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社會工作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14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Ciwang Teyra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Ciwang Teyraen
dc.contributor.author宋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Tao So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16T17:17:51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16-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8-08-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王增勇(2001)。建構以部落為主體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制體系─加拿大經驗。社會工作學刊,8,51-71。

王增勇(2010)。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論文發表於「質性研究工作坊IE 建制民族誌的理論與應用實例」。取自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王增勇、蔡昇倍、廖貽得、鄭君萍(2012)。偏遠不該等於邊緣:長期照顧如何複製原漢的不平等。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社會創新:後全球化」。取自台中:東海大學。

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原作者:Campbell, M. L. & Gregor, F.)。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2)。

王增勇(2013)。長期照顧在原鄉實施的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284-294。

王增勇(2015)。《長照法》通過後,原住民族可以如何因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41-246。

王增勇、楊佩榮(2017)。夾在國家政策與原住民族文化之間的原鄉居家服務。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0(1),7-36。

王增勇、Ciwang Teyra、日宏煜(2018)。原鄉長照的瓶頸與突破之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243-254。

王增勇(2019)。回歸日常、解殖照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2),131-139。

王增勇、許可依、程婉若、郭姵妤、陳正芬、黃琇雯、唐文慧、張恒豪、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梁莉芳、林昱瑄、廖珮如(2020)。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新北市:群學。

王增勇(2021)。跟著老人一起生活:撒固兒部落文健站工作者實踐文化主權的解殖歷程。載於黃應貴(編著),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頁47-96)。新北市:群學。

王玉女(1998)。Leininger文化照顧理論。長庚護理,9(4),70-77。

王信翰、蔡文進(2019)。參與撒奇萊雅族Sakul部落發展在地照顧服務模式的實踐經驗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67-186。

王仕圖、林宏陽、許俊才(2018)。撥開雲霧—初探屏東縣原住民族老人生活概 況與福利需求分析。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35-84。

王仕圖、kui kasirisir(許俊才)編著(2022)。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高雄市:巨流。

王世麗、吳陳怡懋、曾文培、蔡宜珊(譯)(2007)。跨文化護理:概念、理論、研究與實務。(原作者:Leininger, M. & McFarland, M. R.)。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王梅霞(2009)。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1,93-144。

日宏煜(2015)。文化照顧在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上的重要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93-302。

日宏煜(2016)。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照顧中的文化偏見:以失能者評估為例。(2016年1月4日)。芭樂人類學。取自https://reurl.cc/dDQGmD

日宏煜(2018)。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政策中的文化安全議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199-214。

日宏煜、李欣怡、游書寧(2019)。文化照顧在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上的應用:以社區及居家職能治療服務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2)。209-247。

日宏煜(2020)。文化照顧對發展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體系之重要性。月旦醫事法報告,42,70-79。

日宏煜(2022)。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政策的發展與演變。載於王仕圖、kui kasirisir(許俊才)(編著),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頁14-52)。高雄市:巨流。

尤寶萱(2010)。原住民部落老人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服務供給的實踐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方喜恩、宋聖君、鄧麗君(2015)。失紋的女人:一個泰雅部落照顧的民族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75-291。

方化雨(2020)。以資訊科技探究原住民排灣族古樓語與大谷語的及發展-以大谷語森永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用科技研究所。

石磊(1998)。排灣族。載於李壬癸(編著)台灣原住民基本文化教材(下冊)(25-54頁)。台北:國立編譯館。

石貿奇(2019)。家庭托顧長照服務在原鄉部落發展的優勢與困境-以南投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43-157。

石貿奇(2020)。「午餐檢體盒內的山羊」原鄉長照的治理性與解殖經驗分析:以南投縣原鄉部落的家庭托顧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冉秀惠(2018)。看見生命韌力:一位太魯閣族助人工作者的生命敘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台東縣達仁鄉森永村簡介(2022)。台東縣達仁鄉公所。取自https://reurl.cc/b6XeKv

台東森永vuvu的廚房。(2023)。台東觀光旅遊網。取自https://reurl.cc/AAlQvE

李逸偉(2019)。陪伴老人家在部落生活-Sakul部落文化健康站的夢想。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59-165。

李宜澤(2019)。跟老人家出發,帶年輕人回來:記憶復返的村落歷史調查。載於趙恩潔、蔡晏霖(編著),返田野:人類學烏托邦故事集(頁177-204)。新北市:左岸。

宋聖君(2015)。理解照顧文化的多樣性:原住民長期照顧服務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37-239。

周選妹(2010)。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經濟社會的變遷(1895-199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邱文福(2016)。從部落觀點看部落老人生活照顧-以屏東縣排灣族新來義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邱韻芳(2006)。經驗、情感於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載於郭佩宜、王宏仁(編著),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253-280)。台北市:巨流圖書。

阿布娪(2015)。自己的老人自己顧:原住民族的文化照顧—高雄達卡努瓦部落的To’ona tamu(有老人在的地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47- 257。

吳雅雯(2015)。思考文化照顧的重要性一位Truku(太魯閣族)居家照顧員Sula Pisaw 的照顧經驗分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59-274。

阮俊達(2016)。族群主流化觀點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3),51-71。

怡懋.蘇米、許木柱(2016)。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之跨文化政策議題與省思。護理雜誌,63(3),5-11。

怡懋.蘇米(2022)。長期照顧政策下原住民族跨文化議題。載於王仕圖、kui kasirisir(許俊才)(編著),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頁54-73)。高雄市:巨流。

怡懋.蘇米、黃筱晶、蔡財富(2021)。原住民族健康與文化主權—長照2.0文化安全導師之能力養成。護理雜誌,68(2),12-17。

林美玲(2016)。臺東縣原住民部落健康文化站照顧運作困境及策略之研究:服務提供者的觀點檢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

林翰生(2020)。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沿革與展望-文化觀點的歷史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69,75-89。

胡明瑩(2016)。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的服務現況與限制:大安溪泰雅部落服務使用者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研究所。

柯哲瑜(2021)。實踐的GAYA:水源文化健康站的太魯閣族文化照顧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文化健康站實施計畫。原住民族委員會。取自https://reurl.cc/N634Mx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原住民族委員會112年度推展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文化康站查核報告(頁49-60)。原住民族委員會。取自https://reurl.cc/rQqXxb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3)。2022年1月原住民族人口數統計資。原住民族委員會。取自https://reurl.cc/7eVlrk

孫智辰、胡明瑩、賴秦瑩(2018)。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現況與限制之研究:以大安溪泰雅族服務使用者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1,93-122。

郭俊巖(2011)。全球化下低教育原住民回鄉就業的漫漫長路:社區精英的角度。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1-40。

郭俊巖、蔡盈修、周文蕊、賴秦瑩(2018)。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現況與反思:以大安溪泰雅部落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4,63-109。

郭佩宜、王宏仁(2006)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市:巨流圖書。

高碧月(2002)。原鄉的呼喚:文化照顧的臨床應用。安寧療護雜誌,7(3),234-238。

高美玲、李玉蟬、李光大(1998)。台灣地區臨床護理人員生活形態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314-B-277-001。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統計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取自https://reurl.cc/NAXQMq

許俊才(2014)。原鄉部落照顧分工的變化與因應:排灣族生活經驗。載於黃源協(編著),在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民族生活經驗(頁283-306)。臺北市:雙葉書廊。

許俊才、林東龍 (2014)。誰配合誰?部落生活觀點與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87-395。

許俊才(2015)。原住民族偏鄉與在地健康老化的對話。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7,26-61。

許俊才(2016)。我的部落你好嗎?談部落/族群與我的健康關係。護理雜誌,63(3),18-24。

許俊才(2020)。來自於部落在地文化照顧的力量:以原鄉家托與日照中心為例。載於王仕圖、kui kasirisir(許俊才)(編著),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頁98-119)。高雄市:巨流。

許亦韖(2016)。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與原住民老人在地老化的現況與限制之探討: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少福利研究所。

張智凱(2019)。具照顧意識與文化能力的 Salong 模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37-141。

張金生(2002)。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張瀠之、鄧湘漪(2019)。原住民族部落健康與文化主權:磯崎村復健站的自主性發展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2),301-327。

張育誠、吳鴻昌、李清潭(2015)。意義、脈絡、反身性:質性研究的科學性與正當性。商略學報,7(2),71-88。

陶明仁(2013)。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與反思─以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黃盈豪(2014)。社會工作與泰雅部落的對話:社會工作在泰雅族部落的跨文化經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黃盈豪(2016)。從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的在地實踐反思文化照顧。長期照護雜誌,20 (3),213-228。

黃盈豪、王耀輝、李春美、林逸韓、羅玉婷(2021)。原鄉文化照顧的實踐與挑戰:花蓮部落文健站專管中心的經驗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76,253-264。

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山地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以部落為基礎之整合模式。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源協、莊俐昕(2022)。新管理主義下社會照顧組織的倫理困境與出路。社區發展季刊,180,144-158。

黃源協(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臺北:雙葉書廊。

黃炤愷(2018)。大安溪沿線原住民部落照顧文化之內涵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黃喻祺(2016)。排灣族文化脈絡下之長者照顧—台東新興村照顧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黃應貴(2012)。新自由主義下的原住民社會與文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1),1-26。

莊曉霞(2012)。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內涵之初探:以花蓮縣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133-182。

陳玉澤、馮燕(2016)。量能提升以建構永續發展的長期照顧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53,5-18。

陳亮恭、楊惠君(2015)。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臺北市:天下生活。

陳雯琳(2014)。東部排灣族「ramaljeng」長者觀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台東縣金峰鄉老人日間關懷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2-203。

陳思緯(2018)。社會工作概要。臺北市:考用。

陳宇嘉(2012)。原住民部落社區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推動歷程之反思與開展。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0,57-72。

陳妤寧(2016)。文化差異又地處偏鄉,原住民長照2.0有話說。NPOst公益交流站。取自http://npost.tw/archives/24399

梁莉芳、游瑾穎(2015)。照顧工作的扭曲:建制化對部落照顧服務員日常經驗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鈕文英(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童春發(2001)。台灣原住民族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童春發(2013)。探討排灣族習慣法中有關正義的概念與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6(4),1-38。

楊培珊、梅陳玉蟬(2021)。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安仁、伍添福、羅清輝、郭俊巖(2021)。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照顧實踐與困境文獻的檢閱與反思。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5(1),97-131。

詹宜璋、陳俐如(2015)。在地組織參與南投原鄉地區「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執行模式之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1),43-76。

董志祥(2017)。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以土坂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維基百科(2023)。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維基百科。取自 https://reurl.cc/dDoE46

趙善如、涂筱菁、陳姿妏(2020)。傳統文化中的照顧天命—排灣族長嗣對於家中老人的照顧承擔。社區發展季刊,169,220-233。

鄭善明(2010)。關懷老人、友善老人-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社區發展季刊,132,217-233。

鄭善明(2011)。分配正義觀點探討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以屏東縣「大武」部落為例。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0,23-45。

鄭惠芬(2015)。排灣族長嗣繼承與行事理路—大姊當家的文化脈絡。婦研縱橫,103,44-51。

蔡志偉(2009)。災後重建與人權保障:以原住民族文化為本的思考。台灣民主季刊,6(3),179-193。

蔡昇倍(2015)。在國家與惡靈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蔡惠雅、張玉龍(2018)。省思文化照顧在原鄉部落社區照顧服務之實踐-南投縣三個族群部落的經驗。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8(4),149-178。

蔡英文(2016)。總統大選蔡英文原住民政策主張。原住民族委員會。取自https://reurl.cc/DdQEYe

鄧湘漪(2017)。文化照顧-原住民族部落的生活實踐與照顧想像。台灣老年學論壇,36,17-121。

鄧湘漪、張瀅之(2017)。原住民健康的文化意義:兩個部落健康照顧模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2),1-28。

鄧湘漪(2022)。再思生態觀點: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中人與非人交織的關係網絡。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6,1-32。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核定版)。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reurl.cc/N634Mx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長者健康評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取自https://reurl.cc/9452b8

龍紀萱(2011)。原住民長期照護服務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6,264-277。

韓郁姍(2019)。高齡服務在原鄉之文化樣貌初探–以部落文化健康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41-58。

蕭新煌(1984)。臺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臺灣銀行季刊,35(1),26-161。

賴兩陽(2017)。原住民族部落社區照顧推動歷程與服務設計的文化考量:以台東縣海端鄉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2),149-182。

賴秦瑩、羅慧中、郭俊巖(2021)。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照顧實踐與服務困境之研究:一個實務工作者的反思。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1-44。

顏育德(2013)。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Ciwang Teyra、吳雅雯、黃炤愷、謝宛容、黃坤耀(2022)。Lbak Uking, Manu Ka Kmlawa Rudan?初探太魯閣族老人照顧-以支亞干部落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5(3),227-247。

Google衛星地圖[路線從森永村到大谷舊部落]。(2023年4月12日) Google衛星地圖。取自https://reurl.cc/v7QqLy


英文文獻

Appo, D., Hartel,C. (2003). Questioning management paradigms that deal with Aboriginal.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41), 36-50.

Brascoupé, S., & Waters, C. (2009). Cultural Safety Explor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afety to Aboriginal Health and Community We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genous Health, 5(2), 6-41.

Clarke, P. N. & McFarland, M. R. & Andrews, M. M. & Leininger, M (2009). Caring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e Care Theory by McFarland & Andrews and a Conversation With Leininger. Nuring Science Quarterly, 22(3), 233-239.

Foucault, M. (1991). Governmentality. In Burchell, G., Gordon, C., & Miller, P.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Harvester Wheatsheaf.

Guba, E., & Lincoln, Y.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 Lincoln, Y.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5-117). California: Sage.

Guba, E. G., & Lincoln, Y. (1994).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2369-2375).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 Ltd.

Gustafson, D. L. (2005). Transcultural Nursing Theory from a Critical Cultural. Perspective.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28(1), 2-16.

Gonzalo, A. (2021). Madeleine Leininger: Transcultural Nursing Theory. Retrieved March 1, 2022, from https://reurl.cc/8jejEd.

Kielhofner, G. (1995). Human system. In: G. Kielhofner (Ed.), A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nd ed., pp. 9–26).

Lancellotti, K. (2008). Culture Care Theory: A Framework for Expanding Awareness of Diversity and Racism in Nurs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4(3), 179-183.

Leininger, M. (1998). 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 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1(4), 152-160.

Leininger, M. (2002). Culture Care Theory: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Advance. Transcultural Nurs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13(3), 189-192.

Leininger, M. M., & McFarland, M. R. (2002). Transcultural nursing: Concepts, theor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Muñoz, P.J. (2007). Culturally responsive caring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14(4), 256-280. https://doi.org/ 10.1002/oti.238

Mcfarland, M. M., & Eipperle, M. K. (2008). Culture care theory: A proposed practice theory guide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Contemporary Nurse, 28(1-2), 48-63.

Morris, M. W. (2011). Review of the book Organizational trust: A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Saunders, M. N., Skinner, D., Dietz, G., Gillespie, N., & Lewicki, R. J. (Ed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6, 127-132.

Morrissette, V., McKenzie, B., & Morrissette, L. (1993). Towards an Aboriginal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practices. Canadian SocialWork Review/Revue canadienne de service social, 10(1), 91-108.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ASW). (2007).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Papps, E., & Ramsden, I. (1996). Cultural safety in nursing: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8(5), 491-497.

Smith, L. Tuhiwai (1999). Decolonis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s.Dunedin: 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

Smith, D. E. (2005)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for People: A Sociology for People.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Sherwood, J. & Edwards, T. (2006). Decolonisation: A critical step for improving Aboriginal health. Contemporary Nurse, 22, 178–190.

Weaver, H. N. (1999).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Defin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services. Social Work,44(3),217-225.

Williams, R. (1999). Cultural Safety - What Does It Mean for Our Work Practic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3(2), 213-2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7). Human rights and health. Retrieved March 10, 2022, from https://reurl.cc/xQpq1e.

Waugh, E., & Mackenzie, L. (2011). Ageing well from an urban Indigenous Australian perspective.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58(1), 25-33.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140-
dc.description.abstract依據既有的研究指出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對原住民族是制度性介入,且背後帶有文化霸權和殖民之態度,不但限縮了族群文化自主性,進而忽視了原住民族群間的文化特殊性。基於上述的背景,本研究主要係以部落文化健康站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原鄉長照依附在主流政策的規劃下,當面對原住民族文化與族群間的差異時,部落工作者如何透過文化轉譯的方式,實踐具有文化底蘊的照顧方案;同時在提供服務過程中遭遇到哪些工作日常的斷裂經驗,以上皆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田野調查法,以台東排灣族森永部落文化健康站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方面透過「參與式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而後續在資料分析方面則係以「主題式分析法」,並藉由文化照顧理論的視角與詮釋學典範探討原鄉部落照顧實踐的具體樣貌。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其一,當代族人對於部落照顧的想像由於經歷過殖民政權以及宗教信仰之影響,在年輕一輩的照服員身上,以及部落長者的回應當中看見跨世代的差異,前者對於照顧的價值觀來自於主流知識教育以及宗教信仰影響甚重:而後者闡述了排灣族既有的共享、互惠之集體照顧的社會結構,其照顧精神鑲嵌於文化當中。其二,透過長者現身自述,了解他們參與文健站的動機,亦感受到長者在部落裡的生活慣習是多元面向的,展現出老年生活是積極且活躍之圖像。其三,由於新公共管理的影響,照服員面對文健站的諸多規定以及繁雜的業務,時常因為標準化的工作規範、固定流程方式等因素,在進行照顧服務中常出現工作與日常生活的斷裂經驗。最後,在面對主流政策的影響之下,看見工作者如何透過族群之「語言」、「認知」、「行為」和「物質創造」等,轉譯成對部落長者有意義的實踐模式,這其中則是藉由族群中的「文化」元素,來回應族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者透過做中學、學中做之方式,試圖修正自己正受到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想法,最後將照顧服務場域由站內走入部落每個角落,並重新詮釋與解構照顧的關係、時空、空間、以及角色等層面,從中看見主流知識與在地知識間的抗衡。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與文化照顧理論相互呼應,強調照顧的意涵,不僅關注長者身體健康,也同等重視其心理和靈性等需求。從部落的觀點來看,照顧的概念根源於長者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著他們的生活習慣,在部落中文化與生活密不可分,並以血緣和地緣關係為基礎形成一個互助的文化系統。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Purpose: According to past research, Taiwan's social welfare policy is an institutional intervention on indigenous peoples, behind which is a kind of cultural hegemony and colonial attitude, which not only limits the cultural autonomy of ethnic groups, but also ignores the particularity of indigenous culture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background, this study primarily focuses on cultural health station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How workers implement culturally aware care programs through cultural tran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what kind of daily disjuncture of experiences they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services are the topics to b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Methods: This study adopt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akes the Taitung Senyong cultural health station as the research field, where the Paiwan people is the main population.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four months using "observer-as-participant"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e follow-up data analysis, the thematic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and the specific appearance of the indigenous tribe's care practice was explor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re theory and hermeneutics paradigm.

Resul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Firs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onial regime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contemporary tribe's imagination of tribal care, there ar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attendants and the responses of tribal elders. The former’s value of care comes from mainstream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while the latter expounds the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of shared and mutual-help collective care of the Paiwan peopl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se care spirits are embedded in cultural norms. Second, through the self-reports of the elders, we can understand their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cultural health station, and also feel that the living habits of the elders in the tribe are multifaceted, showing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Thir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care workers face many regulations and complicated business of the cultural health station, often because of the standardized work specifications and fixed workflow, which often lead to the experience of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in the care work during the care service. Fourt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policies, we can see how workers integrate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material creation" into meaningful ways of caring for the elderly. Through the way of learning by doing, workers are trying to correct their thoughts that they are being influenced by mainstream social value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field of care is moved from the cultural health station to every corner of the tribe, and the relationship, time and space, and roles in the care service are re-deconstructed, so that we can se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mainstream knowledge and local tribal knowledge.

Conclusions: In summar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lign wit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are.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substantial importance of tribal care, which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but also addresses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Car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tribe's perspective since the concept of care is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elders' daily lives and their unique living habits. In the tribe, culture is life, and the tribal care system is built upon blood and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6T17:17:5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6T17:17: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原住民族老人照顧政策與發展脈絡 14
第二節 文化照顧理論起源與其延伸之意涵 24
第三節 原鄉老人文化照顧之實踐案例 34
第四節 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發展 5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質性研究與詮釋學典範 6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9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74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 79
第五節 研究中的倫理關係 81
第六節 資料嚴謹性 84
第七節 田野研究的反身性 86
第肆章 研究發現 92
第一節 殖民歷史與社會變遷對跨世代照顧文化想像的差異 92
第二節 長者的生活世界:遍佈部落蹤跡的RAMALJENG 110
第三節 新公共管理主義凌駕之下對於部落照顧的影響 120
第四節 工作者對文化照顧的再詮釋:跟著VUVU一起生活 137
第伍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172
第一節 研究討論 1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88
第陸章 研究結論與反思 1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8
第二節 田野研究的反思 189
參考文獻 194
附錄一 訪談大綱 20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206
附錄三 訪談大鋼 207
附錄四 受訪者知情同意書 208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打開vuvu的智慧寶庫: 文化照顧在森永文健站的實踐與反思zh_TW
dc.titleRe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Paiwan Peopl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Cultural Care at the Senyong Cultural Health St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增勇;許俊才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Tsen-Yung Wang;Chun-Tsai Hsuen
dc.subject.keyword文化照顧,排灣族,森永部落,文化健康站,文化轉譯,zh_TW
dc.subject.keywordCultural care,Paiwan people,Senyong community,Cultural health station,Cultural translation,en
dc.relation.page20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353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0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社會工作學系-
dc.date.embargo-lift2028-08-08-
顯示於系所單位:社會工作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6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