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84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子倫(Tze-Luen Lin)
dc.contributor.authorChih-Wei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至瑋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6:11:55Z-
dc.date.available2019-01-01
dc.date.copyright2018-10-22
dc.date.issued2018
dc.date.submitted2018-10-18
dc.identifier.citation于俊傑,2009,《國軍特勤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臺北。
王建文,2007,《特勤人員的陞遷制度公平性知覺對工作滿意、工作投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王勵中,2006,《組織成員背景與變革態度之研究-以特勤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朱金池,2016,《聚眾活動處理之理論基礎》,聚眾活動處理學,頁1-18,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朱金池,2016,《聚眾活動處理的政策管理》(一版),臺北:獨立作家。
吳玉山,2016,《半總統制與策略性修憲》,政治科學論叢第69期,頁1-26。
吳庚、盛子龍,201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五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庚、陳淳文,2016,《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四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嘉瑜,2016,《過當驅離集會-以歐洲人權及德國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繼祥,2004,《我國特勤人員甄選、訓練與成效評估制度改革芻形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呂丁旺,2004,《論人民陳情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呂炳寬,2008,《管制行政與法律保留原則》,2008年TASPAA年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主辦。
李良國,2010,《情緒勞務負荷、情緒耗竭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國內特勤人員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震山,2016,《警察行政法論:自由與秩序之折衝》(四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沈興強,2005,《從組織結構觀點論我國特勤組織未來發展方向》,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周廷諺,2015,《以盧曼系統論觀察期待可能性之機能-以社會抗爭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子倫,2015,《開放政府的實踐-挑戰與前景》,臺灣法學雜誌第284期,頁95-104。
林文豪,2005,《特種勤務專業倫理之探討》,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志華,2014,《從國土安全的觀點探討我國特種勤務制度》,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林俊宏,2016,《憲兵執行特種勤務風險管理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林美秀,2016,《臺灣公民參與政策規劃之現況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洪仁進,2008,《總統府侍衛室組織定位與革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洪文玲,2008,《警察學》,第4、6章,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洪文玲,2009,《警察法規》,第7至13章,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洪文玲,2016,《警察處理聚眾活動之職權》,聚眾活動處理學,頁65-107,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嘉婷,2014,《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理筱鵬,2005,《我國特勤隨扈人員未來教育訓練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許芳毅,2015,《網路號召集會遊行之防處作為》,收錄於內政部警政署2015年9月21日《2015年警政治安策略研討會:行動警政的治安策略》論文集。
陳士雄,2009,《特勤人員的角色壓力對工作倦怠與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陳世強,2010,《我國特勤人員的基地訓練與訓練移轉成效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志輝,2014,《抵抗權、公民不服從與刑事不法-論3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的刑法評價》,臺灣法學雜誌第255期,頁66-86。
陳忠情,2010,《生涯承諾、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某特勤組織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陳建聰,2005,《組織與環境關係之研究—以我國特勤機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淳文,2015,《抗議有理,丟鞋無罪?對公職人員丟鞋的法制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39期,頁92-105。
陳渝晶,2015,《論公民不服從及其相關刑法問題》,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湯德宗,2000,《論行政程序法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頁162-163。
湯德宗,2016,《對話憲法,憲法對話》(修訂三版),臺北:天宏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榮堅,2014,《國家統治技術演進下的抵抗權概念-兼論其刑法評價上的作用》,臺灣法學雜誌第249期,頁105-118。
賈松鑫,2007,《我國特種勤務警衛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廖福特,2001,《集會及結社自由權:歐洲人權法院判決之分析》,政大法學論叢,第67期,頁59-111。
趙智玉,2009,《特勤人員的情緒勞務負荷、情緒耗竭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劉雲鵬,2012,《民主轉型以來我國特種勤務制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歐陽立青,2005,《特勤組織警察任務編組結構與功能之研究-以326遊行活動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潘宏成,2013,《特勤單位之官僚文化、知識移轉對成員生涯承諾及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師徒關係為中介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
謝旭初,2008,《工作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特勤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謝長志,2016,《特種勤務條例第12條第1項及其施行細則相關條文之評析——以警察執行特種勤務行使職權為中心》,憲政時代第41卷第4期,頁541-578。
蘇啟仁,2008,《從法制面論特勤工作人員執勤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蘇彩足,2017,《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文官制度季刊第9卷第2期,頁1-2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846-
dc.description.abstract近期人民或特定團體為突顯其訴求,無論係事前依集會遊行法申請主管機關核准舉辦集會遊行,或是緊急性與偶發性集會遊行,意見表達對象多係針對總統、副總統及行政院院長,或是針對總統府、總統官邸及行政院等重要官署突襲衝撞,以獲得社會大眾關注,進而逼迫相關主管機關妥協讓步。在學術上論述保障人民意見表達之文獻甚多,但多未探究「首長維安」與「人民意見表達」兩者法益衝突時,應如何評價。本文認為當人民向政府首長表達不滿訴求時,實務上都潛藏著暴力因素在內,維安人員會採取一定因應措施,但從歷年首長維安事件分析,不乏維安人員維安手段遭質疑過當干涉、違反比例原則等批判聲音,因此希望透過本文研究,建構首長維安與人民意見表達衝突時,首長安全法益、人民意見表達權力及維安人員法定責任等3者如何在符合比例原則的基礎上平衡共存。
經過本文研究大致可以了解,即便首長安全係屬具有憲政高度之國家安全範疇,仍然必須遵守法治國基本原則之要求,主管機關負有積極性義務去保障人民意見表達之自由,不應動輒以維安、特種勤務之名就予以干涉、限制,縱然有影響公共秩序之情事,也需要審酌其意見表達之內涵是否具有實質違法性,否則仍屬言論自由保障範疇,而阻卻違法。據此,本文提出4點研究發現:1.首長維安與人民意見表達衝突最適切之維安運用模式-「看得到、聽得到、打不到」;2.有利公益之政治言論縱造成妨礙交通或影響公共秩序亦須從利益衡量去探究實質違法性;3.首長維安與聚眾陳抗競合之執法受首長政治決斷影響;4.行政院院長維安法律授權不足。
最後,本文提出4點建議:1.特勤主管機關宜尊重警察編組應處聚眾陳抗之專業;2.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追訴民眾意見表達相關法律責任之必要性;3.以同理心互相尊重避免過多政治考量;4.行政院院長納入特種勤務條例之安全維護對象。以期強化首長維安之專業性,使維安手段更能符合民主時代法治國基本原則之要求。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Recently, the public or certain groups tri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by protesting and body contact against the president, the vice president and the premier to get th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to force the authorities to compromise with them, no matter if they were approved to assembly and parade by the authorities, or out of unexpected major emergency. There were many pieces of literature about expressing people’s opinions, but not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and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When the public tried to express their complaints against the head of state, which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violence factors, the security personnel w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correspondingl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ecurity events in the history, there were questions about countermeasures which were over intervening and violating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refore, the study showed how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leg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ecurity personnel balanc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hen there wer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fter the study, we realized that even though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belonged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nstitution level,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rechtsstaat should be followed. The authorities had proactive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rather than to intervene and repress in the name of security or special guard duty. If there were incidents to jeopardize the public order, the intention of expressions, which was protected by the freedom of the speech, should be reviewed to examine its substantial illegality. For this reason, the study found that:1) The best practice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and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was “people can see and hear from them but not within touchable distance”. 2) It should be reviewed that the political speech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public interests hampered the traffic and the public order to examine its substantial illegality. 3)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and the law enforcement of the protest mar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head's political decision. 4)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law regarding the security of the Premier was insufficient.
At last,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1) The authorities of the special guard duty should give way to the police profession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2) The authorities should evaluate the necessity to prosecute the public for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xpression. 3) It is recommended to respect each other with empathy and avoid excessiv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4) The Premier was suggested to be one of the security subjects in “the Act of Special Guard Duty”. The suggestions wer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whil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curity were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Rechtsstaat in the democratic era.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6:11: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P05322015-1.pdf: 3652558 bytes, checksum: 8c8c8e8fa59465a8176f900a1c4a5e6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
中文提要 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5
壹、實務經驗之發想 5
貳、學術論證之啟發-多數統治與尊重少數之爭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架構及目的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我國首長維安相關文獻 11
壹、正副總統維安-特種勤務 11
貳、行政院院長維安 15
第二節 我國人民意見表達相關文獻 16
壹、我國聚眾活動相關學者文獻 16
貳、對公職人員丟鞋的法制分析 21
參、抵抗權與公民不服從 24
肆、公民參與 25
第三節 本章小結 26
第三章 我國首長維安制度之爭點 29
第一節 維安現況 29
壹、特種勤務 29
貳、行政院院長維安勤務 35
第二節 特種勤務條例之審查 36
壹、特種勤務之目的與實務 36
貳、特種勤務條例是否受行政程序法規範 38
參、特種勤務條例逾越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見解 39
肆、本文對前揭見解之不同意見 43
第三節 安全維護區劃設之疑義 52
壹、安全維護區劃設之概念與適當範圍 53
貳、安全維護區劃設是否需踐行公告程序 55
第四節 維安手段之行政救濟 58
壹、維安手段之法律性質 58
貳、行政救濟途徑 59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3
第四章 首長維安與聚眾陳抗競合之研析 65
第一節 我國聚眾陳抗之法制與型態發展 65
壹、集會遊行法立法沿革與轉型 65
貳、意見表達區之創設與爭點 69
第二節 聚眾陳抗轉型對特種勤務之影響 74
壹、釋字第445、718號解釋對特種勤務之省思 74
貳、特種勤務對意見表達區劃設之運用 80
參、多重指揮體系之政治效應 82
肆、軍警體系思維差異造成維安手段之偏差 85
第三節 衝突個案司法判決之見解 87
壹、勞工團體至馬總統官邸陳抗案 87
貳、王○極等人對馬總統丟鞋案 92
參、和平寓所外酒客辱罵員警案 94
肆、律師拒絕電檢門安檢案 97
伍、孫○宇對行政院長江宜樺丟鞋案 102
陸、反年改團體攔阻蔡總統車隊案 105
柒、綜合評析 10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3
壹、首長維安與人民意見表達衝突最適切之維安運用模式-「看得到、聽得到、打不到」 113
貳、有利公益之政治言論縱造成妨礙交通或影響公共秩序亦須從利益衡量去探究實質違法性 115
參、首長維安與聚眾陳抗競合之執法受首長政治決斷影響 115
肆、行政院院長維安法律授權不足 116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17
壹、特勤主管機關宜尊重警察編組應處聚眾陳抗之專業 117
貳、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追訴民眾意見表達相關法律責任之必要性 118
參、 以同理心互相尊重避免過多政治考量-首長扮演關鍵者 119
肆、 行政院院長納入特種勤務條例之安全維護對象 12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2
附錄 126
特種勤務條例 126
特種勤務條例施行細則 130
警察職權行使法 134
警械使用條例 142
集會遊行法 144
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及特定人士安全警衛派遣作業規定 149
警察機關執行行政院院長警衛安全實施要點 15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法律與政治之間:首長維安與人民意見表達衝突之研究zh_TW
dc.titleBetween Politics and Law:The Study 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文玲(Wen-Ling Hung),吳重禮(Chung-li Wu)
dc.subject.keyword首長維安,特種勤務,國家安全,總統,言論自由,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security of the head of state,special service,national security,president,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en
dc.relation.page15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80422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8-10-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5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