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5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志弘(Chin-Hung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Ming-Hsien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明賢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09:22:12Z-
dc.date.available2012-03-19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09:22:12Z-
dc.date.copyright2012-03-19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2-01
dc.identifier.citationBoyte, C. Harry (2004) Everyday Politics: Reconnecting Citizens and Public Life.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ochrane, Allen(2009)〈管理城市〉,《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宏譯。原著 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 Gerry Mooney 等編輯)。台北:群學。(原著出版:1999年)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S. Rendall, Tran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0).
Dean, Mitchell(1999) Governmentality : power and rule in modern society. London: SAGE.
Douglass, Mike, Ho, Kong Chong, & Ooi, Giok-Ling (2002) “Civic Spaces, Globalisation and Pacific Asia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24(4): 1-19.
Drummond, B. W. Lisa (2000) “Street Scenes: Practic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 in Urban Vietnam”, Urban Studies, 37(12): 2377-2391.
Francis, Mark (1987) “The Making of Democratic Streets”, in Moudon, Vernez Anne (Eds.), Public Streets for Public Use (pp.23-3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raser, Nancy (1990)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25/26: 56-80.
Highmore, Ben(2004)《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
Jacobs, Jane(2006)《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譯)。江蘇:译林出版社。
Kerkvliet, Benedict J.Tria (2005) The Power of Everyday Politics: How Vietnamese Peasants Transformed 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ow, M. Setha (2000) On the Plaza: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 and Culture.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Mitchell, Don (2003) The Right to the Cit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Nemeth, Jeremy (2009) “Defining a Public: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Urban Studies, 46(11): 2463-2490.
Simmel, Georg (2002)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1903) in Bridge, Gary and Watson, Sophie (Eds.), 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 (pp.11-19). MA: Wiley-Blackwell.
Watson, Sophie(2009)〈城市政治〉,《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宏譯。原著 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 Gerry Mooney 等編輯)。台北:群學。(原著出版:1999年)
王立人(2008)〈鳳山市的景觀與城市發展歷程〉,《高縣文獻》,27:237-256。
王嘉陵(2011)〈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Foucault治理術之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45-60。
王維綸(2008)《台灣騎樓空間權力問之研究-以台中市太平路騎樓空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包喬晉(1999)〈讓馬路族All Pass〉,《聯合報》,1999年11月10日。取用日期:2012年1月12日。
民視新聞網(2010)〈搶生意爆衝突 店家攤商互控〉,《民視新聞》,2010年08月16日。取用日期:2011年04月23日。
石道芬(2007)《從流通環境的角度探討未來北高雄購物空間的規劃設計》。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何東波,謝宏昌(2003/03),《高雄市的國際化-掌握高雄的全球脈動》,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吳連賞、蘇淑娟、陳振杰、黃瓊慧(2008)〈高雄市人口流動類型對都市發展趨勢影響之研究〉,《高市文獻》,21(1):1-52。
吳鄭重 (2010)《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台北:聯經。
李乾朗(1985)〈臺灣傳統騎樓空間之特質與類型〉,《建築師》,11(9):60-62。
李葆仁(2009)〈砸攤糾紛! 新堀江攤商控黑衣人逞兇〉,《TVBS-N》,2009年09月23日。取用日期:2011年04月23日。
卓立寰 (2005)《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政鋒(1999)〈騎樓景觀 將成歷史高市推動住宅區不設騎樓 將視成效擴大辦理〉,《聯合報》,1999年10月24日。取用日期:2011年1月12日。
邱晏樺(2010)《無聲的街道?—台灣中型城市的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建邦(2000)〈高雄市鹽埕區建築史蹟調查研究〉,《高市文獻》,13(2):1-45。
胡宗雄,徐明福(2003)〈日治時期台南市街屋亭仔腳空間形式之研究〉,《建築學報》44: 97-115。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頁11-54。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 47-82。
秦鴻志(2004)〈打造觀光大道 五福路商家反彈〉,《聯合報》,2004年01月15日B1版。取用日期:2011年10月10日。
高雄市政府(2011)《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三民區)部分機關用地(凹機五)為學校用地、住宅區及道路用地(配合河堤國小設校)案計劃書》。
堀込憲二、郭中端(1996),卞鳳奎譯,〈臺灣的亭仔腳文化〉,《高市文獻》,9(2):135-149。
張千惠(2008)《高雄市歷史影像專輯:1870-1970年》,高雄市:高市史博館、陳中和基金會。
張小虹(2001)。摩登張愛玲︰時尚意識與女性主體。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1-H-002-083),未出版。
張世民(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林森(1993)〈高雄市鹽埕區的沒落行業〉,《高市文獻》,5(3-4):147-162。
許玲瑋(2010)《平價時尚風:85 度C 的零售地理與文化經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淑娟(2005)〈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1-28。
郭祈涵(2008)《屏東站前商圈騎樓使用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瑞坤(1997)〈景觀道路與造街-以高雄市「新樂街」、「廣州一街」造街計畫為例〉,《規劃學報》,24(2):105-122。
陳中光(2006)〈打通騎樓 五一起大執法〉,《聯合報》,2006年04月28日C1版。取用日期:2011年04月23日。
曾玉昆(1988)〈凹子底源遠流長〉,《高市文獻》,1(2):47-53。
曾玉昆(1995)《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高市文獻會。
黃武達(2000)〈騎樓.亭仔腳〉,《臺灣建築報導雜誌》,53:62-64。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 昌(1997)〈日治時代台灣近代建築法制之創設與內涵-以台北市街為例〉,《建築學報》23: 37-65。
黃俊銘(1996)〈清末與日據時期亭仔腳相關法規的發展歷程──騎樓管理問題根源的探討〉,(第二屆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臺灣,臺中東海大學。
黃豐鑑(2010)〈淺析占用騎樓問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策分析》,2011年01月13日。取用日期:2010年04月23日。
楊濡嘉(2010)〈高市拆攤販 造綠帶通愛河〉,《聯合報》,2010年1月12日。取用日期:2011年10月28日。
葉集豪(2005)《都市住宅區街道人行空間之探討及設計-以民生社區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葛祐豪(2010)〈騎樓整平 三示範道年底前完成〉,《自由時報》,2010年10月01日。取用日期:2011年04月23日。
廖德宗(2008)〈重現鳳山縣新城的城池與街市〉,《高縣文獻》,27:63-144。
廖德宗(2009)〈鳳山雙城古道踏查〉,《文化研究月報》,88期。取用日期:2011年12月1日。
劉克襄(2009)《11元的鐵道旅行》,台北:遠流。
許達然(1979)《土》,台北:遠景。
蔡玉玲(1988)〈臺灣人的遮天棚──騎樓〉,《大地地理雜誌》,4:122-135。
蔡瑞麒(2002)《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炯仁(2002)〈清代鳳山縣最大市街「下陂頭街」崛起初探〉,《高市文獻》,15(2):1-45。
藍嘉俊 (2001)《失落的人性空間—台北市人行空間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左岸。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囯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55-
dc.description.abstract騎樓空間是都市治理者與騎樓使用者彼此競逐的場域:前者追求公共使用及經濟發展,後者則追求私人利益。本文透過「都市治理�治理性」與「日常生活政治」的理論概念掌握騎樓──治理政策生產的與經濟使用所建構的──兩套空間秩序。藉由經驗案例分析,本研究指出歷史脈絡與地區特性,不僅導致都市差異化治理,也形構各區域內占用者與治理者特殊的互動關係。
  有別於台灣各地的發展,高雄市同時面臨產業經濟升級、縣市資源重新分配、新區域發展、舊區域更新等議題,故市府參照地方發展歷史,提出不同空間治理政策因應。本文根據「歷史發展次序」以及「行政資源多寡」兩個向度,選擇出鳳山區中山路、鹽埕區新樂街、左營區明誠二路等三段騎樓進行研究。
  本文首先爬梳高雄市的騎樓治理政策以及地區的發展脈絡,鋪陳騎樓的發展歷史,藉以指出高雄空間治理的階段化轉變、行政資源導致治理手法差異,並透過都市治理�治理性的分析框架指出,當前治理政策「歷史化」、「美學化」與「商業化」三種差異與趨勢,並乘載「經濟為優先」價值取向。
  接著透過民族誌觀察與訪談使用者,掌握這三個街區內部的社會互動、日常生活使用與其歷史發展脈絡的關係。由街市與傳統市場使用習慣發展,中山路建構出亂中有序的空間紋理;繁華一時的新樂街存在穩定的鄰里關係與同質的商業行號;明誠二路新建住宅大樓則呈現高度「自治法制化」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不只建構騎樓樣貌的差異,同時也對干預騎樓的治理政策有所影響。
  因此藉由日常生活政治的概念──透過使用者對治理者與政策干預,以及使用者內部社會關係的分析──進一步類型化三個街區騎樓使用的特色。「互相」、「禮貌」、「律法」三種類型呈現在不同的公共使用與私人利益關係下,騎樓使用不同的彈性與包容度。
  最後,本文則從高雄都市治理的階段性轉變及治理價值意涵,與騎樓日常生活政治所產生以個人利益為考量的「庶民倫理」價值,呈現台灣騎樓公共空間性質,一方面於騎樓空間治理與占用的互動過程中,具彈性、包容地吸納「具特定資格的」使用者;而另一方面,卻又排除某些使用者進入競逐協商場域,顯示騎樓雖具有彈性或包容的特質,但都與私人利益相矛盾。我們必須承認,這些被排除者的實踐、殘留的時空占用痕跡早已銘刻在都市地景中,只是不被提及。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ance and everyday politics of the arcade life in Kaohsiung City.
Arcade is part of people’s dwelling; it is a special architect style often seen in Taiwan. Though the law protects the public use of the arcade, the space is appropriated by the owner of the dwelling. It presen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ity government negotiates with the users of arcade when enforcing the policy, and how these users using the space of arcade as well as reacting with the policy.
Based on three cases,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overnance and everyday use/ politics. For urban government, the policy could focus on the history story, the life style, or the business profit, which develop as Historical governance, Aesthetic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governa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ality, this essay also examine the regime of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examination of fields of visibility of government, the technical aspect of government, the epistem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identities).
This essay also provides the observation of and interview with daily users, trying to pointing out how people in Taiwan appropriate the space of arcade. The negotiation within themselves, and the reaction to the policy government enforced, it then creates the everyday politics, which may affec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ere’s also three type of everyday politic in the arcade: the politeness, the regulation, and the mutual.
However, this research in the ends points out that the cooperation of policy and the everyday politics actually leads to the privatizing of the place, and it turns out denying some people, such as vagrants and the bag people, to use the arcad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22:1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544008-1.pdf: 5503696 bytes, checksum: 5335d0a078163806a88123664128ed0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誌……………………………………………………………………………………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導論:複雜的騎樓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一、走在騎樓:複雜混用的空間社會關係 1
二、騎樓的公私張力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騎樓空間的經驗研究 4
(一)以空間為主的研究 4
(二)以行人為主的空間研究 4
(三)「騎樓混雜使用」的空間研究 6
(四)「騎樓」作為公共空間 6
二、都市治理 10
三、日常生活與日常生活政治 12
(一)回歸生活:日常生活觀察與實踐 12
(二)日常生活政治 14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發問 15
一、分析架構與論點 16
二、研究設計與田野 18
三、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騎樓治理歷史與時空占用 20
第一節 台灣騎樓歷史、政策與使用 20
一、騎樓治理歷史 20
二、騎樓治理政策 21
三、騎樓的社會關係與使用習慣 22
第二節 騎樓空間占用現象 25
一、騎樓家具 25
二、貨架與花車 28
三、車擋 32
四、植栽 34
五、裝潢 34
六、廣告與標語 35
第三節 騎樓占用的時間關係 36
一、店家的作息 36
二、二十四小時的空間占用 37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二十四小時城市實境秀 40
第一節 高雄綜合發展史 41
第二節 鹽埕區:有禮自治的新樂街 42
一、開港商運鹽埕發展史 43
日據時期:築港政策推動發展 43
光復後:高雄重要行政中心與發展核心 45
商圈優勢轉移後續發展無繼 47
二、新樂街:有「水準」的街道騎樓空間 51
三、單純與封閉的騎樓生活 52
四、禮貌與美化背後的社會生活關係 53
第三節 鳳山區:相互抗擷的中山路 56
一、商街買賣鳳山發展史 57
清代:商業勢力推動成為行政中心 57
日據時期:發展優勢遭取代 58
二、亂中有序的騎樓空間 59
三、精細劃分時空關係的騎樓使用 61
四、各自生活互不干預的社會關係 63
第四節 左營區:重視門面的明誠路 65
一、左營發展史 66
光復前後:軍事基地限制發展 66
國家重大建設吸引外來投資 68
二、騎樓空間與都市零售業 69
三、日夜有別的騎樓空間 71
四、互不往來卻互相監視的社會關係 72
第五節 高雄市發展與都市治理的階段性轉變 72
第四章 日常生活攻防戰 74
第一節 空間爭占的社會關係類型 74
一、騎樓使用者的內部協商與調節 75
新樂街的「禮貌」騎樓社會生活 75
明誠二路的「律法」騎樓社會生活 75
中山路的「互相」騎樓社會生活 76
二、騎樓的管理者:保全與自治組織 79
保全 79
自治組織 80
第二節 騎樓的治理類型 82
一、新樂街的歷史化治理 83
二、明誠二路的美學化治理 83
三、中山路的商業化治理 85
四、警察管理:治理與日常生活介面 86
第三節 治理體制分析 91
一、新樂街社區營造 92
二、明誠二路新住宅 92
三、中山路的鬆散治理 93
第四節 日常生活政治與民主政治 93
第五章 贏家或輸家?缺角的騎樓空間 96
第一節 都市治理與日常生活政治下的騎樓 96
一、都市治理與騎樓空間的社會生產 96
二、日常生活政治與騎樓空間的社會建構 98
第二節 騎樓與公共使用 99
參考書目 10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騎樓爭占:都市治理與日常生活政治zh_TW
dc.titleAppropriate Arcade: Urban Governance and Everyday Politics in Kaohsiu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麗玲,莊雅仲
dc.subject.keyword騎樓,都市治理,日常生活政治,高雄,zh_TW
dc.subject.keywordarcade,urban governance,everyday politics,Kaohsiung,en
dc.relation.page10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2-02-0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5.3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