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68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少雄(Siu-Hung La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ao-Yi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筱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1:43:5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12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01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7-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一)經史諸子典籍 周‧左丘明著,【日】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200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漢‧王充撰,黃暉著:《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景煥撰,陳尚君輯校:《野人閒話》,收錄於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張唐英撰,冉旭校點:《蜀檮杌》,收錄於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王應麟輯:《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清‧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二)詩文詞總集別集選集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後蜀‧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劉禹錫撰,劉禹錫集整理組點校,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蔡襄:《端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周邦彥著,孫虹校注:《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文友書店,1959年。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注:《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姜夔著,夏承燾校輯:《白石詩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宋‧吳文英著,孫虹、譚學純校箋:《夢窗詞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張炎著,黃畬校箋:《山中白雲詞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黃昇編選,蔣哲倫導讀,雲山整理輯評:《花庵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周密撰,鄧喬彬校點:《蘋洲漁笛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周密輯,清‧查為仁、厲鶚箋,徐文武、劉崇德點校:《絕妙好詞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周密著,楊瑞校點:《周密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王沂孫撰,楊海明校點:《花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餘》,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鄭騫編注:《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1年。 (三)文學評論、詩話詞話及序跋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雞漫志》校正(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張炎撰,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宋‧沈義父撰,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朱崇才編纂:《詞話叢編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屈興國編:《詞話叢編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金啓華、張惠民、王恒展、張宇聲、王增學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柯慶明、曾永義編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兩漢魏晉南北朝》,臺北:誠文出版社,1978年。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施蟄存、陳如虹輯錄:《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映庵輯:《彙輯宋人詞話──補《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孫克強編著:《唐宋人詞話(增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四)筆記雜錄 南朝宋‧劉義慶編集,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崔令欽:《教坊記》,收錄於吳企明點校:《教坊記(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崔令欽撰,羅濟平校點:《教坊記》,收錄於羅濟平等校點:《教坊記》等五種合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南卓撰,羅濟平校點:《羯鼓錄》,收錄於羅濟平等校點:《教坊記》等五種合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收錄於吳企明點校:《教坊記(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近人論著 (一)現代詞學論著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易:《詞曲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丘瓊蓀著,隗芾輯補:《燕樂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田玉琪:《徘徊於七寶樓臺──吳文英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秋敏:《唐宋詞與流行歌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杜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祖棻:《宋詞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林怡劭:《論唐宋時期詞體婉約本色的建構》,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5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張春義:《宋詞與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高鋒:《花間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黃海:《宋南渡詞壇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楊柏嶺:《詞學範疇研究論文集》,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海明:《張炎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慕蘭:《柳永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少雄:《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尊名:《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謝桃坊:《柳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蘇慧霜:《宋代騷雅詞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顧隨、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美】J.Z.愛門森:《清空的渾厚──姜白石文藝思想縱橫》,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1986年。 【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金育理、邵毅平譯:《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文學、美學與藝術論著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學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孫克強:《雅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曹順慶、李天道:《雅論與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200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美】T.S.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美】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德】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法】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陳榮生校:《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日】丸山學著,郭虛中譯《文學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歷史、文化與思想論著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臺北:新潮社,1992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術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程兆熊:《論中國庭園花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費正淸、戈德曼著,薛絢譯:《費正淸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縣:正中書局,2001年。 (四)學位論文 1. 博士論文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啟方先生指導,2003年。 黃雅莉:《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文華先生指導,2001年。 鄭慧敏:《北宋雅詞之美學面向研究──以清、淡、閒為核心的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莊耀郎先生指導,2011年。 2. 碩士論文 任淑華:《文人繪畫美學中的雅俗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海琴先生指導,2002年。 姜昭彰:《柳永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國瓔先生指導,2004年。 張月雲:《姜白石的詩與詩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健先生指導,1978年。 許明竹:《兩宋之交宮廷音樂研究──兼論徽、高、孝宗三朝之雅俗沉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冬先生指導,2009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詞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少雄先生指導,2010年。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宏一先生指導,1986年。 劉品辰:《出入秀豪之間──易安體詞情特質探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少雄先生指導,2013年。 (五)論文總集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王兆鵬:〈北宋隱士詞人潘閬生平考索〉,《文史哲》2006年第5期,頁88-97。 王兆鵬:〈宋詞流變史論綱〉,《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1-6。 王宏武:〈略論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甘肅高師學報》第16卷第6期(2011年),頁31-33。 王偉勇:〈宋人序跋中的詞論〉,收錄於《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89年,頁421-472。 田耕宇:〈「以詩為詞」與詞體文學的雅化──論蘇軾與「雅詞」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4卷第3期,頁98-105。 吳世昌:〈花間集簡論(下)〉,《文史知識》(1982年第11期),頁11-15。 吳世昌:〈宋詞中的「豪放派」與「婉約派」〉,《文史知識》1983年第9期,頁18-24。 李石根:〈唐代音樂文化的兩大體系〉,《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頁9-14。 李定廣:〈也論〈《花間集》序〉的主旨──兼與賀中復、彭國忠先生商榷〉,《學術研究》2003年第4期,頁117-120。 沈如泉:〈潘閬新考〉,《文學遺產》2012年第1期,頁31-33。 周琍、郭淇斌:〈析以「安史之亂」為界點的唐歷史分期〉,《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0卷第11期(2011年11月),頁3-4、7。 岳珍:〈〈《花間集》序〉在傳統詞體觀念形成過程中的意義〉,《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6期,頁67-72。 岳珍:〈「豔詞」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頁41-51。 邱俊鵬:〈黃庭堅在求變中的得與失〉,《文學遺產》1987年第3期,頁59-63。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頁17-32。 段學儉:〈《碧雞漫志》在宋代詞論中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頁41-45。 段學儉:〈比興寄託說在宋代詞論中的生成與演化〉,《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第1期,頁72-78。 洪若蘭:〈花間詞人填詞環境變化初探──兼論晚唐五代曲子詞性質的轉變〉,《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1期(2004年12月),頁31-64。 孫紅、胡慧聰:〈晚宋「清空」說與詞學法度〉,《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03-117。 夏承燾:〈「詩餘」論──宋詞批判舉例〉,《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頁61-68。 涂美雲:〈從元祐黨爭看蘇軾學禁及其發展〉,《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179-212。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外文學》第7卷第11期(1979年4月),頁4-21。 馬秀月、鞏本棟:〈試論蘇軾詞與音樂的關係〉,收錄於《詞學》第16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39-49。 梅華:〈黃庭堅「以詩為詞」及其文學史意義〉,《唐都學刊》第28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96-99。 梁燕麥:〈姜白石的自度曲〉,《音樂研究》1980年第2期,頁67-80。 許興寶、燕枝祥:〈宋代詞論中「創作因果」論之美學透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總第18期),頁15-20。 許興寶:〈「小詞」考述〉,《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2期,頁83-90。 陳思和:〈試論劉禹錫的〈竹枝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頁35-40。 陳慷玲:〈宋代文人俗詞──口語思維下的文字文本〉,《東吳中文學報》第11期(2005年5月),頁103-121。 陳學廣:〈「詞別是一家」的內涵及其現代詮釋〉,《內蒙古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3年第2期),頁36-42。 彭玉平:〈〈《花間集》序〉與詞體清絕觀念的確立〉,《江海學刊》2009年第2期,頁179-187。 彭玉平:〈唐宋語境中的「以詩為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61-69。 閔定慶:〈豔、豔歌、豔詞及其它──《花間詞》叢考之一〉,《中文自學指導》1998年第1期,頁41-43。 項陽:〈俗樂的雙重定位:與禮樂對應/與雅樂對應〉,《音樂研究》2013年第4期,頁89-106。 黃雅莉:〈文體規範下的豔情文學觀──〈《玉臺新詠》序〉和〈《花間集》序〉的選本批評〉,《武陵學刊》第40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80-95。 楊海明:〈論「以詩為詞」〉,《文學評論》1982年第2期,頁135-140。 楊宿珍:〈觀物思想的具現──詠物詞〉,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頁373-405。 楊慶存:〈「隨俗」與「反俗」──論黃庭堅詞的創作及特徵〉,《齊魯學刊》1990年第5期,頁64-69。 董希平:〈論宋儒人格塑造背景下詞人的重新定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154-160。 葛恩專:〈唐代教坊的演變考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年第1期,頁48-52。 趙山林:〈南北文化融合的自覺與詞體的確立〉,收錄於《中華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頁65-75。 趙鐵寒:〈關於宋代強幹弱枝國策的管見〉,收錄於《宋史研究集》第1輯,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頁450-453。 劉慶雲:〈江西詞派之詞學觀論略〉,《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2期,頁62-68。 劉禮堂、王兆鵬:〈〈《陽春集》序〉作者陳世修小考〉,《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頁122-124。 樂聲:〈中華雅樂之樂器(一)〉,《樂器》2005年第3期,頁44-47。 蔣哲倫:〈論「領字」及其與詞體建構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4期,頁219-225。 蔣復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收錄於《宋史研究集》第1輯,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頁407-450。 鄧喬彬、宮洪濤:〈潘閬的詞論及其詞作評議〉,《洛陽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3-17。 謝桃坊:〈王灼事迹考〉,《文獻》1992年第1期,頁74-88。 謝桃坊:〈南宋雅詞辨原〉,《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53-61。 韓經太:〈「清空」詞學觀與宋人詩文化心理〉,《江海學刊》1995年第5期,頁163-169。 韓經太:〈唐宋詞學的自覺與樂府傳統的新變〉,收錄於《中華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頁43-64。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33-68。 顏翔林:〈論《樂府指迷》的詞學思想〉,《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0年8月),頁5-11。 顏翔林:〈論《碧雞漫志》的詞學思想〉,《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頁85-144。 蘇慧霜:〈宗經與慕騷──騷雅詞的抒情精神內涵〉,《遼東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2012年4月),頁69-75。 龔一、許國華:〈姜白石〈古怨〉之剖析〉,《人民音樂》1979年Z1期,頁81-85。 諸葛憶兵:〈「以詩為詞」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1-79。 【日】內藤湖南撰,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錄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10-18。 【日】村上哲見:〈雅俗考〉,收錄於《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423-441。 【日】松尾肇子撰,周慧珍譯:〈《詞源》和《樂府指迷》〉,收錄於《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345-363。 【日】青山宏撰,保苅佳昭譯:〈玉田詞論稿〉,收錄於《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321-344。 【日】澤崎久和撰,馬東歌譯:〈《花間集》的沿襲〉,收錄於《詞學》第9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90-120。 【法】杜夫海納著,岑溢成譯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收錄於《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頁57-8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68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宋代詞學的重要議題為:本色論、正變論、以詩為詞、人品與詞品、雅化,而雅俗觀是這些議題產生與變化重要的文化心理因素。本論文探究宋代詞論中雅俗觀的發展,及其對詞學的影響。因此,筆者不限文獻類型,先溯源中晚唐五代文人對音樂文學的態度;再蒐羅自北宋至宋元之際之詞論,分析雅俗觀如何影響文人認知詞體,並因應詞體與其他文體美質之殊異。
各章深究詞論意涵、申論之背景與根據,及其與雅俗觀的關係,並依據詞學發展進程中的重大轉折,分出四期: 一、中晚唐北宋初期,士大夫意識到自己身分所擔負的社會責任,詞也必須雍容典雅,不涉豔情穢語。 二、北宋中晚期,蘇軾「以詩為詞」用詩的寫作方式創作詞,使詞具有詩的語言、品格、境界,使詞雅化;卻引起本色論者提出維護詞的音律和婉約風格。 三、南渡時期,世變使文人注重詞中《詩》〈騷〉精神,欲使詞雅正,抒發愛國憂思。 四、南宋中晚期,精緻詞的形式與內容,使之工雅、清雅。 再串聯各章,並加以分析,歷時性地呈現雅俗觀之演變。 本論文發現:「雅俗觀」為宋代詞論最主要的心理意識,由它產生了詞學的諸面向,包含「人與文之間的對應」、「詩詞辨體」、「世運與詞學發展」、「形式與內容」等重大詞學議題,經宋代奠基更為後世詞學的發展方向。故「雅俗觀」在詞學實具有跨時代、跨主題的重要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in Chinese called 'ya-su”雅俗), an important cultural-psychological factor that generated and influenced four main discourses in the theory of Ci-poetry in Song dynasty: the discourse of “Ben-se”(本色), “jeng-bian”(正變), “ya-hua”(雅化)and “yi-Shi-wei-Ci”(以詩為詞). By investigating texts gathered from all kinds of sources, this study first demonstrates literati’s attitude towards literature related to music from mid and late Tang to Five Dynasties, and then illustrates how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ffected literati’s understanding of Ci-poetry and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 and other genres by analyzing discourses of Ci-poetry from Northern Song to early Yuan Synasty.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the discourse of Ci-poetry,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nd distinctiv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tudy of Ci-poetry, this paper divides the history of Ci into four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mid and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uring which literati realized their identity and the accompany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at required Ci-poetry to be elegant and to be without sensual expressions. The second period is mid and late Northern Song, in which Ci acquired the distinctive writing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due to Su Shi’s(蘇軾)creativity of “yi-Shi-wei-Ci”(以詩為詞), consequently resulting in a rival discourse of “ben-se”(本色)for preserving the elegant style and the rhyme of Ci. The next period is the transition from Northern Song to Southern Song, a crucial changing point that provoked literati to create Ci-poetry based on Shi-Jing(《詩》)and Li-Sau(〈騷〉)tradition, evoking patriotism. The last period is mid and late Southern Song, in which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Ci was further refined and the style of “cing”(清)was intentionally creat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mental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Ci-poetry in the Song generates several issues of the study of Ci,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ence of literati and literature, “Shi-Ci-bian-ti”(詩詞辨體), world desti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Ci, and form and content. Through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Song, these issues further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 i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therefore, has an importance that crosses ag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1:43: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1121016-1.pdf: 4174859 bytes, checksum: c2d1f9c3437da2227ac617b5ae017b2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宋代詞論中的雅俗觀」的研究價值與概念溯源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成果回顧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27 第二章 中晚唐五代北宋初期詞論中的雅俗觀 33 第一節 中晚唐五代詞論中的雅俗觀 38 一、雅俗共賞:元稹、劉禹錫音樂文學的雅俗觀 38 二、詞論趨雅的濫觴:〈花間集序〉的雅俗觀 42 第二節 北宋初年詞論中的雅俗觀 51 一、欲拒還迎的創作態度 52 二、「遣興」功能增強是雅化的關鍵 56 小結 64 第三章 北宋中晚期詞論中的雅俗觀 67 第一節 東坡「詞為詩之裔」說 69 第二節 蘇軾「以詩為詞」引發的詞學爭議 73 第三節 回歸「別是一家」的詞體美質 82 小結 89 第四章 南渡時期詞論中的雅俗觀 91 第一節 上溯《詩》「雅正」傳統 94 一、詩歌本於性情──雅正之詞本於雅正之心 94 二、王灼《碧雞漫志》:雅正之文與雅正之音的融合 103 第二節 比興寄託的「騷雅」意蘊 111 一、變風變雅之遺音 112 二、詠物詞與香草美人傳統在詞中的發展 120 小結 125 第五章 南宋中晚期詞論中的雅俗觀 129 第一節 鍛煉典麗工雅之詞筆 133 一、聲、腔之鍛煉 136 二、字、句之鍛煉 147 第二節 發揚清空婉約之詞意、詞格 153 一、意的發端與佈局 153 二、詞「清」之格的提出 160 小結 170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173 【附錄一】南宋末年四種重要詞論架構表 181 【附錄二】與本論文相關之重要詞人、詞著、詞論年代簡表 185 參考文獻 19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宋代詞論中的雅俗觀 | zh_TW |
dc.title | 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Ci-poetry Theory in the So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奕珍(Yi-Jen Huang),侯雅文(Ya-Wen Hou) | |
dc.subject.keyword | 詞學,宋代詞論,雅俗觀,以詩為詞,本色論,雅化,清,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tudy of Ci-poetry,the theory of Ci-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the no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yi-Shi-wei-Ci(以詩為詞),ben-se(本色),ya-hua(雅化),cing(清), | en |
dc.relation.page | 20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185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0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