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8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康韻梅(Yun-Mei Kang)
dc.contributor.authorYu-Hsuan Hsiehen
dc.contributor.author謝郁萱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1:54:55Z-
dc.date.available2019-07-27
dc.date.copyright2017-07-27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7-23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傳統古籍(按時代依序排列)
【先秦】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汪洙編撰,彥詔校注:《神童詩》,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明】羅貫中著,張榮起整理:《三遂平妖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明】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謝榛撰,李慶立校點:《謝榛全集校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謝榛撰,李慶立、孫慎之注:《詩家直說箋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盧柟:《蠛蠓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孟思:《孟龍川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李攀龍撰,李伯齊校箋:《李攀龍集》,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徐渭撰,周中明校注:《四聲猿》,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張佳胤:《居來先生集》,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
【明】洪楩編,譚正璧校點:《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秘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袁宏道:《瓶史》,收錄於薛友編注:《怡情四書》,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明】袁宏道:《觴政》,收錄於薛友編注:《怡情四書》,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高濂著,王大淳整理:《高濂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著,綠天館主人、無礙居士、可一居士評,韓欣主編:《名家批點馮夢龍三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馮夢龍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馮夢龍輯評:《情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鍾惺、譚元春編:《明詩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衛泳輯:《枕中秘》,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張岱:《陶菴夢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陳宏緒:《寒夜錄》,長沙: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明】程楷:《平湖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魏裔介著,魏連科點校:《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張伯行輯,夏錫疇錄:《課子隨筆鈔》,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清】田文鏡、王士俊等監修,孫灝、顧棟高等編纂:《河南通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之雋等纂:《江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7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趙廷機修,柳上芝纂:《壽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武穆淳修,熊象階纂:《濬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彭潤章修,葉廉鍔纂:《平湖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芝香館居士編:《二奇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二、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一)專書著作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萬卷出版社,2012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石麟:《話本小說通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何念龍:《李白文化現象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炳棣撰,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文新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楊曉東:《馮夢龍研究資料滙編》,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蔡石山:《明代的女人》,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勇強:《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源流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毛文芳:〈花、美女、癖人與遊舫──晚明文人之美感境界與美感經營〉,《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
毛文芳:〈閒賞──晚明美學之風格意涵析論〉,《中正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8年3月。
王永寬:〈盧柟的文學形象和盧柟其人〉,《中州學刊》第5期,1985年。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收錄於李永熾敎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 李永熾敎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4年。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錄於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11年。
伍躍:〈明代的社會:納貢與例監──中國近世社會庶民勢力成長的一個側面──〉,《東吳歷史學報》第20期,2008年12月。
朱玉麒:〈李白題材的小說作品敘論〉,《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2年。
杜聯喆:〈明代小說記當代奇聞本事舉例〉,《清華學報》新7卷第2期,1969年。
吳道省:〈盧柟生卒年考〉,《殷都學刊》第3期,2001年。
李洵:〈說「盧柟之獄」〉,《史學集刊》第3期,1994年。
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5月。
李春青:〈「文人」身分的歷史生成及其對文論觀念之影響〉,《文學評論》第3期,2012年。
李春青:〈閒情逸致: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徵及其文化政治意蘊〉,《江海學刊》第5期,2013年。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
余杰:〈夢幻的文人與文人的夢幻──讀〈眾名姬春風弔柳七〉〉,《閱讀與寫作》第6期,1997年。
周學軍:〈論明末清初的吏胥專權〉,《學術月刊》第9期,1989年。
林漢彬:〈從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看「三言」中對歷史文人的描寫〉,《清雲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
胡萬川:〈三言序及眉批的作者問題〉,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一)》,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胡萬川:〈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2集,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侯迺慧:〈園林圖文的超越性特質對幻化悲傷的療養──以明人文集的呈現為主〉,《政大中文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
高建新:〈中國古代文人與酒之關係略論〉,《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0年1月。
連文萍:〈明代士子的學詩經驗初探〉,收錄於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編輯小組主編:《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連啟元:〈明代盧柟獄案下的刑案審判與文人網絡〉,《明史研究論叢》第10輯,2012年3月。
連啟元:〈明代文人獄中經驗的書寫:以政治案件為考察核心〉,《成大歷史學報》第50號,2016年6月。
許建崑:〈盧柟事件的真相、渲染與文化意涵──〈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相關文本的探析〉,《東海中文學報》第24期,2012年7月。
馬宇輝:〈文學史寫作的一個挑戰──唐伯虎之文化意義論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
馬宇輝:〈「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之文學史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
馬衍:〈世俗世界和精神家園中的文士範本──「三言二拍」和「六十種曲」文士形象比較〉,《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0年。
梅碧波:〈論「三言」中的士人形象〉,《安徽文學》第4期,2007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張德健:〈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義〉,《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3年。
曹淑娟:〈小有、吾有與烏有──明人園記中的有無論述〉,《台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
梁巧燕:〈尋找一種親切感──以「三言」中的蘇軾形象為例〉,《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傅瑛:〈盧柟年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6年2月。
傅承洲:〈文人創作與明代話本的文人化〉,收錄於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程國賦:〈論三言二拍嬗變過程中所體現的文人化創作傾向〉,《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2004年。
程國賦:〈三言二拍選本與原作的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4年。
程群:〈神仙世界:古代文人詩意棲居的家園〉,《江淮論壇》第6期,2005年。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第1卷,1985年。
溫孟孚:〈李謫仙的「狂」〉,《文史知識》第11期,2002年。
楊文秀:〈樂遊原人文景觀從漢到唐的變化〉,《文博》第5期,2005年。
楊宗紅:〈才學與神仙:三言的另類成仙故事探究〉,《文藝評論》第6期,2014年。
趙洪濤:〈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學:以飲酒為研究對象〉,《社會科學論壇》第12期,2015年。
裴雲龍:〈「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闡釋〉,《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3年。
齊曉楓:〈相如文君故事義蘊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10期,1994年4月。
暴鴻昌:〈論明中期才士的傲誕之習〉,《求是學刊》第2期,1993年。
鄭阿財:〈唐解元一笑姻緣研究〉,《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鄭利華:〈明代「畸人」與「畸人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1997年。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1997年4月。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3年。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劉曉東:〈晚明科場風變與士人科舉心態的演變〉,《求是學刊》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
蔣寅:〈科舉陰影中的明清文學生態〉,《文學遺產》第1期,2004年。
駱水玉:〈桃花流水窅然去──〈灌園叟晚逢仙女〉、〈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的花園與園主〉,《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年6月。
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2006年3月。
薛瑞生:〈柳永生卒年與交游宦蹤新考〉,《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1994年。
磯部祐子:〈相如、文君劇之演變〉,《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簡錦松:〈長安唐詩與樂遊原現地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年5月。
(三)學位論文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珍華:《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沈阿玲:《盧柟及其《蠛蠓集》研究》,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高靖琪:《唐伯虎與風流才子──歷史與傳說的糾葛》,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高璐:《明代詔獄與文學》,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馬宇輝:《「唐伯虎點秋香」考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7年。
張銀京:《「相如文君」劇作藝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葉鑫:《「三言」史傳軼事小說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廖鴻裕:《明代科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惠華:《木石為盟:花 / 園、情 / 書、紅樓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三、外文及翻譯著作(按作者姓氏字母依序排列)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收錄於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86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為考察中心,透過歷史與文學之間的對話與比較,探析作者馮夢龍對於文人處境的思考,並以此為基礎,延伸探討馮夢龍「如何」形塑「三言」中的歷史文人形象,及其「為何」如此書寫,進一步探究故事背後所隱含的深刻意蘊。
不得志於時的盧柟,因才華不得世用,遂以狂傲面目處世,卻因此得罪縣令,並遭誣陷入獄。盧柟及其友人藉由詩文辯冤求解、抒發情志,透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出當代文人所需面對的人生課題及艱難處境:科舉失意的失落、蠻橫官權的打壓及人生價值的尋覓等。而稍晚於盧柟,亦為失意文人的馮夢龍,則以小說形式,即〈盧太學詩酒傲公侯〉傳達其對盧柟其人其事的看法。
通過小說允許的想像空間,馮夢龍融鑄自身際遇及晚明背景,透過盧柟形象的形塑,傳達其對文人處境的思考與關懷。馮夢龍筆下的盧柟,不因科舉而失意,反而以身為閒隱文人、建構美學情境為傲;而在蠻橫官權的打壓之下,雖突顯出盧柟身為文人的卑微與悲哀,卻也令其重新反思人生困境,最終不為名利所拘,飄然仙去,贏得高名萬古留。歷史上的盧柟因狂傲不被理解而導致人生的悲劇,終被馮夢龍巧妙地轉化為「詩、酒、神仙」的理想結局;因此,馮夢龍實透過盧柟形象的形塑及故事的書寫,建構出文人的理想世界。
進一步擴大考察「三言」中的歷史文人故事,會發現馮夢龍仍極力宣說身為文人的價值所在,並進一步構築「文才」與「政才」兼俱的理想文人形象,突顯科舉弊端及官權打壓之可厭,及受到皇帝慧眼賞識之可喜,種種圍繞著「愛才」理想所進行的書寫,都可看出馮夢龍對文人處境的思考及理想的寄寓。此等「入於文心」的文人關懷,實扭轉了「三言」予人既定的「通俗」及「教化」印象,展現出不同既往的文人情感與理想的一面。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examine Feng Meng-Lung’s think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frustrated literati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rical and fictional narrativ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Scholar Lu Subdues the Royals with Poems and Wine”, this thesis would explore writing skills of San Yan,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these stories and images of the historical literati, including Lu Nan.
Lu Nan, who was frustrat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condescending to the world; however, the magistrate was offended by his arrogance and attempted to murder Lu Nan in the prison. When Lu Nan insisted on his innocence and expressed his emotions by poems and ancient prose, he also reveale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that frustrated literati should f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Later, Feng Meng-Lung, who was also defeat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rote an imaginative story to convey his own thinking about Lu Nan’s situation and frustration. Instead of depressing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Scholar Lu Subdues the Royals with Poems and Wine”, Lu Nan was proud of his new life with leisurely reclusion, poems, wine, and finally became immortal, which meant the fame, fortune and arrogant royals could be overcame. By redefining Lu Nan’s identification and life, there was an ideal world creating by Feng Meng-Lung for frustrated literati.
Furthermore, the historical literati in San Yan were not only talented with literature but also skilled in official duties. These stories condemned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xpected the frustrated literati could be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Except for popular and enlightened, the ideal world for frustrated literati in San Yan was significant and could not be ignor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1:54: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0121003-1.pdf: 3030663 bytes, checksum: 0b7fdb46684f0398de233d47f279069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一、盧柟相關研究 10
(一)盧柟生平與獄案 10
(二)「三言」中的盧柟 11
二、「三言」歷史文人書寫 13
三、明代文人與文化 15
(一)文人‧狂士‧才子 16
(二)園林‧寄癖‧美學 17
(三)科舉 18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9
第二章 歷史敘事:現世中的盧柟 23
第一節 追尋典範的狂士 24
一、依違仕隱之間 24
(一)達則兼善天下:用世之志 24
(二)入世為官之外:徘徊仙隱 26
二、失落心靈出口 27
(一)志行狂簡:因才而傲 27
(二)心之所嚮:歷史典範 31
第二節 誤陷羅網的蠛蠓 33
一、失路綺紈子 35
(一)家富遭嫉 36
(二)潔介無依 38
二、恣睢傲物,獲罪上下 39
(一)濬人忌山人 40
(二)肉食侵士權 41
第三節 確立文人主體 45
一、尋求知己:憐才強項令 45
二、人生價值:立言不朽與文人網絡 48
第四節 小結 53
第三章 文學書寫:馮夢龍形塑之盧柟 55
第一節 狂傲才士 56
一、世代簪纓,才高學廣 56
二、絕意仕進,不入公門 57
第二節 閒隱文人 60
一、嘯圃美學 61
(一)遊寓適志 62
(二)立意隔凡 64
二、酒癖詩狂 68
(一)以酒為癖 70
(二)以詩抗俗 72
第三節 命蹇英雄 76
一、傲菊與猛虎 77
(一)陸沉下僚 78
(二)破家考驗 81
二、才士與知己 84
(一)沉冤昭雪 84
(二)得遇知己 87
第四節 散誕神仙 89
一、家事淪落,不以為意 89
二、一絲不掛,飄然成仙 90
第五節 小結 92
第四章 托諸空言:從〈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看「三言」歷史文人之形塑 95
第一節 「才」與「傲」:反思體制 97
一、懷才不遇 97
二、反思體制 101
(一)批判科舉 101
(二)聖主憐才 105
三、狂傲才士 109
(一)施展政才 110
(二)傲視公侯 113
第二節 「寄」與「仙」:逍遙無憂 117
一、詩酒為寄 118
二、尋覓知己 122
三、才子神仙 130
第三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結論:「三言」構築的文人理想 135
參考文獻 14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三言」對文人形象的塑造及其意蘊──以〈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為考察中心zh_TW
dc.titleThe Implication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iterati in San Yan: Based on Scholar Lu Subdues the Royals with Poems and Win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coadvisor高桂惠(Kuei-Hui Kao)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許建崑,李志宏
dc.subject.keyword三言,馮夢龍,盧柟,歷史文人,才子,zh_TW
dc.subject.keywordSan Yan,Feng Meng-Lung,Lu Nan,Historical Literati,Gifted Scholar,en
dc.relation.page15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188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7-07-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9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