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戲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49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謝筱玫
dc.contributor.authorChen-Yu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丞渝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2:22:54Z-
dc.date.available2020-09-06
dc.date.copyright2017-09-06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書籍:
雷曼(Hans-Thies Lehmann)著,李亦男譯:《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sches Theat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特蓮雀妮(Katalin Trencsényi)著,陳佾均譯:《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DRAMATURGY IN THE MAKING: A User's Guide for Theatre Practitioners),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6 年。
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著,李醒譯:《論劇場藝術》,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著,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 年。
芭芭(Eugenio Barba),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祕藝》第二版(D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 : 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丁凡譯。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書林,2012年。
阿鐸(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註:《劇場及其復象》(Le theatre et son double),台北:聯經出版,2003 年。
樂寇(Jacques Lecoq)著,馬照琪譯注:《詩意的身體》(Le Corps poetique),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布羅凱特(Oscar Gross Brockett)《世界戲劇藝術欣賞》(The Theatre, an Introduction)。胡耀恆譯。台北:志文,2001 年
。
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當下的藝術》(L’Art du Présent)。馬照琪譯,台北: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唐諾倫(Declan Donnellan)。《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 the Target)。馬汀尼/陳大任譯。台北:聲音空間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史敏徒編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58年。
鐵伊(Josephine Tey)《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h Time),丁世佳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17年初版七刷。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哈姆雷》(Hamlet)。彭鏡禧譯注,台北聯經,2001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彭鏡禧譯注,台北聯經,2001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朱生豪譯,台北:聯經出版,2003 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彭鏡禧譯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年。
林孟寰《無獨.遊偶:無獨有偶與臺灣當代偶戲十五年》,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2014年。
郭美女《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藍劍虹《演員和表演訓練專題》,(劇場事系列叢書1),頁94-115。台南:台南人劇團,2005年。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頁407-445。
學位論文:
齊子涵〈王嘉明「常民三部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王仁芳〈莫努虛金導演作品中的東亞印記〉,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賴湘茹〈配音,配上聲音?——談臺灣影視配音的演進與困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余戴融〈從深描出發——我所知道的王嘉明〉,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論文,2011。
楊智博〈《國樂情人夢——消逝的時光》之跨界展演探討〉,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3。
中文期刊: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即興創作及其特質〉,《民俗曲藝》,181期(2013年9月),頁5-48。
王銘玉〈符號的性質及對話理論——巴赫金思想研究〉,《外語學刊》,157期(2010年,第6期),頁151-155。
黃育馥〈從符號學的角度看京劇〉,《山東社會科學》,154期(2008年第6期),頁36-40。
喻恂〈索緒爾的符號理論解讀〉,《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九卷第四期(2008年12月),頁95-97。
謝筱玫〈展演後設:國光劇團的《艷后》與《水袖》〉,《清華學報》,新45卷第2期(民國104年6月),頁315-342。
丁伊〈亞陶的殘酷劇場與其劇場觀念〉,《中外文學》,第十七卷第六期(1988年11月1號),頁122-134。DOI: http://dx.doi.org/10.6637/CWLQ.1988.17(6).122-134
林素惠〈杜象達達應否為當代藝術「亂象」負責〉,《藝術學報》,79期(2006年10月1號),頁63-80。
顏元叔〈莎史劇的主要關懷〉,《中外文學》,23(12), 1995,頁120-139。
周伶芝〈王嘉明 何須論大小?就是「玩」空間!〉,《表演藝術雜誌》,212期(2010/08/01),頁75-76。
周伶芝〈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王嘉明《理查三世》新詮媒體時代的歷史建構〉,《表演藝術雜誌》,268期(2015/04/01),頁70-72。
梁文菁〈從停車場到「玫瑰戰爭」一場在地化的旅程〉,《表演藝術雜誌》,268期(2015/04/01),頁64-66。
謝筱玫〈展演後設:國光劇團的《艷后》與《水袖》〉,《清華學報》,新45卷第2期(民國104年6月),頁315-342。
王嘉明〈一字一劇場《我》〉,《PAR表演藝術雜誌》,218期(2011/02/01),頁13。
王嘉明〈一字一劇場《具》〉,《PAR表演藝術雜誌》,272期(2015/08/01),頁13。
王嘉明〈一字一劇場《面》〉,《PAR表演藝術雜誌》,236期 (2012/08/01),頁13
王嘉明〈一字一劇場《言》〉,《PAR表演藝術雜誌》,229期 (2012/01/01),頁13。
林于湘〈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莎士比亞的諸幽靈〉,《戲劇學刊》,第二十四期,2016年。頁133-170。
王德威〈淺論福寇:語言、陳述、歷史。〉,《中外文學》,11卷8期(1983-01-01)。 頁134-150。
英文資料:
Witts, Noel. Tadeusz Kantor.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Taxidou, Olga. ed. The Mask : a periodical performance by Edward Gordon Craig.( Contemporary theatre studies ; v. 30.), Amsterdam :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Innes, Christopher D. Edward Gordon Craig: a vision of theatre. (Contemporary theatre studies ; v. 28) Eastbourne:Antony Rowe,2004.
Pietropaolo, Domenico, ed. The Science of Buffoonery: Theory and History of the Commedia dell’Arte.p13-62 Dovehouse Editions, 1989.
Fazan, Burzyńska , Bryś eds.MacBride.trans. Tadeusz Kantor Today :Metamorphoses of Death, Memory and Presence— (Polish Studies -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 Volume 7) , Frankfurt: International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 2014.
Kobialka, Michal. Further on, Nothing: Tadeusz Kantor’s Theatre.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9.
Kobialka, Michal. “A Requiem for Tadeusz Kantor …”PAJ: September 2016, Vol. 38, No. 3 (PAJ114), Pages: 3-18.
Bell, John. Puppets, Masks, and Performing Objects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 TDR (1988-), Vol. 43, No. 3, The MIT Press
. 1999.
Barba, Eugenio. On directing and dramaturgy: burning the house. New York:2010.
Paavolainen, Teemu.Theatre/Ecology/Cognition:Theorizing Performer-Object Interaction in Grotowski, Kantor, and Meyerhol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Smith, Susan Valeria Harris. Mask in modern dram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4.
Roy, David. Masks as a method: Meyerhold to Mnouchkine . :Cogent Arts & Humanities (2016), 3: 1236436 .
Kleist, Heinrich Von. Thomas G. Neumiller. Trans.On the Marionette Theatre.: The Drama Review: TDR Vol. 16, No. 3, The 'Puppet' Issue (Sep., 1972), pp. 22-26. The MIT Press.
Fazan, Katarzyna. eds. MacBride, Anda. trans. Tadeusz Kantor Today :Metamorphoses of Death, Memory and Presence. Frankfurt : Peter Lang Edition ,2014.

Tribble, Keith.ed. Marionette Theater of the symbolist era.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2.
網路資源:
謝筱玫〈魔媚的黑盒子《四物》〉,《表演藝術評論台》。搜尋時間:2017/03/25。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330
紀慧玲〈走出布簾,打開劇場《聊齋─聊什麼哉?!》的空間實踐〉,《表演藝術評論台》。搜尋時間:2017/04/02。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9721
張小虹〈後設掌中戲:山宛然+弘宛然的《聊齋:聊什麼哉?!》,《ARTTALKS》。搜尋時間:2017/04/02。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4032801
紀慧玲〈舞台話術之紅白對抗一直玩一直玩《理查三世》〉,《表演藝術評論台》。搜尋時間:2017/05/05。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80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8493-
dc.description.abstract王嘉明的劇場作品繁多,若仔細檢視,可發現其中有其特殊的系列發展脈 絡,例如反對世界中心式的真理論條、反對官方答案、質疑語言真實性⋯ ⋯ 等皆 為王嘉明作品中一貫的脈絡中心。王嘉明舞台上的一切 在:語言文 、燈光、 道具、聲響、服裝,以及演員肉身都像是其遊戲元素,他經常選用「偶戲」作為 形式框架。「傀儡」更是以各種形式(語言的、表演的)化身出現在王嘉明的作 品之中,自2002年的《請聽我說》開始,乃至筆者行文當下的2017年,貫穿了王 嘉明的創作歷史。
本論文旨在探討偶戲手法在王嘉明劇場的運用。第二章節著重討論「偶戲 形式作為導演手法的流變」,以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 1872-1966)及康 托(Tadeusz Kantor; 1915-1990)作為主要探討對象,討論「偶戲形式」是如何 被導演運用、以何種方式運用,以及欲達成的效果為何。在第二章中也援引了雷 曼「後戲劇劇場」理論綜觀王嘉明的作品。第三章則將「偶戲形式」分類為「面 具」、「身聲分離」、「偶化肉體」、「布袋戲跨界」與「物件劇場」來探討偶戲形式 在王嘉明作品中的可能性與效用,並以《泰特斯——夾子/布袋版》、《小小》、《聊 齋——聊什麽哉?》,以及《請聽我說》舉例說明。第四章則以王嘉明《理查三 世》的兩個改編版本作為分析對象:分別是201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期 製作《理查三世與他的停車場》,以及2015年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邀演的《理查 三世》。第五章為結論,筆者將歸納偶戲形式在王嘉明作品中的意義,以及偶戲 形式與王嘉明思考脈絡之關聯性,並以歷史的反覆回歸,再度總結王嘉明的作品 特質。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Certain connections can be traced within Taiwanese director Wang Chia-Ming’s multiple theatrical works. For example, the rejection of universal truth, the objection to model answer, and the question of reality in language are all recurring themes in Wang’s theatre. All the beings on Wang’s stage, such as words, languages, props, costumes, lighting, sound and actors’ bodies, are elements to play with. And amongst all of them, “puppetry” is a framework Wang frequently adopts. From 2002’s Listen to me, Please~ till the 2017 now, “marionettes” has been running through Wang’s theatrical productions in various shapes—verbal or acting.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use of puppets in Wang’s theatre. Chapter two entitled “The Development of Puppetry as a Directorial Device” focuses primarily on illustrating Edward Gordon Craig and Tadeusz Kantor’s ideas,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puppet elements are applied to modern theatre by the directors and what effects they may produce amongst spectators. In addition to that, chapter two adopts Hans-Thies Lehmann’ model of postdramatic theatre as well in order to put Wang’s theatre in perspective. Chapter three demarcates the use of puppetry into five sections: “Masks,” “Separation between Body and Voice,” “Body of the ‘Puppet-Actor’,” “Crossover Collaborations with Taiwanese Glove Puppetry (Budaixi),” “Object Theatre” in advance. Then I observe what artist vision Wang has create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puppets in his theatrical productions like Titus Andronicus, Little (or Xiao-Xiao) in Dōgu, Inside Out: A Tale of Allure and Enchantment and Listen to me, Please~. Chapter four analyzes Wang’s two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Richard III: namely, 2014’s TNUA student production Richard III and His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and 2015’s R3 —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III at TIFA. In the final chapter I conclude how puppetry relates to Wang’s aesthetic view and what it means to Wang’s theatre. This thesis ends up summarizing the signature of Wang’s theatre with the idea of historic recurren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2:22: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0129013-1.pdf: 4363996 bytes, checksum: e26720a436deea6538db083f634daa7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1.1從我開始…………………………………………………………03
1.2 王嘉明的劇場地理學…………………………………………...05
1.3偶戲形式——世界一舞台………………………………………06
第二節 王嘉明論文回顧 …………………………………………………0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0
第二章 偶戲形式作為導演手法的流變……………………………13
第一節 超級傀儡——愛德華·戈登·克雷格………………………...18
1.1 象徵主義與梅特靈克…………………………………………19
1.2 克雷格與他的超級傀儡………………………………………22
1.2.2 超級傀儡作為表演的規範…………………………………..26
1.2.3 克雷格的劇場實踐…………………………………………..27
1.3 結語……………………………………………………………..29
第二節 超級木偶與死亡景觀——康托…………………………………31
2.1 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與達達主義………………………………33
2.2 超級木偶與超級傀儡的異同…………………………………...35
2.3.1 死亡景觀與最底層……………………………………………38
2.3.2 演員與木偶……………………………………………………40
2.3.3 康托的劇場實踐——《死亡教室》…………………………43
2.4 結語……………………………………………………..45
第三節 後戲劇劇場的「戲劇構作」……………………………….48
3.1 後戲劇劇場中的物件與儀式…………………………………...50
3.2 後戲劇的身體…………………………………………………...51
第四節 結語………………………………………………………………..52
第三章 偶戲形式作為導演手法的可能性與效用:以王嘉明作品為例……55
第一節 面具:《泰特斯-夾子/布袋版》(2003)………………………57
第二節 身聲分離 :《小小》(2014) ……………………………………65
第三節 偶化肉體——演員人偶化與紙娃娃平面表演《請聽我說》(2002)…70
第四節 布袋戲跨界與物件劇場,《聊齋——聊什麼哉?》(2014)……73
第五節 小結:偶戲形式符號化………………………………………… 78
第四章 理查三世的兩個版本………………………………………..85
第一節 文本分析……………………………………………………….86
1.1.1 《原著的展演性——後設?人性的展演面?政治就是一場表演?…......87
1.1.2 《時間的女兒》——歷史是詮釋?鬼扯?還是蓋棺論定?………………91
1.2 理查三世的兩個版本…………………………………………..93
1.2.1 《理查三世與他的停車場》……………………………………93
1.2.2 國家劇院版《理查三世》………………………………………..96
1.2.2.1 編劇有話要說……………………………………………..97
1.2.2.2 理查有話要說(說書人理查)……………………………..99
1.2.2.3 大家有話要說(多語言文本)…………………………100
第二節 後戲劇「劇場」方面…………………………………………104
2.1 共時性………………………………………………………….104
2.2 舞台空間……………………………………………………….105
2.2.1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106
2.2.2 《理查三世》的解剖劇場……………………………………107
2.3 媒體…………………………………………………………….108
2.3.1 實時參與:同時發生…………………………………………109
2.3.2 使人解壓的電子圖像(媒體的操弄與滲透)……………..110
第三節 表導演手法分析…………………………………………………112
3.1 身聲分離……………………………………………………….112
3.1.1 表演訓練………………………………………………………………...113
3.1.2 形式所指………………………………………………………………...115
3.1.3 身聲分離的形式效果………………………………………..117
3.2 物件為偶:物質形象的建立……………………………………119
3.2.1 傀儡…………………………………………………………..119
3.2.2 衣物偶………………………………………………………..121
3.2.3 攝影鏡頭:視角偶化…………………………………………123
3.2.4 充氣娃娃偶…………………………………………………..123
第四節 小結:偶戲形式與詮釋權,形象的建立………………………125
第五章 結論………………………………………………………….127
參考文獻……………………………………………………………133
附錄:王嘉明訪問整理…………………………………………14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王嘉明作品中的偶戲手法運用zh_TW
dc.titleThe Puppets in Wang Chia-Ming’s Theatr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呂柏伸,梁文菁
dc.subject.keyword康托,克雷格,王嘉明,理查三世,偶戲,後戲劇劇場,zh_TW
dc.subject.keywordTadeusz Kantor,Edward Gordon Craig,Wang Chia-Ming,Richard III,postdramatic theatre,en
dc.relation.page18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398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7-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戲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戲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2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