鈴木俊教授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鈴木俊教授還曆記念會,1964年,頁333-348。 鈴木靖民、金子修一編:《梁職貢図と東部ユーラシア世界》,東京:勉誠出版,2014年。 福井佳夫:《六朝書翰文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20年。 遠藤祐介:〈梁武帝における理想的皇帝像:菩薩金輪王としての皇帝〉,《武蔵野大学仏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7號,2021年2月,頁1-32。 遠藤祐介:《六朝期における佛教受容の研究》,東京:白帝社,2014年。 廣瀬憲雄:《東アジアの国際秩序と古代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2011年。 廣瀬憲雄:《古代日本と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国際関係》,東京:勉誠出版,2018年。 諏訪義純:《中国南朝仏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7。 駒井義明:〈所謂の孫權南方遣使について〉,《歷史と地理》,第25卷6號,1929年,頁545-559。 英文書目 Chittick, Andrew. “Marking Territory: The Militarization of the Huai Frontier.” The Jiankang Empire i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142-176. Chittick, Andrew. The Jiankang Empire i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Cœdès, George, and Walter F. Vella, editors,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lated by Sue Brown Cow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 Conze, Edward.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57. Forte, Antonino.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 Napoli: The Italian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5. Hall, Kenneth R. "Early International Maritime Trade and Cultural Networking in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ca. 100–500." A History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Maritime Trade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100-1500.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1, pp. 37-66. Palumbo, Antonello:”Models of Buddhist Kingship in Early Medieval China”,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287-338。 Pollock, Sheldon. "The Sanskrit Cosmopolis, 300-1300: Transculturation, Vernaculariz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Ideology." In Jan E.M. Houben ed., Ideology and status of Sanskrit: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 Leiden. New York. Koln: Brill, 1996, pp. 197-247. Pollock, Sheldon. The Language of the Gods in the World of Men: Sanskrit, Culture, and Power in Premodern Ind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oo, Mu-chou. 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Richter, Antj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Rossabi, Morris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Berkeley, Los Ang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Salomon, Richard. 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astri, K. A. Nilakanta. History of South India :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Fall of Vijayanaga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Shufen, Liu. “Jiankang and the Commercial Empi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Medieval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In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ed. Scott Pearce et a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pp. 35-52. Skaff, Jonathan Karam, Sui-Tang China and Its Turko-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80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Tambiah, Stanley J. "The Galactic Polity: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Kingdoms in Southeast Asia."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293 No.1, 1977, pp. 69-97. Tambiah, Stanley J. World Conqueror and World Renouncer: A Study of Buddhism and Polity in Thailand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Tian, Xiaofei. “Migration, Identity, and Colonial Fantasies in a Fifth-Century Story Collec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80(1), 113-127. Tian, Xiaofei.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Veluthat, Kesavan. "Royalty and Divinity: Legitimisation of Monarchical Power in South India."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 History Congress Vol. 39, Volume I (1978): 241-249. Wang, Zhenping.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Wang, Zhenping. Ambassadors from the Islands of Immortals: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Han-Tang Perio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Williams, Monier.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899, pp.1041. Wolter, Oliver. 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 in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Wolters, O. W. 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 in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Ithaca, N.Y.: Southeast Asia Publication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9. Zeb, Raft. The Threshold: The Rhetoric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3. Zürcher, Erik. “Tidings from the South Chinese Court Buddhism and Overseas Relations in the Fifth Century.” In Jonathan Silk ed. Buddhism in China Collected Papers of Erik Zürcher. Leiden: Brill, 2014, pp. 585-607.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58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從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到陳朝為隋所滅,兩百七十多年間,南方漢族政權與北方以非漢族為主的政權同時並立,而南北雙方在民族、傳統與文化意義上對「中國」的爭奪與形塑,也成為此一時期研究的重要議題。在傳統華夷思維下,研究者往往強調北方政權的漢化與所受南方影響,但近來學界也注意到,離開中原的南朝由於禮樂制度文獻和經驗的缺失而面對迫切的正當性問題。也就是說,南方同樣必須一面證明自身作為繼承者的正當性,一面重新形構作為共同體的「天下」。而在關於「我們」為何的論述中,「他者」無疑是重要參照座標。是以本文透過外交文書、外交活動紀錄、使節詩文,以及史書對這些文獻的整理與再脈絡,呈現「與他者相遇」的複雜性,進而探討南朝如何在與他者互動中察覺自身的邊界,如何鞏固、拓展,以重新調整自身與天下的關係。
全文分為兩部分,前半透過史傳對外交文書的記載,說明南朝面臨的新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他者,及其與南朝的關係。第二章以《宋書‧索虜傳》帶出南北分立的特殊時代背景,指出該傳以環繞著劉宋與北魏對河南土地、邊境人民和附庸國的爭奪拉鋸為主軸。透過對往來文書的大量引用,保留多元的聲音,呈現南北雙方的論述,讓雙方筆下的「他者」在文書往來中相互交疊、映照,展現出在各個爭點上的「正當性」拉鋸。第三章以《宋書‧夷蠻傳》和《梁書‧諸夷傳》中兩組極端相似的南洋表文為核心,首先藉由「梵文文化圈」概念,指出其原生文化語境傳統。接著由作為接受與編纂者的南朝視角出發,分別梳理兩部史書安置表文的文本脈絡,指出不同於《宋書》對南洋政策的批判,《梁書》透過環繞阿育王塔的感應敘事,將表文的歌頌轉化為對武帝轉輪王功業的印證,反映武帝在新的國際情勢中形塑異於傳統天下秩序關係架構與價值共識的嘗試。 後半以使節為核心,透過不同性質的文獻,將互動從正史賦予的敘事中抽出,觀察深入他者的個人如何在不同角色身分上留下不一樣的聲音,而這些經驗又如何影響個人對「我們」的思索。第四章聚焦在梁武帝與東魏曇花一現的十年通好,首先說明此時三國間微妙的局勢,及梁與東魏對交聘的期待如何反映於史書紀錄。接著引入殘存的交聘記條目與使節詩文,展現使節在公與私,應酬與交心,套式與抒情間的多面向。第五章以梁末因亂滯留北方的使節徐陵和庾信為核心,藉由其滯北時期詩文及參與的外交活動,探討故國、故鄉與故人如何界定、勾勒「我」的邊界,這些看似抒情的議題又如何在外交的政治話語中發揮功能。 整體而言,本文考察了在關於認同、正統的論述形成前,與「他者」諸多不同層面的互動如何使南朝意識到自身的獨特性──於北方的「敵國」,也於過去立足中原的漢晉。最後,本文也希望指出,史書作為意圖反映真實的體裁,必然有其與虛構敘事不同的技藝──如何將實際發生過的事件與文本安置於脈絡中,透過「真實」的羅列謙卑而不無專斷地賦予意義。在史書如何剪裁運用過去不被視為文學作品的文獻上,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間。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From the chaos of the Yongjia Rebellion to the demise of the Chen dynasty, over a span of more than two hundred and seventy years, the Han Chinese regime in the south and the non-Han regimes in the north coexisted. The struggle and shaping of the concept of "China"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have become focal points of study during this period. Traditionally, under the Sinocentric mindset, researchers often emphasized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northern regime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south. However, recent academia has also noted that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fter leaving the Central Plains, faced pressing issues of legitimacy due to the lack of ritu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other words, the Southern entities needed to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 their legitimate claim to inheritance and reconstitute the notion of a shared "Tianxia(天下)."
In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identity of "us," the notion of the "other" undoubtedly serves as a pivotal reference point. This dissertation engages with the complexity of "encounters with the other" through analysis of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records of diplomatic activities, writings of envoys, 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within historical texts. It explores how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the "other," delineated their own boundaries, consolidated and expanded it, and readjust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ianxia.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employs historical accounts to elucidate the significant "others" that the Southern dynas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nd examines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second chapter, drawing from the "Account of the Suolu"(索虜傳) in the Book of Song, underscores the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orth-South separation, emphasizing the struggle between Liu Song and Northern Wei for control over Henan territory, border populations, and vassal states. Through extensive citation of correspondence, the chapter maintains a diversity of perspectives, presenting discourses from both sides and illustrating the overlapping and reflection of the "others" in their exchanges. This serves to manifest the tug-of-war over "legitimacy" in various contentious points. The third chapter centers on two sets of similar correspondence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he "Account of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Barbarians"(夷蠻傳) in the Book of Song and the "Account of the Various Barbarians"(諸夷傳) in the Book of Liang. It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The Sanskrit Cosmopolis," pointing out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ing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spective as recipients and compilers,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textual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inscriptions are placed. In contrast to the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Southern policies evident in the Book of Song, the Book of Liang transforms the praise in the inscriptions into confirmation of Emperor Wu's achievements through a narrative involving the induction of the Asoka Stupa. This reflects Emperor Wu's attempt to reshape the framework and value consensus of the traditional global order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envoys. Through diverse sources, it extracts interactions from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provided by official histories, observing how individuals engaged with the "other" in various roles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influenced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notion of "us."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ten years of diplomacy between Emperor Wu of Liang and Eastern Wei, elucidating the delicate situation among the three states at the time and how Liang's and Eastern Wei's expectations of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are reflected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hapter then introduces preserved diplomatic records and poetic compositions, demonstrating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nvoys' experiences in formal and informal setting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personal connections.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envoys Xu Ling(徐陵) and Yu Xin(庾信), who remained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during the turmoil at the end of the Liang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ir poems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ir extended stays in the North, the chapter explores how concepts of homeland and familiar acquaintances delineated and defined the boundaries of self-identity. It also examines how seemingly poetic topics functioned with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diplomacy. I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s with the "other" at various levels before the formulation of discourses on identity and legitimacy. It examines how these interactions prompte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recognize their uniqueness in relation to both the "enemy state" of the North and the Han-Jin(漢晉) traditions rooted in the Central Plain.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also hopes to point out that, as a genre intended to reflect reality, history has its unique artistry – how to place actual events and texts in context, humbly but decisively bestowing meaning.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to explore how historical records edit and use past documents not considered literary work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10-03T16:45:2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10-03T16:45: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8 第三節、研究視角與方法 15 第四節、全書構成 20 第二章、認識你自己: 《宋書‧索虜傳》中的南、北與他者 22 第一節、誰的故土?誰的人民?: 〈索虜傳〉南北文書中的正當性拉鋸戰 23 第二節、體國情深:宋文帝的北伐與詩歌 39 第三節、胡漢與南北:認識「索虜」的另一種框架 49 結語 57 第三章、陳言與新意: 南朝史書所錄南洋表文的再脈絡化 59 第一節、凡覲國王必有贊德:梵文文化圈中的南洋表文 61 第二節、並世主之所虛心: 《宋書‧夷蠻傳》脈絡中的南洋表文 77 第三節、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梁書‧諸夷傳》脈絡中的南洋表文 94 結語 119 第四章、是使臣,也是使人: 梁與東魏交聘的三種記憶類型 121 第一節、境內清晏,萬國安和:正史中的南北通好 123 第二節、交聘記:東魏使者的聲音 129 第三節、從「通好」中凱旋?──梁朝使者的紀行詩文 136 結語 142 第五章、游子河梁上: 侯景亂後的徐陵與庾信 144 第一節、何所投身:成為問題的「梁」 145 第二節、鄉關之思:藉以說服的共同記憶 157 第三節、以文會友:在北南人的「外交」 171 結語 180 第六章、結論 182 參考文獻 187 附錄:南北朝史書所載南北外交活動繫年表 209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在他者中發現自己:南朝外交文書與使節詩文研究 | zh_TW |
dc.title | Discovering Oneself in Others――A Study of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and Writings of Envoy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閻鴻中 | zh_TW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Hung-Chung Yen | en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肇亨;沈凡玉;劉苑如;廖棟樑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ao-Heng Liao;Fan-Yu Shen;Yuan-Ju Liu;Tung-Liang Liao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南北朝,他者,國家認同,外交文書,使節詩文,歷史敘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Other,National Identity,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Envoy Poetry,Historical Narrative, | en |
dc.relation.page | 250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3558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11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dc.date.embargo-lift | 2025-08-08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此日期後於網路公開 2025-08-08 | 6.4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