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76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閻鴻中
dc.contributor.authorLim Sheng Da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昇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6:09:01Z-
dc.date.available2018-12-31
dc.date.copyright2018-12-20
dc.date.issued2018
dc.date.submitted2018-12-17
dc.identifier.citation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荀況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賈誼,《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
班固,《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6。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范曄,《後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1。
司馬光編,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上官緒智,〈「以夷制夷」策略在兩漢時期的發展及其緣由〉,《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4.2。
上官緒智,〈兩漢政權「以夷制夷」策略的具體運用及其影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03.4。
上官緒智,〈兩漢政權「以夷制夷」策略運用的主要方式和特點〉,《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6.11。
王子今,《匈奴經營西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民族》。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出版,2009。
王惟貞,〈東漢「明章之治」論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
王暉,〈西周蠻夷「要服」新證——兼論「要服」與「荒服」、「侯服」之別〉,《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內田吟風著,童岭譯,〈古代游牧民族侵入農耕國家的原因——以匈奴史為例的考察〉,《西域研究》2016年第4期。
巴菲爾德(Thomas J.Barfield)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邢義田,〈余英時「漢代中外經濟交通」一書的商榷〉,《史原》第三期,1972。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論〉,《史原》第5期,1974。
安作璋、孟祥才著,《漢光武帝大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4。
好並隆司,《前漢政治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04。
李大龍,《漢唐藩屬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南北道綠洲的兩屬現象——──兼说贵霜史的一个问题〉,《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
余英時著,鄔文玲等譯,《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
邵台新,《漢代對西域的經營》。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
林恩顯,《中國古代和親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1。
林幹,《匈奴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林幹,《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林幹,《東胡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索明杰,〈匈奴對西漢王朝的政策〉,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特日格樂,〈西北簡牘所見漢匈關系若干問題研究〉,內蒙古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博士論文,2007。
高榮,〈敦煌懸泉漢簡所見河西的羌人〉,《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0期。
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張小鋒,《西漢中後期政局演變探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張鶴泉,《光武帝劉秀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楊聯陞著,邢義田譯,〈從歷史看中國的世界秩序〉,《食貨》2:2,1972。
廖伯源,〈東漢西北邊界之內移〉,《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3期,2007。
廖伯源,〈論光武帝定都洛陽〉,《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9期,2010。
廖伯源,〈論漢廷與匈奴關係之財務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2008。
熊偉業,〈〈難蜀父老〉的雙重主題〉,《文藝評論》第8期,2011。
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黎明釗,〈懸泉置漢簡的羌人問題—以《歸義羌人名籍》 為中心〉,《九州學林》34期,2014。
黎明釗,《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蕭啟慶,〈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食貨》1:12,1972。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魏千鈞,〈夷夏觀研究:從春秋歷史到《春秋》經傳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3。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764-
dc.description.abstract漢帝國與匈奴的關係,除了戰爭與「和親」之外,還存在「羈縻」政策。雖然以「羈縻」對待外族的觀念早已存在,但落實為對匈奴的明確政策,是在武帝停止武力征伐匈奴之後。基本上,西漢的宣帝(74 B.C.E~48 B.C.E.在位)、東漢的光武帝(25 C.E~57 C.E.在位)分別是前、後漢以「羈縻」政策對待南、北匈奴的開創者。本文呈現這兩位皇帝如何在具體的政策中實踐並詮釋「羈縻」的原則,探討他們制訂政策的原因、政策表象的多樣性,以及後續的影響和變化。
武帝時期的漢帝國頻繁地征伐匈奴,卻未能使匈奴稱臣。武帝停止攻擊匈奴後,匈奴不斷想要與漢帝國改善關係,但漢帝國沒有積極回應。當匈奴發生天災和內戰時,宣帝決定不再發動戰爭對待匈奴。宣帝時期的漢帝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十分強盛,又以遵守信用和道義的方式對待匈奴。當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後,漢帝國成功吸引南匈奴南下稱臣。雖然南匈奴向漢帝國稱臣,但宣帝的「羈縻」政策維護了南匈奴的尊嚴和利益,造就西漢晚期漢帝國與匈奴的和睦局面。另一方面,北匈奴沒有向漢帝國稱臣,宣帝對於北匈奴的「羈縻」是維持使節往來,保留了日後改善關係的可能。但元帝時,漢帝國派出的使者遭到北匈奴殺害,引發消滅北匈奴的戰爭。
匈奴經過新朝時期(9.C.E.-23.C.E.)的壯大和南侵,當東漢光武帝晚期,匈奴又再次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效仿宣帝時期的模式,向漢帝國稱臣。雖然光武帝同樣「羈縻」南匈奴,但具體的政策卻與宣帝不完全相同。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漢帝國在軍事和經濟上比較脆弱,因此比較謹慎地對待南匈奴的稱臣。北匈奴隨後也想要盡快改善與漢帝國的關係,遭光武帝拒絕,但是,光武帝仍透過答覆表現了「羈縻」北匈奴的態度,保留日後改善關係的可能。明帝在位時,北匈奴再次強盛,入侵漢帝國。即使漢帝國與北匈奴通使,入侵的情況也未見改善,最終引發漢帝國對北匈奴的主動出擊。
綜合以上的討論,這段時期「羈縻」匈奴的原則是:漢帝國給予匈奴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不要求匈奴負擔任何義務。匈奴可以自由活動,同時漢帝國也無需處理匈奴的背離疏遠。如果匈奴願意來稱臣,漢帝國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即使不來稱臣,漢帝國也不會出兵攻擊。只有匈奴入侵漢帝國時,漢帝國才會防守和反擊。這段時期的漢帝國一方面與南匈奴保持密切的合作,同時也對北匈奴維持良性的互動。這段經驗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當中國比夷狄強大時,「羈縻」或許有助於解決「中國如何與夷狄相處」的難題。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6:09: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3123019-1.pdf: 4481422 bytes, checksum: e65cac13bee48aec826c83f5cea0728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提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 4
第四節 宣帝以前的羈縻觀念 5
第二章 漢宣帝對南、北匈奴的政策 9
第一節 武、昭、宣時期漢匈史事要略 9
第二節 宣帝決策的考量 16
第三節 元帝以後的變化 26
小結 35
第三章 漢光武帝對南、北匈奴的政策 37
第一節 光武帝時期漢匈史事要略 37
第二節 光武帝決策的考量 45
第三節 明帝以後的變化 52
小結 59
第四章 結論 61
徵引書目 6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羈縻之義:漢宣帝和光武帝的南北匈奴政策zh_TW
dc.titleThe Rule of Chi-mi: The Han Empire’s Policies towards Split Hsiung-nu in Periods of Emperor Xuan and Emperor Guangwu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健文,李訓詳
dc.subject.keyword羈縻,漢宣帝,漢光武帝,南匈奴,北匈奴,zh_TW
dc.subject.keywordChi-mi ('loose rein'),Emperor Xuan,Emperor Guangwu,the Southern Hsiung-nu,the Northern Hsiung-nu,en
dc.relation.page6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80435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8-12-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3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