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07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彭美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Mei-Ling P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壹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Yi-Jan Cha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9-22T17:17:16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9-22-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8-09-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漢‧伏勝撰,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收入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上海涵分樓藏左海文集本。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賈誼:《新書》,收入清‧王謨:《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臺北:七略出版社,2003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漢‧戴德編,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收入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據上海涵芬樓借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影印。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 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撰,清‧袁鈞輯:《鄭志》,收入《鄭氏佚書》,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浙江書局刊本。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漢‧蔡邕:《月令章句》,收入嚴一萍選輯:《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漢‧蔡邕:《獨斷》,收入《蔡中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三國吳‧韋昭:《國語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晉‧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 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嘉慶 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本。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16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宋‧劉敞:《春秋權衡》,收入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19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收入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28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宋‧陳祥道:《禮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影印。
宋‧陳暘撰,張國強點校:《《樂書》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王昭禹:《周禮詳解》,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編:《通志堂經解》第20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宋‧鄭樵:〈風雅頌辨〉,《六經奥論》,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編:《通志堂經解》第40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小學》,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宋‧衛湜:《禮記集說》,收入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30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吳澄:《禮記纂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趙汸:《春秋左氏傳補注》,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編:《通志堂經解》第25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胡廣:《禮記大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陳選:《小學集注》,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51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明‧黃佐:《南廱志》,收入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36輯,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
明‧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屠羲英:《童子禮》,收入清‧張伯行:《養正類編》,同治八年福州正誼書院藏版。
明‧李之藻:《頖宮禮樂疏》,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2011年。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84年,影宣統己酉校印本。清‧馬驌:《左傳事緯》,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清‧李光地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高士奇撰,楊伯峻點校:《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姚際恆撰,顧頡剛點校:《詩經通論》,收入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清‧張伯行:〈小學集解序〉,《正誼堂續集》,收入清‧張伯行編,清‧左宗棠增刊:《正誼堂全書》第182冊,同治八年福州正誼書院本。
清‧方苞:《周官集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方苞:《禮記析疑》,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江永:《禮記訓義擇言》,收入《皇清經解續編》第2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江永:《禮書綱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李鍾倫:《周禮纂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顧棟高撰,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汪紱:《禮記章句》,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清‧秦蕙田撰,方向東、王鍔點校:《五禮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清‧官獻瑤:《石谿讀周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褚寅亮:《儀禮管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盛世佐撰,袁茵點校:《儀禮集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
清‧馮李驊、陸浩輯:《左繡》,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41冊,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徐養原:《頑石廬經説》,收入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第8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張惠言:《讀儀禮記》,收入《皇清經解續編》第5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段玉裁:《周禮漢讀考》,《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段玉裁:〈與劉端臨第四書〉,《經韻樓文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收入紀健生校點:《淩廷堪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牟庭:《詩切》,《詩經要籍集成》第3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成都 : 巴蜀書社,1985年。
清‧焦循撰,劉建臻整理:《群經宮室圖》,《焦循全集》第8冊,揚州市:廣陵書社,2016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劉沅:《周官恆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收入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第8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董增齡:《國語正義》,清光緒庚辰冬會稽章氏式訓堂本。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胡培翬撰,黃智明點校:《胡培翬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清‧陳奐撰,滕志賢整理:《詩毛氏傳疏》,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收入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第18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陳澧撰,鍾旭元、魏達純校點:《東塾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郭嵩燾撰,鄔錫非,陳戍國點校:《禮記質疑》,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清‧黃以周撰,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黃以周:《儆季雜著‧文鈔》,收入清‧黃式三,清‧黃以周撰,詹亞園,張涅主編:《黃式三黃以周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冊。
清‧吳大澂:《古玉圖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皮錫瑞撰,吳仰湘點校:《尚書大傳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清‧廖平:《起起穀梁廢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張其淦:《左傳禮說》,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
清‧曹元弼:《禮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近人專著∕單篇論文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利器:《鄭康成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收入《王國維先生全集續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王誠御:《毛《傳》、鄭《箋》訓詁中的經學建構與文本意識》,新北:花木蘭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王鍔:《禮記鄭注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年。
毛禮銳、邵鶴亭、翟菊農:《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付林鵬:《兩周樂官的文化職能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伍振鷟:《中國教育史要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米靖:《經學與兩漢教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定生:《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錫正:《先秦教育思想與實施》,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呂凱:《鄭玄之讖緯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臺北:聯經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祁海文:《禮樂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屈萬里:〈論國風非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0年。
屈萬里:〈說詩經之雅〉,《屈萬里先生文存》第1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書店,2001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1年。
李志剛:《禮可以觀:早期中國古禮論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年。
李定開、譚佛佑主編:《中國教育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李洛旻:《賈公彥《儀禮疏》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李崇遠:《春秋三傳禮異同考要》,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李惠儀撰,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婷婷:《《詩經》之器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年。
李隆獻:〈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頁15-98。
李隆獻:〈《左傳》「獻捷」、「獻俘」、「獻功」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歷史敘事與經典文獻隅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243-290。
李隆獻:〈「晉悼復霸」說芻論〉,《歷史敘事與經典文獻隅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181-242。
李衛軍編著:《左傳集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林玉体:《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林素英:〈從農事祈報詩論周代祭祀的人文精神與教化意義:以〈思文〉組詩為例〉,《特定時空環境下的詩禮之教:《詩》教體系的萌芽與定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頁343-372。
林素娟:《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林素娟:《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林淑心:《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林義光:《詩經通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0年。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應的文化與時代新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洪國樑:〈「重章互足」與《詩》義詮釋〉,《詩經、訓詁與史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俞啟定:《先秦兩漢儒家教育》,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胡新生:《周代的禮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 : 巴蜀書社,1993年。
畢誠,程方平:《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孫慶偉:〈古器物學研究——西周玉器概論〉,《西周玉器》,臺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5年,頁11-32。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高明:《禮學新探》,香港:集成圖書公司,1963年。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高明士:《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時良:《〈學記〉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士遠:《周秦尚書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梁啟超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陶愚川:《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
陳桐生:《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郭永吉:《帝王學禮: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郭沫若:〈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1979年。
郭偉川:《《周禮》制度淵源與成書年代新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許子濱:〈《左傳》聘禮禮辭研究〉,《《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61-190。
許子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香港:中華書局,2017年。
許兆昌:《先秦樂文化考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
曹建墩:〈周代容禮考〉,《先秦禮制探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189-225。
曹建墩:〈先秦時期的威儀與威儀觀〉,《先秦禮制探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226-238。
曹建墩:《三禮名物分類考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張以仁:〈從國語與左傳本質上的差異試論後人對國語的批評〉,《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頁105-182。
張双棣:《呂氏春秋譯著(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年。
張彬、周谷平編著:《中國教育史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舜徽:《廣校讎略》,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章太炎撰,傅杰校訂:《國學講演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常素霞:《中國玉器發展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陰法魯:《陰法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崔憲:《曾侯乙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程元敏:《書序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程元敏:《先秦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程元敏:《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彭林:《儒家禮樂文明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黃忠慎:《嚴粲詩緝新探》,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黃忠慎:〈由樂歌到指義——論三百篇的原始質性與春秋貴族用《詩》的意義轉換〉,《《詩》《書》教學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頁47-80。
曾聖益:〈《《昏禮重別論對駁義》疏論》,《考據斠讎與應世——儀徵劉氏經學與文獻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頁83-110。
逯宏:《周代殷商禮樂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華仲麐:〈詩義述聞〉,收入熊公哲等著:《詩經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頁85-98。
湯勤福主編:《中華禮制變遷史(先秦編)》,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褚柏思:《中國教育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賈馥茗:《先秦教育史:中華文化與教育的源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葉國良:〈《詩經》的貴族性〉,《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7-62。
葉國良:〈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經學側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3-130。
葉國良:〈從「小學」論述看朱子禮學思想的轉變〉,《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60-175。
葉國良:〈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76-197。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葉國良:〈代序: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1-40。
葉國良:〈《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42-55。
葉國良:〈《儀禮》周旋禮容探微〉,《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94-111。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7年。
葉敦妮:《「三禮」樂器及樂制考述》,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
楊天宇:《儀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亮功等著:《中國教育史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楊華:《古禮新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聞一多撰:〈歌與詩〉,收入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編:《聞一多全集(一)》,臺北:里仁書局,1999-2000年。
趙連穩、朱耀廷:《中國古代的學校、書院及其刻書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臧志攀、王政:《中國古代祈雨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裴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收入熊公哲等著:《詩經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頁43-66。
劉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劉師培:《舞法起於祀神考》,收入李妙根編:《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鄭雯馨:《東周禱祠禮研究:以傳世文獻與戰國楚簡為中心》,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
魯士春:《先秦容禮研究》,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錢玄:《三禮通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錢宗武:《尚書傳承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錢穆:〈讀周官〉,《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頁383-389。
錢穆:〈周官著作時代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289-460。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四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閻步克:〈樂師、史官文化傳承異同及意義〉,《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戴君仁:〈孔子刪詩說折衷〉,《梅園論學續集》,《戴靜山先生全集(二)》,臺北:戴顧志鵷,1980年。
謝德瑩:《儀禮聘禮儀節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薛永武:《《禮記‧樂記》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顏崑陽:《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羅健蔚:《鄭玄會通三《禮》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收入《古史辨》,第3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1,《顧頡剛全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日〕久保愛:《荀子增注》,大阪:水玉堂,1820年,文政三年平安書肆水玉堂刊本。
〔日〕久保田和男:〈關於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間的行幸為中心〉,收入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日〕池田秀三撰,石立善譯:〈經學在中國思想裡的意義〉,收入童嶺主編:《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頁45-54。
〔日〕武內義雄:《諸子概說》,《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1979年。
〔日〕喬秀岩:《義疏學衰亡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法〕阿諾德‧范‧根納普撰,岳永逸譯:〈《通過禮儀》第一章儀式的類型〉,《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頁24-35。

三、期刊論文
丁亮:〈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2011年6月),頁89-118。
王仁祥:〈先秦威儀觀探論〉,《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6月),頁261-292。
田家溧:〈漢代的容禮與威儀觀及其影響〉,《理論學刊》2015年2月第2期,頁123-128。
江乾益:〈鄭玄「風雅正變說」申〈毛詩序〉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6月),頁67-88。
杜勇,李玲玲:〈商代王位繼承制的特質〉,《史學集刊》2021年第2期,頁86-92。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47-76。
李雷東:〈歷史語境下的西周「威儀」觀〉,《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頁79-82。
宮長為:〈西周三公有無考〉,《東北師大學報》1994年第5期,頁38-40。
孫世洋:〈雅言、樂語與《詩經》——試論周代詩樂體系傳習雅言的職能與機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2期,頁101。
夏德靠:〈從樂語傳統看上古語類文獻的生成、傳播及文化意義〉,《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65-69。
夏德靠:〈論樂語「六體」及其文獻意義〉,《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0卷第3期(2018年3月),頁21-31。
郭大順:〈紅山文化的「唯玉為葬」與遼河文明起源特徵再認識〉,《文物》1997年第8期,頁20-26、99。
程蘇東:〈儀式與文本:周代官學之「詩禮樂」教與「書教」考異〉,《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45-53。
張素卿:〈《國語》的「語」:形式與內容——從評析〈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出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1-22。
張利軍:〈西周五服制的國家形態與國家治理〉,《古代文明》第15卷第2期(2021年4月),頁41-54。
張壹然:〈儀徵劉氏《左傳》「先配後祖」經說考辨〉,《道南論衡——政大中文 2021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1年,頁90-119。
張壹然:〈論杜預「公即位例」的發義方法及其對漢儒舊說的評價〉,《中國文學研究》第54期(2022年7月),頁1-46。
章太炎:〈六詩說〉,《國粹學報》第51期(1906年), 頁1-3。
彭美玲:〈古禮大射「將祭擇士」說研探——兼及其與天子視學養老禮之關係〉,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24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155-182。
黃建淳:〈試析春秋戰國貴玉賤珉的玉文化〉,《淡江史學》第24期(2012年9月),頁1-25。
虞萬里:〈昏禮階級異同說平議:以〈士昏禮〉與《春秋三傳》、《列女傳》為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1期,頁161-186。
過常寶:〈論先秦「辭」的演變及特徵〉,《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頁50-57。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 年 09月),頁1-32。
錢宗武:〈先秦儒墨引《書》立說述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1期(2018年1月),頁36-44。
謝君直:〈《禮記.學記》的成德之教與其禮學義涵〉,《鵝湖月刊》第40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17-30。
繆鉞:〈詩三百篇纂輯考〉,《國立浙江大學文學院集刊》第3期(1943年),頁1-9。
羅建蔚:〈從鄭玄《三禮注》論「推致」之法〉,《漢學研究》第37卷2期(2019年6月),頁57-93。
〔日〕池田秀三撰,洪春音譯:〈緯書鄭氏學研究序說〉,《書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頁59-78。

四、學位論文
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
章景明:《周代祖先祭祀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
郭永吉:《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蠡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畢業論文,1970年。
陳丹奇:《論周代禮容及其文學顯現》,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瑩瑩:《敘事、論說與徵引──論《左傳》《國語》的典故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鍾淑婷:《西周樂文化——樂官、樂德與樂教》,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070-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周代政教合一的時世中,基於宗法制度的建構,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世子及國子,由於身分特殊,他們身為王朝、邦國的接班人,今日之子弟,即他日之公卿,故其所受之教育,以及積浸培養長大成人的方式,無疑是受到重視的。藉由三《禮》,可見相關記載:學習歷程方面,以冠禮成人前後,區分為小學、大學;師傅方面,自呱呱墜地先有女師,後又有師保之教,乃至大子有三公三少之輔佐;學習內容方面:從教孝修德到進退威儀,自詩、歌、舞、器樂至搬演六代樂舞,由禮節細儀達至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無一不是周代世子及國子,應該嫻熟於心、遵奉其義、彰顯於行者。此外,透過《左傳》、《國語》諸史籍,也能一覽世子及國子學習禮樂之常以後,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恪守禮樂之義,必要時則通權達變。同時也反省三《禮》建構的世子、國子教育養成制度,如何綱紀政教傳承,維繫禮樂征伐之所出。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era of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Zhou Dynasty, based on a patriarchal system, the first son of the king, princes, the ministers, the counselors, and the legitimate son of the Yuan scholars, for the crown prince and the sons of the State, are considered the successors of the dynasty’s ruling class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status, as these children of today will someday become the ministers of other days; thus, their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are undoubtedly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entire nation. Through the Three Rituals, as revealed in the relevant records in terms of their learning, it was divided into primary and grand school,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rown rite of passage. As for the choice of masters, first, at the time of birth, female teachers were assigned before they began learning under the guide of royal teachers, with the eldest son further received three council masters and three associate masters, where they would learn first about filial piety and morality, and advanced to the manner of advancing and retreating and dignity, as well as poetry, music, dance, and instruments, to performing six generations of music and dance, not to mention the learning of etiquettes for caping, wedding, funeral, sacrificial ritual, township gathering, shooting, court behavior and engagement, all of them were to be remembered and became skillful by their heart to obey righteousness and be a practitioner of these arts. In addition, through historical records such as Zuo Zhuan and Guoyu, it is also possible to provide a glimpse into how the crown prince and the sons of State learned the etiquettes and music to truly reflect in ritual and music in real life, adher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only made informed changes if absolutely necessar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on how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ultivating the crown prince and the sons of State, based on the three Rituals, guide them in inheriting politics and religion, maintaining regulation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launching of punitive expeditions.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9-22T17:17:16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9-22T17:17: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一)教育史的視野 10
(二)教育思想的視野 14
(三)歷史學的視野 15
(四)經學的視野 18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21
(一)關於「周代」的界定 22
(二)關於「教育養成」 27
(三)注疏之取捨 2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33
第二章 從周代整體教育看世子及國子教育的特殊性 37
第一節 周代整體教育的架構 37
(一)〈地官〉所載周代整體教育的架構 38
(二)〈地官〉所見鄉民教育 52
(三)〈地官〉所述野人教育 54
第二節 世子及國子的學習歷程 58
(一)世子及國子之別 59
(二)世子、國子與保傅 61
1.《周禮》所載 61
2.《禮記》所載 63
3.《大戴禮記》所載 68
(三)世子、國子的入學時間與學習場所 70
1.入學時間 70
2.學習場所 79
第三節 世子、國子於小學階段之教育養成 85
(一)〈地官〉所載世子、國子學習內容 85
(二)小學階段的六藝之教 90
1.禮 93
2.樂 95
3.射 98
4.御 102
5.書 103
6.數 104
小結 105
第三章 君子與威儀——世子及國子容禮的培養與展演 109
第一節 禮容、容禮與威儀的重要性 109
(一)禮容、容禮與威儀的定義 110
(二)禮容、容禮與威儀對周代貴族的重要性 113
第二節 以「君子」為典範的容禮培養 122
第三節 聘禮、覲禮的容禮展現 136
(一)言辭 137
(二)執圭玉 147
小結 155
第四章 周代貴族樂教與禮樂之治的建構 157
第一節 樂的本質 158
第二節 詩、歌、舞、器樂合成的周樂文化 162
(一)歌、詩與樂的關係 162
(二)舞與樂的關係 170
(三)詩、歌、舞、器樂一體 174
第三節 周樂對前代的沿承與損益 178
第四節 周代禮樂文化下的學習內容 187
(一)詩 187
1.風 190
2.賦 194
3.比 198
4.興 199
5.雅 202
6.頌 205
(二)歌 207
(三)舞 212
(四)器樂 224
(五)書 228
第五節 樂語之教 235
(一)興、道、諷、誦 240
(二)言、語 242
小結 246
第五章 周代世子及國子習行禮樂與當朝政治的關係 251
第一節 合格與否——周代世子及國子的學習考核 251
第二節 藉行禮實例檢驗周代世子及國子之教育養成 261
(一)冠 264
(二)昏 274
(三)喪 279
(四)祭 283
(五)鄉 287
(六)射 291
(七)朝 296
1.朝、覲、宗、遇辨名 296
2.朝覲之義 298
(八)聘 303
第三節 周樂對政治的影響 308
(一)作樂 309
(二)審聲 313
(三)用樂階級 319
小結 324
第六章 結論 327
參考文獻 334
一、傳統文獻 334
二、近人專著∕單篇論文 341
三、期刊論文 351
四、學位論文 353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周代世子及國子之教育養成——以三《禮》為中心zh_TW
dc.title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Crown Prince and State Son of the Zhou Dynasty: Centering on the Three Ritual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啟書;孫致文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h-Shu Huang;Chih-Wen Sunen
dc.subject.keyword周禮,政教,威儀,樂教,三《禮》,zh_TW
dc.subject.keywordRitual of Zhou,Politics and religion,Prestige,Music and education,Three Rituals,en
dc.relation.page354-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308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4.2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