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479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泰升(Tay-Sheng W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Lun Hu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洪珮倫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3-19T22:25:5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09-02 | |
dc.date.issued | 2022 | |
dc.date.submitted | 2022-08-3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檔案與政府公報 (一) 國史館 1.〈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紀錄摘要〉,《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110701-00011-038 2.〈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一)〉,國史館藏,檔號:017-050200-0052 3.〈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二)〉,國史館藏,檔號:017-050200-0053 4.〈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三)〉,國史館藏,檔號:017-050200-0054 5.〈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四)〉,國史館藏,檔號:017-050200-0055 6.〈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案(九)〉,《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4130-00010-021 7.〈立法法令制定與整理(三)〉,《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2020-00003-016 8.〈交通部請解釋電信條例所定罰金性質疑義〉,《司法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5-019900-0001 9.〈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三七至四○次)〉,《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016-003 10.〈事略稿本—民國二十年十一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042-010 11.〈事略稿本—民國二十年十一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042-011 12.〈宣傳部改隸行政院實施辦法要點〉,《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00400-0129 13.〈革命文獻—戡亂時期黨務〉,《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41-008 14.〈國民政府行政院與中國廣播公司合約〉,《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144000-00001-001 15.〈郵政電信事務〉,《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120000-00001-011 16.〈董顯光任職及中廣公司遷移〉,《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140100-00001-004 17.〈電信監察實施辦法〉,《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80300-0062 18.〈電政法令制定(二)〉,《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2720-00002-005 19.〈臺灣辦事處其他人員任免〉,《資源委員會》,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3-010102-2657 20.《電信條例》,國史館藏,檔號:017-050200-0268 21.「處理本省事變暴亂案犯業已全部清結案列名冊報請察核」,〈二二八事件案犯處理之一〉,《軍管區司令部》,二二八事件資料庫,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8/4/007 (二)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台(48)央秘字第309號唐縱、徐柏園呈〉,《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總裁批簽48/0225 2.〈台灣省軍公民營廣播電台管制計劃暨台灣警備總部廣播安全會報組設辦法〉,《行政院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50/9-3-5-2/0002 3.〈民營廣播電台在清查整理期間暫不開放及第二廣播部份設置六原則應暫停施行〉,《行政院》,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48/9-3-5-13/4 4.〈全國公民營廣播電台從業同志座談會所提意見彙報表〉,《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15800000M/0064/C24/000004 5.〈收音機收聽費繳納之研議及訂定台灣省廣播無線電收音機收費暫行規則廣播收音機登記規則〉,《行政院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39/1-1-13-2-1/1 6.〈函送廣播會報紀錄一份〉,《教育部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050/558.03/1/1/4 7.〈為政府與中國廣播公司之新合約經簽署竣事並奉准於54年7月1日起生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25020000E/0040/0611.08/R00001/001/007 8.〈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節目輔導準則〉,《行政院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52/1-1-13-2-1/8 9.〈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25020000E/0045/0611.08/R00005 10.〈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設立之緣起及其組織規程〉,《行政院》,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40/9-3-5-3/3 11.〈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會議〉,《教育部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9000000E/0051/558.03/A1(實際上應為廣播安全會報) 12.〈廣播事業輔導會議組織大綱〉,《行政院》,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39/9-3-5-3/4/0001 13.〈廣播節目會議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25020000E/0045/0611.08/R00002/001/015 14.〈廣播節目輔導工作原則五項及廣播節目輔導計劃〉,《行政院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A00000000A/0050/1-1-13-2-1/7 15.〈廣播電台人員任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75000100E/0036/032.33/228 (三)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1.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台年刊》,1929年,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一般436/186 2. 〈擬增設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案〉,《中執會第3次常務會議第31議案》,南京,1935年12月24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5.3/3.44 3. 〈六全大會通過宣傳部改隸行政院實施辦法要點〉,重慶,1945年7月,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防003/3170 4. 〈國防最高委員會第185次常會決議案〉,1946年4月12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6.3/51.5 5. 〈對於廣播前途之意見〉,《第六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6.3/5.6.2 6. 〈關於廣播事業指導會存在改組問題意見〉,重慶,1945 年6月12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6.3/5.6.3 7. 〈確定行政事項之統屬案〉,《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3.2/8.27 8. 〈關於黨與從政同志間關係不正常之現象問題提請核議案〉,《中改會第二七一次會議紀錄》,1952年1月4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藏,檔號:會6.42/29.1 (四) 其他、政府公報 1.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5年冬(3) 2.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5年秋(17) 一、 報紙 1.《大公報》 2.《中央日報》 3.《公論報》 4.《民族報》 5.《臺灣新生報》 6.《聯合報》 二、 雜誌 1.《中央週報》 2.《中央黨務月刊》 3.《司法專刊》 4.《自由中國》 5.《法令週刊》 6.《建設公報》 7.《新聞天地》 8.《電工》 9.《電信效率》 10.《電聲》 11.《臺灣之聲》 12.《臺灣銀行季刊》 13.《廣播通訊》 14.《廣播週報》 15.《廣播雜誌》 三、 口述歷史、自傳、回憶錄 1.〈林忠先生訪問紀錄〉,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4二二八訪問專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2.〈陳亭卿先生夫人訪問紀錄〉,收於許雪姬等訪問,《日治時期在滿州的台灣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3.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文學江湖》(台北:爾雅,2009) 4.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1989) 5.翁炳榮,《我與廣播電視:兩岸三地廣電推手翁炳榮回憶錄》(台北:就業情報資訊、劉羅柳氏文教基金會,2014) 6.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中集(台北:聯經,1990) 7.董顯光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台北:台灣新聞報社,1974) 四、 專書 1.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廣播電視局、北京廣播學院,《舊中國的上海廣播事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2.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3.中國文化建設協會,《十年來的中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42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29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政府立法院會議錄》第20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7.中國廣播公司,《中廣六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1988) 8.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編,《中廣五十年紀念集》(台北:空中雜誌社,1978) 9.中國廣播公司硏究發展考訓委員會編,《中國廣播公司大事記》(台北:空中雜誌社,1978) 10.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協會編,《台灣廣播經典名人錄》(新北: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協會,2017) 11.王世杰、錢瑞升,《比較憲法》下冊 增訂十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12.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6) 13.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2020) 14.王泰升主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15.北見隆,《中華民國廣播簡史(上冊)1922-1980》(雲林:神農廣播雜誌社,2008) 16.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出版,1946) 17.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8) 18.吉見俊哉著;李尚霖譯,《「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台北:群學,2013) 19.行政院新聞局編,《廣播事業》(不詳:新聞局,1947) 20.何貽謀,《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台灣商務,2002) 21.何義麟等,《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台北:五南,2018) 22.吳相湘,《陳果夫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23.吳經熊、金鳴盛,《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釋義》(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6) 24.吳道一,《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廣,1968) 25.呂東熹,《二二八記者劫》(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16) 26.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台北:國史館,2015) 27.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常會重要決議彙編(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1) 28.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29.李煜,《中國廣播現代性流變國民政府廣播研究1928-1949年》(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18) 30.汪學起、是翰生,《第四戰線─國民黨中央廣播電台綴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31.季嘯風、沈友益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93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6) 32.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33.林忠,《臺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台北:皇極出版社,1983) 34.胡春惠編,《民國憲政運動》(台北:正中,1980) 35.若林正丈著;薛化元審訂;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36.徐百齊,《中華民國法規大全(1912-1936)》第4冊(北平:商務印書館,1937) 37.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78) 38.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二)》(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79) 39.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76輯(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8) 40.崔之清主編,《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上、中、下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41.張炎憲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國史館,2008) 42.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43.教育部文化局編,《當前廣播節目的硏究改進:教育部文化局舉辦第一期廣播節目硏討會總結報告》(台北:教育部文化局,1968) 44.莊壁璘等文字撰,《見證歷史珍藏記憶─新聞局走過一甲子》(新北市:新聞局,2012) 45.許師慎編,《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台北:國史館,1984) 46.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台北:桂冠,1993) 47.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1945) 48.陳果夫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籌備會編,《陳果夫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1) 49.陳果夫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編,《陳果夫先生全集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52) 50.陳茹玄,《中國憲法史》增訂版(上海:世界書局,1947) 51.陳鳴鐘、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52.喬寶泰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台北:近代中國,2000) 53.曾虛白,《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79) 54.曾虛白,《談天下事─韓戰年代集》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55.程玉鳳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台北:國史館,1984) 56.黃新生等,《廣播與電視》(台北:空中大學,1992) 57.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 58.趙玉明主編,《中國現代廣播史料選編》(廣東:汕頭大學,2007) 59.趙玉明主編,《中國廣播電視通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60.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編,《廣播年刊》(台北:中國廣播事業協會,1955) 61.潘樹藩,《中華民國憲法史》(上海:商務,1935) 62.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 63.蕭紀宗編,《革命文獻》第70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6) 64.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 65.薛化元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國史館,2002) 66.薛化元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台北:國史館,2002) 67.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言論自由(一)》(台北:國史館,2004) 68.謝振民編、張知本校,《中華民國立法史》(上海:正中書局,1948) 69.瞿韶華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七至十二月份)》(台北:國史館,1992) 70.簡笙簧主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台北:國史館,2002) 71.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22輯(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0) 72.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23輯(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0) 五、 學位論文 1.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2.周馥儀,《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台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3.林平,《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4.林佳樺,《1950年代國民黨「復興基地」的型塑─以「中影」、「中廣」為探討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5.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6.柯佳文,《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1928-1945)》(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7.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8.郭瑾燁,《聲音.文本.文化──戰後初期《臺灣之聲》藝文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六、 期刊、論文集 1.王正華,〈國防委員會的成立與運作(1933-1937)〉,《國史館學術集刊》,第8期(2006年),頁75-114 2.王良卿,〈為黨國祭旗:1950年陳立夫去國的檔案視野〉,《國史館館刊》,第54期(2017年12月),頁39-88 3.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提出及學科化〉,《中研院法學期刊》,特刊1期(2019年10月),頁1-45 4.王泰升,〈台灣憲法的故事:從「舊日本」與「舊中國」蛻變而成「新臺灣」〉,《台大法學論叢》,32卷1期(2003年1月),頁1-48 5.王泰升,〈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第5期(2009年),頁69-228 6.王淑美,〈媒體科技與現代性—回溯三〇年代臺灣的廣播經驗與都會生活〉,《新聞學研究》,第127期(2016年4月),頁1-37 7.石育民,〈廣播與收音機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收入楊振隆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事件基金會,2009),頁49-78 8.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頁221-262 9.何義麟,〈日治時期台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收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歷史學系,2000),頁293-312 10.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頁297-333 11.周馥儀,〈戒嚴時期臺灣民營廣播成立背後的黨國之手〉,《臺灣史料研究》第51期(2018年7月),頁2-24 12.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頁181-213 13.林果顯,〈來臺後曾虛白的宣傳工作與理念(1949-1994)〉,《國史館館刊》,第39期(2014年3月),頁117-157 14.林果顯,〈戰時思惟下的戰後臺灣新聞管制政策(1949-1960)〉,《輔仁歷史學報》第35期(2015年),頁239-283 15.林麗雲,〈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3期(2000年),頁89-148 16.胡春惠,〈抗戰前國民政府之訓政與憲政之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98年),頁129-158 17.夏維奇,〈論國民政府建委會與交通部關於無線電管理權之爭〉,《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2018年),頁26-37 18.張瑞德,〈遙制─蔣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第5期(2000年),頁27-49 19.陳宛妤,〈論接收日產成黨產過程中的轉帳撥用問題〉,《黨產研究》,第6期(2021年6月),頁135-160 20.曾獻偉,〈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2015年9月),頁53-102 21.程宗明,〈臺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收入《傳播論文選集1997》,頁319-370 22.黃翔瑜,〈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臺灣文獻》,第61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259-298 23.葉龍彥,〈臺灣廣播電台的重建與發展〉,《臺灣文獻》,第120期(1997年),頁149-167 24.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頁85-130 25.劉維開,〈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近代中國》,第163期(2005年),頁32-52 26.劉維開,〈戰時黨政軍統一指揮機構的設置與發展〉,收入中華民國專題第三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6),頁341-364 27.蘇慧婕,〈轉型正義作為法治國的憲法價值: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93號解釋分析〉,《黨產研究》,第6期(2021年6月),頁161-193 28.顧以信,〈「個案法律禁止」作為我國憲法原則?——兼評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之「政黨」定義〉,《憲政時代》,第43卷第2期(2017年10月),頁211-247 七、 網路資料 1.中廣二網回收歷時十餘年,105年12月5日廢止使用頻率之處分也特別再次要求中廣公司應盡力妥善處理員工權益及聽眾宣導,故核定自106年3月1日起停止使用該等頻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還原回收緣由與歷程,絕非無預警(2017年4月5日)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562&sn_f=37700 2.高等行政法院108年度訴更一字第66號判決 3.黨產處字第108003號處分書(2019年9月24日) https://www.cipas.gov.tw/gazettes/279 4.NHK放送史https://www2.nhk.or.jp/archives/tv60bin/detail/index.cgi?das_id=D0009060006_00000 5.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 https://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Post.htm 6.「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是否為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之附隨組織及其財產是否為不當取得財產案」調查報告(2019/6/12)https://www.cipas.gov.tw/news/261 八、 外文資料 1.放送文化研究所20世紀放送史編集室編,《放送史料集:臺灣放送協會》(東京:放送文化研究所,1998) 2.日本放送協會編,《ラジオ年鑑》(東京:誠文堂,1940) 3.日本放送協會編,《ラジオ年鑑》(東京:誠文堂,193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479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中廣公司以黨營事業之姿,長久以來獲配有大量廣播頻率,在肩負「反共抗俄」政治任務的同時,也是執政者進行特定意識形態灌輸的重要傳播媒體。本文將追溯至黨營廣播事業創立之時,依照時序逐步描繪出在黨國體制下中廣公司透過什麼樣的法律手段或方法來確立其特權地位。 1929年,由國民政府所公布的《電信條例》,明定交通部為廣播事業之主管機關。然而,在「黨高於國」的訓政體制下,憑藉著國家資源所逐漸擴展的黨營電台,實際上是由黨所自行管理、經營。1936年,國民黨於黨內成立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由同屬黨機關的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主導廣播節目的事前審查,並透過交通部公布一系列法規,一步步將公、民營廣播電台直接納入黨的管制之下。 戰時,黨政關係產生重大改變。從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可以瞭解此時期該委員會的組織變動和具體運作,以及交通部逐漸被黨機關侵奪職權,使廣播事業形成全面「黨管化」的過程。戰後,國民黨依循戰時的運作模式,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管絕大部分的廣播電台。為了因應憲政,維持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獨占廣播事業的現狀,國民黨最終選擇將其改組為中廣公司,以民營之姿與政府簽約,由黨牢牢掌控廣播這項傳播媒體。 在1976年《廣播電視法》公布之前,廣播事業的管制機構歷經多次變動,但一直是由立於國家體制之外的國民黨中央第四組控制著相關宣傳、管制事務。而中廣公司,就是前者最有力的執行工具。換言之,行憲後,為了鞏固威權統治,國民黨仍然訴諸訓政經驗,持續透過中廣公司獲取「不當」政治利益。在適用轉型正義法律之前,若能先確實掌握過去,將有助於釐清未來需要進一步推動的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BCC), as a party-owned enterprise, has been obtained control of numerous radio frequencies for a long time. While BCC carrying out a mission of 'Opposing Communism and Fighting Soviet Russi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ass media to indoctrinate loyalty to the KMT and Chinese patriotism. This thesis will date back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owned broadcasting enterprise, and gradually describe the legal means or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e BCC establishes its privileged status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In 1929,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promulga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learly defined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TC) as the competitive authority of broadcasting enterprises. However, under the political tutelage system, the party-owned broadcasting stations gradually expanded with national resources are actually managed and operated by the KMT itself. In 1936, the KMT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Broadcasting Steering Committee (CBSC) within the party. The priority restraint of the radio programs led by the Central Broadcasting Administration (CBA), which is also a party organ. After that, CBSC publish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through MOTC, and gradually brought other public and private broadcasting stations directly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KMT.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the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underwent major changes. From the meeting minutes of CBSC, we can find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and specific operations of the committee during this period, as well as the MOTC's gradual encroachment of power by the CBSC, and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party control' of the broadcasting enterprises. In 1945, the KMT followed the mode of operation during the war, allowing the CBA to take over most of the broadcasting station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of CBA's exclusive broadcasting enterprise, the KMT finally chose to reorganize CBA into BCC. After that, the BCC has contracted with the government to keep the KMT firmly control the broadcasting media. Before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Act was promulgated in 1976,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of the broadcasting enterprises had undergone many changes. However, the KMT Central Fourth Divis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outside the national system, had always been in control of broadcasting publicity and regulatory affairs, and the BCC is the most favorable execution tool for the former. In other words, after the day the constitution was ratified, the KMT still obtains unfair political benefits through BCC to consolidate its authoritarian regime. Before applying the Act on Promoting Transitional Justice, get hold of the past first, it will help clarify the direction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promoted in the fu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3-19T22:25: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2808202217232000.pdf: 5060867 bytes, checksum: 44c6c53687367534301f92710935ad7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戰前中國的「黨治」運作與廣播事業研究 3 二、戰後台灣的「黨治」遺緒與廣播事業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5 一、研究方法 6 二、使用史料 6 三、研究範圍 8 四、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以黨治國與廣播事業(1928-1937) 11 第一節 訓政下的廣播事業法規 11 一、黨治原則 11 二、電信條例 15 第二節 黨營廣播事業的建立與擴展(1928-1937) 19 一、中央廣播電台的設立與沿革 19 二、黨決議/命令對廣播事業的影響 25 三、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之設立與工作 27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戰時體制下的「黨管」廣播事業(1937-1945) 36 第一節 黨政關係與機關的調整 36 第二節 「黨」的指委會與「國」的交通部 38 一、戰時指委會與中廣處的定位與工作 38 二、戰時指委會與交通部的互動 42 第三節 小結 47 第四章 從訓政到憲政:以黨透政與黨營廣播事業「轉型」(1945-1949) 49 第一節 「以黨透政」的產生 49 第二節 黨營廣播事業「轉型」之過程 51 一、中央宣傳部改隸行政院 51 二、中廣處改組中廣公司 56 三、戰後及憲政後的中廣處(中廣公司) 62 第三節 從台灣放送協會到中廣處台灣區廣播電台 66 一、日治時期台灣放送協會的組織與運作 66 二、戰後初期台灣區廣播電台的接收與運作 72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以訓政經驗行憲:以黨治國與黨營廣播事業的再運作(1949-1976) 84 第一節 黨的改造與黨政關係的再調整 84 第二節 黨與廣播事業主管/輔導機關 87 第三節 中央第四組與中廣公司的運作與實踐 98 一、廣播稿供應與節目管理 98 二、收音機收聽費分配與廣告經營 107 第三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結論 121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40 附錄一 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辦事通則第4條對比 140 附錄二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廣播安全會報組設辦法 143 附錄三 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組織條例 146 附錄四 宣傳部組織法草案(未施行) 15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黨國體制下的廣播事業: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1928-1976) | zh_TW |
dc.title | Broadcasting Enterprise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The Story of th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1928-1976)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恆妏(Heng-Wen Liu),陳韻如(Yun-Ru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中廣公司,黨國體制,黨治,國民黨,黨營事業,訓政,憲政,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Party-State System,Party-Rule,KMT,Party-Owned Enterprise,Political Tutelage,Constitutional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155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2895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22-08-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dc.date.embargo-lift | 2022-09-02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2808202217232000.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4.9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