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063
Title: | 灰面鵟鷹在台灣之數量變化、遷移路徑及夜間棲地分析 The population, migrating routes and roosting sites of Gray-faced Buzzard Eagle (Butastur indicus) in Taiwan |
Authors: | 盧秀真 |
Publication Year : | 1999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在台灣每年春、秋大量過境,自1980年代起在台灣本島許多地方設置觀察點,進行灰面鵟鷹的計數調查,本文即採用彰化(1994-1999年)、墾丁(1992-1998年)及日本信州(1992-1997年)計數資料,擬整合三地各年的資料,建立一份較完整的灰面鵟鷹遷移計數長期資料庫,以作為監測之基本資料;並利用GIS和遙測,推估灰面鵟鷹在台灣的遷移路徑,及分析其喜好的夜間棲地狀態。 灰面鵟鷹春、秋過境台灣的族群可能為同一族群;秋季假設其由日本信州到達墾丁,則約需21天,且在日本信州過境期間群集行為比墾丁明顯。灰面鵟鷹在彰化的過境行為多,其次為起鷹行為,較少落鷹行為。在彰化棲地的夜間停棲量,與低海拔、坡向交錯容易避風以及坡度為二級坡(10-20度)有關;配合灰面鵟鷹飛行所需的要素,篩選出臺灣西部丘陵邊緣為其可能之夜間棲地點,由灰面鵟鷹在陸地上飛行的速度約為34公里,推測灰面鵟鷹應可由琉球群島之原路線返回日本繁殖地。並推估灰面鵟鷹在高雄美濃一帶可能為其重要夜間棲地。 調查灰面鵟鷹繁殖地族群數量困難度高,以觀測點調查的計數資料,雖然有許多誤差,但校正後可用來監測其族群變動趨勢。灰面鵟鷹北返遷移路徑仍須研究,並建議考量將彰化八卦山北端丘陵列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灰面鵟鷹為國際保育物種,但相關研究不多,亟待國際合作及有志之士加入保育研究的行列。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063 |
Fulltext Rights: | 未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動物學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