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戲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7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于湘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Yu-Shian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雨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Yu-Hsuan Chen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15T17:35:09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15-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8-08-
dc.identifier.citation1. 布魯斯.卡文,李顯立等譯(1996)。《解讀電影》。台北:遠流。
2. 安德烈.巴贊,崔君衍譯(1987)。《電影是什麼?》。北京:中國電影。
3. 艾麗森.洛理,李長青譯(1994)。《解讀服裝》。臺北:商鼎文化。
4.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丁楊忠、張黎等譯(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
5. 克里斯多夫.巴爾梅,耿一偉譯(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臺北:書林。
6. 克里斯蒂安.梅茨,劉森堯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臺北:遠流。
7. 林志鴻(2012)。《顯微時尚》。台北:藝術家。
8. 拉斯.史文德森,李漫譯(2010)。《時尚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
9. 格奧爾格.西美爾,費勇譯(2017)。《時尚的哲學》。廣東:花城。
10. 許文郁(2004)。《解構影視幻境:兼及與文學、歷史、性、時尚、網絡的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1. 理查德.謝克納,曹陸生譯(2001)。《環境戲劇》。北京:中國戲劇。
12. 張小虹(2016)。《時尚現代性》。臺北:聯經。
13. 張小虹(2001)。《絕對衣性戀》。臺北:時報文化。
14.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
15. 張小虹(2005)。《膚淺》。臺北:聯合文學。
16.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臺北:聯合文學。
17. 張愛玲(2010)。《紅玫瑰與白玫瑰》臺北:皇冠文化。
18. 張艦(2009)。《T台幕後:時尚編導手記》。北京:中國紡織。
19. 愛德華.盧西.史密斯,殷泓譯(1989)。《當代西方美術運動》。長沙:湖南美術。
20. 葛羅托斯基,鍾明德譯(2009)。〈邁向貧窮劇場〉。《北藝戲劇學刊》,9,41- 47。
21. 赫伯特.麥克魯漢,賴盈滿譯(2008)。《古騰堡星系 : 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出版。
22. 趙志鵬(2013)。《現代服裝表演中的音樂研究》。陝西: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碩士論文。
23. 赫拉克利特,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2015)。《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希臘語、英、漢對照》。新北:華藝學術。
24. 蔡宜錦(2016)。《西洋服裝史》。臺北:全華圖書。
25. 盧海丹(2011)。《動態服裝展演中的現代視覺藝術研究》。河南:中原工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
26. 盧曦(2020)。《時尚永不眠——奢侈品行業觀察》。杭州:浙江大學。
27. 羅蘭.巴特,江灝譯(2019)。《神話學》。臺北:麥田,2019年。
28. 羅蘭.巴特,董學文、王葵譯(1992)。《符號學美學》。臺北:商鼎文化。
29. 羅蘭.巴特,敖軍譯(2011)。《羅蘭.巴特文選:流行體系》。上海:人民。
30. 羅蘭.巴特,楊明敏譯(1988)。〈巴特談電影〉。《電影欣賞》,35,13-16。
31. 羅蘭.巴特,姚惠芬譯(1988)。〈第三層意義〉。《電影欣賞》,35,20-27。
32. 羅蘭.巴特,王浩威譯(1988)。〈離開電影院〉。《電影欣賞》,35,33-34。
33. 蘇珊.凱瑟,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2)外觀與自我》。臺北:商鼎文化。
34. 蘇珊.凱瑟,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3)外觀溝通》。臺北:商鼎文化。
35. 蘇珊.凱瑟,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4)外觀與文化》。臺北:商鼎文化。
36. 蘇珊.凱瑟,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5)文化的變遷與延續》。臺北:商鼎文化。
37. 蘇珊.凱瑟,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6)各種情境中的象徵性外觀》。臺北:商鼎文化。
38. 鷲田清一,蘇文淑譯(2019)。《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新北:字畝文化。
39. 讓—弗朗索瓦.李歐塔,車槿山譯(2012)。《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五南圖書。
40. Blumberg, Paul(1974).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tatus Symbol: Some Thoughts on Status in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Social Problems,12.4,480-498.
41. Halliday, Rebecca(2022). The Fashion Show Goes Live: Exclusive and Mediatized Performance.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42. Marra, Melissa(2010). “When the West Wore East: Rei Kawakubo, Yohji Yamamoto andThe Rise of the Japanese Avant-Garde in Fashion” Dresstudy,57,1-6.
43. Morar, Sandhya(2010). “Design Innovation by Japanese Designers, Miyake, Kawakubo, and Yamamoto” Berg Encyclopedia of World Dress and Fashion,6,1-5.
44. Stark, Gill(2018). The Fashion Show: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738-
dc.description.abstract近年時尚產業興起一股時裝秀戲劇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嘗試以完整的故事劇情展演時裝秀,秀場也出現越來越多對於劇場、電影元素的挪用。這股風潮廣為流行,已成難以忽視的現象。馬汀.馬吉拉之屋(Maison Martin Margiela)為戲劇化傾向顯著的服裝品牌,其特殊之處在於不同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戲劇化風貌,但又皆以表現「空白」為其品牌核心精神。品牌於2009年至2014年無品牌設計總監,因此筆者自此品牌於1989年至2022年中取首秀1989年春夏秀場、90年代中後期的1996年春夏秀場和1998年春夏秀場,以及千禧年以後近年推出的2021年春夏秀場、2022年秋冬高級訂製秀場這五場時裝秀做為品牌前、中、後期的代表以討論其變化的歷程。文中以60年代開始發展的後現代主義至千禧年後影像時代現況梳理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劇場展演、服裝設計美學的轉變。這五場時裝秀運用了理查德.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的環境戲劇、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學與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效果三個主要的理論,本文將梳理不同時代語境的趨勢洪流中馬汀.馬吉拉之屋如何在這五場秀中以不同的方式展演其空白意象,並釐清品牌展現空白由外而內的應世之道。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ashion industry has stormed a rising trend of theatricalizing fashion show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lothing brands showcase their collections through performances with a complete storyline. As a result, fashion runways have witnessed a growing appropriation of theatrical and cinematic elements. This widespread phenomenon has become an unignorable force in the fashion world. Maison Martin Margiela, known for its pronounced inclination towards dramatization, stands out for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presenting radically different theatrical runway show in different periods, all centered arou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blank" as its core brand spirit. Notably, the brand experienced a period without a creative director from 2009 to 2014.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Maison Martin Margiela from 1989 to 2022,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representative fashion shows - the brand's debut show in Spring/Summer 1989, the mid-to-late 1990s shows in Spring/Summer 1996 and Spring/Summer 1998, and the recent shows in Spring/Summer 2021 and Autumn/Winter 2022 Haute Couture - as benchmarks representing its early,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Drawing from the development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1960s to the visual age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paper examines how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atrical presentation and clothing desig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five fashion shows through the lenses of Richard Schechner's environmental theater, Roland Barthes' semiotics, and Bertolt Brecht's distancing effect, the paper unravels how Maison Martin Margiela effectively conveyed its blank aesthetic in distinctive ways, adapting to the prevailing trends of different eras. Ultimately, the paper seeks to clarify how the brand's external to in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blank" concept in response to varying temporal context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5T17:35:09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5T17:35: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依據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時裝秀邊界的模糊——後現代主義與環境劇場對馬汀.馬吉拉之屋80年代秀場的影響 9
第一節 初探馬汀.馬吉拉之屋 10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脈絡及其美學影響 14
第三節 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的馬汀.馬吉拉之屋1989年春夏秀場 18
第四節 受環境戲劇脈絡影響的馬汀.馬吉拉之屋1989年春夏秀場 25
第三章 符號內部關係的重構——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觀測馬汀.馬吉拉之屋90年代秀場的神話塑造 40
第一節 作為一種神話的時裝語言 41
第二節 馬汀.馬吉拉之屋1996年春夏秀場的服裝神話 49
第三節 馬汀.馬吉拉之屋1998年春夏秀場中的符號翻轉運動 56
第四章 虛與實的交錯——影視時代對馬吉拉之屋千禧年秀場的影響 64
第一節 假作真時真亦假——「如夢似幻」的電影 67
第二節 從馬汀.馬吉拉之屋到馬吉拉之屋 69
第三節 馬吉拉之屋2021年春夏秀場〈封以愛之吻——二〉的陌生化敘事 79
第四節 馬吉拉之屋2022年秋冬高級訂製秀場〈影廳獄火〉的另類戲中戲 91
第五章 結論——空白的不同面貌 103
參考資料 111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空白」的時裝秀史: 馬汀.馬吉拉之屋(1989-2022)的劇場化歷程zh_TW
dc.titleThe “Blank” History of Fashion Shows: The Process of Theatricalization of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2022)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鄭靜宜;鄭芳婷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ng-Yi Cheng;Fan-Ting Chengen
dc.subject.keyword時裝秀,時尚,空白,馬汀.馬吉拉之屋,後現代主義,環境戲劇,羅蘭.巴特,布萊希特,zh_TW
dc.subject.keywordFashion Show,Fashion,The Blank,Maison Martin Margiela,Postmodernism,Environmental Theater,Roland Barthes,Bertolt Brecht,en
dc.relation.page12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2868-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0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戲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戲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2.5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