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71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文薰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Wen-Hsu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翁嘉瑩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Jia-Ying We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9-18T16:05:3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2-12-31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10-13 | - |
dc.date.issued | 2022 | - |
dc.date.submitted | 2002-01-0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 王孝廉,〈月狐〉,《彼岸》(臺北:印刻,2004),頁176-195。 王孝廉,《船過水無痕》(臺北:洪範,1985),頁172。 王璇,〈血櫻──關於霧社事件〉,《魚問》三版(臺中:晨星,1989),頁237-268。 東山彰良,《小さな場所》(東京:文藝春秋,2019)。 東山彰良,《逃亡作法》(東京:宝島社,2004)。 東山彰良著,王蘊潔譯,《小小的地方》(臺北:尖端,2019)。 東山彰良著,王蘊潔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臺北:尖端,2019)。 東山彰良著,王蘊潔譯,《流》(臺北:圓神,2016),頁7-8。 東山彰良著,李琴峰譯,《越境》(臺北:尖端,2020),頁204。 東山彰良著,邱香凝譯,《逃亡作法》(臺北:時報,2019)。 東山彰良著,黃薇嬪譯,《強尼兔之教父本色》(臺北縣:野人,2010),頁215。 梁滿倉、吳樹平等注譯,《新譯三國志》(臺北:三民,2013)。 二、專書著作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1986)。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 田哲益、余秀娥,《賽德克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2021.01)。 吉田司雄,〈臺湾ノスタルジアを超えてー東山彰良と北方謙三〉(超越臺灣的鄉愁──東山彰良與北方謙三),押野武志、吉田司雄、陳國偉等編,《交差する日臺戦後サブカルチャー史》(交錯的日臺戰後次文化史),(北海道:北海道大學出版會,2022),頁105-117。 吉娃斯巴萬、沈明仁、伊婉‧貝林、詹素娥、吳永昌,《賽德克族廬山部落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9.11)。 吳偉明,〈日本流行文化改造中國三國歷史〉,《在日本中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分認同的中日互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2004)。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中:晨星,1998)。 林國平、王志宇編,《閩臺神靈與社會》(桃園:昌明文化,2017)。 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邱嶺、吳芳齡,《《三國演義》在日本》(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臺北:萬卷樓,2019)。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駱駝叢刊,1987)。 高致華編,《探詢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 康笑菲著,姚政志譯,《狐仙》(臺北:博雅書屋,2009)。 張家麟,《人神對話: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蘭臺,2008)。 張瑞芬,〈神話與詩──論王孝廉散文〉,《荷塘雨聲:當代文學評論》(臺北:爾雅,2013)。 笹沼俊暁著,《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臺灣、中國大陸》。 野島剛著,林琪禎譯,《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臺北:游擊文化,2019)。 陳千武,《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1991)。 陳家威、吳曉君、招肇欣,〈推原神話:蠶神馬頭娘《搜神記》〈女化蠶〉〉,《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4-2005》(香港:嶺南大學,2005)。 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新北:立緒,2015)。 渡邊義浩著,李曉倩譯,《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北京:後浪,2017)。 黃大洲,《更新──中華路的重建》(北縣:正中書局,2001)。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臺北縣:稻鄉,2007)。 楊兆全、鄧愷怡,〈蠶神研考及《搜神記》〈女化蠶〉解讀〉,《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4-2005》(香港:嶺南大學,2005)。 楊佳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增訂版》(臺北:二魚,2013)。 楊松年、謝正一編,《世界的關聖帝君:第七屆世界華人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唐山,2017)。 楊松年編,《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的本土變遷:第四屆世界華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唐山,2015)。 楊慶堃著,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臺原,1999)。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2003)。 管東貴,〈中國古代十日神話之研究〉,古添共、陳慧樺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8)。 劉秀美、蔡可欣,《山海的召喚──臺灣原住民口傳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12)。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生成演變史論》(臺北:萬卷樓,2019)。 樂蘅軍,《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1988再版)。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 瞿海源編,《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三)》(高雄:巨流,2013)。 簡鴻模、伊婉‧貝林、郭明正,《清流部落生命史》(臺北:永望,2002)。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等,《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新北:左岸文化,2019)。 鐘穎,《傳說裡的心理學1:變形與狐仙》(新北:楓樹林,2022)。 三、期刊論文 小川暢祐,〈テクスト読解と批評の試論:東山彰良の小説『流』をめぐって〉,《筑紫女学園大学・筑紫女学園大学短期大学部紀要》11號(2016.01.31),頁175-187。 布興.大立,〈征伐太陽神話故事之分析〉,《玉山神學院學報》21期(2014.06),頁1-22。 吳偉明,〈近世日本關帝信仰初探〉,《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9期(2017),頁185-199。 林慧瑛,〈中國蠶桑文化的女子定位──以嫘祖先蠶與女化蠶故事為觀察中心〉,《文與哲》(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21期,頁1-42。 垂水千惠,〈臺裔作家が描く臺湾表象 -陳舜臣・東山彰良を中心に-〉(臺裔作家的臺灣書寫-以陳舜臣、東山彰良為中心-),《ときわの杜論叢》4期(2017.03),頁20-36。 張李誌,《臺灣饒舌音樂的確立與發展──以大支與蛋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01)。 張德崇、詹雅羽、郭雅涵、黃星維、林季緯、林曉楓,《臺日刺青文化變遷之研究》(致理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實務專題報告,2021)。 陳怡安,〈世界文學裡翻譯過的臺灣: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國北教臺灣文化所第十七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所學會,2020.11.29),頁4-15。 楊妮潔《吉川英治『三國志』及其底本的比較研究──以人物形像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2014)。 蔡佩茹,《在日臺灣人作家温又柔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謝惠貞,〈互相註解、補完的異語世界-論東山彰良《流》中的文化翻譯〉,《臺灣文學學報》29期(2016.12),頁111-146。 謝惠貞,〈在日臺湾人作家、東山彰良『小さな場所』研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ユートピアの虚実〉。《第9回東アジアと同時代日本語文学フォーラム「近現代アジアのグローカル文化──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文学・歴史」》(日本:東アジアと同時代日本語文学フォーラム,2021.10.16)。 謝惠貞,〈多様なるマイノリティの交差――東山彰良『僕が殺した人と僕を殺した人』論〉,《第六回アジア未来会議》(首爾:渥美財団,2018.08.25)。 謝惠貞,〈東山彰良『僕が殺した人と僕を殺した人』論-「僕」の可能性と合わせ鏡での成長〉,《政大日本研究》17號(2020.01),頁65-88。 四、雜誌報刊 吳若彤,〈漂泊的傳承 母親眼中的王震緒──專訪張桐生女士〉,《聯合文學》391期(2017.05),頁118-119。 和泉司著,王華懋譯,〈探求東山彰良的世界〉,《聯合文學》391期(2017.05),頁100-103。 東山彰良著,王華懋譯,〈向洛基致敬〉,《聯合文學》391期(2017.05),頁112-115。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林衡道開講:日人求財拜狐狸〉,《聯合報》,1995年7月15日,34版。 張純昌,〈消失但不消逝的中華商場〉,《聯合文學》436期(2021.02),頁20。 張瑞芬,〈我愛的人與我傷的人──讀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文訊》402期(2019.4),頁144-146。 陳夏民,〈鬼才陳夏民的鋼鐵教學〉,《聯合文學》386期(2016.12),頁54。 陶醉,〈千頭牲〉,《風月報》88卷,1931年7月3日,4版。 蔡雨杉,〈越界共感放眼世界的作家──專訪第一百五十三屆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聯合文學》391期(2017.05),頁104-111。 蔡雨杉,〈預見直木賞的編輯樣──專訪《流》責任編輯講談社塩見篤史〉,《聯合文學》391期(2017.05),頁116-117。 藤井省三著,王姿雯譯,〈東山彰良《流》中的臺灣表象〉,《聯合文學》392期(2017.06),頁94-99。 五、網路資料 〈東山彰良獲直木獎〉,《日經中文網》(2015.7.17),https://zh.cn.nikkei.com/trend/traditional-culture/15276-20150717.html(2022.7.13徵引)。 Mikako Hussel,〈書評:東山彰良著、『流(りゅう)』(講談社文庫)~第153回直木賞受賞作〉(2018.1.15),https://blog.goo.ne.jp/mikakohh/e/f7cc883d5725669ff7ed4ca40a88590b(2022.7.18徵引)。 rau2012,〈圧倒的な小説〉,Amazon(2015.7.26),https://www.amazon.co.jp/gp/customer-reviews/R2W83MF45MC1TL/ref=cm_cr_getr_d_rvw_ttl?ie=UTF8&ASIN=B073VDVRPB(2022.7.18徵引)。 SHANG YEH,〈20190215東山彰良+吳明益+陳栢青《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新書座談會〉,YouTube(2019.2.1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veiTekuk4(2022.7.31徵引)。 くま,〈ハードボイルド青春物語〉,Amazon(2017.11.7),https://www.amazon.co.jp/gp/customer-reviews/R2WLW5Y786AU74/ref=cm_cr_getr_d_rvw_ttl?ie=UTF8&ASIN=B073VDVRPB(2022.7.18徵引)。 こころことばたけ,〈『けんかえれじい』と『モンガに散る』〉,Amazon(2019/4/2),https://www.amazon.co.jp/gp/customer-reviews/R26XQK8UN6UK4S/ref=cm_cr_getr_d_rvw_ttl?ie=UTF8&ASIN=B073VDVRPB(2022.7.18徵引)。 みやさま,〈人が死ぬたびにその人がいた世界も消え失せる。年を追うごとに、わたしの魂は彼らとともにあるのだと感じる。〉,Amazon(2019.11.12),https://www.amazon.co.jp/gp/customer-reviews/R3PU653X8QEYLX/ref=cm_cr_getr_d_rvw_ttl?ie=UTF8&ASIN=B073VDVRPB(2022.7.18徵引)。 ゐ太夫(いだゆう),〈【書評】『流』 東山彰良著 第153回直木賞受賞作品! レビュー・あらすじ・感想〉(2015.7.7),https://www.idayu.jp/entry/book-review-higasiyama-akira-ryu(2022.7.18徵引)。 大甲人,〈吳明益、東山彰良與翻譯家對談「某種程度的囉唆」怎麼跨國傳達?〉,《芋傳媒》(2019.11.20),https://taronews.tw/2019/11/20/533935/(2022.7.13徵引)。 山崎幸雄,〈流〉,https://www.book-navi.com/book/ryuu_higasiyama.html(2022.7.18徵引)。 尖端出版社,喬齊安採訪,〈那些屬於臺灣男孩們的青春,與成年式所必須實踐的夢──專訪東山彰良與林達陽〉,《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20.2.6),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909(2022.7.13徵引)。 呂尚燁,〈臺灣是充滿美好回憶的地方──二月選書《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2019.1.30),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786(2020.11.29徵引)。 杉江松恋,〈『流』(講談社)〉,《ALL REVIEWS》(2018.6.11),https://allreviews.jp/review/2347(2022.7.18徵引)。 李柏青,〈【2019年2月|推理藏書閣嚴選書】用「屁孩」筆調說殺人魔的養成─《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9.2.13),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801(2022.7.17徵引)。 李琴峰,〈作為語言異域的臺灣──讀東山彰良《小小的地方》〉,《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9.11.14),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622(2022.7.17徵引)。 汪正翔,〈日本直木賞作家東山彰良:臺北是我的原風景〉,《臺北畫刊》582期(2016.7.19),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7476(2022.7.13徵引)。 奈奈,〈如果想要自由,就不能害怕孤獨,也不要畏懼別人無法理解自己。-《小小的地方》(小さな場所)/東山彰良〉,痞客邦部落格(2019.11.24),https://ilovesheep.pixnet.net/blog/post/120067299-%E3%80%90%E8%A9%A6%E8%AE%80%E3%80%91%E5%A6%82%E6%9E%9C%E6%83%B3%E8%A6%81%E8%87%AA%E7%94%B1%EF%BC%8C%E5%B0%B1%E4%B8%8D%E8%83%BD%E5%AE%B3%E6%80%95%E5%AD%A4%E7%8D%A8%EF%BC%8C%E4%B9%9F(2022.7.17徵引)。 店員F,胡思二手書店臉書粉絲專頁(2018.6.1),https://m.facebook.com/whosebook/photos/%E5%BA%97%E5%93%A1%E5%BF%83%E9%A0%AD%E5%A5%BD%E3%81%82%E3%82%8A%E3%81%8D%E3%81%9F%E3%82%8A%E3%81%AE%E7%97%9B%E3%81%BF%E5%B9%B3%E5%87%A1%E7%84%A1%E5%A5%87%E7%9A%84%E7%96%BC%E7%97%9B%E4%BB%A5%E7%84%A1%E5%8F%8D%E5%B0%8D%E7%A5%A8%E4%B9%8B%E5%A7%BF%E6%91%98%E4%B8%8B%E7%9B%B4%E6%9C%A8%E8%B3%9E%E7%9A%84%E8%87%BA%E7%81%A3%E4%BA%BA%E6%9D%B1%E5%B1%B1%E5%BD%B0%E8%89%AF%E8%A7%A3%E6%9E%90%E8%87%AA%E8%BA%AB%E7%9A%84%E9%81%8E%E5%BE%80%E7%B6%93%E6%AD%B7%E5%AF%AB%E6%88%90%E6%95%A3%E6%96%87%E9%9B%86%E5%B9%B3%E5%87%A1%E7%84%A1%E5%A5%87%E7%9A%84%E7%96%BC%E7%97%9B%E3%81%82%E3%82%8A%E3%81%8D%E3%81%9F%E3%82%8A%E3%81%AE%E7%97%9B%E3%81%BF%E6%9B%B8%E4%B8%AD%E8%A9%B3%E7%B4%B0%E4%BB%8B%E7%B4%B9%E4%BD%9C%E8%80%85%E5%9C%A8%E6%97%A5%E6%9C%AC/10155897584298952/(2022.7.7徵引)。 東京朝刊,〈東山彰良さん 『怪物』〉,《每日新聞》(2022.5.14),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220514/ddm/015/070/018000c(2022.7.10徵引)。 林翠儀,〈新作再以臺灣為舞臺 東山彰良獲讀賣文學獎〉,自由時報(2018.2.21),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345997(2022.7.13徵引)。 邱坤良,〈邱坤良專欄:三代流轉.春帆依舊在〉,風傳媒(2015.7.23),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8125?mode=whole(2022.7.5徵引)。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如是我聞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74766#p38(2021.7.21檢閱)。 香蕉山的猴子大王,〈【小說】《流》東山彰良 著〉,痞客邦部落格(2017.5.26),https://nseriouslyc0.pixnet.net/blog/post/399856390-ryu-higasiyama(2022.7.17徵引)。 孫蓉萍,〈獲日本文學大獎的臺灣之光 王震緒〉,今周刊(2015.12.17),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512170027/(2022.7.5徵引)。 海德,〈東山彰良《流》:少年的成長、歷史的除魅〉,普通讀者的普通閱讀,痞客邦部落格(2017.1.5),https://leeshuyu1013.pixnet.net/blog/post/314841916(2022.7.17徵引)。 海潑浪,〈我讀東山彰良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medium個人部落格(2020.1.20),https://medium.com/%E9%BB%9E%E9%BB%9E%E7%85%99%E8%8A%B1%E8%81%8A%E7%9C%9F%E7%9B%B8/%E6%88%91%E8%AE%80%E6%9D%B1%E5%B1%B1%E5%BD%B0%E8%89%AF%E7%9A%84-%E6%88%91%E6%AE%BA%E7%9A%84%E4%BA%BA%E8%88%87%E6%AE%BA%E6%88%91%E7%9A%84%E4%BA%BA-b964b43b2c84(2022.7.17徵引)。 翁智琦,〈沒有奇蹟的溫柔──專訪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9.3.19),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875(2022.7.13徵引)。 翁裕庭,〈【推理入門】以冷硬為湯底,再添加奇幻、科幻、本格解謎為材料〉,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6.11.17),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203(2022.7.17徵引)。 馬岳琳,〈夏日臺灣記憶是最好的追尋──直木賞作家東山彰良專訪〉(2018.05.27),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terview-higashiyama-akira。(2020.7.22徵引) 犁客,〈東山彰良:「寫小說與才能無關,開始寫,把它寫完,那就對了。」〉,Readmoo閱讀最前線(2016.6.27),https://news.readmoo.com/2016/06/27/160627-higashiyama-akira/(2022.7.13徵引)。 細谷正充,〈文芸評論家・細谷正充が読む『流(りゅう)』東山彰良著 濃密な筆致で描く青春小説〉,《產經新聞》(2015.6.28),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150628-VLKERPNYVJNOVM44PJAEIMKK6E/(2022.7.18徵引)。 郭士榛,〈閱讀作家東山彰良 書寫真實 臺北溫暖回憶〉,《人間福報》(2016.7.10),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41200(2022.7.13徵引)。 野嶋剛,〈東山彰良氏の直木賞作品『流』に息付く日中臺の血統〉,《NEWSポストセブン》(2017.5.26)https://www.news-postseven.com/archives/20170526_544449.html/5(2022.7.17徵引),原載於SAPIO 2017年6月號。 陳幸芬,〈沒有不良的經歷是人生最大憾事!東山彰良靠《火影忍者》養兒子與貓〉,《潮人物》(2019.6.24), https://chewpeople.com.tw/dongshan/(2022.7.14徵引)。 陳栢青,〈【陳栢青書評】大發現/發明時代──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鏡好聽(2019.3.1),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49/1015(2022.7.6徵引)。 陳壽,《三國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if=gb&id=604226。(2020.7.2徵引)。 傅仰止,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4第六期第五次:宗教與文化組(2015.11),頁257。https://srda.sinica.edu.tw/datasearch_detail.php?id=1056(2022.7.31徵引)。 黃文鉅,〈【東山彰良番外篇】臺灣比較像我的家〉,《鏡週刊》(2017.11.13),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171110pol005(2022.7.5徵引)。 黃文鉅,〈在虛構世界裡逃亡 東山彰良〉,《鏡週刊》(2017.11.13),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109pol001/(2020.11.28徵引)。 黃菁菁,〈東山彰良:最好的作品並非得直木獎的《流》〉,中時新聞網(2015.08.13),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813005570-260408?chdtv(2022.7.7徵引)。 黃菁菁,〈做夢也沒想到會當作家 東山彰良的奇蹟進擊──新作《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 連奪日本三大文學獎〉,《中國時報》(2018.5.27),https://turnnewsapp.com/tw/wangwang/22570.html(2022.7.13徵引)。 傲金,〈難道不先確定對方是哪國人,我們就無法交談了嗎?東山彰良的《越境》〉,MPlus+(2020.10.1),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410(2022.7.17徵引)。 圓神,〈東山彰良:數不盡的故事飛散在世界當中,為了捉住他們,我必須繼續寫。〉,《圓神書活網》,https://www.booklife.com.tw/baike-detail/9/1393?get=did-156&fbclid=IwAR2jaMIZOJ1eXsaPgRZ7SkxhS5QB2xJMeIa195mS6CpZf9XWKx_QmZ6WGHQ(2020.11.29徵引)。 楊媛婷,〈臺裔得主東山彰良︰臺灣讓人非常舒服〉,自由時報(2016.6.17),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01434(2022.7.13徵引)。 葉佳怡,〈亡命之徒的回眸──專訪東山彰良《流》〉,《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6.07.21),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887(2022.7.13徵引)。 劉蕙萍,〈【66年校慶】臺灣第三位直木賞得主東山彰良 日評審:《流》20年來難得傑作〉,《淡江時報》(2016.6.2),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33781(2022.7.13徵引)。 潘彥瑞,〈【國際】臺灣囝仔東山彰良 連奪日本三大文學獎〉,《新新聞》(2018.5.23),https://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TOP&i=TXT201805231450149D8(2022.7.13徵引)。 鄧慧純,〈五十知天命 東山彰良不逃了〉,臺灣光華雜誌,一月號(2020.1.15),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b4e6cfba-cbc2-47b7-a432-532711fbfe95&CatId=8(2022.7.5徵引)。 盧郁佳,〈直木賞話題:失語與療癒〉,《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臉書粉絲專頁(2015.7.17),https://www.facebook.com/tafrboinsuco/posts/pfbid0ca52y7i2hBmo5TtvvxK9cSJdA2HJdS7Ah1m8cvXYuuf83KoWh8zzP62AZMJfsEBrl(2022.7.17徵引)。 貓鱷,〈嚼書-逃亡做法(東山彰良)〉,痞客邦部落格(2020.9.4),https://chocobo525.pixnet.net/blog/post/359975439-%E5%9A%BC%E6%9B%B8---%E9%80%83%E4%BA%A1%E5%81%9A%E6%B3%95-%28%E6%9D%B1%E5%B1%B1%E5%BD%B0%E8%89%AF%29(2022.7.17徵引)。 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東山彰良《強尼兔之教父本色》:硬漢兔偵探〉,痞客邦部落格(2010.5.14),https://blueleslie.pixnet.net/blog/post/25666917(2022.7.17徵引)。 關於人類,〈書|小小的地方,東山彰良。〉,痞客邦部落格(2020.3.19),https://cambrianofp.pixnet.net/blog/post/351896263(2022.7.17徵引)。 讀者的眼睛,〈一首關於流逝的抒情搖滾──再讀東山彰良《流》〉,《故事》(2016.10.27),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fluid-times-wangzhenxu3(2022.7.17徵引)。 讀者的眼睛,〈寶島宛如少年,仍有漫漫成長路──讀東山彰良著《流》〉,《故事》(2016.10.19),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fluid-times-wangzhenxu(2022.7.17徵引)。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71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以東山彰良《流》、《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與《小小的地方》這三部以臺灣為舞臺的小說為對象,探討其中民間信仰與傳說的機能與意義。東山彰良生於臺灣、長於日本,以日文寫作。2015年,憑藉《流》獲得第153屆直木賞而聞名臺、日兩地。值得留意的是,在其面向日本讀者的作品中,融入許多臺灣元素,其中最突出者為臺灣的民間信仰、神話傳說與歷史事件,在小說中發揮重要的情節機能。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東山彰良在日本書寫臺灣民間信仰、神話傳說與歷史事件的策略與意義。透過資料考察其運用的信仰傳說的性質與意涵,再分析作品的敘事方法、情節設計,探究東山彰良藉以傳達的主題要旨,進而發掘其文學價值與意義。 本研究先從東山彰良的個人背景談起,勾勒其生命與創作歷程,再梳理報導、隨筆、讀者回饋等材料,探求東山彰良的文藝養成與寫作意識,並了解臺、日讀者如何觀看其作品。對東山彰良有基礎認識後,接著進入小說文本,探討其中民間信仰與傳說的意義。本研究認為,東山彰良藉臺灣民間信仰與傳說呈現三個重要主題,分別是青少年成長歷程、信仰承傳與在地化與歷史書寫的意義。而這三個主題皆指向東山彰良的共同關懷,即強調個體經驗感受,超越國族與既定社會分類群體的人際情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Higashiyama Akira was born in Taiwan, grew in Japan, and composes in Japanese. In 2015, He was awarded the 153th Naoki Prize and therefore renowned in both Japan and Taiwan.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his works toward Japanese readers, there are many Taiwanese features and elements incorporated, among which Taiwan folk religions, myths and legends, and historic events are most conspicuous, and they serve significant function on plots in fictions. Analyzed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ree works in which Higashiyama Akira set Taiwan as the background— Ryu, The One whom I Killed and The One who Killed Me, and A little Place—to discuss the strategy that Higashiyama Akira writes Taiwanese folklore and folk religions in Japan and its meaning.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Higashiyama Akira’s personal background, describes his life course and writing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his creation sense as well as how Taiwanese and Japanese readers interpret his works through materials including news reports, causeries, and reader feedback. After building basic understanding toward Higashiyama Akira, this research moves into fiction texts to explore the three crucial topics presented through folk religions, myths, and legends, which are teenagers’ growth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local awareness, and the meaning of writing history. All the three topics point toward Higashiyama Akira’s mutual concern, which is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feels, and interpersonal affection beyond nations and fixed social categori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9-18T16:05:32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9-18T16:05: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東山彰良其人其作 17 第一節 個人背景與家族故事 18 第二節 文藝養成與寫作意識 26 第三節 臺日讀者反應 40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三章 青少年成長 50 第一節 狐仙信仰:超越血緣的人際情感 51 第二節 關公信仰:理想人格與兄弟情誼 61 第三節 馬頭娘神話:原生家庭的成長難題 77 第四節 小結 88 第四章 信仰承傳與在地化 89 第一節 差異空間與地方意識 89 第二節 狐仙信仰:外來移民的個人信仰 95 第三節 關公信仰:族群融合的可能 103 第四節 土地公信仰:地方意識的回歸 107 第五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臺灣族群傳說與歷史書寫 113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傳說 113 第二節 歷史事件:個人與集體 125 第三節 虛構事件:「真相」與「歷史」 134 第四節 小結 140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6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成長、在地、歷史:東山彰良臺灣主題小說中的民間信仰傳說研究 | zh_TW |
dc.title | Growth, Place and History: A Study on Folk Religions and Legends in Higashiyama Akira’s Taiwan-themed Literary Work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洪淑苓;楊智景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hu-Ling Hong;Jhih-Jing Y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東山彰良,流,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小小的地方,民間信仰,神話傳說,臺灣歷史書寫,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igashiyama Akira,Ryu,The One whom I Killed and The One who Killed Me,A little Place,folk religions,myths and legends,the historical writ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5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4229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3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0-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4.3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