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50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淑苓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Ling Hor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洪駿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Jun-Xi Hu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15T16:36:23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15-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7-31-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方志
春秋.管仲著;孫波注釋:《管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戰國.吳起撰;李增杰注:《吳子注譯析》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呂紹綱審定;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漢.桓寛:《鹽鐵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漢.班固撰;江建忠標點:《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郜同麟點校:《禮記正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應劭;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市:中華書局,1972年。
晋.干寳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晋.陳壽;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南北朝.沈約;張家駱主編南北朝.沈約:《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台北市:鼎文書局,1998年。
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南朝宋.范曄作;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台北市:編譯館,2003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唐.韓愈撰;唐.李漢編;宋.朱熹考異;宋.王伯大音釋:《昌黎先生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
宋.朱熹撰;蔣立甫校點:《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市:古新書局,1977年。
宋.陳藻:《樂軒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71年。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賈銘:《飲食須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何喬遠編撰;廈門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閩書》校點組校點:《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明.李時珍撰;甘偉松增訂:《新校增訂本草綱目》,台北市:宏業書局,1974年。
明.張岳:《嘉靖惠安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32,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
明.陳道監修;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明.陸楫:《古今説海》,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明.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纂:《萬曆重修泉州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馮夢龍著;張萬鈞主編:《古今譚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馮夢龍著;陳煜奎校點:《壽寧待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明.馮繼科纂修:《嘉靖建陽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0,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黃仲昭;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陳道:《(弘治)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明.羅懋登;陸樹崙,、竺少華校點:《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王椿修;葉和侃纂:《福建省僊遊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吳之鋘修;周學曾、尤遜恭等纂:《道光晉江縣志》,中國地方集成.福建府縣志輯25,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周凱:《廈門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林昌彝著;王鎮遠,林虞生標點:《林昌彝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姚循義修;李正曜等纂:《乾隆南靖縣志》,中國地方集成.福建府志輯3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郝玉麟等修:《福建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28-530冊,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莊成主修;福建省安溪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安溪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清.陳汝咸:《光緒漳浦縣志》,中國地方集成.福建府志輯3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陳鍈等修,鄧廷祚等纂:《福建省海澄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彭衍堂修;陳文衡纂:《福建省龍巖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廖必琦、宮兆麟等修;宋若霖等纂《福建省莆田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蔡世鈸修;林得震纂:《福建省漳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中國地方集成.福建府志輯1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民國.萬福麟修;張伯英纂:《黑龍江志稿》,中國邊疆叢書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最新水災歌全本》,臺北市:黃塗活版所,1929年。
台北市大埔同鄉會編印:《大埔縣志》,台北:大埔同鄉會,1971年。

二、 今人論著
(一). 專書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諺語集成 : 福建卷》,北京市:中國ISBN中心,2001年。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合編:《福建經濟發展簡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月。
田哲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台北市:武陵出版,2002年。
刑福義:《文化語言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曲彥斌主編:《中國民俗語言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台北:新興書局,1964年。
朱介凡:《諺語的源流.功能》,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民國59年。
朱介凡編:《中華諺語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佛洛伊德著;李至宜,謝靜怡譯;蔡佩伶,陳琳美審定:《圖騰與禁忌》,臺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等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瀛濤:《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78年。
呂自揚:《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市:河畔出版社,1994年。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使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
周長楫主編:《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金鈔:《閩南語與廣韻之比較》,新竹:竹一出版社,1977年。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台北: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20年。
林楓,范正義:《閩南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市: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洪惟仁:《台灣哲諺典》,台北縣:台語文摘出版社,1996年。
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年。
胡司德著,劉豐譯:《早期中國的食物、祭祀和聖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雲林縣斗六市:雲縣文化,1999年)第1-4冊。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雲林縣斗六市:雲縣文化,2003年),第5冊。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總編輯:《台中縣沙鹿鎮諺語.謎語集》,〔台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1993年。
胡萬川總編輯:《南投縣福佬諺語謎語集》,南投市:投縣文化局,2003年。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市閩南語諺語謎語》,桃園市:桃縣文化局,2003年。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蘆竹鄉閩南語諺語謎語》,桃園市:桃縣文化局,2003年。
胡萬川總編輯:《諺語、謎語》,彰化市 :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唐文基主編:《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孫星衍、莊逵吉校定:《三輔黄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旺生:《中國養豬史》,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市:自印,1998年。
許成章:《台灣諺語之存在》,高雄市:河畔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諺語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郭學松:《宋江陣:儀式、象徵與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陳及霖:《福建經濟地理》,福建:福建技術出版社,1985年。
陳益源:《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陳繡綿:《台北市虎爺信仰之研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0年。
鹿憶鹿:《台灣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灣:三民書局,2003年。
温端政,周薦:《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市:書海出版社,2000年。
温端政:《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温端政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賀友齡注譯:《新譯周禮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18年。
雷可夫,詹森著,周世箴譯註:《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福建省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廈門市志(民國)》,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2012年。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罵詈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歐陽趙淑賢:《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
鄭慧生注說:《山海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蘇以文,畢永峨:《語言與認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二). 期刊論文
文京:〈從圖騰到山神-中韓神話、傳說中虎形象的演變〉,《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0期(2010)。
文傳良,文凱:〈中國古代養犬史考〉,《牧業史志》第30卷,總第145期(2003年)。
文會堂:〈「馬政」源流考〉,《周口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4)。
王仁鴻:〈虎姑婆原型分析-以過渡儀式與母權思維為核心〉,《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8期(2014)。
王立:〈唐人與猛獸對陣的英雄氣概--唐人射虎鬥虎描寫的豪俠文化內蘊〉,《準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
王利華:〈早期中國社會的犬文化〉,《農業考古》1992第3期(1992)。
王秋萍:〈從西王母形象的演變看古代社会生活的變遷〉,《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第38卷第3期(2017)。
王海翠:〈台湾における動物供犠の民俗——豚を中心に〉,《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2016年9月)。
王裕昌、宋琪:〈漢代的馬政與養馬高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6期(2004)。
白品鍵:〈論耕牛與漢代農業〉,《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2012)。
安嵐:〈中國古代畜牧業發展史〉,《農業考古》,1988年01期(1988)。
江寶釵:〈臺灣閩南語謠諺中反映的性別意識〉,《臺灣文學學報》第28期(2016)。
李少丹:〈閩南諺語句式修辭探析〉,《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9期(2011)。
尚民杰:〈中國古代的崇馬之風〉,《文博》,1995年01期(1995)。
林淑慧:〈臺灣閩南生命禮俗諺語的文化詮釋〉,《民間文學年刊》第1期(2007)。
林惠玲:〈Syntactic Structures of Proverbs in Taiwan Southern Min〉,《台語研究》第2卷第2期(2010)。
林琳:〈論虎圖騰崇拜源流及其對古代政治軍事的影響〉,《中南民族學院》第21卷第3期(2001)。
林頌育:〈小議閩南方言動物詞的文化價值〉,《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9)。
邱湘雲:〈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表現〉,《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2期(2011)。
邱湘雲:〈客家對句理諺認知譬喻研究:以實體譬喻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10期(2018)。
洪淑苓:〈論朱介凡及其對諺語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
唐未平,梁歡:〈漢語熟語中「狗」的文化闡釋〉,《語文學刊》2006年第16期(2006)。
孫正國:〈中國化身型虎故事的母題闡釋—中國虎故事類型研究之二〉,《湖北民俗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9)。
徐榮強:〈《諺語集成》三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期(1988)
高佩英:〈臺灣漢人社會虎爺信仰之現況研究〉,《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三期(2006)。
高雲波:〈唐代牛疫流行與政府應對機制〉,《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第17卷第5期(2019)。
曹志紅:〈福建地區人虎關係演變及社會應對〉,《開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2013)。
許蓓苓:〈台灣諺語中婚姻的終止與再婚〉,《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
連啟元:〈明代禁殺牛隻的相關法令與社會風氣變遷〉,《明代研究》第24期(2005)。
郭靜涵,謝菁玉:〈台灣閩南語動物語式中的職業與階級觀念〉,《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1期(2012)。
陳萍:〈「牛」的文化解析〉,《重慶三峽學報》第6期第21卷(2005)。
嵇童:〈壓抑與安順──厭勝的傳統〉,《歷史月刊》第132期(1999)。
程念祺,〈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牛耕〉,《史林》第六期(2005)。
葉舒憲:〈中國虎文化圖說〉,《尋根》第3期(2010)。
劉文波:〈閩南文化的形成與人文特徵〉,《高等財經教育研究》第17卷第1期(2014)。
劉樸兵:〈古代的食狗之風〉,《文史知識》2006年第3期(2006)。
劉錫誠:〈神話崑崙與西王母原相〉,《西北民族研究》第35期(2002)。
劉繼剛:〈論《周禮》中的「豕人」〉,《農業考古》2013年第4期(2013)。
潘國英:〈南方民間的土地神信仰〉,《東南文化》第122期(1998)。
鄭若葵:〈論中國古代馬車的淵源〉,《華夏考古》1995年第3期(1995)。
簡齊儒:〈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
顏秀珊:〈臺灣閩南語諺語的中的連謂結構〉,《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6期(2005)

(三). 學位論文
王崇憲:《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何勝莉:《中國古代化身型虎故事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吳安清:《虎姑婆故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永仁:《台灣閩南語諺語辭格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徐韶君:《客家動物諺語的隱喻表現》,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高佩英:《臺灣漢人社會動物神靈信仰與文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7。
張心怡:《女人的定位——從台灣諺語談起》,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蓓苓:《台灣諺語反映的婚姻文化》,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蓓苓:《臺灣閩南疾病諺語的文化詮釋—以醫/病關係為研究視角》,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陳昌閔:《台灣閩南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湘敏:《台灣閩客諺語反映的生活態度研究:以徐福全、黃永達之諺語典為本》,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飛龍:《臺灣閩南諺語修辭美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珮瑜:《臺灣客家十二生肖俗諺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黃琮瑄:《客家動、植物諺語中的語用功能、譬喻指涉與其文化現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劉育青:《台灣閩南語諺語誇飾修辭格及其功能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蔡蓉芝:《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怡卿:《臺灣閩客諺語中的女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簡正崇:《台灣閩南諺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信賢:《臺灣閩南語動植物諺語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婕佩:《閩南語動物諺語隱喻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三、 數位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歌仔冊:https://dl.lib.ntu.edu.tw/s/kua-a-tsheh/page/home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search.jsp?la=0&powerMode=0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硏究中心,2005年。
《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硏究中心,2010年。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506-
dc.description.abstract語言為思想的載體,而民間語言的使用則反映著語言使用者的思考與認知。反之,透過語言的分析,能對土地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甚至是思想認知都能有進一步的理解。而民間口頭語言:諺語,以生動靈活的形式乘載深厚的經驗道理,可謂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以及地方集體認知的最佳材料。本文嘗試以《中國諺語集成.福建卷》中的閩南諺語為材料,搭配歷史文獻與地方方志等材料,透過認知語言學中概念隱喻的分析方法,探索閩南先民對於虎、牛、馬、豬、狗五種動物的形象認知,並進一步梳理諺語生成的脈絡。

論文共有五章,首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的闡述,並梳理了諺語的相關研究,以及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的定義。諺語的文獻回顧分為三個層次,包含諺語的概略性研究、諺語的方言研究,以及方言動物諺語的研究。研究方法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和概念融合為基礎,搭配神話學與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國諺語集成.福建卷》中的閩南諺語。並進一步搭配歷史文獻、閩南方志或鄰近區域的諺語,佐證閩南諺語的認知生成脈絡。

第二章為閩南諺語中老虎的隱喻討論。篇章前段先梳理老虎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閩南文化中的呈現樣貌,包括在歷史文獻、神話和小說中的描繪,以及在閩南方志中的記載。接著,從兩方面分別分析諺語中老虎體現的負面隱喻以及正面隱喻,其中包含事物隱喻以及人物形象隱喻。

第三章為閩南諺語中牛和馬的隱喻討論。本章節從牛和馬這兩類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的飼養歷史出發,梳理牛馬的畜養文化,可見從祭祀到動力,再到牛負責農耕,馬負責軍事等應用分工的發展脈絡。而後分別討論閩南諺語中牛和馬的隱喻內涵,並發現因為使用與認知形象上的差異,牛更貼近於百姓,而馬則隱喻較高的社會階級。

第四章為閩南諺語中豬和狗的隱喻討論。此章節同樣從飼養文化出發,但與牛馬不同的是,豬和狗都是單純接受飼養的動物,無法提供勞力上的工作協助。以此觀點分別梳理出祭祀、食用和守衛方面的文化脈絡。接著分析閩南諺語中的豬隱喻以及狗隱喻。豬諺語的隱喻從豬的飼養及特質切入,而後發現豬在諺語中呈現高度物化的狀況。諺語中的狗隱喻雖然一樣包含飼養及習性的分析,但卻發現在狗所秉持的忠義特質轉化成負面意涵,並延伸發展成低賤人物相關的隱喻。

第五章為結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five animals (tigers, cattle, horses, pigs, and dogs) in Southern Mi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Southern Min proverbs found in "Chinese Proverb Compendium: Fujian Volume," in conjunction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ocal gazette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 claim that the metaphorical associations with animals are intricately tied to the local culture of southern Min. Furthermore, within the realm of proverbs, these animal metaphors serve as reflections of the diverse social strata within society. For instance, the metaphor of a cattle signifies laborers, while the metaphor of a horse represents official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se metaphors exhibit nuanced variations, owing to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d to each animal.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providing a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def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proverbs encompasses three levels: a general study of proverbs, dialectal studies of proverbs, and studies specifically focused on Southern Min animal proverb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mplemented by myth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approaches. It analyzes Southern Min proverbs found in "Chinese Proverb Compendium: Fujian Volume" and further corroborates the cognitive context of Southern Min proverbs through historical documents, Southern Min local gazetteers,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proverb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metaphorical discussions of tiger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 The initial section examines the portrayal of tiger imag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Southern Min cultures, including depiction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mythology, novels, and local gazetteers. Subsequently, negative and positive metaphors embodied by tiger proverbs are analyzed separately from two perspectives: metaphors related to things and metaphors related to human character traits.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metaphorical discussions of cattle and horse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 This chapter trace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attle and horse husbandry, highlighting the shift from sacrificial rituals to labor and agricultural roles for cattle, as well as the military applications of horses. It then discusses the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of cattle and horse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ir usage and cognitive images. Cattle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ommon people, while horses metaphorically represent higher social classes.
Chapter Four delves into the metaphorical discussions of pigs and dog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 This chapter also begin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s related to pig and dog husbandry. However, unlike cattle and horses, pigs and dogs are solely dependent on human care and do not provide substantial labor assistance. Therefore, the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revolves around ritual ceremonies, dietary functions, and defensive capabilities. The chapter furth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implications of pigs and dog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 Pig metaphors stem from breeding practices and pig characteristics, revealing a high degree of objectification in proverbs. On the other hand, dog metaphors, despite also encompassing analysis of breeding and behavioral traits, demonstrate a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yal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dogs, extending into metaphors related to lowly individuals.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thesi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5T16:36:23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5T16:36: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 諺語總論研究 3
二、 閩南諺語研究 9
三、 動物諺語研究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22
一、 研究方法 22
二、 研究材料與範圍 29
第二章 閩南「虎」諺語隱喻分析 34
第一節 老虎的形象與文化 34
一、 歷史文獻中的老虎 34
二、 神話、小說中的老虎 37
三、 閩南方志中的老虎 40
第二節 老虎負面形象諺語隱喻分析 44
一、 老虎的事物概念隱喻 44
二、 老虎的人物形象隱喻 50
第三節 老虎正面形象諺語隱喻分析 62
一、 老虎習性的隱喻 63
二、 老虎與血脈的隱喻 67
第四節 小結 70
第三章 閩南「牛」、「馬」諺語隱喻分析 71
第一節 牛馬的畜養文化與功能 71
一、 畜養與祭祀 71
二、 動力來源 76
三、 耕種與軍事 82
第二節 閩南諺語中的牛隱喻 88
一、 牛與馴服的隱喻 88
二、 牛與生產的隱喻 93
第三節 閩南諺語中的馬隱喻 103
一、 馬與騎乘隱喻 104
二、 馬與社會評價隱喻 108
三、 馬隱喻社會人物 113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四章 閩南「豬」、「狗」諺語隱喻分析 120
第一節 豬狗的飼養文化與功能 120
一、 祭祀 120
二、 食用 125
三、 守衛 131
第二節 閩南諺語中的豬隱喻 137
一、 豬與飼養的隱喻 137
二、 豬特質的隱喻 141
三、 豬肉產品的隱喻 147
第三節 閩南諺語中的狗隱喻 154
一、 狗與飼養的隱喻 154
二、 狗習性的隱喻 159
三、 狗隱喻低賤人物 167
第四節 小結 175
第五章 結論 177
一、 閩南諺語中動物形象脈絡 177
二、 動物的社會功能隱喻人物身份、性別及其階級意識 178
三、 隱喻多半為隱含負面意涵及勸戒作用 181
四、 相似隱喻的來源脈絡差異 182
參考文獻 185
一、 古籍方志 185
二、 今人論著 188
(一). 專書 188
(二). 期刊論文 191
(三). 學位論文 194
三、 數位資料 196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閩南諺語中的動物隱喻研究zh_TW
dc.titleAnimal Metaphors in Southern Min Proverb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益源;鹿憶鹿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Yi-Yuan Chen;Yi-Lu Luen
dc.subject.keyword閩南,閩南文化,閩南諺語,動物諺語,認知隱喻,動物隱喻,zh_TW
dc.subject.keywordSouthern Min,Southern Min Culture,Southern Min Proverb,Animal Proverb,Cognitive Metaphor,Animal Metaphor,en
dc.relation.page19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198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0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13.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