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新聞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3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貞玲,陳一姍
dc.contributor.authorCiao-Lian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巧璉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09:24:34Z-
dc.date.available2012-12-03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09:24:34Z-
dc.date.copyright2012-08-22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王巨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探討:以屏東縣獅子鄉排灣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雯(2006)。《生活環境滿意度與人口遷移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2010年11月)。〈災後重建中的助人關係與原住民主體:原住民要回到誰的家?〉。「原住民族災後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 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國立台灣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邦•撒沙勒(2009)。〈好茶遷村計畫─一個社會人類學的初步考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2): 115-135。
江中信(2002)。《人際傳播學(增訂版)》。台北:風雲論壇。
安君毅(2009年10月4日)。〈部落安全評估說明(4)屏東來義〉,《莫拉克獨立新聞網》。上網日期:2010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88news.org/?p=452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編(2001)。《九二一地震重建區住宅政策與實施方案》。南投: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朱連惠(2006)。《排灣族五年祭與文化認同》。國立清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國華(2005)。〈一個人際溝通模式的初步建構〉,《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 109-124。
何華國(2005)。《人際溝通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台北:五南。
李慧慧(2007)。《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怡(1994)。《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意義初探》。東海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年(2006)。《台灣原住民之權利與法制》。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春鳳(2008)。〈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4: 101-154。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林靜宜(1998)。《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賢豐(2010年11月)。〈國土規劃、行政區劃與原住民族自治:現代國家對原住民族自治主體的侵害〉,「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 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金惠雯(2010年11月)。〈創傷與重生─原住民文創產業發展與災後重建〉,「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邱世宏(1995)。《花蓮地區人口遷移的時空變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馨慧(2001)。《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國立台灣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文瑛等譯(2004)。《人際溝通》,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Stewart L. Tubbs, Sylvia Moss[2002]. Huma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Contexts(9th ed). McGraw-Hill)
柯于璋(2009)。〈災後遷村計畫之政治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藤枝新舊部落為例〉,《台灣政治學刊》,13: 107-159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 1-30。
施正鋒、吳珮瑛(2007)。〈原住民族的環境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 1-30。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君臨(2007)。《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秦涵羽(2005)。《台北縣三鶯部落居民遷徙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稚堤、顏愛靜(2010年11月)。〈Elinor Ostrom教授的演說反思我國流域治理之道〉,「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 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許雯錚(2004)。《都市原住民之遷徙與回流》。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玉龍(1990)。《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市八尺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孟(1988)。《都市遷入者住宅選擇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計劃,NSC76-0410-E002-3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黃素菲譯(2007)。《人際溝通》。台北:湯姆生初版:洪葉文化發行。(原書Ronald B. Adler, Russell F. Proctor II[2006]. Looking Oot/Looking In 12th Edition.Fort Worth:Wadsworth.)
黃智慧(2010年11月)。〈「尊重多元文化」的八八水災重建政策?〉,「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 = Human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
許道欣(1992)。《人口遷移決策及其影響因素--台灣地區人口內部遷移之硏究—》。國立中興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 141-168。
張育銘(1998)。《台灣地區人口遷移與地區發展之硏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硏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主編)(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智庫叢書。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銀慶貞(2004)。《台灣本島人口遷移的選擇性》。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撒古流.巴瓦瓦隆(2006)。《祖靈的居所》。屏東縣瑪家鄉:原住
民會文化園區。
蔣爭光(2005)。《原住民族建構自我存在價值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中強(2010年11月)。〈無所有權之受災住民,請求安置之權利不應被剝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3日,取自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 http://www.ntnu.edu.tw/irdc/post-disaster/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汚名 :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志誠(2000)。《九二一災後重建Q&A》。台北: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謝繼昌(2003)。〈文化、族群與認同〉,「2003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 平埔族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蘇清朝(1986)。《台灣四大都會區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之研究》。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
〈災難:從發生到復原 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工作手冊〉。上網日期:2011年1月8日,取自http://921.yam.org.tw/care/MPH.htm
〈謝志誠之觀察學習與經驗分享〉。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taiwan921.lib.ntu.edu.tw/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上網日期:2010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88news.org/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31-
dc.description.abstract莫拉克風災後,政府將家園重建定調為──興建永久屋。永久屋政策由政府出地,慈善團體出錢蓋房子開始在各災區大興土木。此次風災嚴重災區多為原住民部落,其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文化脈絡,以及生活習慣,尤其土地對原住民而言更是具有神聖的意義。但政府所制定的重建政策卻忽視了這些因素對原住民災後重建的影響力。
本文以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為個案,尤其在災後重建(由其面對永久屋政策)所發生的故事,說明原住民面對政府在風災後所頒布的各種重建政策時所遭遇的困難。來義村在莫拉克風災與凡那比颱風中受災嚴重,面臨遷村問題。但因家屋受災程度不同,各種考量立場的差異,以及災後重建過於急促,使部落內部無法形成共識,因而產生諸多誤會、衝突與矛盾。
  災後重建不應急就章,政府在制訂重建政策前需花大量時間與災民溝通,提供完善的資訊取得管道供其做判斷,也必須給居民更多的時間自主思考未來的方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Government has set the policy to build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y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fter Typhoon Morakot sweeping through Taiwan.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y is that the Government provided lands to the NGOs, and the NGOs could build the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y with contribute funds.
  However,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s not so easy as people think. Since the disaster areas mostly are the Aboriginal tribes, we have to make a consideration as fully as possible. Land really means a lot to the Aboriginal. To the Aboriginal, land is not only a place to live on, but also stands for the spirit of tribe. It includes lots of meanings such a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context, habits and customs. Obviously,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does not consider all those important condi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o the impact of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brought to the Aboriginal, this report will focus on the dilemma which Laiyi Tribe is facing with, and describes the feelings of fragmentation since there is still not a consensus in the tribe with hasty village reloc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pend more time having a totally discussion with the victims before making a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olicy, and provide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o the Aboriginal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village reloc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should not complete in a rush, we should show more respect to the Aboriginal, and expecting a consummate ending.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24: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342016-1.pdf: 7215476 bytes, checksum: c438930a9a138723b857aac21914ff3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 ………………………………………………………v
-深度報導作品-…………………………………………… 1
不只是蓋房子─來義重建路迢迢…………………………… 2
遙遙返家路…………………………………………………… 5
拒絕遷村 堅持原地重建 ……………………………………7
山壁上流著淚的祖靈…………………………………………12
當傳統部落遇上現代遷村……………………………………20
永久屋:機會命運大抉擇……………………………………25
場場無效溝通的會議…………………………………………33
凡那比颱風 來義遷村最後一根稻草 ………………………38
一個部落 分隔兩地 …………………………………………45
永久屋得到或失去?…………………………………………48
重返祖靈地……………………………………………………52
被現實推著走的小石頭………………………………………61
-報導企劃案-………………………………………………65
第一章、報導緣起………………………………………66
第一節、報導緣起與動機…………………………66
第二節、報導主題背景……………………………69
第三節、報導目的與意義…………………………73
第二章、相關文獻………………………………………75
第一節、原住民的認同……………………………76
一、認同、族群認同、地點認同……………76
二、原住民的族群文化認同…………………79
三、家、家屋與原住民………………………81
四、原住民的文化權與環境權………………82
五、小結………………………………………86
第二節、人口遷移 ………………………………88
一、遷移的定義………………………………88
二、人口遷移理論……………………………89
三、人口遷移動機……………………………90
四、遷移者的社會適應………………………91
五、遷移的影響………………………………93
六、小結………………………………………93
第三節、人際溝通 ………………………………94
一、人際溝通的定義…………………………95
二、人際溝通的因素…………………………96
三、人際衝突…………………………………98
四、人際衝突的解決方式 …………………100
五、小結 ……………………………………103
第四節、結論……………………………………104
第三章、採訪規劃 ……………………………………106
第一節、報導問題與架構………………………106
一、報導問題架構…………………………106
二、報導章節規劃…………………………110
第二節、採訪進行方式…………………………114
一、資料蒐集方法…………………………114
二、訪談名單………………………………115
三、訪談大綱………………………………119
第三節、預期困難與解決之道…………………122
一、採訪者與受訪者的族群文化差異……122
二、受訪者說故事的能力…………………123
三、採訪者的地理空間條件………………124
第四節、預計採訪及寫作進度…………………124
-報導後記- ………………………………………………126
第一節、報導發現 ……………………………………127
第二節、採訪心得………………………………128
第三節、限制與建議……………………………131
參考文獻 ……………………………………………………13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不只是蓋房子──來義重建路迢迢zh_TW
dc.titleNot only building house
Dilatory Rebuilding Road of Laiyi Tribe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謝志誠,陳順孝
dc.subject.keyword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永久屋,重建政策,原住民,來義,zh_TW
dc.subject.keywordTyphoon Morakot,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y,Reconstruction Policy,Aboriginal,Laiyi,en
dc.relation.page13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2-08-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新聞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新聞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7.0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