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89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登及(Teng-chi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n-Pei F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傅心姵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1:56: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04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04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7-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文獻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編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室信一,2004。〈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31。 王德威,1993。〈「考掘學」與「宗譜學」―再論傅柯的歷史文化觀〉,收於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頁39-66。 邵軒磊,2007/12。〈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頁151-174。 邵軒磊,2007/12。〈革命史觀與戰後日本中國研究之社會主義系譜〉,《中國大陸研究》,50(4):117-134。 邵軒磊,2008/06。〈戰後初期日本「中國研究」的延續與斷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215-235。 松本一男著,黃愛平、李玉芬譯,1994,《日本人與中國人》,台北:錦繡。 祈建民,2004,〈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與共同體理念〉,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9-165。 韋伯著,黃振華、張興健譯,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夏冰,1997。《日本如何面對中國》。香港:明鏡出版社。 孫歌,2005。《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陶鳳,2012,《芥川龍之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重慶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 馮天瑜,2006。《千歲丸上海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黃文雄著,陳悅文譯,2008,《嫌中論》,台北:前衛。 黃俊傑,1977。〈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243-301。 黃俊傑,2007。〈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325-337。 張崑將編,2017。《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台北:台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落合信彥著,陳艷紅譯,1992。《國際情報─亞非洲》。台北:皇冠。 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2011,《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溝口雄三,2003,〈歷史問題是什麼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全球化下的中國與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16。 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2010。《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建民、何思慎,2008/1, 2。〈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83-104。 潘德榮,2013。《西方詮釋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小彪,2002。《“唱衰”中國的背後:從“威脅論”到“崩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建輝,2004,〈產生自日本的自畫像〉,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83-104。 錢婉約,2007。《從漢學到中國學》。北京:中華書局。 羅斯‧摩爾、杉本良夫,2007,《解讀日本人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貳、外文文獻 小山正,1938。《賀茂真淵傳》。東京:春秋社,1938。 小林敏男,2010。《日本国号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 小室直樹,1996。《小室直樹的中国原論》。東京,德間書店。 小熊英二,1995。《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東京:新曜社。 川村博忠,2003。《近世日本の世界像》。東京:ぺりかん社。 川島真,2006,〈外国史としての中国近現代史研究〉,飯島涉、田中比呂志(編),《21世紀の中国近現代史研究を求めて》,東京:研文,頁155-175。 大原康男,1983。〈国学者に見る『国体』概念の理解〉,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編,《維新前後における国学の諸問題》。東京: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創立百周年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会。頁625-652。 上田信,1986,〈村に作用する磁力について(上)〉,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月報》,455(1):1-14。 上丸洋一,2011,《『諸君!』『正論』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子安宣邦,1984。《平田篤胤》。東京:中央公論社。 子安宣邦,2001。《本居宣長》。東京:岩波書店。 子安宣邦,2003。《日本近代思想批判》。東京:岩波書店。 山田利明,1999。《中国学の歩み》。東京:大修館書店。 天児慧,1989。《彷徨する中国》。東京:朝日新聞社。 内閣府大臣官房政府広報室,《外交に関する世論調査》。<http://survey.gov-online.go.jp/index-gai.html>。 內藤湖南,1938。《新支那論》。東京:創元社。 內山雅生,2003,《現代中国農村と共同体》,東京:御茶水書房。 內田良平,1913,《支那觀》,東京:黑龍會。 中嶋嶺雄,1986,《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違い》,東京:文藝春秋。 出版科学研究所,1990。《1990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1991。《1991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1996。《1996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1997。《1997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02。《2002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03。《2003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2006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7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2009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12。《2012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13。《2013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出版科学研究所,2014。《2014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東京:全国出版協会。 平松茂雄,1995。《軍事大国化する中国の脅威》。東京:時事通信社。 田原嗣郎,1983。《山鹿素行》。東京:中央公論社。 古森義久,2001。《日中再考》。東京:産経新聞社。 矢野仁一,1924。《近代支那論》。京都:弘文堂書房。 司馬遼太郎,1978,《日本人を考える》,東京:文藝春秋。 庄司潤一郎,2011,〈日本における戦争呼称に関する問題の一考察〉,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防衛研究所紀要》,13(3):43-80。 吉川幸次郎,1975。《仁斎・徂徠・宣長》。東京:岩波書店。 吉川幸次郎,1999。《吉川幸次郎全集17》。東京:筑摩書房。 吉田傑俊,2008。《近代日本思想論①福沢諭吉と中江兆民〈近代化〉と〈民主化〉の思想》。東京:大月書店。 吉田裕,2005。《日本人の戦争観》。東京:岩波書店。 吉田裕,1997,《現代歴史学と戦争責任》,東京:青木書店。 守真弓,2014/06/18。〈これでいいのか「嫌中憎韓」ブームの出版界に疑問の声〉,《朝日新聞》,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506GZRG50UCVL00C.html>。 朴鴻圭,2002。《山崎闇斎の政治理念》。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安藤彥太郎,1975。《日本人の中国観》。東京:勁草書房。 竹內好,1980-1982。《竹內好全集4》。東京:筑摩書房。 竹內好,1959,〈近代の超克〉,《近代日本思想史講座7》,東京:筑摩書房。 西川長夫,1998。《国民国家論の射程》。東京:柏書房。 西園寺一晃,1973,《青春の北京》,東京:中央公論社。 杉崎慎弥,2014/12/20。〈中国・韓国への親近感は過去最悪 内閣府世論調査〉,《朝日新聞》,<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DM635ZGDMUTFK00W.html> 尾崎秀實,1939,《現代支那論》,東京:岩波。 坂本多加雄,1995。《象徴天皇制度と日本の来歴》。東京:都市出版。 国分良成,1997。《日本アメリカ中国―協調へのシナリオ》。東京:TBSブリタニカ。 岡田英弘,2008。《この厄介な国、中国》。東京:ワック。 岡本隆司,2011。《中国「反日」の源流》。東京:講談社。 岡本隆司,2006,〈明清史研究と近現代史研究〉,飯島涉、田中比呂志(編),《21世紀の中国近現代史研究を求めて》,東京:研文,頁123-138。 松本三之介,2011。《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徳川期儒学から東亜協同体論まで》。東京:以文社。 松本三之介,1984。《近世日本の思想像》。東京:研文出版。 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編,1944。《山鹿素行集》第六巻。東京:目黒書店。 林青梧,1996。《中国の希望と絶望》。東京:かんき出版。 和田清,1939,《支那史論藪》,東京:生活社。 長谷川慶太郎,1985,《迷走する中国》,東京:光文社。 前田勉,2006。《兵学と朱子学・蘭学・国学》。東京:平凡社。 津田左右吉,1966。《津田左右吉全集別卷》。東京:岩波書店。 桂島宣弘,1999。《思想史の十九世紀》。東京:ペンかん社。 桂島宣弘,2008。《自他認識の思想史》。東京:有志舍。 馬場公彥,2007。《出版界から見た中国学の変遷》。東京:日本中国学会。 馬場公彥,2010。《戦後日本人の中国像》。東京:新曜社。 馬場公彥,2014。《現代日本人の中国像》。東京:新曜社。 砺波護、杉山正明、岸本美緒,2005。《中国歴史研究入門》。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家永三郎,1998,《家永三郎集8》,東京:岩波書店。 家永三郎,1985,《戰爭責任》,東京:岩波書店。 倉沢愛子、杉原達、成田龍一編,2005,《岩波講座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1 なぜ、いま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か》,東京:岩波書店。 堀勇雄,1964。《林羅山》。東京:吉川弘文館。 崛田善衛,1959。《上海にて》。東京:筑摩書房。 張予思,2015,《革命とパンダ》,東京:株式会社イースト・プレス。 張競、村田雄二郎,2016。《敵か友か》。東京:岩波書店。 渡邊浩,2010。《日本政治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渡邊浩,2010,〈いつから国民はいるのか〉,《UP》,39(2):1-6。 滋賀秀三,1984。《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東京:創文社。 滋賀秀三,1967。《中国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 勝海舟(著),江藤淳、松浦玲(編),1992。《氷川清話》東京:角川書店。 森川金壽,1990,《教科書と裁判》,東京:岩波書店。 塩川伸明,2008。《民族とネイション》。東京:岩波書店。 網野善彥,2000。《日本とは何か》。東京:講談社。 旗田巍,1943。《中国村落と共同体原理》。東京:岩波書店。 濱下武志,1996。《世界歴史大系中国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NHK放送文化研究所,2015,〈世論調査でみる日本人の「戦後」〉,《放送研究と調査》,65(8):2-17。 Arthur Asa Berger,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Foundations of Popular Culture vol.4. London: Sage. Jane Stokes, 2003.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Jonathan Grix, 2004. 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89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以2012-2014年期間「嫌中本」出版最盛時期Amazon Japan暢銷書籍排行榜上五本日籍作家的中國相關書籍作為文本分析對象,探討文本立論的觀念基礎、背後所隱含日本近代至今的思想線索,以及這些思想觀念在歷史時空中的形成與變遷。研究問題包含:一、文本對「中國」概念、及中國國家、民族、歷史的理解與批判;二、文本描繪的現代中國社會與中國人像,及此負面描寫的意義;三、文本及著者對日中之間歷史的認識。
研究結果顯示,「嫌中本」出版潮裡的中國批判論反映近代以前即存在的日本優越意識,並延續日本近代化以來蔑視中國之心理,且90年代以來每逢日中關係緊張的時期形成數波日本出版界的中國相關書籍出版潮。這些中國論透過切割古典中國與現代中國、或以西方價值為標準、或凸顯日本自身相對優秀特質,而對現代中國進行各方面之批判,形塑日本相對優越之地位,以緩解面對中國崛起之危機感。因此,本研究藉由上述分析釐清「嫌中」一詞之具體內涵及對象範圍,並依其背後的日本優越意識之不同憑藉而區分「嫌中論」的三種理念類型,分別為:儒家道德優越型、西方價值優越型,以及自國固有優越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article adopts five best-selling China-related books, written by Japanese China critics and published during 2012-2014 when “Ken-chu-hon” boomed in Japanese publication industry, as the major analysis texts. To penetrate the implicit ideas and values in these literatures and the emergence and changes of these thoughts across Japanese history, this thesis is formulated in three sections: First, how the mentioned texts judge and criticize the concepts of “chu-goku”, its history and nationhood. Second, how they narrate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people. Last, the critiques an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iticism on China in “ken-chu-hon” boom reflects the ethnocentrism which has been present since early modern Japan, and reproducing the despising-China sentiment from Meiji Restoration. This complex towards China provokes booming publication of China-related books in Japan whe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goes down since 1990s. By separating modern China from ancient China , taking Western values as standards, or stressing the superior features in Jap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criticism on modern China shapes Japan’s relatively superior status to the former, and thus moderate the threaten feeling resulted from its rising neighbor. Consequentl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here is to crystallize the definition of “ken-chu”, and to categorize all the “ken-chu” discourses into three types: Confucian-moral superiority, Western-value superiority, Japanese-tradition superiori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1:56: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322029-1.pdf: 2697780 bytes, checksum: 55f559f908fc6c7ea3794dced19b090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2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30 第二章 何以為「中國」 33 第一節 不被理解的中國,無法理解中國的日本 33 第二節 失去國名的中國 36 第三節 民族認同問題 41 第四節 中國歷史問題 46 第五節 小結 50 第三章 「嫌中」潮與近代中國社會 53 第一節 從古典中國到現代中國 53 第二節 現代中國社會本質 56 第三節 中國國民性 65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嫌中」潮流裡的歷史意識形態 73 第一節 分歧的歷史認知 73 第二節 從「戰爭」到「事變」──戰爭的名字 77 第三節 戰爭性質與戰爭責任 80 第四節 「嫌中」與右派保守史觀 89 第五節 小結 93 第五章 結論 9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展望 109 參考文獻 11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注定崩壞?──第二次安倍內閣時期日本的中國評論家視角與源流分析 | zh_TW |
dc.title | Doomed to Collapse?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China Critics' Perspectiv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ir Ideas during Second Abe Cabine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何思慎,邵軒磊 | |
dc.subject.keyword | 嫌中,日本優越意識,中國認識,第二次安倍內閣,日本出版界,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nti-China,China-Japan relations,Abe cabinet,Japanese ethnocentrism,Japanese China crit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117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173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7-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6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