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46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梅家玲(Chia-ling Mei)
dc.contributor.authorMengyun Z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夢雲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6:59:28Z-
dc.date.available2021-05-01
dc.date.copyright2019-08-06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08-05
dc.identifier.citation1937年-1941年期間的報刊、雜誌
(按刊名首字筆畫數排列)
《三六九畫報》,1939年-1941年,北京發行
《大風》,1938年-1941年,香港發行
《上海生活》1937年-1941年,上海發行
《中國影訊》,1940年-1942年,上海發行
《中學生活》,1939年-1941年,上海發行
《文藝印刷月刊》,1937年-1940年,上海發行
《文獻》,1938年-1939年,上海發行
《申報》,1937年-1941年,上海發行
《申報》,1938年,漢口發行
《申報》,1938年-1939年,香港發行
《宇宙風》,1937年-1941年,上海發行
《每日譯報》,1939年,上海發行
《青青電影》(週刊),1937年-1941年,上海發行
《東方畫刊》,1938年-1941年,上海發行
《和平》(月刊),1940年,南京發行
《星期文摘》,1940年,重慶發行
《現世報》,1938年-1940年,上海發行
《國聞週報》,1937年,上海發行
《電影》(週刊),1938年-1940年,上海發行
《電影新聞》,1939年,上海發行
《電影新聞圖畫》(週刊),1939年,上海發行
《電影圖畫娛樂》(週刊),1938年-1940年,上海發行
《電聲》(週刊),1937年-1941年,上海發行
《新民報》(半月刊),1939年-1941年,北京發行
《新華畫報》,1937年-1940年,上海發行
《銀鑾殿》,1941年,上海發行
《影迷畫報》,1940年,上海發行
《彈花》,1938年-1941年,漢口發行
中文文獻資料
(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一)文獻資料
丁亞平:《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孤島」文學資料叢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上海圖書館:《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上海圖書館特藏部文獻組、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上海「孤島」時期文學報刊編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沈芸:《老上海電影畫報》、《老上海電影畫報續編:聯華畫報》、《老上海電影畫報續編:新華畫報》、《老上海電影畫報續編:青青電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
姜亞沙:《中國早期電影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年。
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黨史資料徴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評論文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
羅藝軍:《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二)中文參考著作
尤紅斌、王玉明:《電影美學:史學重述與文化建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建強、章柏青:《中國電影批評(2000-2006)》,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批評史》,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范志忠:《百年中國影視的歷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霽榮:《中國早期電影史(1896-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陶菊隱:《大上海的孤島歲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紀霖、羅崗等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張偉:《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獻文:《昨夜星光——20世紀中國電影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
程季華:《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電影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6年。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楊金福:《上海電影百年圖史1905-2005》,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
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文參考著作
(按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列)
Victor Fan, Cinema approaching reality: locating chinese film theory,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5.
Poshek Fu: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Jürgen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MA: MIT Press, 1996.
Jubin Hu, Projecting a Nation: Chinese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ris Lukinbed, Stefan Zimmermann, The Geography of Cinema: A Cinematic World, Franz 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 2008.
翻譯參考著作
(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多重中介的環境:電影、電視與音樂>,《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股份公司,2003年。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荷蘭)賀麥曉(Michel Hockx)著,陳太勝譯:《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傅葆石(Po-Shek Fu)著,劉輝譯:《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法)瑪麗-格萊爾·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美)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法)魏簡(Sebastian Veg)著,楊彩傑、杜卿、包世一譯:《在虛構與現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代主義和民主》,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年。
碩博士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夢姣:《「木蘭電影」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宇清,2017年。
王鵬飛:《「孤島」時期文學期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楊揚、殷國明,2006年。
安琪兒:《1930年代左翼電影中的上海城市空間及其影像策略》,杭州: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淑梅,2018年。
李英歌:《早期好萊塢電影對海派文化的影響(1930-1945)》,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藝美學學科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王確,2016年。
李勝男:《《電聲週刊》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新聞學科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程麗紅,2009年。
汪黎黎:《當代中國電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一種基於媒介地理學的考察》,南京:南京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周安華,2015 年。
郝思佳:《民國電影期刊與上海的大眾娛樂文化——以《青青電影》為中心》,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史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范鐵權、厚宇德,2015年。
秦澤芬:《電影報刊與近代上海社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洪煜,2014年。
陳星星:《抗戰時期上海電影研究(1937-1945)》,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共黨史專業碩士論文,史桂芳先生指導,2008年。
孫曉天:《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專業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丁亞平,2014年。
張江彩:《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文藝與文化傳播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震,2012年。
張波:《中國電影批評中的話語權威與身份建構(1937-1949)》,上海:上海大學電影學專業博士論文,曲春景先生指導,2011 年。
葉宇:《1930年代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專業影視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彭吉象,2008年。
鄭健健:《新華影業公司研究(1934-1942)》,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影視文學專業博士,指導教授:周斌,2011年。
劉翠:《抗戰時期話劇形象研究(1937-1945)》,保定: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致,2018年。
劉磊:《中國早期電影院空間文化研究(1896-1949)》,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專業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王育濟,2018年。
劉繼陽:《1921-1931年中國電影批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近代社會史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郭常英、王也揚,2016年。
謝洋洋:《她們的電影——孤島時期電影女明星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專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丁亞平,2018年。
中文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輕鴻:<西方文論關鍵詞:虛構>,《外國文學》2013年第3期,頁83-92。
李道新:<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裡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報》,第3期,2000年,頁16-23。
沈艾娥、黃軼斕:<抗戰大後方電影的文化救亡>,《編輯之友》第5期,2017年,頁104-108。
邵培仁、楊麗萍:<電影地理論:電影作為影像空間與景觀的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11-118。
林黎:<「孤島」電影中國家意識的轉換性表達——從影片《木蘭從軍》恢復上海民族電影產業肇始>,《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頁175-184。
姜玢:<凝視現代性:三四十年代上海電影文化與好萊塢因素>,《史林》第3期,2002年,頁98-105。
秦雅萌:<「木蘭從軍」故事的現代講述——以抗戰時期的上海、桂林為中心>,《婦女研究叢刊》2017年第1期,頁79-88、100。
馬大康:<重新認識文學虛構性和真實性>,《文藝爭鳴》2014年第5期,頁87-91。
馬聰敏:<申報影評中的「肉感」女體修辭演進與早期電影(1925-1935)>,《婦女研究論叢》第5期,2018年,頁109-117。
宮浩宇:<以偏概全與化全為偏——評傅葆石《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文藝研究》第10期,2017年,頁154-164。
陳青生:<「孤島」時期的上海電影>,《電影藝術》,1981年第8期,頁55-63。
傅永軍、汪迎東:<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思想三論>,《山東社會科學》第1期,2007年,頁5-9。
游溪:<「孤島」時期上海藝術期刊述評>,《編輯之友》第5期,2017年,頁109-112。
游溪:<曲折與隱晦中的砥礪——上海「孤島」時期電影期刊研究>,《電影新作》第1期,2016年,頁33-38。
歐孟宏:<再論1930年代「軟性電影」與「硬性電影」之爭>,《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11年,頁13-20。
歐孟宏:<簡論第一次商業電影浪潮中的古裝片運動>,《雲夢學刊》,第29卷第6期,2008年,頁103-106。
劉勝眉:<批評的邊界:作為共時性整體的公眾影評——從二三十年代《申報》影評談起>,《當代電影》第8期,2012年,頁125-127。
英文期刊論文
Chun-Chi Wang (王君琦): Eternal Love for Love Eterne: The Discourse and Legacy of Love Eterne and the Lingbo Frenzy in Contemporary Queer Films in Taiwan(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及「凌波熱」論述 之遺緒), 《藝術學研究》2002年第11期,頁169-237。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460-
dc.description.abstract「孤島」時期(1937-1941)的上海,電影斡旋於商業、藝術和政治三者的複雜牽扯中,折射出戰爭語境下,市民娛樂與精英審美、消費市場與民族主義等多重權力話語之間的拉扯。本論文以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場域(cultural field)為研究方法,結合「虛構」(fiction)文本對現實的回應,通過對「孤島」內電影與電影批評的文本細讀,來嘗試建構「孤島」的電影場域。
  其中,我將重點討論國產古裝電影《木蘭從軍》(1939年上映)與好萊塢電影《亂世佳人》(1940年上映)及它們的批評。除了探究影片內時間與空間呼應外部社會現實所作的隱晦表達,我亦以場域內不同聲音對於熒幕中女性角色形象的批評為視角,來呈現不同權力話語之間的角逐與爭奪。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From Nov. 12, 1937 to Dec. 8, 1941, the so-called 'isolated island' (孤島) period, films were involved in a complex mix of commerce, art and politics. It reflected the pull between the entertainment of citizens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elites, consumer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war.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Pierre Bourdieu's “cultural field” as a research method, combines the response of fiction text to reality,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n 'isolated island' movie field by carefully reading the texts of film and film criticism.
Among them, I will focus on two movies, A Woman Warror (木蘭從軍, 1939) and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40), and their criticism.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obscure ex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film in response to the external social reality, I will also examine the views of different voices on the image of female roles on the screen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power discours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6:59: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5121016-1.pdf: 3534601 bytes, checksum: be330d1f1ff886e29b2a530edcd54ed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一)電影刊物 7
(二)電影文本 9
第四節 前人研究評述 10
(一)中國電影史中的「孤島」電影 11
(二)中國電影批評史中的「孤島」電影批評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6
(一)文本細讀 17
(二)虛構(fiction)與現實的相互詮釋 19
(三)文化場域(cultural field) 21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 22
第二章 28
第一節 「集體作者」與「平行閱讀」 29
(一)「集體作者」(collective authors) 30
(二)「平行閱讀」(horizontal reading) 31
第三節 「孤島」中的電影專欄與專刊 32
(一)《申報》 35
(二)《青青電影》(週刊) 37
(三)《電聲》(週刊) 40
(四)《電影》(週刊) 44
(五)《現世報》 47
第三節 「公共領域」中的「有限書寫」 49
(一)「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 50
(二)「有限書寫」(restrained writing) 52
第四節 小結:此時此地與此時彼地 54
第三章 61
第一節 「孤島」古裝電影的興起 63
第二節 「孤島」古裝電影的幾個關鍵詞 66
(一)「舊瓶裝新酒」:古裝電影的內容 66
(二)「此時此地」:古裝電影的表現形式 72
第三節 「孤島」古裝電影的衰敗 77
第四節《木蘭從軍》電影內外的聲音與地域 85
(一)關於《木蘭從軍》 85
(二)《木蘭從軍》的褒與貶 88
(三)虛構與現實中的聲音、地域 92
第四節 女形與女聲:《木蘭從軍》中的女性 98
(一)「孤島」時空中的忠孝與戀愛 99
(二)變形、變聲與變性 104
(三)花木蘭在兩種文本中的展演 110
第五節 小結:「孤島」電影場域內批評的話語實效 113
第四章 120
第一節 「孤島」時期的好萊塢電影 122
(一)「時髦」的延續 122
(二)阻隔的「現實」 125
(三)時髦/焦慮、虛構/現實 126
第二節 「孤島」電影批評建構中的「解構者」 128
(一)對照的「他者」 129
(二)「軟性電影」的另類表徴? 132
第三節 「孤島」電影批評建構中的「重構者」 135
(一)東方好萊塢/好萊塢在東方 136
(二)派生於「現實主義」之上 139
第四節 以《亂世佳人》為例 143
(一)名:票房與榮譽的跨境、流轉 145
(二)實:銀幕內外的「Scarlett O'Hara」 148
第五節 小結:好萊塢電影的「功過是非」 152
第五章 156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57
(一)「孤島」電影場域的建構 157
(二)「孤島」電影的價值判斷 160
(三)虛構文本內外的女性 162
第二節 研究檢討 164
(一)「孤島」電影文本的局限性 164
(二)「孤島」電影批評文本的局限性 166
(三)「電影觀眾批評學」的實踐困境 168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70
(一)國產時裝電影與其他外片 170
(二)電影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cinema) 172
參考文獻 175

圖目次
圖1-1:「孤島」舞廳的繁榮景象 27
圖1-2:華君武<今朝有酒今朝醉> 27
圖2-1:1939年8月13日《申報》中的電影廣告 59
圖2-2:《電影》(週刊)創刊號的封面 59
圖2-3:《現世報》「孤島指南」中所列的電影院資訊 60
圖3-1:花木蘭在轉換男聲時反復喊「殺」 118
圖3-2:左為傾慕花木蘭的「小丫頭」 118
圖3-3:獨自一人時,花木蘭回味劉元度的告白 119
圖3-4:花木蘭穿著番邦人的女裝色誘敵軍 119
表目次
附錄1 18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孤島」電影批評研究(1937-1941)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Film criticism of 'Lonely Island'(1937-1941)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廖咸浩(Hsien-Hao Liao),周成蔭(Cheng-Yin Chow)
dc.subject.keyword「孤島」,電影場域,上海電影,電影批評,女性形象,zh_TW
dc.subject.keyword“Isolated Island”,Movie field,Film criticism,Female image,en
dc.relation.page19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253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9-08-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4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