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25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海潮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ong-Hong Zhu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卓永鴻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3:11:2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07-19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7-19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7-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1] 李儼. 梅⽂⿍年譜. 清華⼤學學報(⾃然科學版), 1925.
[2] 鄭澄. 偉⼤的數學家梅⽂⿍. 數學教學, 1957. [3] 嚴敦杰. 中國數學教育簡史. 數學通報, 1965. [4] 嚴敦杰. 中國數學教育簡史 (續). 數學通報, 1965. [5] 孫捷. 近代愛國數學家——華蘅芳. 歷史教學, 1980. [6] 郭書春. 談談劉徽的數學教育思想. ⼈⺠教育, 1981. [7] 嚴敦杰. 關于中國數學史⼆三事. 讀書, 1981. [8] 郭書春. 劉徽的極限理論. ⾃然辯證法通訊, 1982. [9] 黎難秋. 數學⽂獻翻譯家華蘅芳. 中國翻譯, 1982. [10] 郭書春. 劉徽《九章算術注》中的定義及演繹邏輯試析. ⾃然科學史研究, 1983. [11] 郭書春. 劉徽的⾯積理論. 遼寧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83. [12] 郭書春. 關于劉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然科學史研究, 1983. [13] 郭書春. 劉徽在數學上的偉⼤貢獻——紀念劉徽注《九章算術》1720 周年. 數 學的實踐與認識, 1983. [14] 王渝⽣. 華蘅芳: 中國近代科學的先⾏者和傳播者. ⾃然辯證法通訊, 1985. [15] 郭書春. 《九章算術》句股章的校勘和劉徽句股理論系統初探. ⾃然科學史研 究, 1985. [16] 郭書春. 《九章算術》⽅程章劉徽注新探. ⾃然科學史研究, 1985. [17] 龔維忠. 《墨經》數學分類初探. 湖南師範⼤學⾃然科學學報, 1986. [18] 劉鈍. 清初歷算⼤師梅⽂⿍. ⾃然辯證法通訊, 1986. [19] 羅⾒今. 中國近代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先驅者——李善蘭、華蘅芳. 遼寧師範⼤ 學學報(⾃然科學版), 1986. [20] 郭書春. 從劉徽《九章算術》注看我國古代對祖暅公理的認識過程. 遼寧師範 ⼤學學報(⾃然科學版), 1986. [21] 彭毅⼒. 略論中國古代數學教育. ⽟溪師專學報, 1987. [22] 郭書春. 試論劉徽的數學理論體系. ⾃然辯證法通訊, 1987. [23] 徐寅. 李善蘭和華蘅芳. 上海科技翻譯, 1987. [24] 夏恒. 我國數學教育源流談. 青海⺠族學院學報, 1988. [25] 張素亮. 論梅⽂⿍數學研究的特點. 曲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88. [26] 胡炳⽣. 梅⽂⿍和清代疇⼈. 中國科技史料, 1989. [27] 蔣中池. 試論科學⼤家梅⽂⿍事業成功之內因. 九江師專學報, 1989. [28] 夏恒、王學功. 中國古代數學教材之特⾊. 青海⺠族學院學報, 1990. [29] 孔國平. 墨⼦的數學思想. 曲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90. [30] 孫宏安. 《周易》與中國古代數學. ⾃然辯證法研究, 1991. [31] 沈有⿍. 沈有⿍⽂集. page 303, 1992. [32] 郭書春. 劉徽與先秦兩漢學者. 中國哲學史, 1993. [33] 許義夫. 《墨經》中的數學新探. 曲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93. [34] 傅海倫. 論中國古代私學中的數學教育. 湖南師範⼤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4. [35] 王奎實. 我國古代的數學教育淺⾒. 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 [36] 張素亮. 《墨經》數學今釋. ⾃然科學史研究, 1994. [37] 程志翔、顧⼀群. 論徐壽⽗⼦和華蘅芳的教育思想. 江南論壇, 1994. [38] 張素亮、張養⺠. 《墨經》與《幾何原本》. 曲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 1994. [39] 黃漢平. 華蘅芳與概率論傳⼊我國. 百科知識, 1994. [40] 孫永⼤. 中國古代數學的思想基礎是什么 ── 讀《周易與中國古代數學》. 曲 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94. [41] 賀繼康. 《墨經》中的數學思想小論.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 1995. [42] 孫宏安. 楊輝與數學教育. 數學通報, 1995. [43] 傅海倫. 論儒學與中國古代數學. 湖南師範⼤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5. [44] 曲安京. 商⾼、趙爽與劉徽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 數學傳播, 1996. [45] 傅海倫. 論學⽣數學學習信念的形成與培養. 湖南師範⼤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6. [46] 張素亮、趙⽴寬. 儒墨數學思想的⽐較. 曲阜師範⼤學學報(⾃然科學版), 1996. [47] 王汝發、李德⽣. 試論《周易》與《墨經》數學思想的異同. ⼤連教育學院學 報, 1996. [48] 夏恒. 對 14 世紀中國傳統教學衰退原因的分析. 青海⺠族學院學報, 1996. [49] 夏恒、蔡丹英. 對 14 世紀中國傳統數學衰退的再分析. 河北師範⼤學學報, 1996. [50] 朱⽔根. 關于中國古代數學教育的幾個問題及思考. 天津師⼤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7. [51] 傅海倫. 數學機械化思想的產⽣和發展. ⾃然辯證法研究, 1997. [52] 夏恒、⾺有錄、嚴惠英. 中國傳統數學⽂化發展特點略論. 青海⺠族學院學 報, 1997. [53] 司夢林、傅海倫. 解題教學的系統思維⽅法研究. 數學教育學報, 1997. [54] 郭書春. 關于《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的研究. 傳統⽂化與現代化, 1997. [55] 黃秦安. 中國古代數學的社會⽂化透視. 陜西師範⼤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1998. [56] 李迪. 中國數學史⼤系. 1, 1998. [57] 王汝發. 試探《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思維⽅式的影響. ⼤連教育學院學報, 1998. [58] 傅海倫. 《周易》與中國古算機械化. ⼤⾃然探索, 1998. [59] 傅海倫. 從⺠族⽂化傳統看我國古算機械化的價值取向——兼對“西⽅中⼼ 論”的批駁. ⾃然辯證法研究, 1998. [60] 傅海倫. 論《周易》對傳統數學機械化思想的影響. 周易研究, 1999. [61] 周煥⼭. 析《墨經》的“無厚”概念和辯者的“尺棰”命題. ⾃然科學史研究, 1999. [62] 王汝發. 關于李約瑟及其“李約瑟難題. 湖南⼤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63] 郭書春. 《筭數書》校勘. 中國科技史料, 2001. [64] 王汝發、陳建蘭. 論《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思維模式的影響. 蘭州⼤學學報, 2001. [65] 傅海倫. 儒學與古代數學教育的發展. ⾃然辯證法通訊, 2001. [66] 徐希燕. 墨⼦數學思想研究. 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67] 王汝發. 從數學創新審視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上海交通⼤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1. [68] 王汝發. “李約瑟難題”數學問題新解. 北京郵電⼤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69] 傅海倫. 從儒學“經世致⽤”看我國古算機械化的特征及價值. ⾃然辯證法研 究, 2001. [70] 代欽.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數學的影響. PhD thesis, 2002. [71] 李慶社. 清代數學家梅⽂⿍和他的著作. 數學⼤世界(初中版), 2002. [72] 王汝發. 由傳統數學到數學機械化的哲學思考. 西安電⼦科技⼤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 2002. [73] 傅海倫、孫曉琳. 中國傳統代數思想的⽂化特征. ⾃然雜志, 2002. [74] 王汝發. 再談李約瑟及其“李約瑟難題”. 湖南⼤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75] 王汝發、陳建蘭. 簡論“數學機械化”及其哲學意義. 蘭州⼤學學報, 2002. [76] 傅海倫、郭書春. “為數學而數學”——劉徽科學價值觀探析. ⾃然辯證法通 訊, 2003. [77] 杜⽯然. 數學歷史社會. 2003. [78] 明清河. 墨⼦與墨家學派的數學思想. 洛陽⼤學學報, 2003. [79] 樂愛國. 《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影響. 周易研究, 2003. [80] 王汝發. 對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若⼲問題的消解. 廣西師範⼤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81] 王汝發. “李約瑟難題”的哲學反思. 湖南⼯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82] 傅海倫、賈如鵬. ⿑魯數學泰⽃——劉徽及其數學機械化思想. ⿑魯⽂化研究, 2003. [83] 沈忠環. 中國古代數學第⼀次⾼峰期出現的原因探析. 陜西師範⼤學學報(⾃ 然科學版), 2004. [84] 傅海倫、⽯⽟華、賈冠軍. 率及其應⽤問題解法程序的機械化. ⼭東師⼤學報 (⾃然科學版), 2004. [85] 潘麗云. 論梅⽂⿍的數學證明. PhD thesis, 2004. [86] ⽂娟. 宋代數學教育及成就. 歷史教學, 2004. [87] 王汝發、韓⽂春. 關于“李約瑟難題”引發的幾點思考.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4. [88] 王汝發. 關于《九章算術》與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浙江萬⾥學院學報, 2004. [89] 李海艷. 華蘅芳“格致”思想淺析. PhD thesis, 2005. [90] 李⽂林.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及其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 [91] 燕學敏. 《墨經》數學概念的定義⽅式對劉徽的影響. 湖南師範⼤學⾃然科學 學報, 2006. [92] 智廣元. 劉徽數學思想探析. 泰⼭學院學報, 2006. [93] 沈忠環. 略論李淳⾵在中國古代數學教育史上的地位. 九江學院學報, 2007. [94] 洪萬⽣. 傳統中算家論證的個案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 15:357–385, 2007. [95] 佟健華、楊春宏、崔建勤. 中國古代數學教育史. 2007. [96] 郭書春. 關于劉徽的割圓術. ⾼等數學研究, 2007. [97] 劉邦凡. 劉徽⽤“率”與墨家. 科技信息, 2007. [98] 王汝發. 再論“李約瑟難題”. 重慶郵電⼤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99] ⾼正暉. 教育也是導致中國古代數學衰退的重要原因.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 (⾃然科學版), 2007. [100] 湯彬如. 梅⽂⿍的數學哲學思想.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08. [101] 薩⽇娜. 華蘅芳西算譯著的東傳與影響. ⾃然科學史研究, 2010. [102] 宋芝業. 明末清初中西數學會通與中國傳統數學的嬗變. PhD thesis, 2010. [103] 俞昕. 從算法教學管窺中國古代數學史. 數學通報, 2010. [104] 鄒⼤海. 從《墨⼦》看先秦時期的幾何知識. ⾃然科學史研究, 2010. [105] 黃陽久. 制約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幾點原因.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1. [106] 代欽、松宮哲夫. 數學教育史: ⽂化視野下的中國數學教育. 2011. [107] 祝濤. 華蘅芳《學算筆談》研究. PhD thesis, 2011. [108] 左林. 古代數學教育之儒家思想影響. 科技信息, 2011. [109] 黃陽久. 中國古代數學表現出的傳統⽂化思想. ⾚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 , 2011. [110] ⾺英典. 中國古算的特⾊. 科技信息, 2011. [111] 佟健華. 墨翟的數學教育思想. 中小學數學(初中版), 2011. [112] 劉伶. 楊輝數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 PhD thesis, 河北⼤學, 2012. [113] 沈忠環. 試析唐宋時期數學教育的貢獻和局限.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 [114] 周暢、段耀勇. 美學視⾓下劉徽的數學⼯作. 西北⼤學學報(⾃然科學版), 2012. [115] 張野⺠. 梅⽂⿍數學思想的歷史探源. 蘭臺世界, 2013. [116] ⾦瀅坤. 唐五代明算科與算學教育. 中國考試, (06), 2016. [117] 謝峰. 南宋楊輝數學教育思想探析. 中外企業家, 2016. [118] 陳傳淼. 劉徽數學思想的新認識——紀念劉徽“割圓術”17530 周年. 數學的 實踐與認識, 201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25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全⽂的精神,在於「師法古⼈」。以中國古算書的格式作為切⼊點,探究古算家是如何學習數學。
先為中國古算書的體例作點介紹,試圖詮釋此種格式形成原因。接著爬疏了官⽅數學教育的進⾏模式,官⽅數學教育對於數學的發展雖有貢獻,但看來遠不及私相授受,更能傳授算法精神。 因此,探討古算家學習數學歷程、傳授他⼈數學的⽅式,他們對於數學的學習⽅法論以及數學教育思想,同時也與筆者⾃身學習數學及數學教學的經驗作點印證。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3:11: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0221021-1.pdf: 1578182 bytes, checksum: 1249d93fb550139cb4798078cf12592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
摘要 iii 1 前⾔:師法古⼈ ── 從古⼈著述挖寶 1 2 古算書的問答格式 5 2.1 古算題舉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 試探討此格式流⾏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3 學者對此格式的評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2.4 純粹抽象的案例:《墨經》中的數學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 古代官學中的數學教育 ── 隋唐及宋 15 4 古代私學中的數學教育 19 4.1 古代數學私相授受的案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4.2 古算家數學學習思想及數學教育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21 4.2.1 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4.2.2 李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4.2.3 楊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4.2.4 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4.2.5 華蘅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5 結語 35 參考書目 3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中國古算書的格式與古⼈習算之法 | zh_TW |
dc.title |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Mathematics Books and
the Methods Ancient Chinese Learning Mathematic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莊正良,王藹農 | |
dc.subject.keyword | 中國古算書,楊輝,李治,梅文鼎,華蘅芳,九章算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nese mathematics,Yang Hui,Li Zhi,Mei Wending,Hua Hengfang,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 | en |
dc.relation.page | 4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145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8-07-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數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數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