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5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邵慶平 (Ching-Ping Sha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Ling L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廖家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2:24:58Z |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論著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增訂新版。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7)。《損害賠償法》。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增訂新版。臺北:自刊。 司法行政部(1976)。《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司法行政部總務司。 李建然(2017)。《審計學》。臺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十版。臺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冊)》,十版。臺北:自刊。 林孟皇(2010)。《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臺北:元照。 施啟揚(2009)。《民法總則》,八版。臺北:自刊。 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七版。臺北:自刊。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16)。《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七版。臺北:自刊。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16)。《經濟學》,五版。臺北:自刊。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2016),《損害賠償法原理》,三版。臺北:學林文化。 曾宛如(2008)。《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二)》。臺北:元照。 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六版。臺北:自刊。 曾宛如(2012)。《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二版。臺北:自刊。 劉連煜(2013)。《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十一版。臺北:自刊。 蔡墩銘(2005)。《刑法精義》,二版。臺北:自刊。 賴英照(1994)。《公司論文集》,四版。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 賴英照(2014)。《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三版。臺北:自刊。 賴英照(2017)。《誰怕內線交易》。臺北:自刊。 韓忠謨(2002)。《刑法原理》,再版。臺北:自刊 羅怡德(1991)。《證券交易法—禁止內部人交易》。臺北:自刊。 蘇俊雄(1995)。《刑法總論》。臺北:自刊 二、書之篇章 江朝聖(2016),〈內線交易民事責任規定之商榷〉。收於: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前公司與證券法制新趨勢: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593-612。臺北:元照。 林仁光(2009),〈公司內部建立內線交易防範措施之芻議〉。收於: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企業與金融法制》,頁159-188。臺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皇玉(2013)。〈法人刑事責任之研究〉,《輔仁法學》,46期,頁1-34。 何曜琛(2006)。〈法人董事及公司負責人對第三人之侵權行為責任〉,《華岡法粹》,36期,頁27-47。 林志潔(2007)。〈公司犯罪與刑事責任─美國刑法之觀察與評析〉,《律師雜誌》,333期,頁43-54。 林仁光(2014)。〈西風東漸──談內線交易Civil Penalty制度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231期,頁80-97。 林大洋(2011)。〈公司侵權責任之法律適用-民法第28條與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交錯與應用〉,《台灣法學雜誌》,175期,頁69-86。 徐富德(2006)。〈台灣股票市場內線交易者犯罪歷程之研究〉,《證券櫃檯月刊》,124期,頁20-43。 陳婉珍(等著)(2009)。〈內線交易的實證研究—重型化是否能嚇阻內線交易?〉,《全國律師》,13卷1期,頁76-104。 陳聰富(2011)。〈法人團體之侵權責任〉,《臺大法學論叢》,40卷4期,頁2087-2126。 陳梅芳(2018)。〈從內部控制角度談內線交易防範〉,《證券服務》,664期,頁18-25。 郭大維(2016)。〈法人是否為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之規範主體〉,《月旦法學教室》,160期,頁21-23。 張心悌(2008)。〈從法律經濟學與資訊財產權探討內線交易理論:兼論內線交易內部人之範圍〉,《臺大法學論叢》,37卷3期,頁97-128。 張哲源(2009)。〈法人與僱用人侵權行為責任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0期,頁237-270。 莊永丞(2015)。〈以內線交易和不法操縱行為為中心──探討證券詐欺之主觀要件/最高院91台上3037及94台上143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86期,頁159-164。 曹壽民、金成隆、呂學典(2011)。〈股權結構與多元化〉,《臺大管理論叢》,22卷1期,頁165-198。 曾宛如(2013)。〈證券交易法之現狀與未來¬—期許建構體例完善的證券法規〉,《月旦法學雜誌》,217期,頁93-107。 黃銘傑(1998)。〈自己股份買回與公司法-財政部“庫藏股”制度草案的問題點與盲點〉,《台大法學論叢》,28卷1期,頁217-258。 詹德恩(2006)。〈淺析證券犯罪-內線交易〉,《證券櫃檯月刊》,124期,頁9-19。 蔡蕙芳(2017)。〈我國法人犯罪立法之檢視與理論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8卷4期,頁1-74。 蔡明錕、林東虨(2006)。〈櫃檯買賣中心防制內線交易之努力〉,《證券櫃檯月刊》,124期,頁57-73。 簡立忠、莊詠玲(2015)。〈強化公司治理之磐石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證券服務》,643期,頁22-31。 四、學位論文 何松穎(2016),《論內線交易責任規範之再建構—以引進行政制裁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崧博(2014),《內線交易之制裁規範—以日本行政課徵金行政課徵金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雅鈴(2011),《法人之內線交易責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茂紘(2009),《論公司股份回籠與內線交易》,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五、判決及函釋 財政部(78)台財證(二)字第14860號函釋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1978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416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金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7年度矚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99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6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重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8年度上更(一)字第123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8年度金上訴字第1358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1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2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重訴字第66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23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23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61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字第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47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14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訴字第2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重金上更(四)字第6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58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4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10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三)字第12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二)字第11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字第6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重上更(三)字第9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金上重更(二)字第14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更二字第6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224號判例。 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991號判決。 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235號判決。 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7884號判決。 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485號判決。 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1850號判決。 最高法院99年臺上字第1789號判決。 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1153號判決。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454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220號刑事判決。 六、新聞資料及網路資源 中時電子報(11/22/2016),〈避免侵害公司聲譽 公司治理慎防內線交易〉,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22000114-260210?chdtv。 科技報橘(09/10/2016),〈【50 億台幣的樂陞股市騙局】受害者變加害者?樂生涉內線交易送檢調〉,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9/10/xpec-follow-up/。 自由時報(11/07/2017)〈毅嘉涉內線交易 董座訊後無保請回〉,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246472。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06/24/2018),〈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問答集〉,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653 parentpath=0,648。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2018),〈新版公司治理藍圖 (2018~2020)〉,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807 parentpath=0,648,806。 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中心(2008),〈「oo股份有限公司內部重大資訊處理作業程序」參考範例〉,https://cgc.twse.com.tw/lawTWSE/listCh。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核心原則(條文)〉,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695 parentpath=0,648。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14)〈公開發行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判斷項目〉,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28 parentpath=0,3 mcustomize=lawnew_view.jsp dataserno=201410010001 toolsflag=Y dtable=NewsLaw。 貳、英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論著 BAINBRIDGE, STEPHEN M. (2014), INSIDER TRADING LAW AND POLICY. WANG, WILLIAM K.S. MARC I. STEINBERG (2010), INSIDER TRADING, 3d ed. 二、期刊論文 Anderson, John P. (2016), When Does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for Insider Trading Make Sense, 46 STETSON LAW REVIEW 147. Anderson, John P. (2016), Solving the Paradox of Insider Trading Compliance, 88 TEMPLE LAW REVIEW 273. Anderson, John P. (2015), What's the Harm in Issuer-Licensed Insider Trading, 69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795. Aldave, Barbara Bader (1988), The Insider Trad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Enforcement Act of 1988: An Analysis and Appraisal, 52 ALBANY LAW REVIEW 893. Bromberg, Alan R. (1970), Disclosure Programs for Publicly Held Companies--A Practical Guide, 1970 DUKE LAW JOURNAL 1139. Bednarz, Michael A. (2013), Let's Be Frank: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ontrolling Person Liability Remains Uncertain, 46 SUFFOLK UNIVERSITY LAW REVIEW 551. Blank, Stacy D. (1987), Section 20(a) or Respondeat Superior: An Update, 44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919. Bochner, Steven Hakala, Leslie (2001), Rule 10b5-1 Gives Hope to Stock Trading Plans, 20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21. Chasin, Steven (2003), Insider v. Issuer: Resolving and Preventing Insider Trading Compliance Policy Disputes, 50 UCLA LAW REVIEW 859. Donnelly, Peter M. (1990), The Insider Trad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Enforcement Act of 1988 and Controlling Person Liability: Can Firms Outside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Risk Not to Adopt Insider Trading Safeguard, 67 UNIVERSITY OF DETROIT LAW REVIEW 261. Ferrara, Ralph C. Sanger, Diane (1983), Derivative Liability in Securites Law: Controlling Person Liability, Respondeat Superior, and Aiding and Abetting, 40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1007. Fried, Jesse M. (2014), Insider Trading via the Corporation, 16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801. Felsenthal, Adam (2013), The Blindsided Insider: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y for Supervising a Rogue Trader, 61 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 167. Greco, Laura (1999), The Buck Stops Where: Defining Controlling Person Liability, 7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69. Henderson, M. Todd Jagolinzer, Alan D. Muller, Karl A. III (2015), Offensive Disclosure: How Voluntary Disclosure Can Increase Returns from Insider Trading, 103 GEORGETOWN LAW JOURNAL 1275. Lynch, Carol M. (1982), Rule 10b-5--The Equivalent Scope of Liability Under Respondeat Superior and Section 20(a)--Imposing a Benefit Requirement on Apparent Authority, 35 VANDERBILT LAW REVIEW 1383. Massey, Erin L. (2005-2006), Control Person Liability under Section 20(A): Striking a Balance of Interests for Plaintiffs and Defendants, 6 HOUSTON BUSINESS AND TAX LAW JOURNAL 109. MCLAUGHLIN, JOSEPH. T MARGARET A. HELEN MACFARLANE (1992),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INSIDER TRADING: THE LAWS OF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285. (Gaillard, E. ed.) Steinberg, Marc I. Fletcher, John (1994), Compliance Programs for Insider Trading, 47 SMU LAW REVIEW 1783. Shah, Neil V. (2009), Section 20A and the Struggle for Coherence, Meaning, and Fundamental Fairness in the Express Right of Action for Contemporaneous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y, 61 RUTGERS LAW REVIEW 791. Teeters, Bruce A. (1990), Insider Trad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Enforcement Act of 1988: Just How Much Are Employers Going to Pay, 59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587. Wong, Peter M.O. (1990),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of Law Firms: Expanding ITSFEA's Policy and Procedures Requirement, 44 HASTINGS LAW JOURNAL 1159. Warner, Kevin E. (2003), Rethinking Trades on the Basis of Inside Information: Some Interpretations of SEC Rule 10b5-1, 83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81. York, J. Christopher (1993), Vicarious Liability of Controlling Persons: Respondeat Superior and the Securities Acts--A Reversible Consensus in the Circuits, 42 EMORY LAW JOURNAL 313. 三、網路資源 NEXA RESOURCES S.A., NEXA RESOURCES S.A. CORPORATE POLICY: INSIDER TRADING POLICY(2018), https://ri.nexaresources.com/Download.aspx?Arquivo=9P++MGFN3gJgzRvrG12F2w==.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ION, COMPLIANCE AND DISCLOSURE INTERPRETATIONS: EXCHANGE ACT RULES (2009), https://www.sec.gov/divisions/corpfin/guidance/exchangeactrules-interps.htm. OECD (2015), G20/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9789264236882-en.pdf?expires=1561350129 id=id accname=ocid53016431a checksum=78144CB0E044921DBBAED2210DC363FB.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INDUSTRY (2019), https://www.coso.org/Documents/COSO-CROWE-COSO-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pdf. UNITED SENTENCING COMMISSION, U.S. SENTENCING GUIDELINES MANNUAL, http s://www.ussc.gov/guidelines/2018-guidelines-manua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5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內線交易之發生有礙於證券市場之發展,是以,我國法制設有禁止內線交易之相關規範。又內部人從事內線交易之消息來源大多係源自於公司法人,從而,公司法人於內線交易之角色可謂舉足輕重。 基於前揭觀點,有關公司於內線交易法制之地位與角色,本文主要分為兩部份加以討論。首先,本文透過整理學說並蒐集相關實務判決,對於當公司內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內線交易時,依據現行法制公司可能負擔之責任加以分析。再者,本文從防範內線交易之角度,認為公司對於內部人以個人名義從事交易亦應負有相關監督義務。 參酌美國法之控制者責任以及內線交易法制之相關規範,本文嘗試構築我國內線交易之規範架構。除了對於我國現行內線交易法制提出相關修法建議外,亦主張應對於公司課予監督內部人之義務以促進公司落實公司治理。希冀我國公司得訂定適切之內部控制制度以防範內線交易。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sider trading is harm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Therefore, there are some relevant regulations to prohibit insider trading in Taiwan’s legal system. Beside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that insiders are engaged in insider trading comes from the corporate itself, thus, the role of the corporate in insider trading can be said to be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previous point of view,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o discus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any under the insider trading law.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collates theories and relevant practical judgments to analyze when a company insider engages in insider trading by using the account of the legal person, the possible liabilities of a company based on the current insider trading law. 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ng insider trading,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supervise the insider when the insider engages in securities transactions by the account of the natural pers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liability of controlling persons and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insider trad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legal system, this thesis tries to build a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insider trading. This thesis not only proposes amendments to the current insider trading law but also argues that companies should be imposed obligations to supervise insiders to increase the motivation of companies to impl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I hope that companies can establish appropriat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to prevent insider trad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2:24: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708202012113500.pdf: 1532218 bytes, checksum: 1beb62e297034f1353c8bba2106af75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所在 1 第二節、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 2 第三節、論文架構 3 第二章、公司於現行內線交易法制下責任之架構 5 第一節、現行內線交易法制下公司可能負擔之責任 5 第二節、從法理和學說檢視公司得否為內線交易行為主體 7 第一項、公司從事內線交易之民事責任 8 第二項、公司從事內線交易之刑事責任 10 第三項、小結 14 第三節、以法人名義從事內線交易之實務判決 15 第一項、判斷法人是否為行為主體之判決 16 第二項、未將法人判定為行為主體時,法人是否負有責任? 20 第四節、實務判決分析 26 第一項、法人知悉之判斷 27 第二項、刑事判決將法人認為是內線交易行為主體之實益為何? 29 第三項、公司何時負有民事責任? 34 第四項、2010年增加以自己或他人之名義對於實務見解是否有影響 36 第五項、是否應賦予法人免責之機會 45 第五節、理想制度設計上公司之責任範疇 47 第一項、由經濟學之觀點探討理想之制度設計 47 第二項、課予公司監督義務之正當性 49 第三項、小結 51 第三章、美國內線交易法制下公司基於控制者之責任 52 第一節、歸責於上(respondeat superior)之理論 52 第二節、控制者責任 53 第一項、控制者責任之源起 53 第二項、控制者之定義 54 第三項、Section 20(a)(控制者責任)與respondeat superior(歸責於上理論)之適用關係 58 第三節、內線交易及證券詐欺執行法案(ITSFEA) 59 第一項、ITSA之制定 59 第二項、ITSFEA之制定 60 第三項、民事損害賠償請求權(Section 20A) 62 第四項、行政責任(Section 21A) 63 第五項、刑事責任(Section 32(a)) 65 第四節、公司遵循計畫(Corporate Compliance Program) 66 第一項、法律遵循政策訂定之誘因 67 第二項、遵循政策之內涵 71 第三項、不同之產業類別訂定遵循政策所需注意之事項 74 第四項、困難與爭議 76 第五項、減少爭議之措施 79 第四章、我國內線交易法制下公司責任之建構 84 第一節、現行法制內線交易之責任 84 第一項、立法沿革 84 第二項、民事責任之合理性 88 第三項、是否應將三倍賠償金改為行政罰鍰 92 第二節、公司現行責任之探討 95 第一項、以法人名義從事交易時公司之責任 95 第二項、非以法人名義從事交易公司是否仍有責任? 100 第三節、建構公司於內線交易法制下之監督責任 103 第一項、概述 103 第二項、公司須有疏於監督之過失 104 第三項、公司違反監督義務之責任類型 105 第四節、立法建議:本文嘗試構築之內線交易規範架構 111 第一項、現行法制之檢討 111 第二項、公司監督責任之增訂 112 第五章、我國之防範內線交易遵循政策 117 第一節、我國現行之內部控制制度 117 第一項、內線交易以外之制度 117 第二項、防範內線交易之管理 118 第三項、現行內部控制制度不足之處 120 第二節、內部控制制度之改善 122 第一項、內部控制制度之概述 122 第二項、防範內線交易與新版公司治理藍圖中策略目標之關聯 123 第三項、由內部控制要素檢視防範內線交易 125 第四項、公司防範內線交易應注意之問題及建議 130 第三節、內部控制對公司責任之影響 134 第一項、以法人名義從事交易且法人被課予責任 134 第二項、僅課予自然人內線交易責任 135 第三項、小結 137 第六章、結語與展望 138 參考文獻 14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內線交易法制下公司之地位與角色 | zh_TW |
dc.title |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any under the Insider Trading Law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蔡英欣(Ying-Hsin Tsai),郭大維(Ta-Wei Kuo) | |
dc.subject.keyword | 法人之內線交易責任,控制者責任,防範內線交易,內部控制,公司遵循政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ies of Legal Persons,Liability of Controlling Persons,Prevention of Insider Trading,Internal Control,Corporate Compliance Policy, | en |
dc.relation.page | 15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371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7082020121135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