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9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淑苓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Shu-Ling Hr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賴厚元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ou-Yuan Lai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1-10T17:15:4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1-07 | - |
dc.date.issued | 2022 | - |
dc.date.submitted | 2002-01-0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1、 外文著作 Barry,Peter.1995.BeginningTheory:AnIntroductiontoLiteraryandCulturaManchester:ManchesterUP. Brannigan,John.1998.NewHistoricismandCulturalMaterialism.London:Macmillan. Dollimore,Jonathan.1994.PoliticalShakespeare:EssaysinCulturalMaterialism.Ithaca:CornellUP. Spikes,MichaelP.1997.UnderstandingContemporaryAmericanLiteraryTheory. Cdumhia,SouthCarolina:UofSouthCarolinaP. Veeser,H.Aram,ed.1989.TheNewHistoricism.NewYork:Routledge. White,Hayden.1973.Metahistory:TheHistoricalImaginationinNineteenth-CenturyEurope.Baltimore. JohnsHopkinsUP.1978.TropicsofDiscourse:EssaysinCuliuralCriticism. Baltimore:JohnsHopkinsUP.1989."NewHistoricism:AComment."TheNewHistoricism.Ed.H.AramVeeser. 2、 詩集作品 《笠詩刊》,笠詩刊雜誌社出版。(笠詩刊,1964-)。 中華民國「笠」編集委員會,《美麗島詩集》,(編若樹書房,1965)。 江自得等編,《重生的音符:解嚴後笠詩選》,(春暉,2009)。 利玉芳著,《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利玉芳著,《放生》(台北:釀出版,2018年5月) 利玉芳著,《活的滋味》(台北:笠詩社,1986年2月) 利玉芳著,《島嶼的航行》(台北:秀威,2018年4月)。 利玉芳著,《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利玉芳著,《夢會轉彎》(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10月)。 利玉芳著,《燈籠花》(台北:釀出版·2016年2月)。 利玉芳著,《貓》(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1年2月)。 杜潘芳格著,《遠千湖》台北:笠詩社,1990年3月)。 杜潘芳格著,《芙蓉花的季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3月)。 杜潘芳格著,《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1月)。 杜潘芳格著,《淮山完海》(台北:笠詩社,1986年2月)。 杜潘芳格著,《朝晴》(台北:笠詩社,1990年3月)。 杜潘芳格著,《慶壽》(台北:笠詩社.1977年3月)。 張芳慈著,《越軌》(台北:笠詩社,1993年)。 陳千武著,《臺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陳千武著,〈我的第一首「詩」〉,《詩的啟示—文學評論集》(南投縣文學文學家 作品集:21)(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120-127。 陳千武著,《陳千武精選詩集》(台北:桂冠,2001)。 陳千武著,明台主編,《陳千武全集》(1~12冊)(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3)。 陳千武著,《密林詩抄》(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 陳千武著,《不眠的眼》(豐原:笠詩社,1965)。 陳千武著,《野鹿》(台北:田園,1969)。 陳千武著,《媽祖的纏足:桓夫詩集》(豐原:笠詩社,1974)。 陳千武著,《現代詩淺說》(台中:學人1979)。 陳千武著,《獵女犯: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熱點,1984)。 陳千武著,《愛的書籤:詩畫集》(豐原:笠詩社,1988)。 陳千武著,《寫詩有什麼用》(台北:笠詩刊,1990)。 陳千武著,《陳千武集》(台北:前衛,1991)。 陳千武著,《台中縣日據時期作家文集》(台中縣文學家作品集) (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詹冰著,《綠血球》(臺北:笠詩社,1965)。 詹冰著,《太陽.蝴蝶.花》(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詹冰著,《實驗室》(臺北:笠詩社,1986)。 詹冰著,《詹冰詩選集》(臺北:笠詩刊社,1993) 莫渝編,《詹冰詩全集(一)新詩》(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 趙天儀主編,《混聲合唱:笠詩選》,(春暉,2001)。 鄭烱明主編,《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春暉,2005)。 3、 專門著作 DouweFokkema、ElrudIbsch合著,袁鶴翔等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1987)。 Eagleton,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8)。 GerardDelanty著,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台北:韋伯,2009),頁253-254。 皮耶.布爾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約翰.史都瑞(John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An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3),頁109-148。 傅柯Foucault,Michel著,《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1993)。 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大田,2000)。 丁威仁著:《戰後臺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台北:新銳文創,2017年2月)。 女鯨詩社編,《詩壇顯影》(台北:書林出版,1999年10月)。 女鯨詩社編,《震鯨一九二一大地二周年紀念詩專輯》(台北:書林出版)。 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紅螞蟻總經銷,1996)。 方耀乾著,《臺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古遠清、孫光萱著,《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1997)。 古遠清著,《臺灣當代新詩史》,(文津,2008)。 古繼堂著,《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古繼堂著,《臺灣新詩發展史》,(文史哲,1989)。 向陽著,《浮世星空新故鄉一一臺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 (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向陽著,《寫字年代:臺灣作家手稿故事)(台北:九歌,2013年7月) 向陽編,《航向福爾摩沙》(台北:五南,2006年1月)。 江文瑜著,《詩在女鲸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出版,1998年11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台北:聯合文學,2008)。 西蒙波娃著、邱瑞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〇年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 吳瀛濤著,《臺灣民俗》,(眾文圖書,1990)。 李元貞著,《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1月)。 李癸雲著,《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李敏勇著,《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8人詩選》(臺北:前衛,2005)。 李敏勇著《綻放語言的玫瑰》(台北:玉山社出版,1997年1月)。 李喬著,《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2001)。 李筱峰、林呈蓉著,《臺灣史》(台北:華立圖書,2003)。 李漢偉著,《臺灣新詩的三種關懷》(板橋:駱駝出版,1997年10月)。 李魁賢著,《臺灣意象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李魁賢編,《戈與草原:臺灣詩人的蒙古印象》(高雄:春暉出版社,200年1月)。 杜國清著,《詩論.詩評.詩論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阮美慧著,《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臺灣學生,2008)。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198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周慶華著,《反思宗教學》,(五南,2001)。 周慶華著,《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台北:生智文化,1997)。 孟樊、楊宗翰著,《臺灣新詩史》,(聯經,2022)。 孟樊著,《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揚志出版社,2006)。 孟樊著,《臺灣中生代詩人論》(新北:揚智文化,2012年3月)。 孟樊著,《臺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1994)。 孟樊著《當代臺灣新詩理論》(新北:揚智文化,1998年5月)。 岩上著,《詩的存在》(永和:旭昇,1996)。 岩上著,《詩的創發》(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7)。 林于弘著,《臺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6月)。 林文欽著,《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春暉,2000)。 林亨泰著,《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縣文化中心,1994)。 林承緯著,《臺灣民俗學的建構》,(玉山社,2018)。 林美容著,《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翰蘆,2014)。 林淇瀁、須文蔚著,《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台北:二魚文化出版,2002)。 林瑞明著,《國民文選:現代詩卷》(台北:玉山社出版,2005)。 林默默著,《被埋默的種子》(南投市:投縣文化,1998)。 邱貴芬著,《仲介臺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2003)。頁,153-177。 金尚浩著,《戰後臺灣現代詩研究論集》(台中:晨星,2005)。 柯慶明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 洛夫、非馬著,《臺灣現代詩選》(香港:文藝風出版社,1991)。 洪淑苓著,《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萬卷樓,文學研究叢書俗文學研究叢刊,2019)。 洪淑苓著,《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5月)。 胡宗鋒主編,《英美文學精要問答》,(台北市:書林,2006)。 唐捐、陳大為著,《臺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出版,2002)。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新北:揚智文化,2003年2月)。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典婉著,《臺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年4月)。 張芬齡著,《現代詩啟示錄》(台北:書林,1992)。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8年12月)。 張錯編,《千曲之島:臺灣現代詩選》(台北:爾雅,1987)。 張雙英著,《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五南文化出版社,2006)。 莊淑芝著,《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1994)。 莫渝著,《臺灣詩人群像》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莫渝著,《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讀》(台北:河童出版社,1999年)。 莫渝著,《笠文論選2:風格的建構》(高雄:春暉出版社,2014年5月)。 莫渝著,《笠詩社演進史(1964-2014)》,(春暉,2014)。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陳大為著,〈臺灣都市詩的發展歷程〉,《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2006)。頁,72-117。 陳仲義著,《現代詩技藝透析》(台北:文史哲,2003)。 陳定安著,〈英漢意象上的修辭手法〉《英文修辭與翻譯》(台北:書林,2000)。頁7-34。 陳明台著,《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中市文化,1999)。 陳明台著,《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集》(高雄:春暉,1997)。 陳明台著,《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前衛,2015)。 陳明台著,《強韌的精神》(高雄:春暉,2005)。 陳明台編,《桓夫詩評論》,(春暉,文學臺灣叢刊,1997)。 陳明柔著,《走到她方:灣代女性文學論集(下)(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5月)。 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聯經,2011)。 陳芳明著,《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 陳建忠著,《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陳素蘭著,《陳千武的文學人生》(台北:時報文化,2004)。 陳素蘭著,《陳千武的文學人生》,(時報出版,2004)。 陳義芝著,《現代詩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8月)。 陳義芝著,《從半裸到全開後世代友满各的性別意識)(台北:臺灣學生,1999年9月)。 陳謙著,《反抗與形塑:臺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新北:新北市政府,2011年11月)。 陳謙著,《詩的真實:臺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台北:秀威,2010年6月)。 彭瑞金著,《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 彭瑞金著,《臺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彭瑞金著,《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 彭瑞金編、利玉芳著,《利玉芳集》(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0年)。 曾貴海著,《戰後臺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台北:前衛,2005)。 游勝冠著,《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游喚、徐華中、張鴻聲著,《現代詩精讀》(台北:五南,1998)。 黃勁連編,《天光一二二八本土母語文學選》(台:文學館,2010年2月)。 楊昌年著,《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1991)。 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社,1987)。 葉石濤著,《展望臺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 解昆樺著,《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秀威資訊科技,2013)。 趙天儀等編,李漢偉著,《臺灣新詩的三種關懷》(板橋:駱駝,1997)。 趙天儀著,《臺灣文學的週邊: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詩的對流》(永和:富春文化,2000)。 趙天儀著,《臺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1998)。 趙天儀著,《時間的對決-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富春文化,2002)。 歐崇敬著,《從結構、解構到超解構:超越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超解構》(台北:洪葉文化,2003)。 歐崇敬著,《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8)。 潘麗珠著,《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圖書,1997)。 鄭炯明主編,《笠之風華:創社50週年笠特展》,(笠詩社,2015)。 鄭慧如著,《臺灣現代詩史》,(聯經,2019)。 盧兆琦著,《迷人:現代詩創作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2)。 蕭蕭、白靈著,《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台北:二魚文化,2002)。 蕭蕭著,《現代詩學》(台北:東大,1987)。 蕭蕭著,《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 賴俊雄著,《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台北:聯經,2020)。 簡政珍著,〈後現代的雙重視野〉,《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2006)。頁2-22。 簡政珍著,《臺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4)。 顏嘉琪、于珮婷、黃信恩著,《基隆市海洋文學獎:現代詩合集》(基隆:基市文化局,2005)。 羅任玲著,《臺灣現代詩自然美學》(台北:爾雅出版,2005)。 羅敬之著,《文學論文寫作講義》(台北:里仁書局,2001)。 4、 期刊論文 Montrose,LouisA著,陳界華譯〈文本與歷史〉《中外文學》第二十期,頁65-109。 林蓉秀著,〈原型與變異──陳千武詩「媽祖」符號的生成與解讀〉,《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六期(2015年11月),頁57-83。 莫渝著,〈陳千武的詩〉,《文學臺灣》54卷,頁157-169。 賴俊雄,〈新歷史主義對文學詮釋的創新與困境〉,《第四屆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161。 邱貴芬著,〈尋找「臺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頁45-65。 邱貴芬著,〈尋找臺灣意象〉,《文化視窗》67卷,頁46-47。 阮美慧著,〈陳千武在《笠》發展史上的地位〉,《東海中文學報》17期,頁154。 陳俊榮(孟樊)著,〈新歷史主義的臺灣文學史觀〉,《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八期(2004年1月),頁35-53。 5、 學位論文 吳正芬著,《陳千武詩作中的臺灣意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3)。 阮美慧著,《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台北:臺灣學生,2008)。 徐禎苓著,《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 陳素蘭著,《陳千武與其詩作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3)。 劉振琪著,《笠詩社第二世代詩人研究ThestudiesinsecondgenerationpoetofLi-poetryOrganizatio》,(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2013)。 戴寶珠著,《「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9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笠詩刊》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五日創刊,每逢雙月出版,發行至今已屆三四九期(2022年6月),創刊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以上。笠詩社同仁大多重視鄉土文化,一九七四年陳千武《媽祖的纏足》出版,在笠詩社同仁中更產生影響,帶動書寫「民俗」主題的風潮。因此本文欲觀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笠詩刊》的「民俗」主題詩作,仔細考察發現這些詩作呈現一種反思傳統的「反思宗教」思維。本文共五章,除緒論、結論外,正文部分以時期、主題與作家分別處理《笠》詩刊中的「民俗」主題詩作,試圖從詩刊的各階段觀察其中「民俗」主題詩作的脈絡,也從作品的主題與類型深入分析其特色,更精選七位詩人,包括巫永福、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杜潘芳格、林宗源與利玉芳,論述他們對「民俗」的思考與創作表現。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著重探討笠詩社詩人之「民俗」詩,經過何許影響而具備反思「宗教」的面向?藉由新歷史主義(NewHistoricism)觀點作為理論依據,除了對於既有的語言觀點提出反省,也對於傳統的線性歷史觀提出質疑,重新回顧文學史該如何看待這批將維護傳統、本土作為「笠詩社」詩人主要論述、卻較難歸納的「後民俗」、「反思宗教」的「民俗」主題詩作,依此重新定位「笠」詩人「混聲合唱」的詩歌美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magazine〈Li〉was launched on March 16, 1964, and has been published bimonthly. So far 349 issues of Li were published, and 50 years has passed since its first inception. During the years of Li being active, most of the writer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laograph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1974, when we had the presentation of Chen Qianwu's "Mazu's Foot-Binding", it caused a huge impact among <Li>’s authors and editors. They widely reviewed and introduced the new elements through 〈Li〉, leading the trend of writing "Folklore" literature. Be that as it ma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observe the poems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Folklore" that flourished given the influence upon the publication of Chen Qianwu 〈Li Poetry Magazine〉. Also upon a closer and careful review, it’s undoubtable that the poems gradually introduced the idea of "Post-religion Phenomenon" and “New Historicism” that reflect on the tradition when 〈Li〉was firstly published.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5 chapters; except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imeline, relevant topics as well as the input from various authors to present their observ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The study show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namely the “Folklore” and the “Modern Poetry”.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intensively and in great detail. It will be featuring brilliant writers; such as Chen Qianwu and his later poets Yong-Fu Wu, Wu Yingtao, Zhan Bing, Chien-Wu Chen、Fang-Ge Du Pan, Lin Zongyuan, and Yu-Fang Li, were all under the influenced by the style of 〈Li〉while show-casing their abilities and creativity based on the "Post-religious" and "Anti-traditional" Modernist approach. The poems on the theme of "Folklore" will also be featured. This thesis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Folklore”, but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existence of“Post-religious Phenomenon”as well as “New Historicism”. In this thesis, we will also be incorporating the discussion on how “New Historicism”reflects its impact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be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lore and how these poets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values linearly in terms of historicism, while incorporating the new elements such as“New Historicism”. Finally, we’ll be discussing how the tradition Folklore could be preserved and pass onto our next generation. Albeit the difficulty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Folklore” and the“ Post-religious phenomenon”, the main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he discussion of <Li Poetry Society> and how it started the journey to integrate the“Modern Poetry”and“Post-religious Phenomenon”. The fusion when tradition meets Modernity creates a beautiful harmony of the “Folklore” and the “Modern Poetr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1-10T17:15:4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1-10T17:15: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學位論文學術倫理聲明書.............................................................II 謝辭.............................................................................III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36 第貳章、不同時期《笠詩刊》民俗主題詩作研究.........................................53 第一節、六〇年代的民俗主題詩作....................................................53 第二節、七〇年代的民俗主題詩作....................................................67 第三節、八〇年代以降迄今的民俗主題詩作.............................................97 小結...........................................................................105 第參章、《笠詩刊》民俗主題詩作中的主題研究.........................................109 第一節.........................................................................109 第二節、歲時....................................................................115 第三節、歌謠諺語................................................................124 小結...........................................................................143 第肆章、《笠詩刊》個別詩人之民俗主題詩作研究......................................145 第一節、詹冰...................................................................147 第二節、吳瀛濤.................................................................166 第三節、陳千武.................................................................170 第四節、林宗源.................................................................175 第五節、杜潘芳格...............................................................179 第六節、巫永福.................................................................191 第七節、利玉芳.................................................................201 小結..........................................................................208 第五章、結論:新歷史視野下「民俗」詩作的混聲合唱現象...............................212 參考文獻.......................................................................221 附錄............................................................................231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新歷史視野下《笠詩刊》「民俗」主題詩作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Poems of 'Folk Customs' in 'Li Poetry Magazine' from the New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en |
dc.title.alternative | A Study on the Poems of 'Folk Customs' in 'Li Poetry Magazine' from the New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美娥;林淇瀁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Mei-E Huang;Chi-Yang Li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笠詩刊,現代詩,民俗,現代性,主題學研究,新歷史主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i〉,Modernpoetry,Folklore,Modernity,Thematology,Newhistoric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25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4235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2-10-11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2909202216033700.pdf | 4.58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