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6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麗玲(Li-Ling Huang)
dc.contributor.authorYu-Chih Hu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洪郁芝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3:21:12Z-
dc.date.available2020-08-24
dc.date.copyright2020-08-24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Lim, Gill-Chin (1987)﹒Housing Policies for the Urban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3:2:176-185﹒
Shin, Hyun Bang (2009)﹒Property-based redevelopment and gentrification: The case of Seoul, South Korea﹒Geoforum 40:906–917﹒
Jacobs, Jane(珍‧雅各)著,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 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臺北:聯經。
Hsu, Jinn-yuh and Chang, Wei-hsiu (2013)﹒From State-led to Developer-led? The dynamics of urban renewal policies in Taiwan﹒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Urban Regeneration:148-158﹒
Marcuse, Peter (1985)﹒Gentrification, Abandonment, and Displacement: Connections, Cause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New York City﹒Urban Law Annual ; Journal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Law Volume 28:195-240﹒
Slater, Tom (2011)﹒Gentrification of the City﹒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City Chapter 50:571-585﹒
大橋工舍(2018),《斯文里三期公辦都市更新中繼陪伴計畫期末報告書》。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12),《臺北市早期整建住宅基地暨周邊地區公共環境改善計畫先期規劃總結報告書》。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2014),《臺北城市進化論 臺北市都市發展變遷與展望》。
公辦都市更新執行機制專案報告(2016),《臺北市議會第12屆第3次定期大會工務委員會》。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第97-147頁。
吳聖洪(2017),(一個臺北市城南整宅社區的再生-「水源路整宅」自力更新側記)。《建築師雜誌》,no.515,109。
李丁讚(2012),(民主的都更,多元的城市)《文化研究》第十五期(2012年秋季):248-270
周素卿(1999),(再造老臺北:臺北市的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第二十五期:第15-44頁。
周素卿(2000),(都市貧民窟形成與發展的社會空間歷程:以臺北市南機場社區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素卿、劉美琴(2001),(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 以臺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地理學報》第三十期:第19-54頁。
金家禾(1997),(運用民間力量於都市更新之研析),《地理學報》第一百六十期:第22-27頁。
指定策略性再開發地區計畫書(2010),《指定臺北市整建住宅為策略性再開發地區案》,臺北市政府。
胡皓瑋(2013),《都市居住的社會排除與包容:以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2016),《蘭州-斯文里整宅公辦都市更新委託專業服務案工作成果報告書》,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財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2016),《蘭州-斯文里整宅公辦都市更新委託專業服務案期中報告書》,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張金鶚(1998),(臺北市重大工程拆遷戶安置模式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76輯。
張耕維(2013),《屋主與租客-劍潭一、二期整建住宅社區空間管理維護困境與契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修(2012),(都市更新不曾發生:臺北市的上流化政策分析)。《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63-92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陳湘琴(2011),(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UHDC)和聯合國顧問團研議台灣「都市計劃法」之歷史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九期:第47-67頁。
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臺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麗玲(2012),(從公共化到產權化:都更城市淪亡記)《文化研究》第十五期(秋季):206-219
黃麗玲(2018),(路那頭的曙光 台大紹興南街公辦都更計畫)《臺北公辦都市更新行動指南 2016-2018連結區域複合都市再生的城市戰略》:17-20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301-314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2016),《臺北市大同區斯文里整建住宅都市更新計畫規劃設計期末報告書》。
廖乙勇、陳錦賜(2006),(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網絡建構之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三十一期 秋/冬季。
廖紅雯(2020),《探討台灣公辦都更的結構性困境-斯文里三期整建住宅更新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政府(2017),《擬定臺北市大同區大同段一小段447-2地號等2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案》。
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77),《臺北市國民住宅現住戶居住環境、居住狀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6),《臺北市公辦都更8+2旗艦計畫》。
趙莒玲(1993),《臺北城的故事》。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發行。
劉鴻濃(2018),(翻轉都更:讓社區共同經營的新公共參與模式)《臺北公辦都市更新行動指南 2016-2018連結區域複合都市再生的城市戰略》:120-122
蔡孟芳(2005),《弱勢社區民眾參與都市更新的迷思:臺北市林口社區水源路一期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閎偉、讚岐亮、楊詩弘、謝秉銓(2017),(臺北市整建住宅推動都市更新之現況:相關案例經驗之初探)《物業管理學會論文集》:84-94
謝嘉展(2010),《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逸之、李承嘉、林宜璇(2015),(從擴大租隙解析都市更新條例之新自由主義邏輯:地產博奕或優質再生?)《都市與計劃》第四十二卷第二期:109-15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616-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北市政府於2016年提出「公辦都更8+2旗艦計畫」,宣示開啟「公辦都更」元年,欲藉此解決過去民辦都更引起之爭議問題。在該計畫推動下,選定居民參與更新意願最高的斯文里三期整宅為優先推動單元,由市政府擔任實施者,於2018年中動工拆除,成為各界矚目的公辦都更首例。
由於現行法規只明訂所有權人之權益,然而實際長期居住在整宅的居民,大多為低收入、獨老、身心障礙等多重弱勢身份之非所有權人,但其在最初即被排除在外,在過程中不具協商資格亦不會獲得任何補償,只能被迫搬遷。本研究藉由次級資料收集、參與式觀察以及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探討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過程中,所有權人與非所有權人的權益差異,以及市政府如何回應弱勢家戶的居住權益。
研究成果發現,臺北市政府為兌現政策承諾,以及在短期內建立高曝光性之政績,於斯文里三期一案投入大筆經費與各項資源,透過社區駐點的直接溝通與中繼安置協助措施,整體而言解決過往意願整合不易、信任關係難以建立、中繼安置需求等課題,提高了弱勢地區居民參與更新之意願。然而市府與居民的溝通聚焦在財產價值經權利變換後之損益,未能產生跳脫產權之外的都市更新想像;此外,市府雖委外辦理中繼陪伴團隊來協助弱勢家戶搬遷,但其主要目標在於確保都更順利進展,並未積極回應弱勢家戶的居住權益問題。故本研究認為公辦都更應提升民眾對都市更新的多元想像,並限制所有權人的轉賣以避免投機行為,且須制度化中繼安置計畫,及保障原有居民具優先遷回承租公共住宅之資格,以具體保障其長遠的居住權益。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ince 2016,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 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 8+2 Flagship Proje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 renewal from the 1990s. In the project, Lanzhou-Siwen village resettlement community has the highest willingness of property owners to participate in urban renewal,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case to be implement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 and demolished in mid-2018.
As the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ly specif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roperty owners, however, the long-term residents in Lanzhou-Siwen village resettlement community are mostly non-owners with multiple disadvantaged identities such as low income, elderly alon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They were initially excluded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and were not eligible for consultation or compensation and were forced to relocate.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a great deal of money and resources in this case in order to fulfill its policy commitments and build up poli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short term. By setting up workstations in the community and intermediate relocation assistance,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solved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promoting urban renewal in disadvantaged areas in the past. But in this case there was no imagination of urban renewal beyond property rights. Furthermore,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commissioned a team to assist the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their relocation, but their main task i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urban renewal rather than to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housing rights of the disadvantaged famil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 should enhance the public's imagination of urban renewal, restrict the resale of ownership rights to avoid speculation, institutionalize the intermediary rehousing plan, and ensure that existing residents have priority to move back into public rental housing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long-term housing right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3:21:1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808202010442500.pdf: 4113975 bytes, checksum: 9e918f14c1f950544d2e1fe025de89e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發問 1
一、 研究問題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 歷年整建住宅相關研究 3
二、 都市更新的影響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11
一、 研究場域 11
二、 研究架構 11
三、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整建住宅的演變 15
第一節 拆除違建的安置政策 15
一、 人口成長與違建產生 15
二、 模範住宅的快速衰敗 17
第二節 公辦都更是解方? 20
一、 都市更新政策的演變 21
二、 整建住宅的更新政策 24
三、 何謂公辦都更? 27
四、 臺北市公辦都更8+2旗艦計畫 29
第三章 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 33
第一節 蘭州斯文里社區歷史 33
第二節 南機場與蘭州斯文里的競逐 34
第三節 斯文里各期的意願整合 36
一、 臺北市政府的資源投注 37
二、 斯文里三期的整合優勢 38
第四節 斯文里三期都市更新計畫內容 40
一、 所有權人的關注焦點 45
二、 非所有權人的被排除 48
第五節 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運作結構 49
一、 市府各項資源的投入與負擔 50
二、 成為「斯文首善」之後? 53
第六節 小結 55
第四章 斯文里三期的安置模式 56
第一節 多元安置方案 56
一、 紹興社區安置經驗的啟發 57
二、 斯文里三期中繼陪伴團隊 60
三、 新住處的協尋與媒合 61
第三節 搬遷後的適應與期望 67
一、 社福資源的銜接 68
二、 遷回斯文里的期待 69
三、 長久定居的期望 70
第五章 中繼陪伴團隊的定位與省思 72
第一節 陪伴團隊的成員組成 72
第二節 陪伴團隊的運作與定位 73
一、 陪伴團隊的運作模式 74
二、 中繼陪伴團隊在全案中的定位 75
第三節 小結 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0
一、 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的示範性 80
二、 所有權人與非所有權人的權益差異 82
三、 中繼陪伴計畫的成效與侷限 82
第二節 對公辦都更政策之建議 83
一、 提升民眾對都市更新的多元想像 83
二、 限定私有所有權人的分回轉賣 84
三、 制度化中繼安置計畫 84
四、 原居民優先遷回承租公共住宅之資格 8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5
一、 斯文首善的適應與混居議題 85
二、 與斯文里二期及南機場公辦都更案之比較 86
三、 其他整宅的都更安置計畫 8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一 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陪伴團隊搬遷後家訪表 9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公辦都更下的整建住宅產權排除與居住權益:以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案為例
zh_TW
dc.titleExclus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Housing Rights in 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Case Study of Lanzhou-Siwen Village Resettlement Communi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畢恆達(Herng-Dar Bih),周素卿(Sue-Ching Jou)
dc.subject.keyword公辦都更,整建住宅,產權排除,居住權益,中繼安置,zh_TW
dc.subject.keyword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resettlement community,exclusion of property rights,housing rights,intermediary rehousing,en
dc.relation.page9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392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8082020104425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0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