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62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徐聖心 | |
dc.contributor.author | Duo Ch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趙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2:27:5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25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引用書目
傳統文獻 高崎直道:《楞伽經》(東京:大藏,1985年)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宋】普濟著:《五燈會元》(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宋】溫陵戒環著:《楞嚴經要解》,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17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元】天如惟則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頻伽大藏經》第72冊(北京:九州圖書,2000年)。 【元】徐純彥著:《本草發揮》,選自朱大年等選編:《歷代本草精華叢書》(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明】一雨通潤著:《楞嚴經合轍》,《頻伽大藏經》第116冊(北京:九州圖書,2000年) 【明】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船山全書》第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1年2月) 【明】交光真鑑著:《楞嚴經正脈疏》,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18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明】交光真鑑著:《楞嚴經正脈疏懸示》,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18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明】幽溪傳燈著:《楞嚴經圓通疏前茅》,《頻伽大藏經》第116冊(北京:九州圖書,2000年) 【明】幽溪傳燈著:《楞嚴經圓通疏》,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19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明】馬蒔著證;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北京市:學苑,2003年),頁900。 【明】耿定向著:《耿定向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明】紫柏真可著:《紫柏老人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明】曾鳳儀著:《楞嚴經宗通》,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25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明】雲棲袾宏著:《蓮池大師全集(八)》(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5年),頁4438至4448。 【明】雲棲袾宏著:《楞嚴經摸象記》(臺中市:青蓮,1997年) 【明】錢謙益著:《楞嚴經疏解蒙鈔》,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21冊(台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明】憨山德清著:《法華經擊節》,卍新纂續藏經第31冊601經(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蕅益智旭著:〈大佛頂經玄文序〉,《楞嚴經玄義》,《頻伽大藏經》第116冊(北京:九州圖書,2000年) 【明】蕅益智旭著:《楞嚴經文句》,《蕅益大師全集6》(台北市:佛教,1989年) 【明】蕅益智旭著:《靈峰宗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明】顓愚觀衡著:《楞嚴經四依解》,卍新纂續藏經第17冊8862經(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西懷了悳,興宗祖旺,景林心露等著;簡凱廷點校;廖肇亨校訂:《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 【清】達天通理著:《楞嚴經指掌疏懸示》,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24冊(臺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清】劉道開著:《楞嚴經貫攝》,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23冊(臺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清】靈耀全彰著:《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卍續藏經》第23冊(臺北: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近人著作(專著) 【日】小川隆:《語錄的思想史:解析中國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安藤俊雄著,演培法師譯:《天臺性具思想論》(臺北市:天華,1989年) 【日】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市:慧炬,1998年) 【日】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輯;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臺北市:法鼓文化,2015年) 【日】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臺北市:法鼓文化,2013年) 【日】荒木見悟著,《陽明学の位相》(東京都:研文出版,1992年) 【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臺北市:慧明,2001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市:聯經,2006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市:聯經,2008年)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任博克(Brook Ziporyn)著,吳忠偉譯:《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弔詭》(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美】彼得.N.格里高瑞(Peter N. Gregory)著;馮煥珍等譯:《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韓】崔昌植(法慧):《敦煌本「楞嚴經」の研究》(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太虛大師著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大意研究》(臺中市:青蓮出版社,2001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市:聯經,201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呂澂:《經論攷證講述》(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林鎮國著:《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12年) 胡健財:《《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1996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大發行,2010年)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市:宗教文化,2007年) 陳英善:《天台性具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釋圓瑛著:《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臺北市:佛教出版社,2009年) 黃琛傑:《《楞嚴經正脈疏》「十番顯見」之研究──兼論與《楞嚴經會解》的比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熊琬先生指導,2012年6月) 楊仁山著:《楊仁山居士文集》(合肥市:黃山書社,2006年) 雷承平:《《楞嚴經正脈疏》與《楞嚴經圓通疏》諍論之研究──以「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為主》(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熊琬先生指導,2015年7月) 廖肇亨著:《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藝文》(台北:法鼓文化,2014年) 韓煥忠著:《華嚴判教論》(臺北縣中和市:空庭書苑出版:飛鴻國際總經銷,2008年) 蕭文真著:《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6年) 釋覺華著:《臨濟禪法之研究──以《楞嚴經》之詮釋為主》(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5年) 近人著作(單篇論文) 【日】岩城英規:〈『首楞厳経』の解釈 -- 『円覚経』注釈との比較に焦点を当て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3卷第1期(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2004年) 【日】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學〉,收入牧田諦亮著,索女林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硏究》(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5年) 【日】荒木見悟著,釋慧嚴、高正哲譯:〈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上)〉,《人生》第125期(臺北市:人生雜誌社,1994年1月) 【日】荒木見悟著,釋慧嚴、高正哲譯:〈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下)〉,《人生》第125期(臺北市:人生雜誌社,1994年1月) 【日】荒木見悟著,張崑將譯:〈陽明學者的頓悟與漸修之爭〉,《當代》第226期(2006年6月),頁77至88。 【日】野口善敬著,廖肇亨譯:〈荒木見悟的佛教研究〉,《當代》第227期(2006年7月) 【越南】黎文松〈《楞嚴經》在越南佛教中的傳承與影響〉,《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年) 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 胡健財:〈《楞嚴經正脈疏》「指見是心」詮釋意涵之探析〉,《第一屆楞嚴經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佛教學系,2011年5月) 夏志前:〈《楞嚴》之諍與晚明佛教──以《楞嚴經》的詮釋為中心〉,《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7年)。 陳慧麒:〈晚明頓悟漸修並重論的興起——以陽明後學周汝登為例〉,《船山學刊》04期(2012年)。 陳瑞新:〈陽明學中的「頓悟」、「漸修」之辯──兼論鄒守益對四句教的回應〉,《社會科學家》06期(2015年) 龔雋:〈宋明楞嚴學與中國佛教的正統性〉,《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8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62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明朝,佛教思想界興起了一股詮釋《楞嚴經》的風氣,這股風氣的產生,是應運當時思想界對「頓悟漸修」的重視而生。而在明朝《楞嚴經》的註釋書中,引起最大迴響、批評的,首推交光真鑑的《楞嚴經正脈疏》。交光真鑑以「正脈」二字為其名,表示其註解是以將經文內容存在的主從關係,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關係正確、如實地呈現出來見長,而不參以主觀意見強經文以從我。
本文旨在呈現,此「正脈」的意涵,不僅是單純於情節及文意上的理解,他代表的意涵,是交光真鑑透過經文內容存在的主從關係,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關係,組織出一套究竟的「修道歷程」。整個經文的歷程,包括其中的悟道、修道,都是來落實這套「修道歷程」。故我們可視「正脈」的指出,是使這個「修道歷程」成為可能的指出,而此「修道歷程」便是「頓悟漸修」的修道歷程。 更進一步,本文更進一步申說交光真鑑如何透過《楞嚴經》的內容,豐富「頓悟漸修」的概念意涵,證成「頓悟漸修」的合法性與必要性。交光真鑑將經文分成「解」(奢摩他)和「行」(三摩提、禪那)兩的部分。「解」的部分,以「識」與「根」區別兩種頓悟真心的路徑,並以「非自然」「非因緣」概括「真心」的性質,將「頓悟」的合法性建立在「非因緣」,「漸修」的合法性建立在「非自然」之上。為「真心遍在」與「真心如何產生無明」這兩個主題,提出系統性的說明。「行」的部分,則是立基於真心「非自然」「非因緣」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一套不以特定內容設定真心,同時間存有階段性歷程的漸修工夫,這套工夫,正是經中的「耳根圓通」法門。 交光真鑑在註釋中明言,此套修道歷程是比天台止觀更爲究竟的法門,因此本文的最後,以幽溪傳燈的《楞嚴經圓通前茅》作為對照組,對照出幽溪傳燈如何立基在《正脈》的成果上,在《楞嚴經》的敘事中,發現出一套符合天台教旨的修道歷程。同時本文發現,交光真鑑以「用識不用根」來批評天台止觀,起因於交光真鑑認為「空、假、中」在彼此交互否定的過程中,隱含著「對治」的對立思維在其中。 總結而論,註經者會透過組織經文情節,來呈現註家心目中理想的修道工夫。在這過程中,可產生雙重的效果:一、收編經書於自家宗派,二、吸收經書中的新資源豐富、補充自家宗派的思想內容。本文以此角度看待台、賢的《楞嚴經》詮釋史,並以「頓悟漸修的修道歷程為何、如何建構」,作為理解明代《楞嚴經》註解流行時,大家共享的問題意識。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Ming dynasty, because many Intellectuals regarded “sudden enlightenment followed by gradual cultivation”(頓悟漸修)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many Buddhists paid attention to interpret “Śūraṅgama Sūtra”. Among all interpretation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Zheng Mai Shu of Śūraṅgama Sūtra”(楞嚴經正脈疏) written by Jiaoguang Zhenjian(交光真鑑) is the most admirable and Controversial book. The book is good at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ragraph. He criticized old interpretation using unapplicable concept to misinterpret text . That’s why Jiaoguang Zhenjian named his book “Zheng Mai Shu” Actually, the reason why Jiaoguang Zhenjian clarifys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ragraph is pointing out the exactly way of practicing Buddhist rules. In other words, the paragraph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makes the exactly way of practicing Buddhist rules workable. That is the other meaning of “Zheng Mai Shu”. The exactly way of practicing Buddhist rules is “Sudden Enlightenment Followed by Gradual Cultivation”. In Zheng Mai Shu,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In the teaching part, there are two ways to realize “the nature of heart”: “sense organ”(根) or “consciousness”(識). Jiaoguang Zhenjian distinguished which one is the correct way. “The nature of heart” is not only “not transcendent” but also “not experienced”. Due to “not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 can practice Sudden Enlightenment. Due to “not transcendent”, Practitioner can practice gradual cultivation.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systematic descriptions about omnipresent “the nature of heart ” and “the ignorance to the nature of heart”. In the practicing part, there is a gradual cultivation without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heart” as anything. This kind of gradual cultivation is the perfect penetration of the ear faculty(耳根圓通)。 Jiaoguang Zhenjian claimed that the kind of self cultivation is better than “Zhiguan of Tiantai School”(天台止觀). Compare to “Yuan Tong Shu of Śūraṅgama Sūtra”(楞嚴經圓通疏), we will find out how Youqi Chuandeng(幽溪傳燈) found out the exactly Tiantai way of practicing Buddhist rules in Śūraṅgama Sūtra. Therefore, in the end of my article. There is a thinking mode of op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negation. That why Jiaoguang Zhenjian regarded Zhiguan of Tiantai School as using consciousness instead of using sense organ. In conclusion, annotators usually display their ideal self cultivation through organi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ragraph.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text, annotators incorporate the classic book into their own sects. Meanwhile, annotators absorb the new concepts in the classic book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eaching of their own sects. This is a suitable way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ing Śūraṅgama Sūtra between Huayan School and Tiantai School. This is also a important issue that how to make “sudden enlightenment followed by gradual cultivation” possible by interpreting “Śūraṅgama Sūtra” in Ming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2:27: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3121010-1.pdf: 3171543 bytes, checksum: fb8d982a44032409874abb24631d8c9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國立臺灣大學(碩)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詞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從「心」、「心學」、「頓悟漸修」談明朝《楞嚴經》的流行 1 第二節 、如何理解《楞嚴經正脈疏》的效應及其於台、賢《楞嚴經》詮釋史中的位置 7 第三節 、先行研究回顧 12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華屋之喻、平等方便:「語脈」與「楞嚴法門」之間的顯隱關係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華屋的提出、進入與登堂 24 (一) 問答不相應 24 (二) 科釋不相應 26 第三節 、方便平等與捨識從根 32 (一) 破識不決定 32 (二) 顯見不決定 36 第四節 、結論 41 第三章、「三種禪定」與「密因」 44 第一節 、前言 44 第二節 、三種禪定與性定 47 第三節 、性定與密因 51 第四節 、密因、三摩提與頓悟漸修 57 第五節 、三種禪定、禪那與事事無礙 61 第六節 、結論 64 第四章 、無明、根性及教禪關係 68 第一節 、前言 68 第二節 、從本心到三細六麤:無明的來源、妄明、妄覺與能所串聯 71 第三節 、從三細到六麤:虛妄身心與缺陷世界的構成 75 第四節 、根、根性與直扶元氣之藥 81 第五節 、見性、第二月與靜坐中的背塵合覺 87 第六節 、根性、心量與對禪宗的判教 92 第七節 、結論 97 第五章 、《楞嚴經圓通前茅》的批評與回應:稱性起修、性體及釋經策略 101 第一節 、前言 101 第二節 、「稱性起修」的概念結構 104 第三節 、三止觀視域下的「捨識用根」 109 第四節 、性體的比較:試析交光真鑑批評「三諦」的意涵 112 第五節 、結論 118 第六章 、結論 122 第一節 、《正脈疏》中如何建構一套與主體自由相應的實踐原則 122 (一) 此實踐原則名之為「楞嚴大定」 123 (二) 以「頓悟漸修」的「三種禪定」為內容的楞嚴大定 124 (三) 「根性」作為頓悟漸修在實踐上成為可能的現實依據 126 (四) 「楞嚴大定」與「天台止觀」的比較 128 第二節 、《正脈疏》中相關問題之總結 129 (一) 從「頓悟漸修」而言 129 (二) 從《楞嚴經》詮釋史而言 130 (三) 《正脈疏》中懸而未決之問題 131 (四) 工夫論之於「心」 132 引用書目 13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如何使頓悟漸修成為可能:《楞嚴經正脈疏》中的 三種禪定、根性與釋經策略 | zh_TW |
dc.title | How to Make “Sudden Enlightenment Followed by Gradual Cultivation” Possible: Three Modes of Meditation , Organs Awakening and Classical Methodology of Hermeneutics
In Zheng Mai Shu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肇亨,韓子? | |
dc.subject.keyword | 交光真鑑 楞嚴經正脈疏,頓悟漸修,三種禪定,根性,楞嚴經圓通疏前茅,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eng Mai Shu of ??ra?gama S?tra,Jiaoguang Zhenjian,Sudden Enlightenment Followed by Gradual Cultivatio,Three Modes of Meditation,Organs Awakening,Yuan Tong Shu Qian Mao of ??ra?gama S?tra, | en |
dc.relation.page | 13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374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