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9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嘉銘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Chia-Ming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哲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Wei Hsu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1-10T17:17:01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1-07-
dc.date.issued2022-
dc.date.submitted2002-01-01-
dc.identifier.citation壹、史料
一、報紙雜誌
《中央日報》
《教育與文化》
《徵信新聞報》
《聯合報》
一般報導,1932,〈小學課程不設黨義 設公民訓練一課程〉,《民報》,8/26,第二張第二版。
一般報導,1932,〈令發黨義課程標準〉,《河南教育日報》,1/3,第三版。
一般報導,1967,〈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擬定修訂要點〉,《經濟日報》,9/30, 06版/綜合。
中央訓練部黨義課程編訂委員會,1932,〈小學黨義課程標準草案〉,《雲南教育週刊》,1932年2月10日,1(46):13-22。
安徽省教育廳,1919,〈編訂公民教材案(函各省區教育會)〉,《安徽教育月刊》,第23期,1919年8月,頁(專件)12-13。
社論,1958,〈我們的教育「今日的問題」之十三〉,《自由中國》,18(2):47-48。
社論,1960,〈黨霸教育的真面目──兼論政大教授李聲庭解聘事〉,《自由中國》,23(3):67-68。
貢沛誠,1922,〈公民教育組會議記綠〉,《新教育》,5(3):473-479。
崔載陽,1929,〈批評『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教育研究(廣州)》,第十六期,頁915-921。
過鍾粹等,1959,〈中國道德勵進社上教育部函〉,《道德叢刊》,第五輯(09/25),頁17。
臺灣省教育會研究組,1961,〈關於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意見書〉,《臺灣教育》,第一二八期(08/01),頁2-7。
 二、政府公報、法規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議會公報》
大學院,1928,〈小學暫時條例〉,《大學院公報》,第一卷第三期,1928年3月,頁13-17。
大學院,1928,〈中學暫時條例〉,《大學院公報》,第一卷第四期,1928年4月,頁1-5。
安徽省教育廳,1931,〈(一)中學黨義課程標準草案〉,《安徽教育行政週刊》,第四卷第,1931年12月21日,頁(專件)1-14。
河南省教育廳,1923,〈小學公民課程綱要〉,《河南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十五、十六、十七期合刊,1923年8月16日,頁(小學課程綱要)14-18。
河南省教育廳,1923,〈初級中學公民學課程綱要〉,《河南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十五、十六、十七期合刊,1923年8月16日,頁(初級中學公民學課程綱要)1-6。
河南省教育廳,1923,〈新學制課程標準總說明〉,《河南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十五、十六、十七期合刊,1923年8月16日,頁(新學制課程標準總說明)1-8。
浙江省教育廳,1929,〈教育部頒布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續)〉,《浙江教育行政週刊》,第七期,1929年10月19日,頁(專載)1-30。
浙江省教育廳,1929,〈教育部頒佈初級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浙江教育行政週刊》,第十期,1929年11月9日,頁(專載)1-8。
浙江省教育廳,1932,〈國內之部:中小學課程標準會議紀詳〉,《浙江教育行政週刊》,第三卷第五十期,1932年8月30日,頁(教育消息)4-8。
國民政府,1929,〈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訓令第四二O號〉,《國民政府公報》,第八十一期,1929年2月1日,頁12-14。
教育部,1932,〈聘任書:教育部聘函:第五五七二、三號(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爲聘任本部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委員由〉,《教育部公報》,第四卷第十一期,1932年8月14日,頁30-31。
教育部,1933,〈小學公民訓練標準〉,《教育部公報》,第五卷第七、八期,1933年2月26日,頁30-34。
教育部,1986,《中華民國教育法規彙編》,臺北縣 : 文海出版社。
教育部編審處編纂股,1916,〈修正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教育公報》,第三年第十一期,1916年10月,頁(法規)3-5。
教育部編審處編纂股,1916,〈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十二期,1916年1月,頁(法規)26-43。
湖北省教育廳,1932,〈中學黨義課程標準草案(中央訓練部黨義課程編訂委員會通過)〉,《湖北省教育廳公報》,第三卷第一期,1932年1月15日,頁(教育消息)2-7。
嵊縣縣政府公報室,1940,〈附錄:訓育綱要〉,《嵊縣縣政公報》,第一八三、一八四期(10/05),頁16-20。
嵊縣縣政府公報室,1940,〈嵊縣縣政府訓令教字第一○八一號(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十三日):令所屬各級學校:奉令轉發訓育綱要仰遵照由〉,《嵊縣縣政公報》,第一八三、一八四期(10/05),頁12。
 三、教科書、教材與教學方法
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1966,《初中公民:第1冊》(4版),臺北市 : 正中書局。
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1967,《初中公民:第2冊》(4版),臺北市 : 正中書局等。
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1968,《初中公民:第3冊》(4版),臺北市 : 正中書局等。
台光出版社編輯部,1960,《國民學校公民訓練補充教材:第3冊》,臺北市:新光文化出版社。
周鯁生,1925,《公民教科書 第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林紀東(主編)、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編),1961,《初中公民:第1冊》(修訂本5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紀東(主編)、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編),1961,《初中公民:第2冊》(修訂本5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紀東(主編)、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編),1961,《初中公民:第3冊》(修訂本5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紀東(編),1951,《興中教科書初中公民:第1冊》,臺北市 : 正中書局。
高陽、陶彙曾(陶希聖),1928,《公民:道德》,上海:商務印書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8,《生活與倫理:第1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8,《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1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8,《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2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11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2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3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5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7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生活與倫理:第9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69,《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3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生活與倫理:第10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生活與倫理:第12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生活與倫理:第4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生活與倫理:第6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生活與倫理:第8冊》(初版),臺北市 : 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4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0,《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5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1,《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6冊》,臺北市:編者。
國立編譯館,1950,《高級小學公民:第2冊》(臺灣版), 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0,《高級小學公民:第3冊》(臺灣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0,《高級小學公民:第4冊》(臺灣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1,《高級小學公民:第1冊》(臺灣版),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1,《國民學校補充教材:公民》,無出版地: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1953,《中等學校補充教材:公民》,無出版地: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1957,《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1冊》(臺灣版),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7,《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2冊》(修訂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8,《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3冊》(修訂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9,《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1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9,《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3冊》(暫用本),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59,《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4冊》(修訂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0,《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2冊》(修訂暫用本),無出版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0,《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第4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6,《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1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7,《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2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7,《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3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1967,《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4冊》(修訂暫用本),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崔書琴(編),1952,《初級中學公民:第1冊》,臺北市:勝利出版公司。
楊幼烱(編),1951,《中華新編教科書初中公民:第1冊》,臺北市 : 臺灣中華書局。
劉脩如(編),1951,《新世紀教科書初中公民:第1冊》,臺北市:世界書局。
蔡元培,2019,《公民教育讀本》,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據《中學修身教科書》1921年第十六版)
龔寶善(編),1951,《新開明初中公民:第1冊》,臺北市 : 臺灣開明書店。
 四、課程標準相關資料
中華兒童教育社(編),1963,《新頒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實施方法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42,《小學課程標準》,無出版地:正中書局。
教育部,1948,《小學課程標準》,無出版地:作者。
教育部,1948,《修訂中學課程標準》,無出版地:作者。
教育部,1952,《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3,《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敎育司(編),1960,《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二輯)》,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中等敎育司(編),1961,《修訂中學課程標準草案》(1961/12),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敎育司(編),1962,《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四輯)》,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1959,《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二輯)》,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無出版地:作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63,《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 : 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53,《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0,《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1,《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1961/03),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1,《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1961/12),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9,《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臺灣省國民學校各科教材調整說明課程標準》,臺北:臺灣書店。
 五、史料編纂
王正華(編),2004,《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6〈民國二十一年八月至九月〉》,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
呂芳上(主編),2014,《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三冊)》,臺北市:國史館等。
呂芳上(主編),2015,《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一冊)》,臺北市:國史館等。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二十八》,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七》,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一》,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八》,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七》,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六》,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高平叔(編),1980,《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 : 人民敎育社出版。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國父全集 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張世瑛(編),2015,《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42〈民國二十八年一月至六月〉》,臺北市 : 國史館。
教育部敎育硏究委員會(編),1991,《教育行政與會議 : 歷屆全國教育會議史料編纂與硏究》,臺北:作者。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34,《第一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48,《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陳如一(編),1970,《院長訓示紀要》,臺北市:國防研究院。
總統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1958,《行政改革言論集》,臺北市:編者。
 六、檔案
國史館館藏,〈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10507-00026-012。
國史館藏,〈政治—含西安事變專案 (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14-00012-008。
國史館藏,〈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目錄,導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7-00026-001。
國史館藏,〈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附錄丙〉,《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7-00026-018。
國史館藏,〈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附錄甲〉,《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7-00026-016。
國史館藏,〈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第十一類文教〉,《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7-00026-012。
國史館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課程顧問Martin Stromnes(史莊乃)報告書〉,《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80105-0052。
國史館藏,《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相關資料》,入藏登錄號:1550740060055A,1962年02月14-17日。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三民主義教育思想研究〉,《一般檔案》,檔號:一般072/100,1960/06。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17-20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1。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1-7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6.6/30.1。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21-27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2。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28-32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3。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33-38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4。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39-48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5。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49-56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56。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57-60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8.6/462。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61-66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8.6/463。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67-71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8.6/464。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72-79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8.6/465。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第8-13次會報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7.6/49。
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國民黨黨史檔案館藏,〈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349次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檔號:會8.3/349.1。
 七、個人著述
司琦,1954,《國民學校實際問題》,臺北市 : 遠東圖書公司。
吳俊升,1935,《實踐道德述要》,上海:中華書局。
林本,1958,《教育思想與教育問題》,臺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浦薛鳳,1981,《政治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袁公為,1947,《三民主義教育哲學概論》,南京:獨立出版社。
袁公為,2007,《公民教育概論》,北京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據民國30年(序)文通書局大學叢書該書複印)。
盛朗西,1934,《小學課程沿革》,上海:中華書局。
熊子容,1933,《公民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頁73-74。
劉百川,1935,《公民訓練法》,上海:黎明書局。
蔣介石,1940,《科學的學庸》,無出版地:黃埔出版社。
 八、日記、回憶記述、傳記
王雲五,1967,《岫廬八十自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司琦,1992,〈憶述編輯小學社會教科書往事〉,紀念專輯編輯小組(編),《國立編譯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頁73-97。
吳俊升,1976,《教育生涯一周甲》,臺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
李正富(編),1980,《王鳳喈先生的生平及其著作》,臺北市:正中書局。
阮毅成,2006,〈中央工作日記(十四)〉,《傳記文學》,89(4):125-134。
阮毅成,2006,〈中央工作日記(六)〉,《傳記文學》,88(2):121-134。
林本,1977,〈難忘的往事〉,《中外雜誌》,22(3):42-45。
林秋敏等(編),2015,《陳誠先生日記(二)》,臺北市:國史館。
林秋敏等(編),2015,《陳誠先生日記(三)》,臺北市:國史館。
林銘章,1990,〈民國人物小傳(一八一):林本〉,《傳記文學》,56(3):137-138。
郁漢良,1999,〈修訂「公民課程標準」與編輯「公民教科書」憶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卷第二期,頁6-14。
張渝役,1978,〈民國人物小傳(四十七):鄧萃英〉,《傳記文學》,32(4):142。
陳立夫,1994,《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市:正中書局。
舒新城,2015,《民國教育先驅:舒新城回憶錄》,臺北市:獨立作家。
楊儒賓、陳華(主編),2007,《梅貽琦文集2:【日記】一九五八~一九六O》,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雷震,1990,《第一個十年(八)(雷震日記)》,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熊先舉,1992,〈實施國民教育初期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印〉,紀念專輯編輯小組(編),《國立編譯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頁43-52。
鄧萃英治喪委員會,1972,《鄧萃英先生事略》,無出版地:無出版者。
關國煊,1985,〈民國人物小傳(一二九):張其昀〉,《傳記文學》,47(4):132-136。
貳、二手文獻
一、專書
Clinton, Maggie. 2017. Revolutionary Nativism: Fascism and Culture in China 1925-1937.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Culp, Robert. 2007.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12–194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Eastman, L. E. 著,陳紅民等譯,1992,《流產的革命: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譯自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Tocqueville, Alexis de. 1966. Democracy in America, trans. George Lawrence, ed. J. P. Mayer.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Incorporated.
林孝庭,2021,《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臺北:遠足文化。
林毓生,2020,楊貞德等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譯自Lin, Yü-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金以林,2016,《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確立》,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深町英夫著,深町英夫譯,2017,《教養身體的政治:中國國民黨的新生活運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譯自《身体を躾ける政治 : 中国国民党の新生活运动》,東京:岩波書店,2013。
畢苑,2010,《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許紀霖,2018,《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香港:三聯書店。
陳紅民等,2016,《細品蔣介石:蔣介石日記閱讀札記》,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黃道炫、陳鐵健,2013,《蔣介石:一個力行者的精神世界》,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廖風德,1994,《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鄧元忠,2000,《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臺北市:聯經出版。
橫山宏章著,李雨青譯,2016,《素顏的孫文—— 遊走東亞的獨裁者與職業革命家》,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譯自:《素顔の孫文—— 国父になった大ぼら吹き》,東京:岩波書店,2014。
二、期刊、論文
Wong, Ting-Hong. 2020.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lonialism in Postwar Taiwan: The Paradoxical Use of Private Schools to Expand State Power, 1944-1966.”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60(2): 156-184.
方志華、李琪明、劉秀嫚、陳延興,2015,〈臺灣1949-2014年品德教育沿革剖析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8(2):33-58。
王汎森,2021,〈宋明理學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行動〉,《思想史》,第10期,頁6-44。
皮國立,2017,〈1960年代蔣介石與臺灣「現代國民」的身體治理與教育〉,黃克武(編),《196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頁275-324。
任育德,2011,〈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1948-1962)〉,《國史館館刊》,第30期,頁103-143。
朱友青、趙伯峻,2020,〈國民黨“官方儒學”的淵源、形成與發展析論——以孫中山、戴季陶和蔣介石的三民主義思想建構為例〉,《臺灣研究》,第4期,頁98-110。
朱美珍,2016,〈威權體制下,探究解嚴前臺灣初(國)中公民教科書之發展〉,《中等教育》,67(2):83-100。
李琪明,2017,〈台灣品德教育轉型與困境及其歷史脈絡的宏觀剖析〉,《教育學報》,45(2):1-23。
林安梧,1998,〈「黨國儒學」的一個側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第275期,頁1-9。
金以林,2011,〈蔣介石的一九三二年〉,呂芳上(編),《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市:時報出版,頁227-257。
桑兵,2018,〈孫中山革命程序論的演變〉,《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下冊)》,桃園:倉明文化有限公司,頁235-267。
張煌焜,2014〈第六章 蔣中正與儒家文化教育的復興〉,周愚文(編),《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臺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頁275-340。
張鍠焜、歐用生,2016,〈第五章 規範、思考與情意:國小德育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周淑卿、歐用生、楊國揚(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口述史的研究》,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梁爾銘、吳安農,2010,〈教育會聯合會考述〉,《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87-91。
許良因、劉名峰,2017,〈威權遺緒下的道德恐慌: 民主轉型與臺灣的K他命政策〉,《文化研究》,第二十五期,頁215-252。
陳光輝,1987,〈我國公民教育的演進及其改進之途徑〉,《三民主義學報》,11(8):298-317。
黃克武,2006,〈蔣介石與陽明學:以清末調適傳統為背景之分析〉,黃自進(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頁1-26,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黃金麟,2010,〈第8章 公民權與公民身體〉,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 : 群學,頁251-281。
黃俊傑,1997,〈戰後台灣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以《孔孟月刊》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頁273-294。
楊天石,2017,〈台灣時期蔣介石思想的變化及其革新實踐〉,《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四)》,香港:三聯書店,頁423-456。
雷祥麟,2011,〈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頁133-177。
管美蓉、王文隆,2011,〈蔣介石與遷臺初期的教育改造(1949-1954)——以「課程標準」與「大學聯考」為例〉,黃克武(編),《遷臺初期的蔣中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頁3-41。
劉維開,2008,〈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爲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期,頁85-125。
劉維開,2008,〈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爲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九期,頁85-125。
歐素瑛,2002,〈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頁214-254。
鄧毓浩,2012,〈百年來我國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的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頁319-364。
鄧毓浩、朱美珍,2020a,〈第四章 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的發展〉,陳國川(編),《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頁163-244。
鄧毓浩、朱美珍,2020b,〈第八章 國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發展〉,陳國川(編),《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頁485-585。
薛化元,2000,〈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臺灣 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頁393-407。
薛化元,2021,〈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薛化元(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台灣史論叢 戰後政治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13-241。
三、學位論文
翁稷安,2015,《主義是從 : 國民政府的「主義化」推動(1925-1937)》,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健和,2007,《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科教科書之研究 (1952~1989)》,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榕庭,2005,《戰後台灣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1951-1996)》,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莊宏年,2020,《戰後台灣中學的訓導教育:以中央政策與實務問題為中心(1949-1975)》,臺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他類文章
伍振鷟,1990,〈公民教育〉,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國史館,頁177-198。
阮大仁,2008,〈教育部長梅上張下之經過──兼述蔣中正與陳誠為此事攤牌之秘會〉,《傳記文學》,第九十二卷第二期,頁54-60。
邵建,2016,〈後記:《新月》政論始末〉,邵建(編),《《新月》政論──從《人權論集》到《政治論文》(1929-1931)》,臺北:獨立作家,頁353-392。
許佩賢,2020,〈導論〉,許佩賢(編),《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台灣史論叢 教育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1-27。
陳諤,2007,〈政治大學在臺復校前後〉,《傳記文學》第九十一卷第六期,頁126-134。
謝國興,2015,〈序〉,謝國興(編),《浦薛鳳子女海外書簡》,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4-6。
五、網路資料
Wang, Yichen,2020,〈「我的初心很簡單:台灣要怎麼活下去?」專訪吳玉山院士〉,《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political-science-research-yu-shan-wu/,2020/08/28。
楊英邦,2000,〈崔載陽〉,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頁,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569/,2021/9/25。
鄭旭凱,2020,〈雲林196校掛上「禮義廉恥」 蘇治芬槓張麗善〉,自由時報網頁,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083890,2020/02/29。
梁啟超,〈第一節 敘論〉,《新民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5318,2022/08/26。
伍振鷟,2000,〈訓育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頁,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98/,2022/09/11。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98-
dc.description.abstract  1960年代臺灣學校公民教育有兩次重大的轉變,第一次為1962年修訂課程標準,第二次則是1968年修訂暫行課程標準,兩次轉變都加強倫理道德的內容,讓學校公民教育的學科定位轉向以道德教育為主要目標。這一轉變過去沒有受到重視,尤其1962年的轉變,沒有研究好好分析與解釋。此轉變之所以重要,是由於民國以來公民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有緊張關係,最後形成「公民教育不該以道德教育為主要目標」的理想,而1949年前國民政府所推動的「黨化教育」也多是將三民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滲透到公民教育,而非以道德教育為重心。
  本文分析,1960年代台灣公民科的重大改變,都有蔣介石儒家思想的影響。只是制定1962年課程標準時,擔任課程標準委員的教育學者才是直接參與者,蔣介石只是間接影響。然而,部分教育學者提出加強道德教育的意見,與民國以來的公民教育理想有所衝突,導致加強道德教育的提案陷入僵局。最後打破僵局的是社會發生重大的少年犯罪事件,社會輿論因此支持學校加強道德教育,讓支持道德教育派獲得極大的助力,最終促成公民科的轉變。但後來過程中,加強道德教育與維持公民教育的意見,仍在彼此拉扯,最後妥協出仍加強道德教育但程度稍減的國校「公民與道德」與中學「公民」。
  蔣介石並非自願不干涉課程標準制定,而是受制於當時的人事與制度,因此他只能發揮間接的影響力。蔣介石對此多有不滿,加上他後來越加關注教育政務,最後導致蔣介石在1967、1968年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教育政務,將原先規劃中小學都教「公民與道德」,改為國小「生活與倫理」、國中「公民與道德」。至此,公民教育便更徹底轉向道德教育,而民國以來的公民教育理想也就此衰亡。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1960s, there were two major changes in the civic curriculum in Taiwan. The first was the revis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62, and the second was the revision of the provis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68. Both changes strengthened the content of ethics and morality, making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of civic curriculum turn to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goal. These changes in the 1960s have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 in the past; especially, no research has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change in 1962. The first reason why these changes are important is due to the tension between civ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1949), which finally formed the ideal that "civic curriculum should not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goal."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Party education" promoted by the KMT Government before 1949 mainly focused on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such a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rather than moral educ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at the major changes of the civic curriculum in the 1960s were all influenced by Chiang Kai-shek's Confucianism. However, fo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62, the educational scholars who served as the committee member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were the key agencies directly shap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hiang Kai-shek had only indirect influence. However, the proposal put forward by some educational scholars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civic curriculum conflicted with the ideal of civic education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led to a deadlock in the meeting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juvenile delinquency incidents broke the deadlock. Therefore, public opinion supported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which gave a great advantage to the supporter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civics curriculum. However, in the later process, th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competed with the ones on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civic curriculum. In the end, they reached the compromise that the “Civic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anged into the "Civics and Moral" and the middle school maintained the name of the civic curriculum, "Civics." Yet both the "Civics and Moral"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Civ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ill strengthened moral education but to a lesser degree.
Chiang Kai-shek was reluctant to do nothing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62. Constrained by the educational personnel and institutions, Chiang could only exert indirect influence on it. Because Chiang Kai-shek was dissatisfied with this situ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later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he chose to intervene in educational affairs in the most direct way in 1967 and 1968. In the original plan for the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67,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both taught “Civics and Moral;” however, Chiang changed the plan so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aught "Life and Ethics" and junior high taught "Civics and Moral". After that, the civic curriculum had turned more completely to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of civic education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also declin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1-10T17:17:0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1-10T17:17: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 a
Abstract b
目錄 i
圖表目次 iv
體例說明 v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以歷史看公民教育承擔道德教育的問題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安排 17
壹、延續性與比較問題 19
貳、研究框架 20
參、史料安排 21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民國以來學校公民教育的流變(1912-1949) 29
第一節 民國後逐漸形成的公民教育理想 29
第二節 黨化教育的入侵及挫敗 39
第三節 蔣介石逐漸擴大的影響 49
第四節 一閃而逝的1948年公民教育理想 52
第三章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公民教育 57
第一節 反共色彩濃厚的1952年課程標準 58
第二節 轉向道德教育的1962年課程標準 67
第三節 更道德教育化的1968年課程標準 87
第四章 1958到1962年修訂課程標準的曲折過程 111
第一節 為何修訂課程標準? 112
第二節 道德教育如何搬上議程? 116
第三節 社會氛圍的改變——俞耀華少年犯罪事件 125
第四節 蔣介石關於教育的新指示——第六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演講 129
第五節 確立「加強道德教育」後的拉扯 133
壹、中學公民科課程標準 134
貳、小學公民科課程標準 137
第六節 小結 141
第五章 蔣介石的道德、教育政治學與1968年的教育介入 145
第一節 「三民主義」儒家化的淵源與實踐 147
第二節 1949後蔣介石的道德、教育、文化實踐 155
第三節 蔣介石為何沒有介入課程標準制定 162
第四節 蔣介石對教育政務的不滿 168
第五節 小結:1960年代末的新開端 173
第六章 結論 177
參考資料 183
附錄一:少年犯罪問題報導篇數之細節 199
壹、搜尋範圍與對象 199
貳、搜尋之關鍵字與條件 199
參、搜尋結果 203
附錄二: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教育部長出席概況與報告內容(附表 2-1) 209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臺灣1960年代學校公民教育道德化的過程與起因zh_TW
dc.titleThe Process and the Causes of the Moralization of the Civic Curriculums in Taiwan in the 1960sen
dc.title.alternativeThe Process and the Causes of the Moralization of the Civic Curriculums in Taiwan in the 1960s-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茂桂;黃長玲;陳翠蓮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Mau-Kuei Chang;Chang-Ling Huang;Tsui-Lien Chenen
dc.subject.keyword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蔣介石,zh_TW
dc.subject.keywordcivic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Civics and Moral,Life and Ethics,Chiang Kai-shek,en
dc.relation.page21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20426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2-10-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0710202209544000.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4.6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