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75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鄭正姬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7-01T08:15: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7-01T08:15:07Z | - |
dc.date.issued | 199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圖書部分
(一)韓文部分 一然撰。三國遺史。京城 :三中堂,1946。 千惠鳳。韓國古印刷史。漢城 :韓國圖書館學研究會,1976。 千惠鳳。羅麗印刷術□研究。漢城 :景仁文化社,1980。 千惠鳳。韓國典籍印刷史。漢城 :凡友社,1990。 成保文化財團。初雕大藏經調查研究。漢城 :清文閣,1988。 守其撰。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8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 樸永洙。「高麗大藏經版□研究」。自性郁博士論叢。1959年7月,頁411-453。 李古鏡著。海印寺略誌。 李奎報撰。東國李相國集。高麗名賢集1。漢城 :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73。 李能和撰。朝鮮佛教通史。漢城 :景仁書林,1968。 金鬥種。韓國古印刷技術史。漢城 :探求堂,1974。 金宗瑞奉修撰。高麗史節要。漢城 :民族文化推進會,1968。 金庠基。高麗時代史,漢城 :東國文化社,1961。 金雪編。海印寺誌。 金富軾。三國史記。漢城 :民族文化推進會,1973。 定宗實錄。漢城 :探求堂,1968。 竺法護譯。「四未曾有經」一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20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 竺法護譯。「受新歲經」一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20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 「舍衛國王十夢經」一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20卷。漢城 :民族佛經研究所,1985年。 東國大比丘尼會編。韓、中、日佛教著書總目錄。漢城 :寶蓮閣,1982。 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所。高麗佛書展觀目錄。漢城 :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63。 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所。韓國佛教撰述文獻總錄。漢城 :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76。 江華島學術調查報告書一冊。漢城 :東國大學校江華島學術調查團,1977。 海印寺。伽?山海印寺寺跡。木版本。 崔茲。補閑集。 高麗大藏經影印本48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 朝鮮總督府。朝鮮金石總覽。京城(漢城) :1919。 義天撰。大覺國師文集。 義天撰。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影印本)。漢城 :成均館大學校司書教育院,1970。 鄭麟趾等奉修撰。高麗史(影印本)。漢城 :延世大學校出版部,1961。 曇無蘭譯。「新歲經」一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20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 曇無蘭譯。「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18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 釋密菴。丹本大藏經廣讚疏。漢城 :民族文化推進會,1970。 (二)中文部分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四版。臺北 :新文豐,民74年。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臺北 :天華,民73。 (唐)王彥威。內典目錄。 (宋)呂夷簡等編修。「景祐新修法寶錄」宋藏遺珍第6卷,臺北 :新文豐,民67年,頁4009-4116)。 呂?。佛學名著。臺北 :老古,民73年。 沈括。夢溪筆談。臺北 :商務,民72年。 (宋)志磐撰。佛祖經紀。 宋藏遺珍。臺北 :新文豐,民68年。 昌彼得著。版本木錄學論叢(一、二)。臺北 :學海,民66年。 昌彼得著。中國目錄學資料選輯,再版。臺北 :文史哲,民73年。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 :文史哲,民76年。 明復編。中國歷史年表上、下五版。臺北 :星光,民73年。 柏楊著。中國佛學人名辭典。臺北 :方舟,民63年。 陳新會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臺北 :文史哲,民70年。 道安。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臺北 :廬山,民67年。 道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臺北 :廬山,民67年。 姚明達。目錄學。臺北 :商務,民69年。 梁?超。佛學與翻譯。臺北 :中華,民45年。 梁?超。佛學研究十八篇 臺北 :中華,民45年。 (元)馬瑞臨。文獻通考。臺北 :新文豐,民75年。 張曼濤主編。大藏經研究彙編上、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0、17)。臺北 :大乘,民66年。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五。(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4)。臺北 :大乘,民66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目錄學述要二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0)。臺北 :大乘,民67年。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十五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1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頁476-611。 (唐)智昇撰。開天釋教錄二十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1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頁965-1277。 (唐)圓照撰。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上、中、下。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8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頁1-36。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錄三十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8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頁70-511。 楊家駱編。佛學五書。臺北 :鼎文,民64年。 楊家駱主編。宋史、遼史。臺北 :鼎文,民71年。 趙安仁、楊億等奉紹編修。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卷(存十六卷)。宋藏遺珍第六冊。臺北 :新文豐,民67年,頁3795-3972。 蔡念生輯。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臺北 :新文豐,民72年。 (梁)慧皎撰。高僧傳十四卷。高麗大藏經(影印本)第32卷。漢城 :民族佛教研究所,1985年,頁764-907。 (宋)贊寧。宋高僧傳三十卷。佛教大藏經第七四冊。臺北 :佛教出版社,民67年,頁838-1186。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 :新文豐,民76年。 (三)日文部分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五卷目錄部。東京 :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昭和3(1928年)。 大阪市立圖書館。漢籍目錄。大阪 :1966。 材上龍吉。海印寺大藏經雕查報告書。隆熙4年(1910年)。 南禪寺經籍一切經目錄。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卷。 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影印本)。臺北 :大立出版社。民69年。 二、 期刊部分 (一)韓文部分 千惠鳳。「高麗初雕大藏經 :□原流,影響□異說□檢討□中心□□」。人文科學第9輯1970年10月),頁47-62。 千惠鳳。「初雕大藏經現存本□特性」。大東文化研究第11輯(1976年12月),頁167-220。 千惠鳳。「大藏目錄□體系 :高麗初雕大藏經初雕本□中心□□」。成大韓國□□□6(1984年10月),頁47-80。 千惠鳳。「義天 入宋求法 宋刻 注萃嚴經版」。東方學志第54、55、56合輯(1987年6月),頁903-919。 樸永洙。「高麗大藏版□研究」。高麗大藏經資料集1,(1987年10月,頁213-244。 朴尚均。「高麗時代 經典 輸傳□ □□ 考察」。金章閣3(1979年),頁57-83。 朴奉石。「大藏目錄とその分類」。文獻報國4卷8(1938年8月),頁6-28。 樸相國。「海印寺大藏經版□對□再考察」高麗大藏經資料集1(1987年10月),頁324-352。 李能和等撰。「海印寺大藏經版來歷」佛教振興月報(1915年4月)。 李基永。「高麗大藏經ユ歷史□意義」。高麗大藏經資料集(1987年10月),頁376-390。 李種源。「大藏經版□ユ傳說」。東國思想1輯(1958年2月),頁40-44。 李載昌。「麗末 鮮初 □ 對日 關係□ 高麗大藏經」。佛教學報,頁113-135。 安?賢。「大藏經□ 雕版」。韓國史第6卷(1975年),頁19-69。 金鬥種。「現存高麗大藏經版 □ 對□□」。學術院創立20周年紀念講演論文(別刷本)1974。 金聖洙。「大藏目錄□ 縮刷藏、□字藏目錄□分類體係□ □□研究」。書誌學研究1期(1976年),頁213-249。 吳龍變。「高麗新雕大藏校正別錄研究」。書誌學研究1期(1976年),頁213-249。 徐首生。「伽★山 海印寺 八萬大藏經研究(1)」。高麗大藏經資料集1(1987年10月),貢251-309。 徐首生。「海印寺 大藏目錄版 內容的價值批判」。自性郁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1(1959年),頁657-671。 崔凡述。「海印寺寺刊鏤版目錄」。東方學志第11號(1970年),頁1-96。 鄭駜謨。「高麗初雕大藏目錄 復元」。書誌學研究第2輯(1987年9月),頁3-108。 靈鷲佛教文化研究院。高麗大藏經綜合的考察?。靈鷲佛教文化研究院第二回學術會議,1990.3.17。 ?中文部分 王海觀。「高麗版大藏經之沿革」。海潮音8卷6期(民16年17日)。 如碧。「佛教大藏經之系統」。台灣佛教10卷12期(民45年12月)。 法山如實譯、楊白衣校。「高麗大藏經的歷史及其意義上、下」獅子吼21卷4期(民71年4月,71年5月),頁6-11、14-17。 念生。「中國一部藏經目錄之研究」。海潮音38卷9期(民46年9月),頁9-11。 念生。「中國佛教叢書與藏經之關係」。人生月刊12卷11、12期(民49年12月)。 連文宗。「佛教東漸發展沿革及中國大藏經刊刻之概說」。輔仁大學圖書館學會耕書集16期(民62年),頁40-48。 陳銘芳。「三藏概述」。台灣佛教10卷12期(民45年12月)。 常盤大定。「大藏經概說」。新覺生4卷7期(民55年7月)。 道安。「中、日、韓三國歷代所刊行中文大藏經述要上、下」。人生月刊7卷9期(民44年9月)頁6-7;7卷10期(民44年10月),頁4-7。 楊白衣。「藏經的分類與佛典的研究」。人生月刊13卷1期(民50年1月)。 楊白衣。「閒談漢譯大藏經」。新覺生4卷7期(民55年7月)。 楊維新譯。「高麗朝大藏經考」。北平圖書館館刊第10卷第4號(民25年、8月),頁7-45。 鄭梁生。「宋元時代東傳日本的大藏經」。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0卷2期(民76年12月),頁63-80。 龍慧。「藏經目錄之重要性」。海潮音38卷8期(民46年8月)。 羅炤。「契丹藏的雕印年代」。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五期。 羅炤。「再談契丹藏的雕印年代」。文物8期。 ?日文部分 二楞學人。「高麗顯宗及文宗間版の古雕大藏經」佛典研究第1卷第1號。 大屋德城。「朝鮮海印寺經版攷」。東洋學報第15卷第3號(大正15年4月)。 小野玄妙。「高麗顯宗及文宗開版の古雕大藏經」。佛典研究第31卷第1號(1929)。 小野玄妙。「高麗大藏經雕印考」。佛典研究第1卷 第4卷(昭和4年)。 池內宏。「高麗朝大藏經上、下」。東洋學報 第13、14卷(日大正12年、13年)。 妻木直良。「高麗大藏經雕版年代に就て」新佛教 第11卷第5號(1910年5月)。 妻木直良。「再 高麗大藏經に就て」。新佛教第11卷第6號(1910年6月)。 妻木直良。「三たび高麗大藏經雕造を論ず」。新佛教第12卷第4號(1911年4月)。 妻木直良。「契丹に於ける大藏經雕造 事實 論。」東洋學報第2卷第3號(日大正元年9月)。 常盤大定。「大藏經雕印考」。哲學雜誌 第313號(日大正2年3月)。 菅野銀八。「高麗大藏經に就にて」。朝鮮史講座。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75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佛法深廣浩翰,欲研究佛學當以藏經?首,佛教的「大藏經」可謂?人類歷史上最早且最?的一部叢書,此乃釋迦牟尼行化生活所留下的訓示,經由弟子收集編錄而成。「高麗再雕大藏經」則?「漢譯大藏經」中最古老且最卓越者,而「再雕大藏目錄」即可謂?「大藏目錄」中之集大成者。 本文從目錄學的角度,採「歷史研究」、「文獻分析」與「調查法」?主,輔以「訪問」?方法,分析「大藏目錄」與「藍本目錄」之相關性及其逐次收藏的源由,旨在研究:一、大藏經概況及大藏經雕刻的歷史背景;二、大藏目錄與藍本入藏目錄之比較分析;三、分析高麗國新雕大藏經校正別錄;四、介紹再雕大藏經內容之特色;五、分析高麗再雕大藏目錄編成體制。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7-01T08:15: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Previous issue date: 199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二章 大藏經概說及大藏經雕刻……………………………………………………………………………7 第一節 大藏經概說…………………………………………………………………………………………7 一、大藏經之意義…………………………………………………………………………………………7 二、大藏經之始末…………………………………………………………………………………………10 三、大藏經之流傳…………………………………………………………………………………………10 四、大藏經之系統…………………………………………………………………………………………12 五、藏經目錄之編製………………………………………………………………………………………15 第二節 藏經傳入……………………………………………………………………………………………16 一、宋藏經傳入……………………………………………………………………………………………17 二、契丹藏經傳入…………………………………………………………………………………………22 第三節 大藏經雕刻…………………………………………………………………………………………24 一、初雕大藏經雕刻………………………………………………………………………………………24 二、再雕大藏經雕刻………………………………………………………………………………………37 三、設置大藏部監本司與分司……………………………………………………………………………39 第三章 大藏目錄與藍本入藏目錄比較………………………………………………………………………47 第一節 大藏目錄與開元釋教錄……………………………………………………………………………47 一、開元釋教錄之編成內容………………………………………………………………………………47 二、大藏目錄與開元釋教錄………………………………………………………………………………51 第二節 大藏目錄與大中祥符法寶錄………………………………………………………………………59 第三節 大藏目錄與貞元續開元釋教錄……………………………………………………………………63 第四節 大藏目錄與貞元新定釋教錄………………………………………………………………………64 第五節 大藏目錄與續貞元釋教錄…………………………………………………………………………66 第六節 大藏目錄與契丹大藏經……………………………………………………………………………68 一、契丹統和本……………………………………………………………………………………………69 二、契丹藏重熙本…………………………………………………………………………………………71 第七節 大藏目錄與高麗國內傳本…………………………………………………………………………75 第八節 大藏目錄與景祐新修法寶錄………………………………………………………………………76 一、辭書類…………………………………………………………………………………………………77 二、大乘經論類……………………………………………………………………………………………77 第九節 追加藏書類…………………………………………………………………………………………78 第十節 藍本未詳經典………………………………………………………………………………………81 第四章 分析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88 第一節 依據契丹本校勘北宋本者…………………………………………………………………………89 第二節 依據北宋本校勘契丹本者…………………………………………………………………………99 第三節 依據高麗國內傳本…………………………………………………………………………………102 第四節 高麗再雕大藏經之優點……………………………………………………………………………104 第五章 再雕大藏目錄編成體製………………………………………………………………………………109 第一節 分類體系……………………………………………………………………………………………109 一、佛典分類法及佛教目錄組織上之分類………………………………………………………………109 二、分類體系………………………………………………………………………………………………111 第二節 函次結構……………………………………………………………………………………………115 一、大藏目錄的函次結構…………………………………………………………………………………115 二、追加藏書類……………………………………………………………………………………………117 第三節 目錄記述……………………………………………………………………………………………117 一、有譯有本錄……………………………………………………………………………………………117 二、大藏目錄………………………………………………………………………………………………119 第六章 結語……………………………………………………………………………………………………122 附錄 高麗再雕大藏目錄………………………………………………………………………………………125 參考書目…………………………………………………………………………………………………………17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高麗再雕大藏目錄之研究 | zh_TW |
dc.date.schoolyear | 7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relation.page | 180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圖書館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圖書資訊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